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稻作的发展史掠影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我国一句老话,是对人们生活的精准总结。人活着,离不开吃,吃则离不开上面那七个字。当然,现在生活中已经见不到“柴”的踪影,而是以天然气取而代之。这句老话里面,最关键的一个字就是“米”,其他“油盐酱醋茶”都是佐味或者调解品,只有米是实实在在不可或缺的主食。

日常生活中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大米

对于我们现代生活来说,大米也是必不可少的食品,蒸米饭、炒米饭和大米粥基本上是我们每天都会吃到的家常便饭。那么,有多少人清楚,每天都要被无数人咀嚼的大米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呢?

大米,雅致一点的说法是水稻,原产于中国。关于这个问题,曾经有过一段著名的争论,一直以来,人们都误认为水稻的原产地是印度,因为在印度中西部的卢塔尔发现了碳化的稻谷,经过碳14测定,判断其距今已有3700年的历史。但是后来,经过对余姚河姆渡遗址的考察发现,那里已经碳化的稻谷有7000年之久。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挖掘出碳化水稻,是距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早古栽培水稻,距今有14000-18000年之久。这更加充分地说明了水稻是发源于我国,然后才向西传入印度,之后经印度传至欧洲。时至今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北至黑龙江省呼玛,南至台湾群岛都有水稻种植地,另外在日本、朝鲜半岛、泰国都是以水稻为主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产出的国家。放眼全球,整个东南亚、南亚、地中海沿岸、美国东南部、中美洲和大洋洲以及非洲的部分地区都是水稻的生长区域。除了南极洲,世界上几乎所有地区都有水稻的种植。

玉蟾岩遗址,在这里发现了4枚稻谷

玉蟾岩遗址发现的稻谷

我国历代农书都有关于水稻品种的记述。宋代的著作《禾谱》中已经有籼稻、粳稻、糯稻、早稻、中稻、晚稻的划分。这也是目前世界关于水稻种类划分的基础。

在我国,传说是神农氏向人们传播了稻米的种植技术,包括稻田的耕耘规划和插秧。这当然只是传说,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史记》中的记载。根据《史记夏本纪》所说“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命令伯益给广大农民分发水稻种子,然后种植在水田中,还命令后稷分给大家食物。而下达这个命令的人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大禹。大禹在我国古代史上比较著名的事件是治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积极推广了水稻种植。

大禹形象画

在我国,水稻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机器以南地区,大米是这里人们的主粮。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地理选择,南北气候温和,雨水充足,适宜水稻种植,另外还有历史选择。魏、晋南北朝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水稻生产的迅速发展。到了唐宋,南方一些主要的稻区成为全国稻米的供应基地。水稻的种植也随着年代发生着变化。从宋代至清代,双季间作稻一直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的主要耕作制度。到明、清时代,长江中游已以双季连作稻为主。太湖流域从唐宋开始在晚稻田种冬麦,逐渐形成稻麦两熟制,持续至今。据《天工开物》估计,明末时的粮食供应,大米约占7/10,麦类和粟、黍等占3/10。

我们所说的水稻指的是可栽培和可食用的水稻,这些是从野生水稻进化而来的。根据从河姆渡遗址中发现骨耜和骨镰等文物,可以看出来在当时,人们已经懂得水稻的种植和收割。早期水稻的种植特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火耕水耨”。这个成语出自《晋书·食货志》,意思是用火来耕种,用水来除草,是古代颇为原始的一种耕种方式。可以想见,这种耕种方式的效率低下。水稻的种植技术,到了东汉有了一个飞跃。在水稻的集中种植地南方出现了较为进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术。继续发展,到了唐朝,南方稻田开始使用曲辕犁,大大提高了耕田的质量和稻米的产量,北方则施行耕—耙—耱整地技术。根据《陈旉农书》所记载,南宋时期已经对早稻田、晚稻田、山区低湿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都提出了整地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方法,这意味着当时的水稻种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水稻种植图

中国水稻的发展还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密切关系。陕西省汉墓出土的陂池稻田模型中有闸门、出水口、十字形田埂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稻田水源和灌溉的布局。在水稻灌溉技术方面,早在西汉《氾胜之书》中已提到用进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错的方法调节灌溉水的温度。北魏《齐民要术》中首次提到稻田排水干田对于防止倒伏、促进发根和养分吸收的作用。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创作了著名的《耕织图》,其中包括水稻栽培从整地、浸种、催芽、育秧、插秧、耘耥、施肥、灌溉等环节直至收割、脱粒、扬晒、入仓为止的全过程,是中国古代水稻栽培技术的生动写照。

《耕织图》一景

另外,提到水稻不得不提“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最近他正以被免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职务的新闻再次成为热闻。据悉,他之所以离开行政岗位,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科研。从2000年到2014年,由袁隆平领衔的团队总共实现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到1000公斤的超级稻攻关的四期目标。他不仅对于我国水稻生产居功至伟,他的研究成果甚至对环境世界的粮食压力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创新里程碑”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THE END
1.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随着杂交水稻的应用推广,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并减少用种量,那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是怎样的? 最佳答案: 杂交水稻的历史时期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https://m.tuliu.com/jxwd/detail-29823.html
2.中国杂交水稻创新发展史杂交水稻是现代农业科技的重大成就之一,中国杂交水稻经过50多年的创新发展,成为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是世界作物科学与技术的重大突破,丰富了作物杂种优势理论和种子繁育学内容,促进了作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不仅为其他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了新方法,而且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提https://36kr.com/p/1235152274985605
3.我国水稻种植梯田牛耕灌溉和谷米加工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粮食真是来之不易。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农业在整个生产中都占重要的地位。我常常在想,在历史上,劳动人民是怎样发明创造和改进了粮食生产的方法呢?山村梯田是什么年代修建的呢?什么年代用牛来耕田的呢?我很好奇。 带着这些问题,我学习了水稻种植、梯田、牛耕、灌溉及稻谷加工成米等方面的历史知识,才知道这方方https://www.meipian.cn/prs0a5h
4.农业合作社管理办法范文三、发展我国农业合作保险面临的问题 (一)立法严重滞后 国外均将农业合作保险组织纳入农业保险立法及相关立法的调整范围,对其设立条件、法律性质、组织管理、运作方式、优惠待遇等做了明确的规定,为政策性农业保险提供了法律保障,而我国的农业合作保险则缺乏法律的规制。1985年3月国务院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曾规定,https://www.gwyoo.com/haowen/293714.html
5.第六届全国农业知识产权论坛智农361本期摘要:种业知识产权研讨会暨第六届全国农业知识产权论坛于11月28日-29日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种业知识产权联盟、植保(中国)协会生物技术分会、中国农科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协办,农业部相关司局对本次会议给予了大力支持,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刘平、http://hd.ipa361.com/Lshow?id=9
6.行业变迁70年丨中国科技发展创新史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首次国家勋章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的功勋模范人物,于敏、申纪兰、孙家栋、李延年、张富清、袁隆平、黄旭华、屠呦呦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其中有5人均来自国家科研领域,见证了中国科技复兴的伟大变迁,并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https://www.iyiou.com/analysis/20191003114475
7.且看粤稻百年正风华!省农科院水稻所《所史》将发行南方+如今,省农科院水稻所已经走过了115个年头,经丁颖和黄耀祥院士等几代广东水稻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研发、稻种资源收集保存利用、成果推广与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展示了“粤稻研究”的辉煌历史。 粤稻百年风华,都凝聚在一本名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发展史(1908-2020)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01/c7746227.html
8.历史学:自然科学发展简史测试题(考试必看)考试题库211、问答题 《规划纲要》对我国科技发展确定了一个怎样的指导方针?目标是什么? 点击查看答案 212、多项选择题 科技发展对观念形态文化的影响是(). A、多方位 B、多角度 C、整体透视 D、多渠道 点击查看答案 213、单项选择题 被启迪的某种心理状态,它会引发某种顿悟的叫()。 A、灵感 B、直觉 C、联想http://www.91exam.org/exam/87-3536/3536460.html
9.水稻发展史上的飞跃水稻发展史上的飞跃 张长江 摄影水稻由于自花授粉繁殖后代。一直未能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它的花器很小,而且雌雄蕊同生在一朵花里,一经开花便已授粉。许多国家经过二三十年研究也未用于生产。一九六四年,我国一位在湖南西部山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大胆地向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挑战。为了选育出一种雌性器官正常,而雄性http://chinapictorial.sinoperi.com/zh19821/597095.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