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果者,以五味五色配五脏。素问指的五果是大枣、栗、桃、杏、李。五果:灵枢经五味:“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果即:李、杏、枣、桃、栗。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谷: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行学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五行这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又错综复杂,十分玄妙,常常令初学者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比较简单的应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五行归类法:五脏中的肝属木,五谷中的稻属木、五果中的李属木、五畜中的兔属林、五菜中的葵属木。肝功能欠佳的人,宜补充
3、而提出了“医食同源”的学说。黄帝内经素问中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论述,既是医学方面不可忽视的至理名言,也是指导人们饮食的重要原则。“五谷为养”指出了人的生长发育、健康长寿离不开五谷。这里的“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并非确指某五种谷物。“五畜为益”是黄帝内经中论述配餐的又一重要原则。“五畜”亦泛指肉、孚L、蛋等食品。这类食品营养价值较高,吸收利用率较好,因此在以粮食为主的同时,适当配一些肉、孚L、蛋品是大有补益作用的。“五菜为充”的“五菜”,也是泛指各种蔬菜。古人认为,如果只吃粮食和肉类而不吃蔬菜,营养也不够全面,因此把蔬菜也
4、提到议事日程,列为日常饮食的必需品。“五果为助”是说尽管有了以上几类食品,但还不够,还要尽可能地吃一些干、鲜果品加以补助,才更有利于养生保健。上述四个方面,几乎把迄今为止人们饮食中的所有原料全部概括了。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一是每类食品中的“五”字,告诉人们,要吃杂一点,即使粮食,也不能只吃某一种细粮而不吃杂粮。不同的食品,其营养成分的含量各有所不同,吃杂一点是有好处的。肉类、蔬菜、果品也是一样。二是对不同的食品,分别用了“养”、“益”、“助”、“充”四个不同的字眼。这不全是为了避免行文上的重复,而是有深刻用意的。它不仅讲了各类食品对人体的养益功能,而且有主次之分
5、。“养”是主要的,“益”、“充”、“助”是辅助,不能喧宾夺主。“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是说“五谷”、“五畜”、“五菜”、“五果”对于人体的养、益、助、充功能各不相同,但都有益于健康,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气味合”才能起到“补精益气”的作用。所谓“气味合”(即“五味合”)指的是“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胃欲咸。此五味之所含藏之气也。”如果五味不合,对人体必有所损。“味过于酸,肝气从律,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喘,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绝,精神乃央。”这些论述指出了“五味”与人体健康
6、有密切的关系,饮食与生理、病理有密切的关系,这都是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蔬菜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食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古籍尔雅定义蔬菜为:“凡草可食者,通名为蔬。”中国作为农耕文化发源最早的国家之一,7000年前,除了种植谷类,对其他植物也进行了选择和驯化;神农尝百草,把它们分为不可食的草和可以食用的菜,而对不宜常食,但可医病的则称之为草药。礼记曲礼篇中说:“羹之有菜者用,其无菜者不用。”可见,即使是在生活条件较差的古代,蔬菜也绝非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来自中华民族几千年养生保健食疗效果的体验。正如本草纲目所述:“谨和饮食五味,脏腑以通,血气以流,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