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颖:在稻种起源问题上的探索及贡献—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摘要】一生致力于稻作学研究的丁颖教授,自20世纪20年代因发现野生稻而开启中国栽培稻种起源的研究,数十年,不断丰富材料和方法,论证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纠正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错误。本文旨在探寻丁颖教授在中国稻种起源问题上探索的每一个脚印,展示他的解答思路与贡献。

【关键词】丁颖;中国稻种起源;探索历程

本文根据丁颖教授留下的论著、草稿、笔记、会议记录等多种手稿,及与国内外学者的数十件书信,探寻丁教授在中国稻作(稻种)起源问题上探索的每一个脚印,展示丁颖教授对这一历史难题的解答思路与客观证据,感悟他在研究问题时孜孜以求的精神,缅怀这位可敬的学者。

一、国际学术背景及其问题的提出

二、解放前的研究工作

随后又在珠江流域发现多种野稻,分布在罗浮山麓以至鉴江流域:番禺、增城、从化、清远、三水,南至阳江、茂名,西至广西西江流域,凡亘1600余里。1932、1933年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在海南岛又发现了另一个野稻种疣粒野稻种(O.meyerianaBaill.)。这一系列的发现,开始让丁颖教授的中国稻种起源于华南的学说形成清晰的概念,同时,也给他提出更多具体有待解决的问题,如野稻的种类与生存地域、野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等等问题。

1934年丁颖教授发表《广东野生稻不实现象之观察》对广东野生稻进行了深入的性状考察[5]。根据中山大学农学院稻作试验场采集的广东野生稻观察试验,发现野稻结实率一般在50%,从结实率低的野稻嬗变为结实率高的栽培稻,其中的经过应该如何?为此从1931-1933年丁颖教授观察野稻花及其杂种分离种的不实现象,与高度结实的栽培穗花比较,从中窥知野稻实性嬗变为栽培稻结实性的原因,藉以了解两者的遗传学上的系统关系。

在对野稻与栽培稻交配育种的同时,丁颖教授提出对现有水稻品种订立明确的分类系统,才能更好地说明野稻与栽培稻亲缘关系。而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是丁颖教授的另一伟大贡献:稻种种类区分和稻作区域划分。1934-1938年丁颖教授进行了广泛的稻种搜集,从事品种分类的观察研究,1946年又集得栽培种四千余种。1949年《中国古来粳籼稻种栽培及分布之探讨与栽培稻种分类法预报》一文在中山大学农学院《农艺专刊》第六号上发表,梳理了中国丰富的古代栽培稻种种类的记载,确定粳籼是我国栽培稻种的两大派系,古代栽培稻以粳稻为代表,并进而分析粳籼稻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提出当时命名的印度稻和日本稻实际上相当于中国的籼稻和粳稻,并为籼粳稻重新定名籼亚种(O.sativaL.subsp.sen)和粳亚种(O.sativaL.subsp.kêng),提出了水稻分类标准。为中国栽培稻种起源说提供坚实的基础,丁教授在稻种分类和稻作划分上有超高的学术造诣是后人的研究中所无法比拟的。而他对中国栽培稻种种类和分布的清晰确认,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中国稻作的历史,也清晰地梳理了野稻嬗变为栽培稻的历史轨迹,确认了水稻的传播路线,有力地驳斥由印度传入说。

三、建国后的重点研究与进一步完善

丁颖提出的稻作起源华南说,引发了国内外学界热烈的讨论,国际上尤以亚洲国家及前苏联的学者反响热烈,学者们来函索要丁教授的研究成果,或向丁教授求教稻作起源的问题。频繁的书信交流给丁颖教授提供了许多新材料和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丁颖教授在国际上宣传稻作、稻种起源学说,与各国同行探讨稻种(作)起源的疑问,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强而有力地论证了我国栽培稻种起源问题,成为不可撼动的学说之一。

1、完善考古、文献材料

2、栽培稻种起源的探索及稻种的搜集与分类

建国后,丁颖教授继续在稻种分类和稻作区划上进行考察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收集稻种,划分稻作区域。1957年发表《我国稻作区域的划分》分析了各地气候条件与稻种类型分布的关系、将全国稻作区域划分为华南连作籼稻带、华中单双季籼粳稻带、华北单季粳稻带、东北早熟粳稻带、西北干燥粳稻带、西南高原籼粳稻带六个地带。[9]在稻种研究上,最重要的一个工作成就是系统整理了之前关于中国栽培稻种的研究,在1956年10月华南农研计划会议的小组会中,学者广泛讨论了丁颖提出的华南稻种起源说,一致认为“丁意见很现实,而且不只分类学家,还是生态学家都有说服力。”肯定了这一学说的提出意义重大”。

重审了我国栽培稻种的传播路径从南方传至北方,依据古籍记载,野生稻广泛分布于珠江流域,现在栽培稻种的植物特性并系统发育等方面,及从我国南北各民族的关于稻的语言文字上看,可推定“稻的植物特征、特性和分类方面看,无论南北籼粳都早被认定同属于一种(O.sativa.L.);在品种生长发育生理上,无论南北各地带的籼粳及其早晚稻种,都具备着生育于高温和短日季节的性能,这也说明了各种类型的品种还保存着其祖先发祥于南方热带地区的特征。”[10]提出全世界稻种栽培传播系统有三:一是中国系统,中国的栽培稻约于公元前一、二世纪向东传至日本,水稻栽培技术约在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由我国向南传至菲利宾;二是印度系统,在公元前第十世纪间由印度西经伊朗入巴比伦,后传至非、欧、美等洲;三是南洋系统,公元前一千年前后由澳尼民族从大陆传至南洋。印度稻作起源晚于中国,我国稻种与印度没有关系。

丁颖教授关于中国稻种起源于中国的野生稻,而且是世界稻种传播中心之一的学术见解,得到当时学界的广泛认可,现在仍为学者所重视,成为稻种起源研究不可绕过的学术基石。

3、稻作、稻种起源学说的传播与交流

又如6月12日北京周报编辑部收到印度尼西亚一位读者的来信询问有关水稻问题,该部无法回复,便转至农业科学研究院丁颖院长请予帮助回答,6月18日丁颖教授回复信中强调中国的栽培稻种,“我的研究结果是起源于华南,而不同意Vavilav的因子中心说,因与事实不符。中国的栽培稻种是向东北的朝鲜和日本传播的,对于东南亚和印度,各国最古的记载还未发见有什么的确的影响。”

尽管丁颖教授关于稻作起源华南说的解答在现代学术界还存有疑问[11],但关于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问题所作的开拓性工作是无庸置疑的,其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材料,系统的论述,水平达到他所处时代的最前列,其这方面的工作和成果是空前的,为现在继续开拓这个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前进基础,是现在稻作史研究者不能绕开的基石,因而称他中国稻作之父,实至名归。

注释:

[1]游修龄:《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试论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分化与传播》,《作物学报》1979年第8期,第3页

[2]游修龄:《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试论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分化与传播》,《作物学报》1979年第8期,第3页

[3]《中国稻作科学之父——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丁颖教授》,章潜才主编:《稻花香——华南农业大学校友业绩特辑》,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年,第29页。

[4]水稻生态研究室:《丁颖教授的学术观点和在水稻研究上的成就》,《作物学报》1964年第4期,第349页

[5]丁颖:《广东野生稻不实现象之观察》,中山大学农学院《农艺专刊》1934年第4号。

[6]丁颖:《从中国古籍中所见之中国稻作》,《中山大学校刊》,第19期。

[7]水稻生态研究室:《丁颖教授的学术观点和在水稻研究上的成就》,《作物学报》1964年第4期,第351页。

[8]丁颖:《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红烧土中的稻谷壳考查》,《考古学报》1959年第4期。

[9]丁颖:《我国稻作区域的划分》,《华南农业科学》1957年创刊号。

[10]丁颖:《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农业学报》1957年第8卷第3期,第20-21页。

[11]可参见刘志一:《关于稻作农业起源问题的通讯》,《农业考古》1994年第3期。

TheAchievementontheResearchWorkontheBeginningofCultivatedRicebyProf.DINGYing

ZhaoYanpinNiGenjin

(SouthChinaAgricultureUniversity)

Abstract:Prof.DingYingdevotedtoricecultivationresearchworkallhislife,andstartedtothebeginningofcultivatedriceresearchwhendiscoveredwildricein1920’s,foryearsthroughenrichingliteratureandarchaeologicalmaterial,heprovedapointthatChinesecultivatedricecomesfromNorthChina,correctedtheerrorofcamefromIndia.

Thispapertriestosearchforthetrailthatprof.DingsearchedtheproblemofthebeginningofChinesecultivatedrice,demonstratinghistrainofthoughtonthistopicandandhisgreatcontributions.

THE END
1.文物说史这里发现万年前的稻谷———要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文物说史 | 这里发现万年前的稻谷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彧之 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在展出“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考古学家在上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属性明确的栽培水稻,证明中国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2006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批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https://www.ccdi.gov.cn/yaowen/202112/t20211203_255578_m.html
2.湖南再发现五粒古稻谷有望揭开人类稻作起源之谜为揭开水稻起源之谜,由哈佛大学、北京大学以及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中国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联合考古队,从十一月初起对玉蟾岩遗址进行现场发掘、后期实验等研究工作。在近一个月时间里,中美专家通过采样、浮选等手段,初步处理出动物骨头、螺壳、木炭等物件标本,上月十九日更是发现了五粒已经炭化了的古稻谷。 https://www.cas.cn/xw/kjsm/gndt/200906/t20090608_639771.shtml
3.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水生探索二、稻田渔业起源时间考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淡水养鱼的国家,开展池塘养鱼的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开展稻田渔业最早的国家。根据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我国稻田渔业的出现时间存在着“2400-3000年”“1700-2000年”和“1200年”等数种争议,但是, 稻田渔业的历史无论从何时出现,其出现时间肯定早于http://www.yc6318.cn/wsz/aritcle18035.html
4.农业起源与中华文明光明日报他说起码有一两百年了,那个寺庙盖了两百多年了。我说栽培稻子有几千年了,你两百多年排出来了有什么用,跟起源有什么关系?比如中国有个占城稻,占稻很明显是从越南占城传到中国的,那不等于说这个占稻是越南起源的?北京的京西稻是从日本弄来种子栽的,那不等于说这种稻谷是日本起源的?实际上,这完全是两码事。https://www.gmw.cn/01gmrb/2009-01/08/content_876623.htm
5.中华文明起源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谋生方式,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而是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开始实现了有单纯地依赖和适应自然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性转折。 同时,考古材料还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如湖南的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距今约120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谷,证明http://www.syun.edu.sh.cn/info/1055/2315.htm
6.2024版七上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综合(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体现了水稻栽培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故选B项;稻米是当时最主要的食物,无法从一粒炭化稻米中得出这一结论,原始农耕时期粟也是主要实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粟,无法从浙江发现的碳化稻谷得出南稻北栗局面已基本形成的结论,排除C项;http://zy.21cnjy.com/21276830
7.新快报河姆渡遗址首次实证稻作农业“中国起源说” ■2023年11月3日拍摄的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展示区。 ■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旁拍摄的石碑。 ■2023年11月3日在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拍摄的出土稻谷。 ■井头山遗址出土文物。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室主任孙国平展示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柄石斧。https://ep.ycwb.com/epaper/xkb/h5/html5/2023-11/09/content_1508_612756.htm
8.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2001年底,科技部决定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2年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简称“探源工程”)启动了为期两年的预备性研究。这项先后作为国家科技攻关、科技支撑、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研究,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到今年春季http://www.sanyamuseum.com/a/2/2022/1215/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