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文化申遗,设“世界稻作起源地·宁波”标识迫在眉睫凤凰网宁波

河姆渡文化遗址群、“世界稻作起源地·宁波”示意图。

最近,国家文物局在评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余姚井头山遗址对于研究中国海洋文化起源、海洋环境变迁具有重大价值,上榜呼声极高。

无独有偶,施岙遗址发现了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水稻田,已经名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的2020年度国内国际十大考古新闻中。

国家文物局印发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有64件国宝永久不准出国展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朱漆碗名列其中。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一,河姆渡遗址发现后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建议“十四五”期间,宁波要加紧挖掘文化瑰宝资源,整合余姚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田螺山遗址、鲻山遗址、鲞架山遗址、江北八字桥遗址、傅家山遗址、慈湖遗址、小东门遗址、镇海鱼山·乌龟山遗址、奉化名山后遗址、下王渡遗址、象山塔山遗址等10多处史前遗址资源(年代涵盖8300年前至5000年前),以河姆渡文化遗址群或浙东史前遗址群名义,捆绑起来预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同时,充分利用河姆渡文化举世闻名的知名度和施岙遗址发现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证据最充分的水稻田契机,在姚东平原抓紧设立“世界稻作起源地·宁波”标识,并向海内外媒体发布“世界稻作起源地·宁波”形象宣传片。

河姆渡遗址资料照片。

将多处遗址捆绑申遗已有先例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和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以“红山文化遗址”名义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四川省成都市金沙遗址、古蜀船棺合葬墓和广汉市三星堆遗址,以“古蜀文明遗址”名义也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湖南省澧县城头山遗址、彭头山遗址、八十垱遗址、鸡叫城遗址,准备联合以“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名义,在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以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田螺山遗址为代表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群(浙东史前遗址群),具有极高的密集度,堪称中国史前遗址集群原生态博物馆,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和发展的特定形态,可以作为文化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客观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于2020年9月28日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讲话(《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专门提到:“我国在秦始皇陵兵马俑、马王堆汉墓、河姆渡遗址等考古工作中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河姆渡文化在总书记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大考古系等单位专家从文化内涵评价,河姆渡文化遗址群并不比红山文化遗址、古蜀文明遗址、澧阳平原史前遗址群逊色,甚至要超越前者。

符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条件

河姆渡文化遗址群(浙东史前遗址群)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对照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凡被推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至少符合其中一项标准,并同时符合真实性标准。

而河姆渡文化遗址群至少符合其中的三条标准。一、为延续至今的世界稻作农业文明发生与传播提供了独特见证;二、江南水乡干栏式建筑是东亚地区沿海人类传统居住地的杰出范例;三、代表中国东部地区海洋文明发展最高水平,展现中国文明起源多元化的过程。

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被本国列入预备名单,然后被官方国际组织审核,最后是确认入选。河姆渡文化遗址群抓紧去申报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是申遗的必经步骤。

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宁波推进河姆渡文化遗址群预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最佳答卷。

设立“世界稻作起源地·宁波”标识迫在眉睫

自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现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小米遗存后,“世界小米起源地·敖汉”标识已经中央电视台传播。同理,建议整合河姆渡遗址、施岙遗址、井头山遗址等10多个与稻作农业有关的史前遗址资源,在余姚市东部与江北区西部这片北纬30度附近的姚江流域平原上,选择河姆渡遗址、井头山遗址、施岙遗址、田螺山遗址、小东门遗址、句章古城遗址为四至范围的地块(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设立多处“世界稻作起源地·宁波”标识牌。加大宣传推力度,营造全民参与申遗的浓厚氛围。

并将这10多处史前遗址区与慈城古县城、姚江现代农业园区文旅资源有机结合,挖掘遗址保护与现代农业园区的融合点。培育发展一批历史文化传承、民俗风情展示、健康养老养生、休闲度假、观光体验类特色旅游村镇。

同时,设立河姆渡农业奖,面向全世界的水稻、茶树等农业生产国家和地区,颁发给在农业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国际著名人士,成为农业领域“诺贝尔奖”。

THE END
1.中华文明起源问:为什么将其称为革命?它有何历史性的转折意义? 农业的起源改变了人类的谋生方式,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而是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开始实现了有单纯地依赖和适应自然到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性转折。 同时,考古材料还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如湖南的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http://www.syun.edu.sh.cn/info/1055/2315.htm
2.长江中游或为家鸡起源地南方+人类很早便开始饲养家鸡,然而,关于家鸡的起源地常有争议,许多自然与历史学者的说法缺乏依据。达尔文研究认为,家鸡起源于4000年前的古印度,是从古印度的红色原鸡驯化而来。不过,笔者根据考古发现与文献材料等多项证据综合分析,得出新的研究结论:位于长江中游的湘北、鄂南地区或为家鸡最早发源地,最迟在8000多年前已存在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401/03/c8470133.html
3.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水生探索虽然远离江海,但该民族仍长期保留着“饭稻羹鱼”的生活传统,这种生产方式最早源于溪水灌溉稻田,随溪水而来的小鱼生长于稻田,侗人秋季一并收获稻谷与鲜鱼,长期传承演化成稻鱼共生系统,后来又在稻田择时放鸭,同年收获稻鱼鸭等多种农产品。 (六)云南地区 哈尼族是中国南方较早开展山地梯田稻作农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http://www.yc6318.cn/wsz/aritcle18035.html
4.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5.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背景、原因、机制、特点:研究中华文明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背景、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发展;推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动力或因素有哪些;这些动力或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彼此之间有何内在联系;通过与其他古代文明的比较,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的道路及其http://www.sanyamuseum.com/a/2/2022/1215/1782.html
5.湖南再发现五粒古稻谷有望揭开人类稻作起源之谜中美联合考古队专家今日向记者透露,近日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再次发现的五粒古稻谷,将有望揭开人类稻作起源之谜。 稻作起源是国际考古学界和农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度说”、“云南说”、“东南亚说”等观点一直争论不休。上世纪九十年代,玉蟾岩出土了四粒最原始的水稻谷壳,将稻作农业起源https://www.cas.cn/xw/kjsm/gndt/200906/t20090608_639771.shtml
6.2024版七上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综合【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的早期人类,因此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人类起源,故选A项;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因此无法用于研究农耕生活,排除B项;元谋人、北京人生活在原始社会的群居时期,不是部落联盟时期,排除C项;元谋人、北京人生活的时期国家http://zy.21cnjy.com/21276830
7.广西是世界水稻起源地,16000多年前曾出现稻类遗迹在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以广西南宁市隆安县等地的野生稻为蓝本,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的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中,绘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提出了“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广西(珠江流域)是水稻的驯化起源地。这https://gxltmyjt.com/newsinfo/2226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