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通用13篇)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通用13篇)

张笑天——《记承天寺夜游》教学案

[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读入文,读通文句,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他所写作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读以入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读音、节奏、停顿。

提示:寝(qǐn)藻(zǎo)荇(xìng)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3.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并评价。

4.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学生小组合作,疏通理解文意。注意下列语句的翻译: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

四、品味鉴赏

齐读课文,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4.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幅月夜图。

五、分析探究

再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结合背景,说说作者的情绪。

五、熟读成诵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文本

译文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2003/04/01

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二十一课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能力训练点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4、美育渗透点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氛再次达到高潮。

8、作业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八、说课综述

总结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的看待问题,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授课人:张学新地点:深圳华侨城中学八年级(6)班

一、借月导入新课,音乐进入课堂:

伴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老师走进教室,拿起粉笔,“唰唰唰”一下子就把所有同学的目光吸引过来,黑板上马上出现了一轮明月正挂在树梢的粉笔画。

生:(马上就有人在小声低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师(喜)(马上转过头来):对,这句诗正是这幅月光图的最好注解。古往今来,月光始终是文人画士青睐的对象,大家想一想,古诗中还有哪些写月的名句?它们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思想感情?(放贝多芬的《月光曲》))

(整个教室仿佛浸在月光里,教室里月光处处,学生抢着举手)。

生1: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思乡之情

生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美好的祝福

生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真挚的祝福

生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对朋友的思念。

……

师(笑):一缕月光能勾起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轮月光更能引起文人们对亲人的美好祝福,为什么平凡的月光竟有如此的魅力牵动着那么多人的情肠?

生(抢着):人的雅兴。

师(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自主学文,师生互动启发

师:大家看书上的注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这样有利于大家理解诗人的雅兴。

生(悉悉嗦嗦的翻书声)。

《月光曲》还在播放。

教师巡视。

生:说了句公道话却被贬到黄州。

师:大家可以猜想当时作者的心情怎样?

生1:悲伤。

生2:不对,应该是悲哀和无奈。

师(快速):为什么呢?

生2(不服气的):他即使是对的,但皇帝要贬他,治他的罪,他又有何办法呢?总不能去控告北宋皇帝吧”(教室里笑声一片)。

生3:不对,应该是轻松的坦然的,因为他从此再也不必‘案牍劳形’了。

生(齐声):闲人。

师:作者愿意做‘闲人’吗?

生1:愿意。”

生2不愿意”

生3:要是愿意,干吗睡不着觉,起来夜游?

师:很好,作者为什么要夜游呢?

生4:寂寞呗!

生:都是月亮惹的祸!(众生大笑)

生5(补充):是因为‘月光入户’,所以作者‘欣然起行’。

生:应该是不甘寂寞,当看到月色后,便欣然起行。。

师(放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好!先寂寞后欣然,看来月能解忧。如果我们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们会像苏轼一样见月起行吗?

生(齐笑着摇头):才不呢!

师(笑):为什么古人有此习惯呢?

生1:古人都是神经病。(其他生笑)。

师(笑):是神经病吗?

生2:不是,这是古代文人多愁善感的表现。

师:说具体点。

生2:因为‘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掌声)

师:不错,吟风弄月正是古人追求诗意和浪漫生活的表现,但更多的是借月抒怀,表达心绪,我们来看看作者月夜赏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众生翻书)

生1:庭下如积水空明。

生2(反驳):那是写水。

师(笑):是写水吗?

生3:不对,是写月光像水。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不是写水?

生3:‘如’字。

师:好!那水中藻、荇又作何解?

生4:院中种的植物呗。。

众生(大笑):是竹子、柏树。

师:看见这幅“月下竹柏图”揣想一下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呢?(众生举手)

生5:开心。

生6:平静。

生7:坦然。”

生8:不对,应该是不平静。。

师:你为什么这样想?

生8:因为竹柏有投影说明月色很清,月光很亮,确实给人一种静的感觉。但是作者此时身在异乡又被贬。心里不可能宁静!(掌声)。

师:言之有理,言之有理。静中又突然不静,感情变化很快嘛!(众生笑)这叫什么写法?

生:反衬。

三、学生即兴表演合作体会感情

师(关掉了《春江花月夜》笑):大家体会得很不错,假若让你们借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怎样?

生:老师,你该不会让我们来‘模仿秀’吧?

师:对!小组内确定人选,可自行设计台词和动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生4人一组讨论,师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师分别选了4组同学上台表演)

师生评价表演。

四、学生齐背课文师布置课外拓展

师:看来大家确实体会了苏轼当时寂寞、欣喜、宁静、不宁静的心态,下面我来齐背。

生齐背。

师:好,短短84字就传达作者这么多的情感,可见作者用笔的老到,下节课请同学们上网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包括他的诗词,看谁收集的全面。下课。

生:老师再见。

(下课了,教室里依然琴声悠悠,学生似乎还陶醉在《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

课例分析:

此课例打破以往古文由教师一句一句教的窠臼,在充分激发学习主体的学习动机的情况下,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对文意的理解把握,更为重要的由以往简单的启发诱导过渡到探究思考、自主合作、师生互动的新颖模式,实现学生探究之乐、成功之乐、学习之乐和合作之乐,让学习主体在自我的思考中增强人文素养。教师的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组织者、领导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张老师没有平白的说教,没有断然的否定,没有牵强的附会,`全由学生的见解出发,层层递进,水到渠成,充分的尊重学生主体,由此及彼,挖掘作品深层次的意义;尤其是学生在分析“月光图”时得出:以写“月”之静来反映主人公内心的“不静”。这是个独创,它打破了教科书的标准答案,让人耳目一新,很有创意。张老师没有否定,而是给以嘉许。另外,让音乐介入课堂,不能不说是个大胆的尝试,夜的静谧,月的清朗,人的豁达,都被那优美的旋律诠释的淋漓尽致,所选的乐曲也恰到好处,体现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既能怡情,又能制造氛围,可谓一石两鸟。

评价:

当然,任何一课都有遗憾。本课也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是先让学生收集苏轼的材料再欣赏课文好呢,还是先上课文,抛砖引玉,再收集资料好,孰优孰劣?值得我们讨论;另外,让音乐介入课堂也值得探讨,不过,从视、听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也不为过分,但时机如何把握也需要研究。无论怎样,形式是次要的,但形式也是必须的。古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人文性的完美体现,采用怎样的形式更好更快的让学生从这本厚厚的文化宝藏里挖掘出闪亮的珍珠则是我们广大的同行共同的追求。

作者简介:张学新,男,1972年12月生,湖北襄樊人,湖北大学中文本科毕业,中学语文一级教师。1995年宜城龙头中学任教,2000年襄樊外国语中学任教,2002年深圳华侨城中学任教,倡导“成功教育”,主张“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至今发表的论文20余篇。

做人做事的体会是:谦虚谨慎,博采众长,勤于思考,努力创新。

师:上课。

班长:起立。

师:请同学们齐背苏轼的《明月几时有》。

生:(生齐背)明月几时有……

师:一首《明月几时有》道出了对天下所有人的美好祝愿。明月几时有?何夜无月?只不过很少有人有那一份闲情逸致去欣赏罢了。但宋朝的文学大家苏轼却对月情有独钟。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记承天寺夜游。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将注释中的字音抄在文中,如有不认识的字请做出记号。

生:(看书、注音、做记号)

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没有。

师:那好,我请一位同学试读一下。(请一生)

1生:(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师:他读得怎样?有没有读错的。

2生:(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师:这回读得很好。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遍。(师读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疏通文义,同时完成课后练习2。如有不理解的请作出记号,等一会大家再讨论一下。

生:(看课文约4分种)

师:请同学们就刚才在看书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交流一下。

生:(生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在交流之后还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请提出来,咱们再集体讨论。

1生:“欣然”是什么意思?

2生:高兴的意思。

师:对,《春》一文中有“欣欣然张开了眼,”其中的“欣欣然”就是高兴的意思。

3生:“亦未寝”的“亦”是什么意思?

4生:“亦”解释为“也”。

5生:“步于中庭”的“步”是什么意思?

6生:作“散步”讲。

师:还有不清楚的吗?(见没有)那好,请几个同学口头翻译一下,看是否真的掌握了。

1生:(翻译第一句)

师:他的翻译有没有问题?(有学生说有)问题在哪?

生:“遂”字没有翻译,它的意思是“于是”。

师:你说得很正确。(继续请学生翻译)

2生:(翻译第二句)

3生:(翻译第三句)

4生:(翻译第四句)

1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非常的美好,所以他想欣赏一番。

师:这是讲“夜游”的原因,他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去呢?

2生:“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寻张怀民。”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能不能找到有关本文背景的材料。

1生:(找材料)注释7有。

2生:注释2也有。

师: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这个背景谈谈苏轼为什么要到承天寺夜游。

生:因为他被贬到黄洲,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感到很寂寞,于是想找个好朋友一起聊天。

师:说得很好。在苏轼的眼里,那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呢?

1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写景的句子。(板书品味写景)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一句写的是什么景?

生:夜色。

师:准确地说是什么?

生:是月色。

师:很好。(板书月色)作者笔下描写的月色是怎么样的呢?(板书怎么样)请同学们再齐读。

师:月色是怎么样的呢?

1生:澄清

2生:透明

3生:清亮、空灵

师:(赞许的)同学们说得很好,今晚的月色多么的澄澈透明呀!(板书澄澈透明)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再请同学们齐读。

师:请同学们把“如”和“盖竹柏影也”去掉读一遍。

生:(齐读)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师:如果这样写,会给人怎样的感觉呢?

生:这样写,让人感觉是写水的。

师:但实际上课文是月色的。可见作者上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的?

1生:是比喻。

师:非常正确。(板书比喻)既然是比喻,那么就让我们这样来写:“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比较这两者,课文的“盖竹柏影也”的“盖”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生:庭院中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潭中各种水草千姿百态,摇曳多姿,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意境呢?

1生:淡雅。

2生:幽静。

3生:清雅。

师:清丽淡雅,不错。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一段,边读边体会。

师:一部照相机,如果装入黑白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一定是黑白的,装入彩色底片,那它照出的照片是(指一生回答)

生:彩色照片。

师:一个人的心灵就是一张底片,如果用快乐的底片去照自然界的景物,得到的是什么?

生:快乐的照片。

师:如果用痛苦或忧伤的底片去照得到的是什么?

生:痛苦、忧伤的照片。

师:平时,你是用什么样的底片去照世界的?

生:快乐的。

生:(讨论、交流约3分钟,教师吟诵第三自然段)

师:请各小组谈谈你们讨论交流的情况。

1生:作者虽然被贬官,但从景物描写来看,色调明朗,可见他心胸比较豁达,乐观。

2生:一个“闲”字,说明他很幽闲。

3生:他赏月时高兴的心情,课文用了一个“欣然”。

4生:作者借明月抒情。明月尚且有人欣赏,怎么作者没有人欣赏呢?

生:(齐读课文)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体会到苏轼笔下的美妙月夜,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写景散文的一些方法。(板书学习方法)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课。

板书:是什么月色

品味写景怎么样澄澈透明

学习方法怎样写虚实意境比喻

体会心境知人论世

缘景析情

(简评:一、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自读、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加以点拨、引导,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过去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凸现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合肥四十七中语文教研组。)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在读中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在遭遇人生困境时的旷达胸襟。

学习重难点:

1.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导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古人借月抒怀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自学交流,整体感知

1.走进作者

2.背景资料

①教师范读②放声自读③检查生字④齐声读

欣然()遂()寝()藻荇()()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

(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

(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结合课文注解,翻译课文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1.作者夜游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去一去,品修辞;添一添,品意境)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4.怎样理解文中的“闲”字?

五、拓展延伸,小结反思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此刻,面队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六、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七、作业设计

1.默写背诵这篇短文2.完成本课学案

基础题

1.先学习,后做题。(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sòng)、解元(jiè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2)解铃系铃()

(3)识文解字()(4)解不开这个道理()

(5)苏三起解()(6)跑马卖解()

(7)使出浑身解数()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

(9)把犯人解到县里()

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6分)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12分)

(1)念无与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相与步于中庭()(4)盖竹柏影也()

(5)寻张怀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6分)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2分)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7.读故事,完成题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综合题

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苏轼写月光一般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月光予生命,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课文中写“月色入户”,“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诗人的寂寞心情,特主动前来与他作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题中所引的三首词句,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光写得有情有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临别分手的亲人,欲去叮咛,频频回首,显出何等缱绻情深。“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写这偷看人间私情的月光,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调皮而可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挂在梧桐树上的秋月,缥缈的孤鸿,独来独往的“幽人”,三者与诗人融为一体,显得凄苦和苍凉。(说明:对这三句引诗的分析不作要求)(如果答完整,可得“优”;答出“拟人手法”并联系课文作具体分析可得“良”;答出“拟人手法”,并稍作分析,可得“中”;只答“拟人手法”,不作任何分析,得“下”。)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1.念无与为乐者()a.yuèb.lè

2.怀民亦未寝()a.qǐnb.qènc.qìn

3.水中藻、荇交横()a.xìngb.xíngc.háng

二、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

三、《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层用了两个疑问句和一个陈述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a.庭院b.月光

2.“竹柏影”是指()

a.积水空明b.水中藻、荇交横

3.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拟人

4.翻译这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b3.a4.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品味法、讲授法,合作探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我想请问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和挫折吗?当你陷入困难和挫折时,你是否感到沮丧、不知所措甚至痛苦呢?老师跟同学们一样,当困难和挫折来临时,也会产生这种心理。有一个人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人所经历的痛苦比我们更深,挫折比我们更多(多媒体展示:)

这个人就是——苏轼。上节课我们朗读了他的写景文《记承天寺夜游》,并疏通了文意。可是却还不知他历尽人生沧桑,看尽世态炎凉,为何如此快乐?今天,我们再随着苏轼去承天寺同赏秋月,探寻快乐的真谛。3’请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二)课文朗诵。

1、老师范读1.5’2、同学齐读1.5’

(多媒体展示:)

过渡语设计:疏通文意的工作我们已经完成了,现在我们温习一遍。

(三)文意疏通,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3’

抢答题: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的藻荇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过渡语设计:这是一篇写景的散文,你能快速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吗?

(多媒体展示:描写环境的句子)(学生找出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四)景物赏析

(1)启发:这句话的描写对象是什么?怎么表现的?

超级链接一: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暗喻:月如水(清明澄澈)

映衬:影衬光(清丽淡雅)

(2)超级连接二:积水空明(此何时?望日之前,朗朗晴空,明明皓月)月色之明

藻,荇交横(若真是水中所见,可见水——清)月色之清

盖竹柏影也---(影子分明,则说明?光——浓)月色之浓

过渡语设计:《记承天寺夜游》里的月夜小景,确实美伦美奂。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每夜都有到处都有,为什么只有苏轼才能领略到?

(五)探究苏轼的心境10’

(1)师:苏轼讲了原因吗?(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那么怎么理解“闲人”这一词呢?(课文有注释)

师:“清闲的人”。苏轼的“闲”是有特殊背景的。(多媒体展示:)

师:可见,苏轼在黄州的“闲”,是迫不得已的,“闲人”之说蕴含着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感慨,可是作者并没有悲叹,而是自嘲、自慰。

(2)师:那么,苏轼在黄州的“闲”,是不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呢?老师查到了一点资料,请一位同学给大家念一下------(多媒体展示:

师:这样看来,苏轼一点都不“闲”,反而很“忙”。那么“闲”字还该这样理解?

(学生讨论后明确:忙里偷闲——闲情雅致)

(3)师:在政治上受打击、生活困窘的时候还能有闲情雅致,这样的“闲人”又能有几位呢?文中说“两人者耳”。“闲”——看来很难做到,怎样才能“闲”,苏轼有没有在文中告诉我们?(难度较大,学生一般很难发现。)(多媒体展示:

师:让我们再次齐读写景的句子,由“景语”来体察“情语”

(描写环境的句子)要求学生齐声朗诵

师:“景语”流露出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学生讨论发言,教师从中点拨进而作出结论:

苏轼心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的美景体现了内心的宁静旷达与明亮。

师:苏轼一生历贬八州,走过无数的穷山恶水,却能始终做到随缘自适,自得其乐:

你从这些诗词中看到苏轼怎样的心境?(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呀!有了豁达的心境,在他的作品中就没有了沮丧、抑郁。

(六)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豁达心境。

板书:一切景语皆情语

悲凉感慨

景语:空明澄澈情语:“闲”闲情雅致

宁静旷达

(七)作业:拓展练习10’

请读李白《游泰山》(组诗)和杜甫《望岳》根据“景语”对比两位诗人不同的

教学重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1、丛中蛙鸣不断。3.村中狗吠鸡鸣。3、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会积极乐观对待挫折。

一、情境导入。

你知道哪些描写月亮的诗句?(学生背诵诗句)我们比较熟悉的还有苏轼的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他描写月亮的一篇小短文。齐读课题。由题目,你能了解哪些内容

二、介绍作者——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XX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豪放派词人代表。

三、自主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3、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

4、请学生对学生的朗读作评价。

5、学生齐读需要注意的句子,并再次齐读短文。

四、疏通文意。

1、根据课下注释,疏通课文。

2、在疏通文意方面你有哪些疑惑?全班一起交流。

男生齐读叙事部分,女生齐读剩余部分。

五、深入理解课文。

1、文中有一句写景的千古名句,找出来。

2、古人评价它说:“仙笔也。读之觉玉宇琼楼,高寒澄澈。”下面我们也赏析一下这句写景名句。

齐读这写景名句。

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就是结尾的抒情议论部分,自己读读,并且通读全文。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月下的苏轼,会有哪些复杂的心绪呢?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苏轼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报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同学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你,心情如何?(低沉、郁闷、萎靡不振)而苏轼表现如何呢?(旷达、豁达)

带着这复杂的心绪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

4、走近苏轼。

5、与苏轼共勉。作者是在政治漩涡中身心俱受伤害后被贬黄州的,在这样的逆境中,仍有赏月的悠闲,这对我们直面人生中的困难、挫折带来了哪些启迪?

(作者不沉溺于被贬的失意中,而是自己寻求解脱,这是一种旷达的胸襟。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应积极、乐观,这样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试着背诵课文。

七、生活中,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挫折中,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从容。

THE END
1.凋谢的读音凋谢词语念什么1、凋谢,汉语词汇,拼音diāoxiè。2、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指老年人去世。3、康濯《水滴石穿》第五章:她是不是看到那四外的石头边上也长满了野花,而那些野花却已经在开始凋谢,因而有什么感https://edu.iask.sina.com.cn/jy/2y8u0f7gFXB.html
2.凋谢凋谢词典释义凋谢的意思,拼音汉语词典注音ㄉ一ㄠ ㄒ一ㄝˋ 繁体凋謝 五笔umyt 词性动词 基本词义 (动)草木花叶枯萎脱落。比喻衰败,死亡。 详细解释 凋谢[ diāo xiè ] ⒈ 草木花叶枯落。 【例】花瓶里的旧花凋谢了。 【英】wither and fall; ⒉ 比喻老年人死亡。 【例】朋友日凋谢,存者逐利移。——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https://www.hancibao.com/ci/t5Poti7
3.凋谢的解释凋谢的意思汉典“凋谢”词语的解释凋谢词语解释 解释 ◎凋谢diāoxiè (1)[wither and fall]∶草木花叶枯落 花瓶里的旧花凋谢了 (2)[die of old age]∶比喻老年人死亡 朋友日凋谢,存者逐利移。——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 ? 汉典 凋谢网络解释 百度百科 凋谢(汉语词汇https://www.zdic.net/hans/%E5%87%8B%E8%B0%A2
4.凋谢试题答案解析,凋谢试题答案解析1“世间万物各有时节,过早地成熟,就会过早地凋谢。我们既然是在春天,就不要去做秋天的事。”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异性同学间的 查看答案 按要求仿写句子。例句:亲情是永不凋谢的玫瑰,在人生旅途中,给人温馨和美丽。 仿写:友情是 查看答案 仿照例句形式及运用的修辞方法另写一个句子。 例句:亲情是一株永https://www.ggtiku.com/wtk/so-%E5%87%8B%E8%B0%A2.html
5.“慰藉”和“狼藉”这两个词中的“藉”读音一样()“慰藉”的“藉”是多音字,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 是 否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选择正确读音。“母亲的话就像夏日里的一缕清风,慰了我不安的内心”中,“藉”的读音是() A、jiè B、jí C、jī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下列各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https://www.youtibao.com/4IIWU8U4.html
6.“慰藉”和“狼藉”这两个词中的“藉”读音一样()D.凋谢/轩榭 折本/不折不挠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藉口、凭藉、慰藉”等词中的“藉”一律简化为“借”。()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慰藉”的“藉”的读音() A.jiē B.jiè C.jí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慰藉”的“藉”是多音字,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 点击查看答案 第10题 “锄头杆”和“旗杆https://www.xuesai.cn/souti/k2886r4g.html
7.词汇“什么什么凋谢的成语”的中英文读音翻译用法及例句找到什么什么凋谢的成语共1条老成凋谢 成语拼音:lao cheng diao xie 拼读声调:lǎo chéng diāo xiè 成语释义:年高而有德的人去世了。多用作挽词。 成语典故:明·张岱《西湖梦寻·云居庵》:"山门前后皆长松,参天蔽日,相传以为中峰手植,岁久,浸淫为寺僧剪伐,什不存一,见之辄有老成凋谢之感。" 包含什么http://www.frnht.com/93479.html
8.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第一场节目本赛季每场节目首先是通过大浪淘沙环节选出百人团四个方阵中答题最快最多的前一位选手,然后进行两两对抗赛,两两对抗赛的胜者获得擂主争夺赛资格,输者则再与百人团答题最多最快的一名选手争夺另一个擂主争夺赛资格,最后进行擂主争夺赛,胜者成为本场比赛的擂主。 https://www.jianshu.com/p/5b63df9ec3a3
9.凋谢的意思读音②指老年人死:老成~。汉语辞海 标签: 凋谢的用法,意思,读音,念什么相关词语 凋敝 凋零 百花凋零 凋败 凋落 凋蔽 老成凋谢 百业凋敝 家业凋零 松柏后凋 岁寒知松柏之后凋 民力凋敝 凋枯 凋残 凋瘵 急景凋年 凋荒 零凋 凋年 凋弊第一个字是凋的成语[无]第二个字是凋的成语[无]第三个字是凋的成语https://m.zbyw.cn/hych/sv.asp?id=45794
10.五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通用14篇)从每个生字词字型到每一个生字的读音,从每个词语、句子含义到名篇的背诵、积累,重点抓好“字词的积累”、“语段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写作的积累”,并且达到学以致用。 2、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小学语文的阅读、作文所要考查的主要是学生的读写,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读写能力,才能在学习中畅通无阻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x519nx.html
11.人教版二年级语文背诵6篇(全文)一、比喻: 1、什么是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用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多用一些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j38gln7.html
12.山东省2013年普通高校招生(春季)考试语文试题卷一(选择题 共60分) 本卷共24个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2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A、同胞(bāo) 混淆(xiá0) 长堤(dī) 玷污(diàn) http://www.51chunkao.com/html/study/wenhuake/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