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桃李遍山冈,夏季荷花满池塘,秋季菊花齐开放,冬季梅花傲雪霜……”这是传统花灯曲调《百花调》的唱词。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每每提到花灯,许多普通老百姓都能哼唱一两段并配以手势,虽然不专业,但也有模有样。
丘北县自创的花灯歌舞《花鞋恋歌》,参加2016年云南省花灯滇剧艺术周获金奖。李建斌摄
丘北花灯这一深受群众喜爱的民间剧种,是云南花灯地方化的具体表现,对白语言和唱段带有明显的丘北地方特点,成为云南花灯九大支系之一,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丘北花灯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0年,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2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活态的文化焕发更强大的生命力。
丘北花灯的起源
丘北县境内物产丰富、水资源充足,美丽神奇的奇山秀水养育了多个民族,他们共同创造了丰富瑰丽的丘北传统文化,丘北花灯就是其中之一。据民间传说,花灯最早由外地商人带入丘北,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由于旋律优美动听,舞步简单易学,很快流行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坝区村寨。后来在本土一些文化艺人的再创作下,将曲调和舞步融入了汉族、白族、彝族等民族的特点,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同,逐渐形成了丘北花灯,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
花灯古装戏《墙头记》剧照。资料图
据《丘北县志》记载,花灯传入丘北境内后,以一种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形式传承了一百多年,俗称“唱灯”,其最早源于歌舞,逐步发展为“灯夹戏”,并形成了花灯歌舞、花灯戏两种表演形式。花灯戏的角色行当分为生、旦、丑,在后来的大中型剧目中又逐渐增加了其他行当,依然带有大量的歌舞表演。
独特的地方戏种
丘北花灯音乐既有外地传入的花灯曲调,更有源于本地民间音乐的曲调。本地民间音乐的曲调有地方山歌、民歌,在天星、温浏、平寨等乡镇一带的花灯艺人还吸收了广南县民歌《赶马调》的旋律,将其融成花灯调《拐妹调》《放羊调》《小小扁担》的声腔旋律,而节奏则是从官寨乡的秧补民歌《雾露天》演变而来的。彝族山歌《访到如今配成双》的声腔、旋律则演变为花灯调《恭贺词》《打戒箍》。同时,根据地区特点和需要,外地花灯流入丘北县后,又经艺人二度创作,逐步形成独特的丘北花灯《放羊调》《祝英台》《小小扁担》《雾露天》等。
丘北花灯戏演出中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舞蹈,花灯舞蹈最明显的动作是“崴”,民间有“无崴不成灯”的说法。“崴步”有手部动作进行配合,手中的道具和扇子“手中花”及“扇花”的种种变化是其特征的具体表现。花灯戏中的歌舞有利于烘托情节和丰富人物性格。花灯戏的表演是一个综合的艺术门类,包括演员、乐队、舞美、服装、道具、化妆等等,而演员按角色可分为老生、青衣、花旦等,乐队的伴奏乐器主要有主弦乐器“丝弦”、竹笛、二胡、京胡、琵琶、扬琴、三弦、芦笙等,打击乐器又分为大鼓、小鼓、云锣、木鱼等。
传承与发展
丘北花灯由于融入了大量本土的文化元素,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已经成为丘北县群众心中永久的记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年轻一代的花灯艺人是把社会发展变革融入丘北花灯中,编创了《花鞋恋歌》《辣椒情》《新农村建设开新花》《夏日荷塘》等许多具有时代风貌、民族特色、地方元素的现代花灯剧,在历届“云南省花灯艺术周”的赛事中屡屡获奖,把丘北花灯的传承推到了新的高峰。
丘北花灯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地方剧种,观众可以从花灯戏中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人文、时代风貌,花灯戏还承载着语言、民歌、服饰、风俗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