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东北大米”是全国闻名的优质大米,但是东北地区种植水稻的历史至今也不超过150年。因为东北三省无霜期短,一向以“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著称。
1906年,几名朝鲜族人在王家荒开垦荒地种植水稻,这是沈阳历史上关于水稻种植的最早的文字记载。1913年,为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挖新开河,引浑河水入蒲河进行灌溉,于洪区一带水稻面积大增。至1945年,沈阳水稻面积近10万亩。
1906年,王长兴雇用朝鲜族人,在王家荒种植水稻
讲起沈阳种植水稻的历史,沈阳故宫博物院清史研究学者佟悦给记者讲述了一段传闻:其实,清朝皇帝一直知道关东黑土地适宜种水稻,之所以不让种植的原因,是因为大米做出的饭腴香柔软,八旗兵吃了这种粮食会变得性格温顺,丧失斗志,所以皇帝宁弃“千里膏沃之野”不种水稻,让八旗子弟吃能够耐饥饿、壮血气的高粱,以保持战斗力。
传闻无考可查,不知真假,但据《奉天通志》记载,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一个随本国使团前往北京的朝鲜人,名叫朴趾源,在路过沈阳于洪区境内的永安桥一带时,看到蒲河流域“绿水无际、青泥润烂”,是种植水稻的好地方,不禁感叹道:“若辟此为万区水田,不知岁收几亿万石红稻香粳”。他没想到的是,百年之后,朝鲜族人真的在距永安桥不远的这块膏腴之地,破开荒地,开辟稻田。
据《奉天通志》记载,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朝鲜族农民在吉林通化地区种植水稻成功,算是开了“东北大米”的先例,此后,通过新宾、桓仁等地逐渐传入辽宁内地。
佟悦告诉记者,关于沈阳地区种植水稻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1906年。
据档案资料记载,当时住在沈阳西北郊区王家荒(现属于洪区大兴朝鲜族乡吴家荒村)的汉族人王长兴,从外地雇来金时顺、全某等3户朝鲜族农民,腾出自家的西厢房供他们居住,让他们在距其家不远处的蒲河岸边低洼地块种植水稻。3户有丰富种植水稻经验的朝鲜族农民当年开垦了60亩荒地,并在今吴家荒中心小学校房后的蒲河转弯处修了一道滚水坝,用作灌溉。试种水稻当年就获得成功,引来大量朝鲜族农民。由于这一地区荒地多,距河水近,朝鲜族农民陆续到这一带从事水稻种植。1912年,又有一位名叫安彦的朝鲜平壤实业家来到这里,在吴家荒、南陈家荒、北陈家荒(现均属大兴乡)租用荒地4500多亩,开始大规模种植水稻。
1913年,开挖新开河,引浑河水入蒲河灌溉稻田
当时,新开河两岸尽是低洼之地,杂草丛生,土质肥沃,有了河水灌溉后,附近的汉、满族农民也学着改旱田为水田,开始种植水稻。沈阳地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增加。
荒地有了灌溉后,在民国初年,许多朝鲜族人移居到塔湾以西(今于洪区境内)开垦种植,这里成为当时沈阳县境内最重要的水稻产区。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八年(1919年)统计,当时奉天省水利局经营的近1.9万亩水田中,仅有1400亩在沈阳城东的八家子、上木厂、八里堡一带,1500多亩在城北沙河子、陵堡子一带,其余1.5万多亩,都在塔湾以西的方士屯、勾连屯、英守台、陈家荒、刘家窝棚、张家荒、沙岭堡一带,分属的十几个自然村(现分属于洪区造化、大兴、沙岭等乡镇街道)。
记者查阅到1930年修纂的《奉天通志》,在总结清末民初辽宁地区稻田发展概况时,书中写道:
曩者地旷人稀,天然之利未暇经营。自光绪季年劝业道派员调查地方水利,后委苏咸菜创办水利局始……各处之人民知稻田之利益胜于旱田,于是互相效仿,而各县境之山陬水,水竹巫洼田下甸十数年间,皆区画井井,一变而为膏腴。
上世纪30年代,水稻种植技术不断创新,产量不断增加
佟悦说,上世纪20年代以后,沈阳地区稻田面积迅速增长,1923年统计为8万多亩,1945年达到9.4万亩,其中大部分是由西部和西北部(即今于洪区境内)的朝鲜族农民耕种的。按当时水稻亩产200斤的产量计算,沈阳地区水田每年生产稻米达1万吨以上,数量相当可观。
佟悦还告诉记者,在开垦荒地种植水稻的过程中,许多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也与于洪朝鲜族农民有着直接关系。比如,以前水稻播种多采取直播法,1930年以后,有了育水苗移秧的方法,至1933年,将乱插秧改进为按固定行、株距扦插法,并开始使用手推除草机等半机械化的设备。1937年,吴家荒朝鲜族农民林太永、裴希焕二人试验旱育苗方法获得成功,此后吴家荒、西桥、鲍家岗子(现均属大兴乡)等村就有80%至90%的稻田采用这种新的育苗方法。
采访中,70岁的沈阳市民刘安山告诉记者,小时候常听父亲讲,在上世纪20年代,一些朝鲜族人在于洪区马三家镇刘家窝棚一带开垦荒地种水稻,那里产的大米特别好吃,于是父亲和伙伴们经常去偷大米。后来,日本侵略者来了,父亲又去偷日本人的大米吃。改革开放后,有人从日本带回稻种在当地试种,产量大增,亩产提高到1500多斤。大米的外观呈长条形,做出来的米饭好吃。
刘安山说,当年种的那块地现在已经是蒲河的景观带了,他常去那里溜达,享受着沈阳的变化。
记住王家荒
3月初,王家荒已经有了春的气息。
11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地,自从王长兴在这里雇用朝鲜族农民开荒种稻,沈阳人破天荒地吃到了自己产的大米。由此,蒲河一带稻田面积逐渐扩大,引来四方农民前来种稻。
陈家荒的老王大叔告诉记者,这里的自然村庄都叫“荒”,如王家荒、吴家荒、陈家荒、温家荒、邓家荒,附近有40多个叫“荒”的村子,由此说明当年人们开荒种稻,辟荒成村的历史。
如今的王家荒已是半城半乡,南边是林立的高楼,北边是沈山线铁路,稀落的村子越来越小。当年全村都种稻,如今王家荒只有宋锡峰一家在种,其他人家都改种旱田了。宋锡峰说,城市的发展让这些“荒”越来越缺少乡村味了,他开的拖拉机都快成古董了。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当我们的大米越来越好吃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在沈阳播种水稻的人,不该忘记“王家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