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怀斯曼,《生存手册》,第11章14节,「大后方」
《生存手册》在我书架上摆了二十年。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其中所写的部分内容与眼前的生活「对上了号」。在上海这一波封城期间,物流受限,公共服务大面积停摆,有人抢菜而不得,据说也有人真的去吃绿化带。
《生存手册》写于冷战期间,初衷是为了应对包括核战争和大规模自然灾害在内的各种极端情况。「防疫封城」可能没有书中所述那么极端,我们也没必要把自己变成贝爷般的求生大师。不过,如果你在这个时代长大,习惯了随手网购和叫外卖,疏于储备物资和事先防范,那么上海这次封城一定会给你造成极大的不便——至少在「吃」这件事上是如此。每一个抢菜而不得的人一定都心有戚戚焉。
就在我写下此文的前一天,太原部分城区也经历了一次突然的封城。类似的事件可能不是最后一次发生。这场新冠疫情也未见得是我们人生中的最后一次黑天鹅事件。我们总不能每当遇到突发情况,都要为自家的基本吃喝用度发一次愁吧?
大城市里的人们走出家门就能找到便利店,打开手机就能通过电商购物。在疫情和其他黑天鹅事件之前,我们的心理定势也许是「因为可以随时出门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所以不必储备物资」。如今我们要改变这个心理定势,考虑到:
从今往后,我们必须建立起生存主义的心理定势。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保证生活的幸福,首先要靠我们自己。
基于这个新的心理定势,我从《生存手册》的最后一节「大后方」出发,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物质条件变化,总结了一些在物资储备方面的心得体会,仅供各位参考。
本文后续的所有建议,希望各位一辈子都不会用到。但若事态真的发展到那一步,有准备总比没准备好。
大多数新鲜食物和几乎所有的制成品食物都可以在这个周期里安全地保存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只需储存一定量的新鲜食物。基本原则也只有一条:最难保存的食材最先吃掉。
新鲜菌类、绿叶蔬菜以及多数水果都较难保存。你可以将各种蔬菜洗净、沥干水分后粗略切开,装入密封的保鲜容器(保鲜袋或保鲜盒)放入冰箱冷藏室。这些经过初加工的食材通常可保存3天,应该优先食用完毕。
大白菜和娃娃菜以及苹果等致密水果相对耐贮存。如果冷藏室空间或保鲜容器数量有限,可以先在常温下保存几天,等其他食材消耗完毕再转向它们。
新鲜肉类可以在买回来之后分装成小袋,放入冷冻室保存。培根等肉类制成品同理。预包装的冷冻肉类更可以久贮不坏。
总之,如果能够判断封锁是临时性的,那么只储备一些新鲜食物,停止对外卖的依赖,学会自己做饭,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此时唯二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是你家冰箱的尺寸(和性能),以及你的烹饪技能。
碳水化合物类食物的贮存相对容易。大米、面粉等粮食只要做好防潮、防虫处理,即可长期保存。如果想稍微方便一些,可选择储备挂面、方便面、预包装米饭等半成品,也可以选择面包、压缩饼干等预包装即食类食品。
燕麦片(无其他添加成分)、五谷杂粮粉和各种杂豆类也是非常好的选择。这类食物营养丰富,而且能提供大量的纤维素。如果完全买不到蔬菜和水果,上述主食能在最低限度下保护你的肠道、维持排便。
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烹调用油性质不稳定,一旦接触空气就会逐渐氧化酸败。因此最好不要购买或贮存整桶装的食用油。可以选择多个小瓶(尤其是深色玻璃瓶)的油。含较多饱和脂肪酸的油类较稳定,耐贮存。如果冷藏室有空间,可以存一些猪油和黄油。冷榨椰子油性质稳定,在常温避光条件下可保质多年,是「应急战备物资」的上佳之选。
蛋白质类食物可选择各种干制肉、腌制肉(如火腿),也可选择各种罐头和预包装肉类。越简单的制品保存起来越容易,例如肉丸子(需冷冻)就比袋装咸牛肉(常温保存)要求高一些。能常温保存的豆干、人造肉、卤蛋等非肉类食物也能提供大量蛋白质。尽量选择添加剂成分少且含钠少的产品即可。
奶粉和蛋白粉食用方便,有益健康,也是非常好的储备物资。唯一的缺点是口感可能不如「真肉」。蛋白粉在食用时最好以温水冲开,少量多次(例如每次不超过20g),以提高吸收效率。注意每天至少要保证每公斤体重1g的蛋白质摄入。老人、儿童、有运动习惯者还应该酌情加量。
冷冻的水果和蔬菜(特别是经过急冻处理的)营养价值和新鲜果蔬接近,适于长期储存,而且食用方便。唯一的缺点是会和其他食物竞争冷冻室空间。次优的选择是脱水处理的蔬菜干和水果干。这些食物中的维生素可能大量流失,但至少填充了食物体积、调剂了口感,并提供了宝贵的膳食纤维。某些果蔬如西红柿、黄桃、青豆和玉米笋有罐头版本,也可以储备一些。
膳食补充剂适合每个人日常服用,在食物种类较匮乏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人体内储备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会比平时消耗更快。因此能够综合补充各种微量营养素的口服片剂以及单品维生素药片(特别是B族和C)应该成为家庭应急储备的一部分。
提供一个数据给你参照:一般市售综合营养补充剂的价格约合每片(每人每日份)1元人民币。这1元巨款放在封城期间,或许能买到50g(1两)之多的绿叶蔬菜。
在上述食物储备的基础上,如果还希望丰富口味,可以增加储备食品的种类和花样。各种干货如粉条、腐竹、菌类、紫菜等和土豆淀粉都是不错的选择。常用的酱料、盐、糖和蜂蜜也可以额外多存储一些。如果家里有小朋友,或者你的嘴比较馋,可以额外储备一些营养丰富且易于保存的零食,如葡萄干、坚果和黑巧克力,但不推荐含糖饮料和膨化食品。香烟、咖啡、茶和酒类等嗜好品最好也提前储备,以免「断粮」后出现强烈的不适感。最后,冷冻面点(如包子和手抓饼等)可以调剂口味,不过通常包装体积较大,会挤占宝贵的冷冻室空间,只适用于冰箱土豪。
尽可能储备一些瓶装水和消毒剂,并保证家中的消耗型日用品至少有一份冗余,例如牙膏、洗衣液、纸巾等。如果家庭成员患有基础疾病需要常备药物,或因为年龄/生理情况需要特殊的备品(包括女性的卫生用品),也要考虑在平时储备足够的分量。特别是需要持续服用的处方药,每次尽可能稍微多开一些,将这部分「额外分量」的药作为储备保留下来,也许能救人一命。
有鉴于不久前的某惨痛事件,我甚至斗胆建议土豪家庭自备AED——无论救到谁都是大功一件。
所有这些储备物资并非堆在阴暗角落、永远不管的「死物资」。在放置这些物资时就要考虑到取用。如果家住低楼层,需要兼顾防涝、防潮,物资就应该放在较高的位置,以防水的塑料箱或金属箱盛装,并做好密封和固定。此外,你还应该养成定期检查的习惯,随时将接近保质期的物资作为日常消耗,并用新买的物资补充回去,形成自家的「动态库存管理」。
综上,为了应对「防疫封城」和「突发自然灾害」为主的不可预知紧急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暂时性物资短缺,我们可以在家中建立起必要的应急储备,并对其进行动态管理。
值得储备的物资包括:
有人可能会问,我家中的空间有限,我的注意力和认知有限,如何能保证所有必备物资我都已经准备万全呢?我们不需要做到「100%的自给自足」。你可以用自己冗余的物资和其他邻居协商交换。你可以利用封城间隙提前订购。你也可以通过社区和网络紧急求助。然而,你拥有的物资越是充足,你的关键物资越是不虞匮乏,你就可以尽可能少地麻烦别人或占用公共资源,尽量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以及,在关键时刻有能力向别人伸出援手。
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尊严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这种有依据的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