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逆袭“野草”带来的百万亩稻香——农耕文化系列报道之二

又是一年丰收季,又是一个醉人秋。时下,兴安盟百万亩稻浪飘香,经过近半年充足阳光和雨水的哺育,颗粒饱满的水稻已经沉淀出成熟的本色。

1.2万年的驯化成就

稻米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全世界的主要食物之一。“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凝结着中华儿女的智慧和汗水,映照着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

中华大地上的古人对水稻一点儿都不陌生。早在一万多年前,水稻就得到了长江流域先民们的青睐。沿着长江一路向东,在中游的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几粒碳化的稻壳和稻谷,在距今1.2万多年前的遗址中被发现,后被证实是普通野稻向栽培初期演化的原始古栽培稻类型;在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吊桶环遗址,再次发现距今1.2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植硅石……

漫长历史演变,先民们不断对野生稻进行筛选和栽培,它的生物特性和形态特征随之改变,终于成为适宜人类食用的栽培稻。我国特有的稻作农业体系也逐步形成,包括水田耕种技术、节气和历法、谷物加工方式和蒸煮粒食习惯,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开始,到北宋王朝建立的公元960年,小麦一直充当着中华粮仓里的主角。这一时期,尤其是经历两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纷乱,随着人口大量南迁和不断增长,小麦已经无力养活当时的民众。关键时刻,适应能力和产量超强的占城稻站了出来,夺取了“霸主地位”。北宋初年,占城稻被泉州商人从东南亚带到了福建等地广为种植,直接刺激了两宋时期人口的大爆炸。占城稻,让中国人口数量首次突破了1亿大关,然后便进入了缓慢的增长期,直到明末清初,农耕区的人口基本上维持在宋朝的水平。

北纬46°的水稻传奇

“稻花香里说丰年”,绝不是南方长江流域才有的画面。在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东,以及内蒙古东北部等北方地区,同样有久久的稻作历史。地处北纬46°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世界公认的寒地水稻黄金带的兴安盟就是其中代表。

这里拥有纯净无污染的天然河流水源和有机质含量高的黑色土壤,是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中国重要的稻米生产基地。100多年前,稻米种植产业来到塞北草原,与这里的碧水蓝天和特殊草原生态气候相适应,通过近百年种植驯化,繁衍成为独具特色的“草原稻米”。

兴安盟种植水稻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个东北地区的朝鲜族习俗逐渐融入草原民族民俗的历史佳话。

“一开始村里只有朝鲜族村民种植水稻,后来其他民族群众也不断加入进来,因地制宜发展水稻种植,村里的朝鲜族群众无私地将选种、插秧等水稻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村民,各族村民在一起耕耘收获。”三合村党支部书记许忠峰骄傲地说,130多年来,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水稻产业,现在全村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万亩,已经成为兴安盟有名的水稻之乡。

绰尔河是兴安盟扎赉特旗的母亲河,也是扎赉特旗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在扎赉特旗绰尔河农耕博物馆,收藏着2000余件上世纪50—70年代本地农民使用过的传统农具和生活用具,它们无声讲述着绰尔河流域稻作文化的发展故事。

“扎赉特旗是兴安盟水稻生产主产区,我们在展厅内以‘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为主线,收集本地农民使用过的生产工具,想集中反映绰尔河流域水稻生产的发展过程,这既是农耕历史的再现,更是饮水思源的深刻回忆。”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宣传委员赵艳红介绍说。

物资匮乏的年代,能吃上一碗油汪汪、香喷喷的大米饭,曾经是扎赉特旗农牧和科学技术局农业推广研究员刘复伟心底最甘甜、幸福的梦想。刘复伟所说的大米,就是绰尔河水浇灌出的稻米。在上世纪70年代,绰尔河岸边朝鲜族村屯是当时扎赉特旗唯一的水稻种植区,那时的“兴安盟大米”就凭借其高品质开始崭露头角、走出“深闺”。

扎赉特旗音德尔镇绰勒银珠米业的“当家人”朴成奎,是有名的全国种粮大户。他在绰尔河畔长大,看着家中祖辈种植水稻,对水稻种植有着特殊的“优粮”情怀。从传统单打独斗的水稻种植,到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再到成立稻米加工厂,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朴成奎说,他见证了兴安盟水稻产业发展的历程。

如今,兴安盟把水稻产业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实现产业振兴的优势支柱产业,在扎赉特旗建成了以水稻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区第一。

180亿元的品牌估值

淘洗历史、糅合时光,无法复制的区域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科学的种植方法造就了兴安盟大米的独特品质,成为当地的支柱产品,养育着一方劳动者,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餐桌。

高品质大米的诞生,有“地利”的优势,也蕴含着“人和”的因素。耕种模式的匠心独运,滋养出兴安盟大米的一世香名。

近年来,兴安盟通过品牌培育与产业化经营,打造“兴安盟大米”品牌,2015年“兴安盟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成功,并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十大好吃米饭”“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市场新锐品牌”等多个国家级称号,品牌估值超过180亿元。如今,“兴安盟大米”已成为“东北上游净产好米”的典型代表,成为兴安盟农业的“金名片”。

从长江流域一株逆袭的“野草”,到草原生态“味稻”香飘四方,水稻的身姿如江水般柔婉,在祖国北疆的黑土地上茁壮生长,带着一年又一年丰收的希望,扎根于华夏的壮丽山河,为乡村振兴汇聚起磅礴力量。

已收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网站支持IPv6

客户端

蒙速办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

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0000001

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承办

本网站发布的所有信息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如遇到任何以本网站名义收取费用的情况请向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纪检部门举报

THE END
1.渤海国时期,东北地区有过种植水稻的历史来自蘸盐随着清末民初朝鲜移民向东北内地扩散,东北的水稻种植地区也发展至铁岭、吉林、宁安等地。著名的宁安响水大米就是当地朝鲜族村屯——响水村种植的。种植水稻需要开掘水渠。朝鲜移民大多向中国本地地主租种土地,地主怕东北气候不良、由高粱大豆改种水稻之后会减产,于是强迫朝鲜农民缴纳开水渠所占的土地费用(比地租高两到https://weibo.com/2794283127/NCIC36npD
2.东北水稻种植史水稻引入东北一般认为是十九世纪中叶。此后东北水稻的种植历史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一是19世纪中叶至东北沦陷之前。关于这一时期,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的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衣保中有翔实的考证。他认为, 19世纪中叶以来,鸦片战争敲开国门,清政府逐渐放弃对东北地区的封禁政策,朝鲜移民陆续进入图们江及鸭绿江对岸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1230/15/5640169_805466503.shtml
3.朝鲜族简介朝鲜族历史沿革朝鲜族发展现状→MAIGOO百科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朝鲜族人口为111.1万人。 作为一个农业民族,朝鲜族以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他们在中国农业史上创造性地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原来图们江、鸭绿江流域多为山区和丘陵,气候寒冷,无霜期最短110天,最长160天,而且都是野草丛生,树根盘绕的荒原或沼泽地带,一般不易种植水稻。但朝鲜族先民不https://www.maigoo.com/citiao/1239156.html
4.延边大米农林渔牧特产三农吉讯网摘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朝鲜族人民更是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而著称,出产的大米色白、透明度强、味道好、粘性大、营养价值高,与京津小站稻一同举世闻名。一度被称为中国北方水稻生产的发源地,是中国优质大米---北方(东北)大米之首,其品牌是历史积累形成的。 http://www.sannongjixun.com/portal.php?mod=view&aid=7164
5.简介2008年末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户籍总人口为218.7万人,其中朝鲜族人口80.6万人,占总人口的36.8%。 朝鲜族通用语言为朝鲜语,一般认为属阿尔泰语系。朝鲜语属音位文字类型,有40个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写时,把同一音节的音素迭成字块构成方块形文字。 朝鲜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著称,生产的大米洁白、油http://www.56china.com/56mz_pd/56mz_cxzuhpd/jianjie/
6.中国的朝鲜族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他们在此定居与汉、满人相处,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形成了朝鲜族这样一个跨境民族。 朝鲜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众多周知,东北有些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加上多山地、沼泽,一般不易种植水稻,但朝鲜族居民却不辞辛劳,积极刨地拓荒,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延边地区能够成为我国东北地区著名的水稻产区,朝鲜族功不可没。 https://www.jianshu.com/p/2f2a85c000fc
7.天中晚报:朝鲜族农民为家乡特产代言从马川子乡到驻马店市有2800多公里,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朝鲜族人,却在中原做起延边大米的加工和销售,黄永道的行为有些让人不解。 “延边大米主要出产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我们州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也是吉林省著名的水稻主产区。我们延边大米品质优良,口味上佳,粒形整齐、色泽莹白、透明度强、软硬适中,做出http://tzwb.zmdnews.cn/tzwb/20211210/mhtml/page_03_content_65492.htm
8.来看看,好力保的大米咋就那么好吃!从种植历史来看。具扎赉特志记载公元1919年4月沈愚忠(朝鲜族),在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古庙村腰屯开垦了兴安盟第一块水稻田,距今已有100年种植水稻历史(1919--2019),水稻种植技术纯熟,现种植水稻30万亩(包括保安沼农场15万亩)。 地利 从自然环境来看。好力保镇种植有机水稻优势明显,好力保镇与日本北海道、丹麦、黑龙江https://www.meipian.cn/2k0y4x3t
9.?乌兰浩特这条乡味风情旅游线路,值得你打卡!故事馆是以三合村的种稻历史、地域风俗、饮食文化、发展历程、品牌建设、优质产品等打造的旅游景区。景区内有“稻田养鱼蟹”互动体验馆、知“稻”未来、朝鲜族爱大米、神奇的电饭锅和大米品尝区。通过游客互动与故事馆的科技相结合打造新式活动,提高游客对大米故事馆的了解,了解水稻种植历史,体验朝鲜族大米制作美食过程http://www.northnews.cn/p/2333505.html
10.近代吉林地域朝鲜族与稻作文化的探究【摘要】: 本文主要以区域文化为视角,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历史学等方面知识的运用、对吉林朝鲜族聚居区方志资料的通读、民国期刊的阅览以及满铁资料的查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近代吉林地域朝鲜族与稻作文化。 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述吉林地域朝鲜族的形成与水稻种植的开发传播。从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183-1012360908.htm
11.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通用12篇稻瘟病(rice blast)与纹枯病、白叶枯病并称为水稻三大病害,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病、叩头瘟、掐颈瘟、吊头瘟等,由灰色大角间座壳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引起,无性世代为稻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广泛分布于水稻栽培的地区和国家,其发生历史悠久,危害严重,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几乎都有记录https://www.xueshu.com/haowen/116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