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要闻

大食物观是一个科学体系,涵盖粮食安全、食物生产、多元化供给、营养健康、绿色发展等方面,内容丰富。贯彻落实大食物观,需要学习领会好大食物观蕴含的“三个融合”:粮食安全与多元化食物生产供给相融合、食物生产与营养健康相融合、食物生产与绿色发展相融合。

一、粮食安全与多元化食物生产供给相融合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是底线。在学习理解和贯彻落实大食物观的过程中,决不能淡化或者弱化粮食安全,一定要认识到,大食物观为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一底线提供了丰富的理念和明确的指导。早在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地区工作期间,便前瞻性地指出:“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这一重要论述,被收录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日后曾表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树立大食物观……我在福建工作时就提出大食物观,肉、蛋、禽、奶、鱼、果、菌、茶……这些都是粮食啊。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可以看出,大食物观在生产端的指导意义是从粮食生产转变为多元化食物生产供给。一是树立粮食生产是核心的底线认识。坚定不移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耕地和产能的可持续性,特别要保护好主产区尤其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二是树立胸怀全局的整体认识。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三是树立面向未来的发展认识。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把粮食安全与多元化食物生产供给有机融合起来。

二、食物生产与营养健康相融合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解决从“吃不饱”到“吃得饱”的难题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战略任务,就是坚定不移全面践行大食物观,在中华大地上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营养健康”的再一次历史性转变。

但是,从“吃得饱”到“吃得营养健康”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使命,事关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与粮食安全。2024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人介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慢性病死亡人数占居民总死亡的比例超过80%。同时,由于慢性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有效控制率低、经济负担重等特点,其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膳食结构不合理是慢性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2023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指出,我国居民目前膳食结构存在的不合理问题,一方面,我国人均烹调用油、猪肉、粮谷类食物的摄入量偏多,超出了科学推荐量,尤其是烹调用油超出推荐量40%多,猪肉超出30%多。另一方面,奶类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新鲜蔬果摄入明显不足。与膳食推荐量相比,新鲜蔬菜摄入量低47%,大豆及其制品低59%,奶类及其制品以及新鲜水果更是低90%左右。

2023年我国食用油消费量4096万吨,绝大部分(70%以上)被作为家庭烹调用油和餐饮业烹调用油被居民直接食用,“烹调用油超出推荐量40%多”就意味着一年多用1000余万吨烹调用油。可见膳食结构不合理,既影响人民健康,对粮食和油料供给也造成很大压力。

面对挑战,大食物观为实现从“吃得饱”到“吃得营养健康”提供了理论遵循。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大食物观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了更为全面且系统的论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可以看出,大食物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在于,不仅仅是单纯的食物生产,而是应该“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这就明确指出了食物生产的出发点与目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不是为了生产而生产;食物生产调整的依据是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食物生产的要求是缺了哪样也不行。

面对粮食安全与健康中国两个重大战略需求,亟待破解食物生产—营养健康—食物消费之间脱节的难题。大食物观明确要求食物生产与营养健康有机融合,要从传统模式的19亿亩耕地种什么,14亿人口就吃什么,转变为14亿人口需要吃什么,19亿亩耕地就种什么,即营养健康引导食物消费,食物消费指导食物生产。为此,“十五五”期间我们要加强食物生产与营养健康的融合研究,开发建立膳食营养健康大数据系统,深入研究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发展新特点与食物结构变化新趋势,特别是研究豆类和奶类等摄入量严重不足的食物,在我国居民食物结构中营养定位、功能作用和健康功效,尽快补齐国民食物结构中影响营养健康的短板。

三、食物生产与绿色发展相融合

我国农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可持续发展难题,主要表现为农牧分离、种养脱节。一方面,养殖场从全国甚至国外购买饲草饲料,推高养殖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又造成局部区域畜禽粪污超出环境的负荷;另一方面,产粮区饲料粮外运,耕地得不到修复,影响土壤肥力。农牧分离、种养脱节,已经成为制约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明确指出:要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广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模式。

大食物观蕴含的“三个融合”,就是食物生产—营养健康—绿色发展的有机融合,要树立“产得够、用得优、生态美”的系统观念,把粮食安全、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统一起来,一体谋划、共同推进,成为强国建设和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作者: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王加启周琳程广燕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郑楠

THE END
1.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的五大支撑近年来,在新冠疫情、局部地缘冲突以及国际粮食价格震荡下行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粮食生产破浪前行,表现出很强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产量稳中有增、结构持续优化,有力保障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实现。 2010年、2012年、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先后突破1.1万亿斤、1.2万亿斤、1.3万亿斤关口,2023http://www.aqsc.org/xwzx/202412/t20241226_451443.htm
2.1996年,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只有1996年,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食物安全”。A.正确B.错误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ttps://www.shuashuati.com/ti/ae72befec2db415e9e6acb634dbb627e.html?fm=bdbds82fc017ddc880cb0d3293f8dd89e5399
3.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哪一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对这一定义做了些许修改,他提出应将“有能力得到”修改为“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1996年11月世界粮食又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完善,定义粮食安全为“只有在物质上和经济上都可以满足粮食需求时,才可以实现粮食安全"。2001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界定粮食安全为任何人在任何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183847544118672019.html
4.建议科学界定“粮食安全”的概念2001年9月,在波恩召开的世界粮食大会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入“粮食安全”概念中,它要求无污染、无公害,向消费者提供增强健康、保证延年益寿的粮食和其他食物。可见,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不同阶段对“粮食安全”的定义都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角度的,对具体国家而言并不能完全适用,这也无助于厘清粮食安全保障法的权利义务主线http://e.mzyfz.com/paper/2066/paper_55354_11436.html
5.论国家粮食安全含义和标准.doc对于不同的国家我们必须赋予粮食安全的不同含义,制定粮食安全的不同标准。 怎样从我国的客观实际出发确定国家粮食安全的含义,制定国家粮食安全的科学标准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上述粮食安全定义作进一步地分析。 先看1974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的“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期都能https://mip.book118.com/html/2018/0526/168735524.shtm
6.粮食安全保障法律制度概览国际组织对“粮食安全”准确定义,经历了一个长期酝酿的过程。 1974年11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意大利罗马召开世界粮食安全峰会,会议通过的《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世界宣言》和《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提出了粮食安全的目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4/05/id/7965672.shtml
7.粮食安全问题及策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z98f7s6.html
8.世界粮食安全罗马宣言(1996)联合国通过日期世界粮食首脑会议1996年11月13日第WFS96/REP号决议通过 原始文本查看粮农组织第WFS96/REP号决议 我们,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1首脑或我们的代表,应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邀请,汇集于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按照获得充足食物的权利和人人享有免于饥饿的基本权利,重申人人有权获得安全而富有营养的粮食。 https://www.un.org/zh/node/181721
9.保定市耕地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论文摘要8篇(全文)摘要:耕地资源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根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保定市耕地资源的现状与变化原因,耕地资源保护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一阶段耕地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作者:杨静许月明 https://www.99xueshu.com/w/filehtl4yn96.html
10.粮食安全后来的定义将需求和访问问题添加到定义中。 1996 年举行的xxx届世界粮食首脑会议指出,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从物质和经济上获得充足、安全和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他们过上积极健康生活的饮食需求和食物偏好时,粮食安全就存在。 同样,当所有成员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足够的食物以过上积极、健康的生活时,家庭粮食安全就被https://vibaike.com/206773/
11.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1996年,国家发布了《中国的粮食【试题参考答案】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1996年,国家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2009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此后又对食品安全法进行了修订。这反映出( ) ,组卷题http://mtiku.zujuan.com/map/question-53567297.shtml
12.世界粮食安全:艰难的理论探索爱德华·萨乌马在1983年4月提出的粮食安全定义:一是买得到基本食品,即足够的粮食供给;二是买得起基本食品,即所有的人都具备基本食品的购买力。该定义将粮食的生产与购买连接起来,但没有指出“基本食品”的指向,抹杀了粮食的不同功能。根据新的形势,1996年FAO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定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http://hprc.cssn.cn/gsyj/yjdt/ldhc/201008/t20100806_3994469.html
13.1996年,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制定了系1996年,中国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制定了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中国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6.5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65789.2万吨,中国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因为( )①政策支持②制度创新③农业科技进步https://www.jyeoo.com/shiti/c10faf34-1582-415e-b59b-250127ab094d/
14.望远镜:能说中国粮食是“绝对安全”吗?1、估计2017年公布的粮食总产量水分率约21%。2017~2019年每年人均占有自产粮约374公斤,低于400公斤的国际安全线; 2、2018年中国净进口的谷物虽只有0.18亿吨,但净进口的全部现粮1.12亿吨,现粮自给率只有82.3%;加上净进口粮食的转化物,净进口全部粮食1.42亿吨,全部粮食自给率只有78.6%;包括非粮食物和纤维,净进口8http://www.kunlunce.com/e/wap/show.php?classid=176&id=143648
15.粮安天下——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联合国粮农组织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当这个目标受到严重威胁时,即出现了粮食危机。事实上,粮食安全问题虽然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但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和国际社会所追求的核心政策目标,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直接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ushe/2012/02/28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