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认证主体:宁夏凯米世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宁夏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640100MA774ECW4K

4、居者。(6)驯化者应该是定居者。根据这些条件,索尔认为,植物驯化最初的中心在东南亚,从事驯化的人群应当是居住在溪水旁的捕渔为主的人。原因:1.在这一地区,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比较丰富,因此人们的食物供应比较稳定,他们就会定居下来;2.本区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有丰富的动植物种类,供选择和杂交;3.本区是热带地区,植物可以常年生长,驯化的可能性和驯化成功的机会也最大。索尔的推论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但尚需考古学证据。(二)考古学的证据考古证据认为西亚的两河流域(中东地区)是动植物的一个驯化地点。考古证据有:使用的工具、固定的居住地及最早驯化动植物的一些物证。如在约旦河谷一个有12000年

6、要意义。农业发展为发展衣着提供了条件。由于农业的形成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了剩余的粮食可供储存,使人类可以过稳定食物的供应生活。农业生产中把粮食进行加工、煮熟食用,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利于人类的身体健康、寿命的延长、婴儿的成长与发育。正因为这样,农业的出现大大的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因此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2.农业的发展对社会带来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与采集及狩猎活动相比较,有三点差异:使人类定居下来。使农业活动的单位群体人数减少。农业活动群体大,并且聚居于一处。定居和聚居促进了村落的发展。因此,农业生产要求定居、聚居,由此

7、带来了村落的出现,并且在此基础上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文明的出现,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3.人类文明的出现随着农业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业产量出现了剩余,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农业生产而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或工作,出现了三次社会分工(畜牧业分离、手工业分离、商人出现等),出现了私有财产。劳动的分工也出现了商品交换。社会上也出现了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与国家。出现了文明。世界主要文明古国及其地理环境特点。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墨西哥、玛雅和印加埃及文明: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尼罗河流域及古埃及示意巴比伦文明伊斯兰堡伊斯兰堡艾哈迈达巴德艾哈迈达巴德德里德里古印度文明

8、哈拉巴穆罕耶達羅旧石器旧石器瑪雅文明印加文明(inca)第二节农业的类型与发展农业的发展阶段:通常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实际上三者之间是相互交错重叠的发展关系。今天现代化农业虽然占主导地位,不少地方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极少数地方还有原始农业残余。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原始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期。人类使用简陋粗糙的石质和木质工具,采用刀耕火种和轮垦种植的耕作制度,依靠休耕的方法去自然恢复地力。对土地进行轮种而不是对农作物进行轮种。原始农业作为农业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分布:南美洲亚马逊地区,非洲中部刚果地区,亚洲新几内亚、东南亚的一些雨林地

9、区。主要采用刀耕火种生产方式。优点:可以节省劳动力;可解决土壤中的养分问题。亚马逊地区亚马逊地区刚果地区刚果地区新几内亚新几内亚东南亚一些雨林区东南亚一些雨林区二、传统农业是人类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阶段。是商业农业以前的农业。1.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土地不需要休闲,可以连续耕种下去;是一种生计农业,农业生产是为自己的生存而进行的劳动。动力主要靠体力、畜力和简单的机械;依靠积累的经验生产,缺乏科学和技术的指导,生产方式较为稳定;传统农业的生产水平低,剩余少,积累慢,并且严重受环境条件影响。2.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1)中国传统农业的形成在世界历史上,封建农业以中国发展得最充分、最

10、典型。精耕细作,“种田如绣花”,就是人们对中国传统的封建农业的美誉。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农业就开始由休闲轮种制向连年种植制发展;秦汉时期,铁器、耕牛和灌溉等技术得到推广;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已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到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传统农业技术更是达到完美的地步。集约经营是我国传统农业技术的核心要旨,即在有限的一小块地里,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使有限的土地尽量多提供一些产品。如其具体做法:复种、间作、套作。精耕细作。如深耕、多锄等。施肥。水利。选种在劳动力多、土地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国农业走上了集约式的精耕细作与大量劳动力的

11、投入。(2)欧洲中世纪的农业中世纪时期,较长时期实行的是短期休闲的农业,在生产上实行敞田制。敞田制,即庄园中的农户,在各耕作区获得耕种的份地,在作物收获后,各户废除沟渠和篱栅,敞开庄园,共同放牧牲畜,并且份地每年都要重新划分,防止好地被人独占。欧洲短期休闲农业。特点:就是采取土地定期休闲的办法,而不是作物轮种。牲畜在休闲地上放牧,以增加土地肥力,维持地力。典型的有:两圃制,即每年有一半地块种植,一半地块休闲。三圃制,即每年有1/3的土地休闲以恢复地力。第一块地用于冬种小麦和黑麦;第二块地用于春种大麦和燕麦;第三块地就休闲做牧场以发展养殖业。16、17世纪,由于人口压力及市场对农业提

13、片的土地,实行轮种休闲。形成了粗放的耕作方式灌木休闲制。三种农业模式:上述三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演变,说明了人、地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特点:中国:较早时期的农业休闲-由于人口压力,消除休闲-靠劳动力集约化的道路(旱作、水田);西欧:休闲农业-饲料与饲养业发展-混合农业;美洲:农民来自发达的地方-土地多而劳力少-退回到灌丛休闲农业。3.传统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的类型主要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业四种类型。旱作农业特点:作物的生产主要依靠自然降水。故降水量的多少与季节的不稳定,会影响到农业的产量,甚至造成自然灾害。分布:温带大陆的东岸以及副热带干旱的山地和高原。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

14、季冷干。水稻农业生产特点:水稻要求有充分的水分和高温;要求土地完全水平,以利于灌水(平地、山区梯田);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水稻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单产很高。一年可种植1-3次。分布:热带副热带地区,喜高温潮湿;也可分布于暖温带和温带(干旱区的旱作稻)。地中海农业特点:地中海气候位于温带大陆的西岸,是夏干热,冬季湿冷。分布: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有美国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农作物:小麦,大麦,玉米,水稻;经济作物:葡萄(酿酒原料,产量多的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油橄榄(榨食用植物油等);家畜:山羊,绵羊,猪。另外,该地区的果品业、花卉业和旅游业非常发达。如美国柑

15、橘,花卉,新西兰的猕猴桃等。(由于夏季阳光充足,是水果和花卉生长的好地方,一些国家海岸气候条件优越,成为旅游渡假的胜地)。游牧业是一种在干旱地区以放养食草动物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农业类型。特点:游牧业主要是逐水草而居,随季节变化交换牧场。生产力低下。多数以家庭为单位放牧。分布:副热带和温带极干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区,分布广泛。如蒙古高原、沙特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等地。三、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指其产品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并获得利润为目的的农业生产。故又称其为商业农业。1.分布现代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发展的产物,主要分布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2.基本特点商业化生产。现代农业是为非农业人

17、海地区)。另与市场距离的远近对种植园农业发展有重要影响。谷物农业谷物农业是面向市场专业化生产谷物的农业。主要生产的谷物有:小麦(春小麦、冬小麦)、玉米、水稻等。玉米多用于饲料。谷物农业生产面向市场,尽量采用大型农业机械。但有的相同农场共同采用一套农业机械和操作人员,以减低农业机械的使用费,提高生产效率。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牲畜育肥农业牲畜育肥农业是一种种植业与饲养业相结合的农业。分布:美国大湖以南的大片地区,欧洲(从西班牙经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罗地海沿岸相东延伸的地区),巴西东南部地区。经济动力: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在食物结

19、岸和波罗的海南岸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大城市的郊区。市场园艺业市场园艺业是为市场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产品的农业。布局条件:靠近市场或有便利的交通,运输中需要保鲜。蔬菜,各地都有蔬菜基地,如中国的山东、四川、广东、海南;美国的佛罗里达、加里福尼亚等地。水果:一些有名的水果产地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如美国柑橘、新西兰猕猴桃等。花卉:云南是中国国内花卉生产基地。大牧场业规模较大的牧场放牧业。与游牧业的区别:(1)规模大,放牧的牲畜多(2)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放牧,而是由牧主雇佣牧工放牧;(3)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而是将牲畜全部投向市场。分布:分布于干旱少雨,有大面积草原与半荒漠地区,适合于放牧

20、牲畜,经营大牧场。主要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的干旱地区。主要畜种:牛、羊。不同地方有所差异。四、其它的农业概念1.石油农业石油农业或能源农业,即投入大量化肥,农药、机械装备等高投入、高耗能的农业。一方面,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产品的商品率;另一方面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土地退化、农产品污染、农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等。2.生态农业面对日益增多的生态问题,有人提出了“生态农业”(如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污染土壤,水体,大气等,最终影响农产品品质、产量和危害人类健康;过量使用化肥容易使n、p素从土壤中流失等)。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因地

21、制宜,进行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以保持并改善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生态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模拟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物种多样性和物质的循环、转化再生规律,以便尽可能地提高各类资源的利用率,实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是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集约型农业。3.观光农业指在城市郊区和周围农村出现的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经营模式。即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观光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为人们提供观光度假,休闲体验,品尝购物等活动空间,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观光农村:即发展生态农业,同时结合当地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如农田、果菜、林地、水产养殖场、花卉、药用植物基地及村寨

22、、传统文化景观)发展旅游业(如建游乐设施、旅店、别墅、渡假服务设施等)。4.信息农业在信息经济条件下,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如果园管理可用计算机自动控制)。信息化农业包括:生产系统信息化(如计算机模拟,农业专家系统,3s应用于网络服务等);管理系统信息化(如资源管理,作物长势分析与评估,旱、涝、洪、病虫害等防灾减灾系统,科研管理信息化);农业服务信息化(如信息提供与咨询服务,通讯网络服务等);战略信息化(如发展战略信息,市场信息,预警信息等)。5.城郊型农业:随人口发展,城市的进步,城市对菜、果、乳、肉、禽、蛋需求量的急剧增加所至,主要体现

25、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3杜能的研究方法“孤立化的方法”: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二)形成机制1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式中:式中:r地租收入;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农产品的生产量

26、(等同于等同于销售量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农产品的运费率。2地租曲线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农场主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1、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欧洲城市周围的农业地带2、上海、北京郊区农业空间结构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3、纳瓦佛等人的研究纳瓦佛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农村聚落为中心的同心圆状土地利用形态,从而验证了微观尺度的杜能圈模式。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卢旺达村落周围典型的土地利用形态1.住宅区

THE END
1.水稻的起源和历史水稻的种植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将探讨水稻的起源、早期种植技术以及它对古代社会的影响。一、水稻的起源 水稻(学名:Oryza sativa)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属于禾本科稻属。根据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 https://hr.gan-ren.com/hc/rexhxrxrecxmfencnxs.htm
2.国外考古界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历史,如何证明中华文明“上下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文明的形成至关重要,可以说,农业的出现是文明起源的基础。根据考古发现,世界上的几大农作物中,至少水稻、粟(小米)、黍(一种黏的黄米)、大豆都是中国原产的。大约在1万年前,中国南方出现了水稻,北方出现了粟和黍。在浙江省中部的浦江县上山遗址中,发现了万年前的稻谷遗迹,这是一个大发现。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do?id=501055
3.王巍赵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及至20世纪末,中国史学界大都是以夏王朝的建立为中华文明的肇始,把距今5000多到4000年期间的社会作为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这一千年的社会究竟是处于哪个社会发展阶段,是否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如何评价这一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关系到中华文明的历史究竟有多长,关系到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脉络的认识,是一http://www.sanyamuseum.com/a/2/2022/1215/1782.html
4.水稻栽培学1关于水稻,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https://www.meipian.cn/4zqit46e
5.且看粤稻百年正风华!省农科院水稻所《所史》将发行南方+“可以说,他们都是省农科院水稻所的起源。”王丰说。 据了解,在追根溯源的同时,《所史》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21世纪以来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省农科院水稻所的发展盛况,清晰地再现了省农科院水稻所一百多年来的变迁历史。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01/c7746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