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共8篇)

【导语】“欢欢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贞观政要》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贞观政要》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贞观政要》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

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惟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自古明王,化中国以信,驭夷狄以权。故《春秋》云:‘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自陛下君临区宇,深根固本,人逸兵强,九州殷富,四夷自服。今者招致突厥,虽入提封①,臣愚稍觉劳费,未悟其有益也。然河西民庶,镇御藩夷,州县萧条,户口鲜少,加因隋乱,减耗尤多,突厥未平之前,尚不安业,匈奴微弱以来,始就农亩,若即劳役,恐致妨损,以臣愚惑,请停招慰。

且谓之荒服者,故臣而不纳。是以周室爱民攘狄,竟延八百之龄;秦王轻战事胡,故四十载而绝灭。汉文养兵静守,天下安丰;孝武扬威远略,海内虚耗,虽悔轮台,追已不及。至于隋室,早得伊吾,兼统鄯善,且既得之后,劳费日甚,虚内致外,竟损无益。远寻秦、汉,近观隋室,动静安危,昭然备矣。伊吾虽已臣附,远在藩碛,民非夏人,地多沙卤。其自竖立称藩附庸者,请羁縻受之,使居塞外,必畏威怀德,永为藩臣,盖行虚惠而收实福矣。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久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糜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太宗不纳。

十三年,太宗幸九成宫。突利可汗弟中郎将阿史那结社率阴结所部,并拥突利子贺罗鹘夜犯御营,事败,皆捕斩之。太宗自是不直突厥,悔处其部众于中国,还其旧部于河北,建牙②于故定襄城,立李思摩为乙弥泥熟俟利苾可汗以主之。因谓侍臣曰:“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徵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提封:指国内、四境之内。②建牙:建立官署。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绥:击败

B.戎狄豺狼,不可厌也厌:厌倦

C.孝武扬威远略略:谋略

D.并拥突利子贺罗鹘夜犯御营犯:侵犯

解析A.绥,安抚;B.厌,满足;C.略,侵略。

答案D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化中国以信斧斤以时入山林

B.未悟其有益也其孰能讥之乎

C.若即劳役,恐致妨损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因谓侍臣曰因之以饥馑

解析A.用,介词/按照,介词;B.这种做法,代词/表示反问语气,副词;C.如果,连词;D.于是,就,连词/接着,动词。

答案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从突厥颉利可汗被打败后,有很多归降的部落首领在朝廷做官,五品以上官员的人数几乎达到了在朝官员的一半。

B.太宗派遣使者招降鲜卑拓跋氏,凉州都督李大亮认为这样做没有益处,上疏陈述理由,但太宗没有采纳他的奏言。

C.都督李大亮认为,招降突厥会耗费国家财力,妨碍百姓的耕作,引起百姓反感,百姓不能接纳他们,对中原没有益处。

D.贞观十三年,突利可汗的弟弟发动叛乱,最后兵败被杀。太宗因此后悔以前的做法,就让突厥旧部回到黄河以北居住。

解析“引起百姓反感,百姓不能接纳他们”文中没有这样的内容。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周室爱民攘狄,竟延八百之龄;秦王轻战事胡,故四十载而绝灭。(6分)

(2)初不纳魏徵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4分)

答案(1)所以周天子爱民而排除外族,就延续了八百年的帝业;秦始皇轻率发动战争对付胡人,所以四十年便绝灭了。

(2)当初,我不采纳魏徵的建议,终于感觉到烦劳破费一天比一天厉害,几乎失去了长治久安的好方法。

参考译文

《贞观政要·论俭约》阅读答案及文言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1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物:人B.宫中卑湿卑:低下

C.陛下本怜百姓怜:同情D.隋炀帝志在无厌厌:满足

10.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②④⑥B.②⑤⑥C.①③④D.①③⑤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12.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3分)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4分)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3分)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3分)

参考答案:

9C

10D

11.D(魏徵认为,隋炀帝喜欢奢侈,他为了奢侈而滥施刑罚,导致亡国。并非从“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

12(3分)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每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没划不得分。)

【译文】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说明】孔子在这则语录里主要是讲《诗经》可以应用于从政和外交活动,有其实用功能。文以致用也是我国古代作家的较为普遍的看法。

13.(1)我的德行比不上汉文帝,而兴建所花费的要超过他,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君主

所该做的吗(4分,“逮”、“过”、“为人父母”、反问句式各1分。)

(2)我确实能自我节制,如果百姓不想那么做,就一定顺应民情。(3分,“诚”1分,“自节”1分,大意对1分)

(3)国君让自己的欲望顺应民情,国家就会昌盛;国君让老百姓以国君自己为乐,国家就会灭亡。(3分,“欲”1分,“乐”译为意动1分,大意对1分。)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帝王凡有兴建营造,必须重在依顺民心。当年大禹开凿九山、疏通九江。使用人力极多,而没有怨言,是因为民心希望这么做,而为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秦始皇兴建宫室,而百姓多指责议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和大家共同享有的缘故。古人说:“‘不要做无益的事来损害有益的事’、‘不寻求那些满足私欲的东西使民心不乱’。可知见到那些能满足私欲的东西,心就一定会乱了。至于精雕细刻的器物,珠宝玉器和服饰珍玩,如果任意骄奢下去,那么国家危亡的日子就会立即到来。从王公以下,住宅府第、车服、婚嫁、丧葬,都得按照品级,不应服用的应一概禁绝。”这样间,社会风俗崇尚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没有饥寒之苦。

《贞观政要》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下面是《贞观政要》文言文阅读答案,请参考!

是时,朝廷大开选举①,或有诈伪阶资②者,太宗令其自首,不首,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泄③,胄④据法断流⑤以奏之。太宗曰:“朕初下敕⑥,不首者死,今断从法,是示天下以不信矣。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⑦,臣不敢亏法⑧。”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窃⑨为陛下惜之。”太宗曰:“朕法⑩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复何忧也?”(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选举:检举。②诈伪阶资:谎报官阶与资历。③事泄:干的坏事败露。④胄(zhu):戴胄,唐初大臣。⑤断流:断,判案;流,流放,充军。⑥敕(chì):帝王的诏书、命令。⑦所司:主管司法的部门。⑧亏法:枉法。⑨窃:私下。⑩法:运用法律。

小题1:用“/”线划出下面句子在朗读时的正确停顿(只划一处)。(1分)

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的字。(3分)

①俄()②狱()③忿()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

小题4:对于戴胄执法办案一事,太宗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参考答案:

小题1: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小题2:①不久②案件③生气,愤怒

小题3:法令是国家用来将最大信用公诸天下的;帝王的言语,只不过是一时喜欢或者愤怒的发泄罢了。

小题4:前:愤怒,疑惑不解;后:心悦诚服。

小题1: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看看句子中各个词语的成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乃”,“是”的意思,后面的部分是它的宾语。这样分析之后,根据语意停顿也就出来了,“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

点评:句子的断句实际是对句子意思的理解的考查。画停顿时,首先要看一下句子是什么意思,根据句意把句子画开。一般情况下,句子的主谓之间、动宾之间、长的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转折词语之前、发语词之后、古二今一的词之间要停顿。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课外文言文考查一定想到课内,另外还要根据语境加以推断。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具:准备

B.寻为窦建德所攻寻:不久

C.陷于建德陷:拘捕

D.绩雪涕致辞雪:擦拭

答案A【解析】具:详细。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B.岂不胜数千里长城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C.附属籍于宗正D.礼成,释服而散

齐人勿附于秦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

答案A【解析】A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

B项两个“也”都是助词,前表反问,后表判断;

C项都是介词,前“到”,后“对”

D项都是连词,前为承接,后为假设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答案:C

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李绩青史留名的原因。(4分)

-----------------------------------------------------------------

答案:心存大局,重义轻利,忠心事主,能高于人。(意思相近即可)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3分)

译:葬礼完毕,三军才脱去丧服解散,朝廷上下都认为李绩讲道义。(大意正确1分,补充“三军”1分,“义”的意动用法1分)

⑵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3分)

译:我想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人教管,考虑下来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了。(“属”1分,“以孤幼”状语后置1分,大意正确语句通顺1分)

⑶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4分)

译:不一会李绩喝得大醉,太宗把自己的.衣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委任信用。(“俄”1分,“御服”1分,被动句式1分,大意正确语句通顺1分)

附译文:

《贞观政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礼记》曰:“权衡诚悬,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圆。君子审礼,不可诬以奸诈。”然则臣之情伪,知之不难矣。又设礼以待之,执法以御之,为善者蒙赏,为恶者受罚,安敢不企及乎?安敢不尽力乎?

(选自《贞观政要》)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萌芽未动,形兆未见见:显现

B.夙兴夜寐,进贤不懈夙:早晨

C.不受赠遗,辞禄让赐遗:遗失

D.智足以饰非,辩足以行说饰:掩饰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转祸以为福自以为关中之固

B.面言主之过失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所欲进,则明其美生,亦我所欲也

D.使主恶布于境内不拘于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子行为,有六正六邪的区别。人臣之术,就是要处六正之道,不行六邪之术。

B.从人主和人臣的关系上看,六正之臣能够替人主考虑,六邪之臣会替自己考虑。

C.引用《说苑》,意在辨“人臣之行”;引用《礼记》,意在知“臣之情伪”。

D.虽然忠臣、奸臣难以分辨,但只要以礼相待,以法约束,他们都会尽力。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良臣也。

(2)内离骨肉之亲,外构朝廷之乱。

4.C(3分)

5.C(3分)

6.D(3分)

7.共10分。

(1)用礼仪劝勉君王,用长远的策略使君王明白,顺助美事,纠正恶行,像这样的人,是良臣。(6分。重点词语“勉、喻”,2分;状语后置、判断句,2分,句意,2分)

(2)对内使骨肉之亲分离,对外制造朝廷的混乱。(4分。重点词语“离、构”,2分;句意,2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礼记》说:“秤杆一提,物体的轻重就称出来了;绳墨一拉,曲直就显示出来了;规矩一比,方圆也就清楚了。有德之人都明白事理,不能妄说他们奸诈。”可见臣子尽忠与否,其实不难辨别,如果朝廷能够对他们以礼相待,以法约束,行善的能够加以褒奖,作恶的能够处以刑罚,他们怎么会不尽力呢?

晋书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

刘超,字世瑜,琅邪临沂人,汉城阳景王章之后也。(1)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焉。父和,为琅琊国上军将军。超少有志尚,为县小吏,稍迁琅琊国记室掾。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恒亲侍左右,遂从渡江,转安东府舍人,专掌文檄。相府建,又为舍人。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超自以职在近密,而书迹与帝手笔相类,乃绝不与人交书。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食邑七百户,转行参军。

中兴建,为中书舍人,拜骑都尉、奉朝请。时台阁初建,庶绩来康,超职典文翰,而畏慎静密,弥见亲待。加以处身清苦,衣不重帛,家无儋石之储。每帝所赐,皆固辞日:“凡陋小臣,横窃赏赐,无德而禄,殃咎足惧。”帝嘉之,不夺其志。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常年赋税,主者常自四出诘评百姓家赀。至超,但作大函,村别付之,使各自书家产,投函中讫,送还县。百姓依实投上,课输所入,有逾常年。入为中书通事郎。咸和初,遭母忧去官,衰服不离身。(2)朝夕号泣,朔望辄步至墓所,哀感路人。

及苏峻谋逆,超代赵胤为左卫将军。时京邑大乱.,朝士多遣家人入东避难。义兴故吏欲迎超家,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及王师败绩,王导以超为右卫将军,亲侍成帝。帝时年八岁,虽豳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温峤等至,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后王导出奔’超与怀德令匡术、建康令管旆等密谋,将欲奉帝而出。未及期,事泄,峻使任让将兵入收超及钟雅。帝抱持悲泣曰:“还我侍中、右卫!”任让不奉诏,因害之。(3)及峻平,任让与陶侃有旧,侃欲特不诛之,乃请于帝。帝曰:“让是杀我侍中、右卫者,不可宥。”由是遂诛让。及超将改葬,帝痛念之不已,诏迁高显近地葬之,使出入得瞻望其墓。追赠卫尉,谥日忠。超天性谦慎,历事三帝,恒在机密,并蒙亲遇,而不敢因宠骄谄,故士人皆安而敬之。

(节选自《晋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于时天下扰乱,伐叛讨贰

贰:离心,背叛,这里用作名词。

B.时出休沐,闭门不通宾客,由是渐得亲密

渐:逐渐,慢慢地

C.寻出补句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

寻:不久

D.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

遇:遇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①以左右勤劳,赐爵原乡亭侯

②而超不听,尽以妻孥入处宫内

B.①峻猜忌朝士,而超为帝所亲遇,疑之尤甚

②故士人皆安而敬之

C.①寻出补旬容令,推诚于物,为百姓所怀。②以忠谨清慎为元帝所拔

D.①家无儋石之储

②虽幽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刘超“忠谨清慎”的一组是

①超自以职在近密,而书迹与帝手笔相类,乃绝不与人交书

②时出休沭,闭门不通宾客

③孰陋小臣,横窃赏赐,元德而禄,殃咎足惧。

④百姓依实投上,课输所入,有逾常年

⑤虽幽厄之中,超犹启授《孝经》、《论语》

⑥让是杀我待中、右卫者,不可宥。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超在做舍人时,因为自己的笔迹与皇帝的相似,所以从来不与别人有书信往来,每逢休假时也闭门不出,不接待宾客。

B.刘超家里非常清苦,可每逢皇帝赐与他东西,他都坚决推辞。皇帝对他大加赞赏,但却不改变自己的做法,仍然赏赐给他。

C.刘超在句容任上时,改变以前主者亲自估评百姓家财的做法,让百姓自报家产,这样所征收的赋税反而比往年多。

D。苏峻叛乱时,刘超和匡术、管旆等秘密商议带着皇帝逃跑,没到日子,事情泄漏,被苏峻的部将任让捉去杀害了。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0分)

(1)章七世孙封临沂县慈乡侯,子孙因家焉。(3分)

(2)朝夕号泣,朔望辄步至墓所,哀感路人。(3分)

(3)及峻平,任让与陶侃有旧,侃欲特不诛之,乃请于帝。(4分)

参考答案

1.D(遇:对待,待遇)

2.C(“为”都表被动。A项“以”:因为,连词/把,介词。B项“而”:但是,却,转折连词/并列连词。D项“之”:结构助词/音节助词)

3.A(④是刘超做句容县令的政绩;⑥是帝不原谅任让的原因)

4.B(“不改变自己的做法,仍然赏赐给他”错,应是“不改变其志向”。)

5.(1)刘章的七世孙被封为临沂县慈乡侯,他的子孙们于是在这里安家。(3分。被动句式1分,“家”“焉”各1分)(2)从早到晚大哭,初一十五就步行到墓地,哀伤感动了过路的人。(3分。“朝夕”“朔望”“步至”各1分)(3)等到苏峻叛乱被平定,因为任让和陶侃有老交情,陶侃特别想不杀他,于是向皇帝请

求(赦免任让)。(4分。“平”“旧”“乃”各1分,状语后置1分)

中兴建时,担任中书舍人,被任命为骑都尉、奉朝请。当时台阁刚刚建立起来,平凡的业绩也没有建立,刘超的.职责是掌管文书,又害怕机密的事泄漏,更加得到皇帝的亲近。再加上生活清廉艰苦,穿衣也不穿两重的丝织品,家里连一瓦罐的粮食都没有储备的。每逢皇帝赏赐,都坚决地推辞说:“我是一般的小官,突然受到赏赐,没有德行却享受赏赐,担心受到什么指贡。”皇帝嘉奖他,没有改变他的志向。不久,外出担任句容县令,对于外人推心置腹,百姓非常感念他。往年征收赋税,掌管的人常常亲自四下外出诘责评定百姓的家财。到了刘超担任县令时,只是写一封信,每村分别送去,让他们各自上报自己的家产,统计完毕,送还县里。百姓都依据买情相报,征收的赋税,比往年还多。由到京城担任中书通事郎。成和初年,因为回家为母亲守孝离开职位,孝服一天到晚不离身子。从早到晚整天大声哭泣,初一十五就步行到墓地,哀伤让过路的人感动。

等到苏峻谋反的时候,刘超代替赵胤担任左卫将军,当时京师非常混乱,朝里的士人都让自己的家人到东边外地躲避灾难。义兴刘超原先的属官想接走刘超的家眷,可是刘超不听,把妻子儿女都安排在宫内。等到王师遭到失败,王导让刘超担任右卫将军,亲自侍奉成帝。成帝当时年龄只有八岁,即使在幽禁困厄的时候,刘超仍然教授成帝《孝经》《论语》。温峤等来到,苏峻开始猜疑朝中的官员,刘超和皇帝关系密切,苏峻更加怀疑他。后来王导逃离,刘超和怀德县令匡术、建康县令管旆等秘密商议,打算带着皇帝逃出。没有到约定的日期,事情泄漏,苏峻派任让带领军队抓捕划超和钟雅。皇帝抱着他悲伤地哭着说:“你还我的侍中、右卫!”任让没有听从诏令令,于是杀害了他们。等到苏峻被评定,任让和陶有老交情,陶想不杀任让,于是乡皇帝请求(赦免任让)。皇帝说:“任让是杀我侍中、右卫的人,不能原谅。”因此杀了任让。等到刘超将要改葬的时候,皇帝悲痛地想念他,下诏迁到离京城近的高处安葬,让自己出入的时候都能看见他的坟墓。追赠为卫尉,谥号忠。刘超天性谦恭谨慎,历经三位皇帝,一直担任机密的官职,并且蒙受皇帝的恩遇,也并没有因为受到宠爱而骄横谄媚,所以士人都非常尊敬他。

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蹦斯餐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碧幽逊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被瓜缋铮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坐:受珠链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启:禀告

5页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B.

C.D.

11.下列对稳重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蹦斯餐/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蹦斯餐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蹦斯餐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蹦斯餐/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儿子吃穿。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6分)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分)

答案:

10.【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吗“乃”,都是副词“于是”A项,前一个表判断,后一个是句末语气词;B项,前一个,人称词“你”,后一个表假设“如果”;D项,前一个:于是,后一个:凭借、依靠。

11.【答案】B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句意思为: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然后寻找句子一些特定的名词、动词进行推断。

12.【答案】C

试题分析:C项“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不正确。

13.【答案】(1)谢贞推测叔陵将会有叛离的心意,趁机与阮卓在叔陵处疏远自己,每次有宴会游乐,就以疾病托辞,不曾参与。学科网叔陵非常恭谨敬重他(谢贞),不怪罪他。

(2)礼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爱交好,等谢贞病情严重时,姚察前去看望他(谢贞),问他后事。

试题分析:(1)关键词:度、因、辙辞以疾(定语后置句)、雅;(2)关键词:友善、笃、省、后事。

《原君》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翻译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使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取材于黄宗羲《原君》)

8.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

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博:取得。

B.曾不惨然

曾:曾经。

C.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花息:利息。

D.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

寇雠:强盗,仇敌。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分)

A.①始而惭焉

②至废孟子而不立

B.①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②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C.①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②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D.①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②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

10.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是作者得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观点的依据的一组是(1分)

①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②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④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

⑤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

⑥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①②③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作者把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封建帝王,还指向那些墨守忠君腐朽观念的浅陋的小儒们,表现了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B.后世的君主,在争夺天下时,“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丝毫不感到内疚,反而用“创业”来掩饰。

C.作者认为正是由于后世的君主“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结果使得天下因为君主的原因出现了种种不安宁的情况。

D.黄宗羲拨开了笼罩在帝王头上的光环,指出了后世君主的贪婪和罪恶,直斥“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2.

请把第三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3分)

8.(1分)B9.(1分)B10.(1分)C11.(1分)A

12.(3分)

难道天地这么大,在亿万百姓当中,单单偏爱君主那一人一家吗?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求得个人的产业,竟然没有一点惨痛的样子,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THE END
1.腊八节:29首经典的腊八诗词,温暖整个冬天节日腊日腊八粥腊八日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腊八”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经过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节日。 “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自宋代起,每逢腊八这天,无论是朝廷,寺庙,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喝腊八粥。到了清朝,这一风俗更是盛行。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L82D58G05566SD3.html
2.品读8首宋代最美腊八词,秀丽风雅,满是欣欣向荣!腊八将至,夜骅带您品读8首宋代最美腊八词,一起与古人共赴一场风雅之约,感受岁月沉淀下的秀丽与繁华,体悟深藏其中的欣欣向荣之感。1.苏轼《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洒脱旷达中的逸趣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0463362959182714&wfr=spider&for=pc
3.高中语文文言文人物传记高频词:人物相关的词语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庾:露天的粮仓。如: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禀:官府给予谷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表粮食丰收的: 丰、饶、穰ráng、赡、足、有年、给 赡:富足,充足; https://www.youkee.com/ziliao/9143.html
4.文言文高频词汇总结表示时间的词语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9.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0.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http://m.honghe.huatu.com/2021/1222/1557904.html
5.2017中考语文常用文言文词语大全考试中考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http://m.hujiang.com/xx/p375057/
6.高中文言文《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归纳稔:庄稼成熟。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https://www.ruiwen.com/wenyanwen/1659495.html
7.高中常考文言文字词——表人物个性的中小学一对一学习中心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图片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https://bj.xdf.cn/ucan1v1/gaozhongfudao/zhidao/139261.html
8.常用文言文句子12.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庄稼成熟)、熟、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籴、粜、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予谷物)、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欠收 13.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富足,充足;供给)、足、给(足,丰足)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x4ectz.html
9.高考语文答题模块复习整理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https://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27689_1.html
10.转文言文常用词语归类整理稔:庄稼成熟。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荒:荒年,收成不好。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https://www.jianshu.com/p/5a6ef329648c
11.文言文一义多词汇总文言文一义多词汇总本文内容:高中文言文一义多词 1,表一类人:之人 之子 之族 吾属 尔曹 臣等 之徒 之属 之伦 之辈 之党 之众之流 侪 俦 2,表死:薨 (hong)殂(cu)涅槃 殉(驾)崩、山陵崩、、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3,表只是的:徒 独 适 特顾 固 但 直 只 第 弟 https://edu.iask.sina.com.cn/jy/3hJuwTSV5sm.html
12.文言文主旨归纳6篇(全文)11表人物地位的:贵、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tegbs3kf.html
13.类义类词23组(三)表年景、收成不好的词:荒、凶、俭、饥。 1.荒:年成不好,歉收。 例:时岁多荒灾,唯南阳丰穰。(丰穰:丰收)(《后汉书·鲍昱传》) 2.凶:饥荒。凶年:粮食歉收的年份。 例: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齐桓晋文之事》) 3.俭:歉收。 例:年丰多积,岁俭出赈。(《资治通鉴》) 4.饥:歉收。 例https://www.jxew.net/gkgkbk/wyw/3308.html
14.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题训练词语及内容解说(含答案).pdf文言文专题训练一一词语及内容解说1 .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本一: 奉法例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 循吏列传 第五十九。 节选自司马迁 史记太史公自序 文本二: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3409070.html
15.考点04理解实词的含义(文言文阅读)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多能直接反映出其本义,形声字占汉字总量的80%以上,它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根据字形推断出词的大概意义范畴,再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的具体含义。 例题: 1.丰则贵籴[dí],歉则贱粜[tiào] 译文:粮食丰收时就用高价收购粮食,歉收时就用低价卖出粮食。 2.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0725/6142203124010204.shtm
16.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期末文言文专题——《<孟子>三章》(附19.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使他受尽贫困之苦。空乏:财资缺乏。 ②句意为:年年粮食丰收。丰稔:丰收。 20.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https://www.360doc.cn/article/46601607_110976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