汇思想

今年是我国传统的羊年(农历乙未年)。说到羊这种动物,我们都不陌生。不过,如果从起源、进化和基因的角度来看的话,关于羊的知识可能会让你耳目一新。

对人类来说,羊是一种很重要的家畜,比如羊和羊皮,在我国古代贸易中就有着重要的地位。春秋时代秦国的著名宰相百里奚,从前就是用5张羊皮换回来的。西汉时期,贤人卜式在养羊致富后,愿捐出一半家财,支援对匈奴的征伐。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都说明“羊”还是比较贵重的。

从结构上看,汉字的“羊”字其实是个象形字,它高度概括了羊的形状:一“点”一“撇”是它的两只大角,“王”是它毛绒绒的身子,垂下来的“|”则是它的那条大尾巴。那么,就让我们按照这个顺序,分别从羊角、羊肉、羊尾巴来聊聊这种可爱的动物吧。

羊角:还不如没有

家羊分为两种,即山羊和绵羊。在1万多年前,人类的农业文明开始从西南亚兴起时,当地的野山羊(Capraaegagrus)和野绵羊(Ovisorientalis)分别被驯化,然后随着人类的迁徙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这就是山羊和绵羊的起源。从动物分类学上看,西南亚的野山羊和野绵羊分别属于牛科的山羊属和绵羊属,从化石记录和基因分子钟计算可知,在进化之路上,两者约在400万年前即已“分道扬镳”(分歧)。从外观上看,它们最大的差别就是头顶的那对角:如果是尖刀状弯角,就是山羊;如果是螺旋状弯角,就是绵羊。

羊角的大小像孔雀尾巴一样,受到从性遗传的控制,是重要的雄性第二性征,所以公羊的角要比母羊的角粗大得多。羊角由骨质的心和表皮角质鞘组成,会终身生长,有记载的最大雄性野绵羊角重达35千克。在发情期间,雄羊争偶激烈,甚至在山的另一侧也能听到雄羊巨角撞击时发出的巨大声响。角越大,越能吸引更多配偶,在与其他公羊的竞争中也更容易获胜。

照此说,在野生状态下,经过长期的性选择,公羊角应该变得越来越大。但是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因为在生殖和生存之间,还存在着某些取舍。英国研究人员就发现,在圣科达岛上,长着大角的野生公羊在生殖方面很成功,但同时也有很多公羊的角却非常小。

原来,大角的公羊能吸引到更多配偶,而小角公羊则更长寿。特别是当控制角大小的基因RXFP2处于杂合状态时,公羊就既有大角又长寿,从而具有了杂合优势。这样一来,在整个群体中,控制角大小的基因就不得不维持一定的多态性,从而使得羊群中一直存在角大小不同的公羊。这项研究已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

羊毛:细才是好东西

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羊毛可以被捻成毛线,织成毛衣。那么,羊毛和羊绒有什么区别,又分别来自于什么羊呢?

在野羊身上有两种类型的毛,一种是粗毛,直径一般在60微米以上,和人类头发的粗细差不多;另一种是绒毛,贴着皮肤生长,直径一般在20微米以下。绒毛专门用于冬季保暖,所以每年入春后,羊身上的绒毛就会脱落下来,新的绒毛会在夏末重新生长出来。

为了获得更多的羊毛产品,我们的祖先对某些家养绵羊品种进行了长期选育,形成了新品种的绵羊。它所产的毛已经不再区分粗毛和绒毛,其粗细介于二者之间。而且,它还不会在春天脱落,而是像人类的头发一样,一直保持生长。这么一来,不仅羊毛的均匀度很好,而且产量也大大提高了。最有代表性的品种,就是英国的长毛种绵羊(如林肯羊和边区莱斯特羊)。

随着纺织技术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更细的羊毛可以纺织成质量更好的面料,于是提高羊毛的细度和产量就成为了育种的主要目标。在16~17世纪,西班牙得到了美利奴羊,它是一种能够提供20微米直径细毛的绵羊品种。当时,西班牙严禁美利奴羊输出,违者会被处以死刑。这使得它一直到18世纪以后才被传播到世界其他国家。

羊绒是山羊在每年春季脱落的绒毛,细度一般在16微米以下,比美利奴羊毛更细,而且表面鳞片边缘更薄,所以质感更光滑。但是,它的产量要远低于经过长期选育的细毛羊,平均每只羊的产绒量只有几百克,所以价格昂贵,俗称“软黄金”。因为亚洲的克什米尔地区曾是向欧洲出口羊绒的集散地,所以在西方语言中,往往直称羊绒为“克什米尔”。

现如今,70%以上的羊绒是由我国的白绒山羊生产的,而白绒山羊也是我国唯一严禁出口的家畜。但是,由于杂交和盲目追求产量,其细度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3微米增加到目前的16微米,羊绒的价格则相应降到当年的约1/10。毛囊的发育生长,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遗传所决定的,因此要找到控制羊毛和羊绒细度的基因是非常困难的。我们最近完整解析了山羊的基因组,成果发表在了《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在此基础上,我国科学家正在利用山羊基因组和新一代的基因育种技术进行研究,努力将白绒山羊的羊绒细度恢复到14微米以下。

羊尾:不能再肥下去了

在我国的先秦时代以前,牛羊是祭祀品。如《礼记·王制》中就有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秦汉以后,作为农耕主力的牛一直被立法保护,在禁杀之列,所以羊成为了最主要的贵族化肉食。不过到了现代,羊肉早已被端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

那么,肥羊的脂肪是从哪里合成的呢?研究发现,牛羊等草食类反刍动物,通过瘤胃内的细菌发酵,先将纤维素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如乙酸和丁酸),然后以之为碳源,再进行糖异生和脂类合成。最近,我们的一项研究发现,除了肝脏和脂肪组织以外,绵羊的皮肤居然也是重要的脂类合成器官。绵羊皮肤的脂质代谢,涉及了在皮肤高表达的MOGAT2和MOGAT3基因。这两种基因属于酰基转移酶家族(即DGAT2/MOGAT),涉及二酰基甘油酯和甘油三酯的合成。在人体中,小肠黏膜细胞通过甘油一酯途径合成脂肪,而MOGAT3酶正是这个途径的关键限速酶,过去从未发现它会在皮肤中表达。

此外,在几乎所有有数据记录的哺乳动物中,MOGAT2/3都是单拷贝基因。但是,在绵羊体内,MOGAT2/3基因进化出了大量的新拷贝,并在绵羊皮肤中高度表达。这就提示我们,甘油三脂分解生成羊毛脂时产生的甘油一脂,可在绵羊皮肤中直接被回收,并重新生成甘油三脂,这就大大增加了皮肤脂类合成的效率。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在现代社会,人类健康饮食要求低脂肪、高蛋白,这也成为未来的畜牧品种选育方向。一方面,我们要抑制上述脂类合成和囤积的基因表达,另一方面,还要寻找那些增加瘦肉率的基因。在这方面,最有名的基因就是肌肉生长抑素基因(MSTN)了。在特克赛尔羊中,这个基因发生了突变,它抑制肌肉生长的功能也就难以发挥,从而促进了肌肉在绵羊臀部的生长,结果产生了双臀肌的效果。现在在其他肉羊品种中,也使这个基因进行了类似突变,这已经成为了绵羊品种改良的一个有效手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育种知识的增加,以及农业研究的基因组时代的到来,研究人员将有更好的分子育种工具来促进更优秀的肉羊、绒毛用羊和奶山羊新品种的选育。另一方面,羊的无角化、少毛化和瘦尾化也将成为新的育种方向。这使得“羊”字的字形和意思不再严格对应,但却更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本文转自“科学世界”2015年第三期)

本文得到国家科技部“973”项目“我国重要家养动植物在人工选择下进化的遗传和基因组机制”的支持。

THE END
1.认养1只羊:羊的进化起源到餐桌历程现代社会的“羊”,山牧草原之爱 社会发展进入现代,从野生羊到驯化羊,羊仍然在人类社会中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它们为人类贡献着自己的肉、奶、皮毛。目前,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的人均饲养量为全球前列,而中国的绵羊总饲养量则为世界翘楚。 羊,饮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 https://m.douban.com/note/7014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