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地层浓缩一万年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水稻田稻作聚落

稻米不仅是人类日常最重要的主食之一,还是中国南方诸多文明形成的根基。上山文化所在的金衢盆地是重要的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上山文化大家族之一的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迄今为止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这些黑色的小颗粒,是距今9000多年的炭化稻米。植物考古工作者王冰言正在用显微镜观察它们的粒型变化,每一粒米的“高矮胖瘦”都是重要的信息。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冰言介绍:“现代野生稻的形态特征比较干瘪,趋于瘦长,然而遗址里发现的水稻,它的宽度已经开始增加了,形态更饱满一些,说明在上山文化时期,水稻不是纯野生的状态,应该已经是栽培水稻了。”

这一粒炭化稻米发现于上山文化大家族里的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距今约9000年多年。虽然有些残缺,但它仍保留了驯化的特征。“我们一直讲上山文化时期水稻已经走到了驯化阶段,但我们一直苦于没有找到它的稻田。”皇朝墩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张森表示。

2021年考古队员在衢州开展考古前置调查时,发现了两处台地和一些陶片。经过三年发掘,皇朝墩遗址,这个距今约9300年-8000年,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遗址,展露在世人眼前。考古人员在遗址附近勘探了两平方公里后,获得了意外的发现。“遗址周边除了环壕以外,它还存在第二个低洼区域。突然在遗址周边钻孔下去到两米多,它还不是生土,它还是看起来比较像沼泽或者说像淤泥一样的土。”张森表示。

考古队员取了些土样,放进小水桶里反复淘洗,晾晒阴干,这是植物考古工作中常见的浮选法,目的是筛选出那些无意间碰到火而留下来的炭化植物遗存。“它的原理就是植物炭化之后,比重会轻于水,那么它泡到水里之后,这些轻的东西就会浮在水的表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孙青丽介绍。

这些被精心挑选出来的炭化植物遗存被送进实验室。称量,添加试剂,超声清洗,分散土样,抽取杂质,烘干,扫描拍照。经过一系列复杂工序后,研究人员有了惊喜的发现。“它里面的水稻植硅体的密度是比较高的,这就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张森说。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郑云飞表示:“不仅仅是土壤中的含量多,而且很多钻孔里面都有水稻植硅体。我们推测可能在遗址的周围,遗址的环壕的外侧存在着当时人们耕种的水稻田。”

张森表示:“这片植硅体密集的区域,从它的年代来看的话,和遗址的主体年代是相似的或者相同的。在遗址生活的时候,这片稻田区也一直有人在使用。”

这是上山文化中晚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首次发现的水稻田,也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紧挨着环壕聚落的东侧。“其实和我们现在的村庄也很像。现在村庄我们看到房子是他生活的区域,然后外面有一些水渠大概分割了一下,也可能有一个排水的设施,外面是他的农田。”张森说。

紧邻稻田的聚落整体呈“葫芦”形结构,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相当于东侧稻田面积的三倍。

张森认为:“以前我们对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想象或者早中期的想象,它还是以狩猎采集社会为主,现在通过我们对于皇朝墩遗址,对于上山中晚期水稻田的揭露,水稻在当时的生活中不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它可能是占主要的、供养整个生活的东西。”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乐平表示:“环壕内部是村落,环壕的外面有水稻田的分布,水稻田的面积,它的分布面积,它能够获得的产量,对当时的人口规模、村落规模有一些推导作用。”

9000年前的稻田隐藏在这处解剖的地层里。4楼住着距今约2000年前的汉代人,5楼是跨度5000多年的间隔层,6楼就是“稻田”所在的位置。植物考古学家从遗留下来的小穗轴的形态判断,这片稻田很可能是栽培稻。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表示:“上山文化稻作遗存的研究揭示的,到上山文化中晚期的时候,也就是9000年前后,实际上已经是进入了驯化快要完成的阶段了,就是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我们浮选出来的稻米,都是属于驯化类型的。也就是说,如果说我们要完成一个驯化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话,它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八十。”

考古人员在环壕聚落和古河道之间发现了一片距今4万年前的水塘,一条人工挖掘的排水沟将水塘与环壕连接起来。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水塘还有疑似野生稻的小穗轴,说明这里可能是野生稻的分布区,这也可能是吸引上山先民来这里定居的重要因素。

秦岭表示:“对水的管理的能力是产生水稻田的前提条件或者是基本前提。古代的人可能在自然的河岸边,最早开始试着管理或者利用稻属资源,所以我们有这样的一些环壕,使我们知道在上山阶段人具备了这样的技术能力,我能管理水,下一步你才能去论证它可能有这样的水田。”

环壕、台地、稻田、水塘、河道、排水沟,构成了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的生活景观。可以想象,9000年前的先民依水而居,在水塘边采集,在稻田里耕作,等待秧苗的成熟、抽穗,开始了稳定的定居生活。

“以往像桥头遗址也好,下汤遗址也好,我们能够发现一些跟稻作有关的材料,但是我们仍然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人对稻属植物资源的利用,可以从它的生长环境,从生产的机制到消费的机制,要留待皇朝墩这样的遗址的新发现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秦岭说。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一粒炭化稻米,距今9000多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米。那时,人类开始了定居。

距离上山遗址130公里的浙江杭州良渚遗址,距今5000多年,共出土了20万公斤的炭化稻谷。先民们发明了成套的农耕工具,组织兴建了大型水利工程,大规模种植水稻,每亩的产量可达140公斤。

秦岭表示:“一般来说,稻作的比例在定居社会中是稳步提高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食谱反而变得单一了,集中在利用农业生产的产品,而不像早期的社会,稻子只是整个生业经济中的一个部分,等于从辅食变成主食的这样一个过程。”

如今的衢州,稻香依旧。这种穿越万年的农作物,养育了世界上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时至今日,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国,也是水稻培育技术最先进的国家。

蒋乐平表示:“我经常说上山人是一万年前的袁隆平,当时上山人也可以说是慧眼独具,把水稻作为一种粮食资源,在众多的野生植物里面给它挑出来进行培育,这也是体现了上山人的聪明智慧。”

“一米的地层里面浓缩了一万年。在这边生活的人们,或者先民们、农人们看到的都是同样的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看着水稻从幼芽,成长,收获,确实会有一些感触,还是先民们太伟大了,我们这片土地太美好了,我们才能让中华文明一直走到现在。”张森说。

THE END
1.中华文明起源问:为什么将其称为革命?它有何历史性的转折意义? 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谋生方式,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而是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开始实现了有单纯地依赖和适应自然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性转折。 同时,考古材料还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如湖南的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http://www.syun.edu.sh.cn/info/1055/2315.htm
2.长江中游或为家鸡起源地南方+人类很早便开始饲养家鸡,然而,关于家鸡的起源地常有争议,许多自然与历史学者的说法缺乏依据。达尔文研究认为,家鸡起源于4000年前的古印度,是从古印度的红色原鸡驯化而来。不过,笔者根据考古发现与文献材料等多项证据综合分析,得出新的研究结论:位于长江中游的湘北、鄂南地区或为家鸡最早发源地,最迟在8000多年前已存在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401/03/c8470133.html
3.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水生探索虽然远离江海,但该民族仍长期保留着“饭稻羹鱼”的生活传统,这种生产方式最早源于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而来的小鱼生长于稻田,侗人秋季一并收获稻谷与鲜鱼,长期传承演化成稻鱼共生系统,后来又在稻田择时放鸭,同年收获稻鱼鸭等多种农产品。 (六)云南地区 哈尼族是中国南方较早开展山地梯田稻作农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http://www.yc6318.cn/wsz/aritcle18035.html
4.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5.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机制、特点:研究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发展;推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动力或因素有哪些;这些动力或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彼此之间有何内在联系;通过与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道路及其http://www.sanyamuseum.com/a/2/2022/1215/1782.html
5.湖南再发现五粒古稻谷有望揭开人类稻作起源之谜中美联合考古队专家今日向记者透露,近日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再次发现的五粒古稻谷,将有望揭开人类稻作起源之谜。 稻作起源是国际考古学界和农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说”、“云南说”、“东南亚说”等观点一直争论不休。上世纪九十年代,玉蟾岩出土了四粒最原始的水稻谷壳,将稻作农业起源https://www.cas.cn/xw/kjsm/gndt/200906/t20090608_639771.shtml
6.2024版七上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综合【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的早期人类,因此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人类起源,故选A项;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因此无法用于研究农耕生活,排除B项;元谋人、北京人生活在原始社会的群居时期,不是部落联盟时期,排除C项;元谋人、北京人生活的时期国家http://zy.21cnjy.com/21276830
7.广西是世界水稻起源地,16000多年前曾出现稻类遗迹在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以广西南宁市隆安县等地的野生稻为蓝本,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的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中,绘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提出了“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广西(珠江流域)是水稻的驯化起源地。这https://gxltmyjt.com/newsinfo/222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