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A.黄河下游区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D.淮河下游区
【2】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A.人均耕地多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D.淡水资源丰富
【答案】
【1】C
【2】A
【解析】
【1】黄河下游地区、淮河下游地区是主要的旱作作物产区,一直不是稻谷余粮区,AD不对;从图中看,长江中游区是稻谷的余粮区,B不对。从图中看,珠江下游的稻谷结余为负值,则珠江下游不再是主要稻谷余粮区,C对。故答案选C。
【2】A.与安徽相比,黑龙江省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余粮多,A对。
B.黑龙江省比安徽人口少,人口增长慢,农业劳动力比安徽省少,B错。
C.黑龙江纬度高、气温低,农业复种指数低,C错。
D.安徽位于江淮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于属于温度季风气候的黑龙江,安徽淡水资源丰富,D错。
故答案选A。
【题目】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日本各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其中滋贺县爱东町的农业循环经济最为典型。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爱东町循环经济的主导产业为
A.林业生产B.畜牧养殖C.种植业D.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
【2】爱东町循环经济的发展
A.实现了污染物的零排放B.改善了生态环境
C.加大了资源消耗总量D.增加了生产成本
【题目】近年来,我国许多大城市郊区出现了大规模草莓种植园地,租地种植的农户大多来自于江浙。下图为大棚草莓景观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各地草莓种植户多来自于江浙,主要是因为江浙
A.销售平台多样B.种植技术先进C.物流网络发达D.区域政策扶持
【2】【2】白色地膜透光率较高,而草莓地垄多用黑色地膜覆盖,其优势在于
A.减少水分蒸发B.减轻病虫危害C.增加土壤肥力D.抑制杂草生长
【3】【3】草莓种植园里,越来越多的立体大棚正逐渐取代平面大棚,主要是为了
A.充分利用光热B.节约土地资源C.增加观赏价值D.利于空气流
【题目】读四幅农业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形成四个地区农业生产方式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地形
C.土壤D.水源
【2】下列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农业生产过程精耕细作,农业产品的商品率较低
B.乙农业与市场联系密切,多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
C.丙农业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生产规模较小
D.丁农业生产活动分散,对自然环境不会产生影响
【题目】读某重大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工程最有利于解决终点地区的________问题
A.水资源紧张B.环境脆弱
C.经济结构单一D.自然资源与生产力不协调
【2】下列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整治重点的组合正确的是
A.④—解决城市环境污染
B.②—水土流失治理
C.③—解决水资源短缺
D.①—荒漠化防治
【3】不会导致③地环境问题的做法是
A.轮荒的耕作制度B.无计划地露天开矿
C.伐木烧薪D.退耕还林还草
【题目】阳台农业不仅指单纯的在阳台空间进行农业活动,也包括在屋顶、露台等空间的农业,栽培模式更趋无土性,生产产品趋观赏性与自给性是现代都市农业中的一种形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阳台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加注重()
A.土地B.市场C.技术D.劳动力
【2】【2】阳台农业的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有()
①对农业生产带来冲击较小②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业商品率
③美化环境,减缓城市热岛效应④节约耕地,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10)。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题目】下图为2000—2010年我国某大城市常住人口及密度的空间分布图,该城市五环、六环近郊区出现“人口倒挂”现象(外来人口比当地户籍人口还多的现象),政府欲甩掉“倒挂”的帽子,决定严控外来人口。据此回答下题。
【1】2000—2010年该城市新增常住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数量:从二环内向外先减后增;5—6环总量增长最多
B.密度:从二环内向外先增后减;3—4环密度增加最大
C.二环内人口数量变化不大主要是人口的死亡率较低
D.六环外近郊区人口数量较少主要是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
A.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比城区高
B.政府为了有效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大量人口外迁
C.生活费用低,交通方便,靠近工业区方便上下班
D.五环、六环近郊“人口倒挂”区为高档住宅集中区
【题目】读下列两幅图,左图为某国的甲地区“2005年人口年龄构成”,右图为甲、乙两地在某国的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1】对甲地人口性别比例与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A.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大量迁入B.女性出生率低并且大量迁出
C.夏季到该地旅游度假人数多D.该地服役军人多
【2】该国是一个重要的茶叶进口国。图中所示乙地非常适合种植茶树。然而,采茶业却并未成为该地的农业生产部门,其主要影响因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