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文言句式。
2、了解孟子施行王道、推行仁政的政治主张和具体措施。
3、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
教学方法:
1、层层分析,指导背诵。
2、以读代讲,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我们经常“孔孟”并称,初中时,我们学习过《〈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劝说君王施仁政。我们今天学习的《寡人之于国也》也体现了孟子的这一主张,并且文中还阐述了他“仁政”的具体内容。
研习课文:
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
(一)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段落及具体语句,并结合注解直译该部分文字。
明确:三、四两段
文言知识
1、语音
“胜”要读shēng,释为“完”、“尽’;“衣”要读yì,是动词,释为”穿”;
“畜”读xù,释为“畜养”;“王”,读wàng.称王;
“数罟”cùgǔ;数口之家shù鸡“豚”狗“彘”túnzhì
2、通假字
无失其时“无”通“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颁”通“斑”
3、词义
以时,按时;数罟,密网;孝悌敬爱兄长;
4、活用
养生丧死:生、死作名词,指活着的人、死了的人,丧sāng
为动用法,指为……办丧事;
树之以桑:名作动词,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作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名作动词,称王;
谨庠序之教:形作动,认真从事;
5、句式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树之以桑,申之以孝悌之义,不负戴于道路,三者均为介词短语后置句。
6、古今异义
养生丧死: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然而不王者:古义,然,这样;而,表转折,译为“却”;
今义,转折连词,然而。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可能或能够。
(二)熟读这部分文字,并试作分析。这部
分具体展现了孟子仁政的哪两个阶段
明确:第三、四两段。
王道之始
不违农时——谷不胜食
数罟不入池——鱼鳖不胜食发展生产、民养生丧死无憾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胜用
王道之成
养民树桑——衣帛
无失时——食肉
勿夺时——无饥
教民庠序之教民心归顺
孝悌之义
第二课时
(一)孟子的思想在当时极具进步性,反复阅读该文段,想想你从中读出什么请谈谈自己的体会。
点拨归纳:
联系当今现实,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使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明确:
原文:“河内凶……河东凶亦然”,“王好战”。
评价:好战,穷兵黩武,只在某阶段某一特定时局中,给百姓一点小恩小惠,治标不治本。何况移民的艰难,只会对百姓造成更多更大的伤害。
自评:尽心
孟子评:五十步笑百步(比喻)
(三)熟读并背诵一、二两段文字,结合注解将文段直译为现代汉语。
点拨:
1、语音粟sù曳yè
2、词义之于国:介词,对于河内:介词,到
请以战喻:谦词请允许我、请让我走:逃跑
3、古今义河内凶:“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今义“凶恶”
4、活用鼓之:名词动用,击鼓
加少、加多: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减少、增多
5、通假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
6、句式固定句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耳”意为“只……罢了”
判断句式“是……也”意为“这(是)……”
介词短语后置句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四)讨论分析,孟子这种比喻论证的方法有什么妙处。
明确: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投其所好,以梁惠王“好战”为喻作答,引出“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目的是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在这里,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答,避开了梁惠王的锋
芒,启发他思考反省自己的治国方法,从而为下面孟子提出自己的
治国之策能够为梁惠王所接受作了铺垫。同时,比喻手法的运用,
第三课时
(一)除了以上的评价外,孟子还用一段评述告诉他如此做法的荒谬性,请找出来。熟读并背诵这段文字,结合注解将文段直译为现代汉语。
明确:最后一段
1、通假“涂”通“途”
2、词义“检”,约束“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岁”,年成“兵”,兵器
3、句式固定句式……何异于……
“与……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非我也,岁也
否定判断句
(二)这两段文字是否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这样的话语,太直接,太严厉了,很危险。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语气有对统治阶级奢侈浪费的义愤,也有对统治阶级不顾平民百姓生死的严厉讽刺。若一开始孟子就用这样语
气和语调跟梁惠王说话,那有可能触怒龙颜,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课堂巩固练习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养生丧死②树之以桑③五十者衣帛矣④谨庠序之教⑤养生丧死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⑦王无罪岁⑧填然鼓之
a①④∕②③⑤⑥⑧∕⑦b①∕②③⑥⑦⑧∕④∕⑤
c①∕②③⑥⑦⑧∕④⑤d①②③⑥⑧∕④⑦∕⑤
3.下列四句中的“请”与“请问贵姓”的“请”用法相用的两项是()
a.王好战,请以战喻b.曹刿请见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d申之以孝悌之义
5.下列各句中的“以”字,用作连词的一项是(),用作介词而又
处于相同句式当中的两项是()
a.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c.王好战,请以战喻
d.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e.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f.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g.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6、下面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斧斤以时入山林(按照季节)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植)
c.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秩序;敬爱兄长)
d.谷不可胜食(泛指粮食)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b、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书籍,《四书》为《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为《诗经》《周易》《书经》《礼记》《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