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解密五脏六腑的有机整体及五脏六腑调养法图示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和神志,是五脏六腑之主,心神明则脏腑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的功能正常则气血健旺、精神饱满、神清志明;小肠主化物而分清泌浊,其功能运行正常,能将水谷所化的精微物质上达于脾进而运输周身,将无用的水液和糟粕下输于膀胱和大肠。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经脉相连,气血相通,所以二者在生理与病理上相互影响,只有二者同调,相互兼顾,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保持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肝有贮藏和调节血液的功能,掌管着人体各部分的血量分配,有“血海”之称。若肝脏功能异常,就会导致血液调配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所以养肝一定要保持情绪稳定,乐观豁达。肝与胆相表里,肝为阴,是里主内;胆为阳,是表主外,故治胆的病要调肝,肝病同样也要利胆。

脾与胃相表里,二者同为人的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主运输和消化,一方面将水谷精微运输全身以维持生命,另一方面也管理着体内水液的运输。胃主通降,脾主升清,二者共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调节着全身的气机。若脾胃不和则影响周身气机的升降,从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而脾胃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水谷的化运及精微物质的运输,故而日常调养脾胃一定要注意饮食。中医认为“脾旺于四时”,所以一年四季都不能忽视对脾胃的调养。

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足、肃降正常则大肠功能正常,大肠的功能同样也会反过来影响肺气肃降。肺朝百脉,血液及精微能够运输至周身全赖气的推动,并且肺通调水道,参与体内水液的代谢,故而以肃降为顺,正应秋气下降,所以秋天要重点养肺。

肾为先天之本,藏五脏六腑之精,主管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肾主骨、生髓,意味着肾气健旺可充养骨骼,滋生脑髓,最后则能耳聪目明,精力充沛。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上开窍于耳,下开窍于二阴,所以耳病及二便不利皆与肾有关。肾主封藏,与冬气相应,所以秋冬一定要将肾封藏好,以积蓄能量。

三焦是非常独特的一腑,与心包相合,总体调控其他脏腑,其主要功能是运行元气、水谷及水液。另外,上、中、下三焦又各有所专。

五脏六腑虽然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虽然“官职”有别,各有各的职责,但却共同体现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种和谐的团队精神。

我们认清了五脏六腑的功能,还要明白脏腑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与前人相比,我们的生活有了太大的差异。“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而现在各种疾病都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条件在不断提高,同样不利于健康的因素也在增加。比如说,在享受空调的同时也“失去”了季节的更替,以舟车代步的同时也失去了安步当车的锻炼机会。所以,我们必须“懂”我们的脏腑,明白我们所处的环境,顺应四时五行,才能好好呵护五脏六腑,让我们保持健康,远离疾病。

调养身体,先养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五行”是依据中国数千年来的实践经验得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论,是指大自然的五行。《黄帝内经》中用五行来解释五脏之间的关系,指明人体中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分别为火、木、土、金、水五种属性。五千年来五行理论被中医简洁明朗地传承着,并用于实际的医学中,在病因、病理、治疗、用药等方面,均以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来研究,五脏五行理论成为中医辩证论病的一种基础性理论。

五行是个抽象的概念,并非具体的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变化和可见的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而是构成万物的质地和用料,以及其运行所产生的自然界万般物象的变化。天之五行与地之五行共同解释了宇宙万物万象的生成和变化。大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

从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可得出五脏之间同样会相生相克,也就是说一个脏器出现问题时,其他脏器就会受到牵连和伤害。当某个脏器机能特别地不足,就破坏了整体和谐,失去了平衡,形成了疾病。若在短期内不能治愈,其就会变成慢性病而进入五脏相克的恶性循环中。

《黄帝内经·灵枢·本藏》:“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气、血、精、津、神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是人体器官能正常发挥机能的原动力。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泄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得充实,但不能永远保持盛满。也就是说五脏六腑是化生和储藏气、血、精、津、精神、魂魄的仓库。

1.心为君主之官,统摄和主宰其他各脏器和物质,在人体中处于主导地位。心与受盛之府的小肠相合,二者经脉相连,故气血相通,共同调摄人的气血精神。

2.肝是心的助手,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肝主疏泄,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肝胆相合,肝属里,胆为表,肝胆功能正常,则血有所藏,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3.脾为仓廪之官,胃为五谷之府,二者通过气的运动,将饮食转化为人体所需要并能利用的各种物质,然后完成消化、吸收和营养运输的过程,是气血生化之源,故为后天之本。“脾统血”,能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4.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以温润全身肌腠皮肤。肺为宰相之官,协助君主心,调节气血运行。大肠为传导之官,通过经络与肺互相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病理上互相影响。

五脏六腑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气、血、精、津起着生、长、化、收、藏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善养脏腑,让我们体内的气、血、精、津充盈平衡,才能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人体是由若干个脏器和组织器官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内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五脏六腑各自有不同的功能,互相之间又有非常紧密的、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关系。脏与腑之间,一阴一阳,一表一里,一脏与一腑相互配合。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藏精气”,所以脏属阴,为里;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在生理上的共同特点是“传化物”,所以腑属阳,为表。因此,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阳表里的关系。

经络纵横交贯,遍布全身,是气血所流经的通道。人体有十二正经、十五络脉等,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条经脉都与脏腑相连,经络中所流经的“气”为人体的脏腑提供了动力,并维持人体的生理协调统一。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也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的通路。经络应阴阳五行,把人体与天地、自然连为一体。

滋养五脏六腑要顺应天时,唤起身体正能量。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言:“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人生于天地间,时时刻刻都受到大自然的影响,人体脏腑之气的运动与大自然阴阳五行的运动相对应,所以对脏腑的调养就必然要顺应天时气候的变化。只有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适应四时阴阳之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否则,就会为之所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就可谓懂得了调养身体之道。

生命本身就是个生老病死的过程,要调养身体,就要把自己放到自然界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就是要按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调节人体,健身防病。如果能够顺应这个自然规律,就可以颐养天年,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五色五味养五脏,功能正常得保障。

《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五色: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

中医将多种多样的食物划分为五种,即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分别入五脏,对应肝、心、脾、肺、肾来起作用。

除了五味,中医还用五色来对食物进行分类。中医上所说的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黄色适应甘味、青色适应酸味、黑色适应咸味、赤色适应苦味、白色适应辛味。可见,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五色,五种色味分别入五脏,并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要这五种色味分别相和,彼此相宜,便有利于人体的和谐。此外,《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九篇中还把面部的五色同五脏相互联系,青色属肝,赤色属心,白色属肺,黄色属脾,黑色属肾。也就是说,五色也与五脏有着特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颜色食物的摄取来补养五脏。

综上,五色养五脏,本味补本虚。青色、味酸的食物入肝,食之可养肝;红色、味苦的食物入心,食之可养心;黄色、味甘的食物入脾,食之可健脾胃;白色、味辛的食物入肺,食之可益肺金;黑色、味咸的食物入肾,食之可补肾精。需要注意的是,中医上所说的味甘,并不等同于甜食;味咸,也并非专指食盐;青色,可泛指绿色;黑色,其实不一定要多么黑,颜色深的也可算在内。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五脏六腑中居于首要地位,统摄、协调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心脏是五脏六腑之主宰,精神储藏的地方。心脏器质坚固,外邪不能盘踞于内,若为外邪盘踞,心脏就会到伤害,导致神气丧失,一旦精神丧失,就会导致死亡。

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人的精神变化。平时我们养心首先就是要安心神,只有把这个“君主”稳住了,其他五脏就好管理了。人的身体就如同一个国家,若没有心君的主宰,就会群龙无首,这个国家怎么可能治理好呢!

“主血脉”是心的生理功能,与“藏神”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只有心脏的血脉充足,才能蕴蓄阳气,安神定志。也只有具备宁静的神志,才能较好地支配阳气和血脉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有失偏颇,就会使这个安整有序的“国家”出现混乱。

驻容养颜从养心开始。

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也就是说,心之神要靠气血来充盈,气血是否充足,自然就会反映到脸上。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若心气不足、血脉亏虚,就会面色苍白无华。“心神”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由心所主,广而言之就是生命活动的外在体现,通过面色、形体动作等反映出来精神气质,是生命自然和谐之美。人的精神气质是在心协调下,五脏六腑配合的生命美,缺少了这份神气,美丽就失去了意义。中医强调形神俱养,健美的外形和良好的精神风貌缺一不可,“形神合一”才是美容的最高境界,所以说,养心怡神是重要的养颜方法。

夏季重养心,还要顺应六节气。

夏天五行属火,火气通于心,人的心神易受扰动,从而出现心神不宁,引起心烦,加重心脏负担。并且,夏天出汗多,伤心阴、耗心阳,容易伤“心”。所以,夏天是心脏最累的季节,应重点养心。

夏三月包含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是一年中最宜养心的时节,但六节气物候不同,养心的侧重自然也有所不同。

立夏天渐热,外出活动较多,人体气血更加外向,出汗开始增多,心跳逐渐加快,心脏的负担逐渐加重,所以要注意调养心脏,不能过累过劳。

从小满开始,天气明显变热,雨水增多,小满节气的到来往往预示闷热、潮湿的天气即将来临。所以,在小满节气的调养身体中要做好“防热防湿”的准备。同时,小满也是养心的最佳时期,随着气温的升高,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烦躁,所以从小满开始,一定要注意精神调养身体,保持一个平静的心境才好。

芒种节气,气温更高,湿度更大,心脏负荷逐渐加重,有心脏病、冠心病的人要注意保养,少熬夜,避免工作过分紧张,生活要有节奏,可以吃一些保养心脏的药食,如麦冬5克、桂圆肉5克泡水饮,或桂圆肉、莲肉、小枣小米冰糖粥,或麦冬桂圆肉枸杞菊花茶。

夏至是阳极之至,是阳气最盛的日子,但阳极必阴,从这一天开始阳极则阴长。夏至虽然阳极,但尚未湿极,暑热易伤心气,有冠心病、甲亢、心律快的人及动脉硬化的人,或心气弱的人都要注意避免过劳、生气、暴怒,中午要注意休息。

时值小暑,气候炎热,正好赶上要入伏。“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人易感心烦不安,疲倦乏力,一定要劳逸结合,注意防暑降温。在自我养护和锻炼时,要保护好心阳,平心静气,以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大暑正值中伏,气候炎热,湿度大,气压低,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候,真正是酷暑难耐。这个时候心脏最难受,有心脏病的人一定要养好心,千万不要过劳,要早睡早起,中午要保证午休,注意心静、防暑。

夏季阳浮于外,应顺从自然界“夏主长”的规律,重视保养阳气。但是,现在科技改变了人的四时。夏日炎炎的时候,空调却可令室内外温差达到十几度,还有大量地吃冷饮,这样的生活方式,怎么能不伤阳气呢!

先睡心后睡眼,养心才是入眠方。中医认为,失眠多为脏腑失和,气血失调所致,所以调理脏腑,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归于正常,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症状。失眠属心神病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生理功能主要是主神明及主血脉两方面。若心供血不足就会造成血不养心,心神被扰则烦,严重了就会躁动不安,不能眠睡。故尤应注意精神调摄,做到喜恶有节,解除忧思焦虑,保持精神舒畅,对治疗失眠有很好的效果。

介绍两则脐疗方。酸枣仁糊、柏子仁糊,供患有失眠症的朋友选用。酸枣仁糊,取酸枣仁10克,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一换,连续3~5天,可养心安神,生津敛汗,适用于心肝血虚所致的失眠、惊悸、怔忡及体虚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等症。

柏子仁糊,取柏子仁10克,研为细末,置肚脐中,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一换,连续3~5天,可润肠通便,养心安神,适用于血不养心所致的惊悸、怔忡、虚烦失眠及阴虚血少所致的大便燥结等。

“先睡心,后睡眼”,这是宋代《蔡季通睡诀》中告诉人们的方法。名医孙思邈在他著名的《千金方》中,也提出过关于“能息心,自瞑目”的睡眠理论。也就是说睡觉时一定要让身心安适,切勿想入非非,生活中还要心胸宽广,待人处事宽宏豁达,把握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心里无所牵挂,自然能够安然入睡。

肾虚还要从心补。心与肾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被归为阳和阴、火与水的关系。心为阳中之阳,属火而藏神;肾为阴中之阴,属水而藏精。在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中,心肾相交、水火相济为生理之常,心肾不交、水火不容为病理之变。

苦味食品有益养心。中医认为“药食同源”,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食物既是美味也是良药,吃对了不仅可以果腹还能够调养身体疗疾。吃得得当,饮食便是最直接的调养身体。只要合理地摄取食物中的营养,便能增进健康,强壮身体,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五味入胃以养五脏,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人们在通过食物摄取酸、辛、苦、咸、甘五味食品时大致是平衡的,其中当属“苦”味最不受欢迎,“吃苦”历来总与“受罪”相提并论,但是苦味食品可入心经而降泻心火,是养心饮食之首选。苦味食品就存在于日常饮食生活中,如苦瓜、莴笋、生菜、杏仁、荞麦、莲子芯等,只要我们合理选择食用,“苦”就能为“心”保驾护航。太咸太甜不益心,饮食甜咸要均衡,在人的日常食物中,甜与咸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味道。甜为甘也,在中医理论中,甘入脾,咸入肾,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由此可见甜与咸的重要性。

然而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即使是再好的营养,吃多了也对身体无益。因此太咸和太甜的食物吃多了,都会对五脏六腑之君主的心造成伤害。吃了过多咸味的食物,就会使肾脏受到伤害,一旦肾水滞留,也就是说当肾虚导致水液停滞体内,不能正常排泄时,水气就会上逆停聚到胸膈,从而影响心阳,抑制心气,使人出现心悸、气促等症状。而如果吃了过多甜味的食物,使脾胃难以承受和消化,又会使气血滞留在上焦心胸部位,最终导致心气郁结胀满,难以抒泄。

因此,嗜咸、嗜甜的饮食习惯都是不利于人身体健康的,而低盐、低糖的饮食才是保持身体健康的明智之选。

肺气一伤,百病蜂起。肺在脏腑中的地位最高,覆盖着其他的脏腑,是人体气与津液代谢的重要场所,所以称它是身体之“宰相”。只有心肺功能健旺,气血的运输才能畅达,人才能健康。所以一定要呵护好自身的“娇肺”,才能使气血运行适当,机体也就美丽常在了。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诸气者,皆属于肺。”

“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整个人体上下表里之气都属于肺,均为肺所主。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故有“华盖”之称,为五脏之长,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一身之气都是通过呼吸来从属于肺的,肺的呼吸调匀是气的生成和气机调畅的根本条件。肺脏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所以说肺脏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其他脏腑的强弱,并影响着疾病的发生、病情的转移发展和治疗,很多看似与肺毫不相干的病,寻根溯源都是肺气亏虚所致。

“笑一笑,十年少”这句俗语,几乎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却很少有人知道其中蕴涵的医理。中医认为“喜、怒、悲、忧、恐”五志与“心、肝、脾、肺、肾”分别相对应,肺在情志的变动上属忧,过于悲忧就会伤肺,而喜能抑制悲忧,所以开开心心的对肺有益。肺气充盈了,其他脏腑就能得到很好的滋养,人也就能更年轻。

肺是“娇脏”,也是五脏之长,所以养肺便是调养身体的重要一环。历代养生家归结出来的养肺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林大夫想其中最为简单有效的就应当算是笑了。不同程度的笑对机体来说都是很好的运动,尤其是大笑,能使人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使呼吸道得以清理,肺得到扩张,从而使呼吸通畅,肺功能得到改善。

秋天养好肺,你就不会像花儿一样枯萎。“红薯炒乳瓜”需要红薯300克,乳瓜100克,香菜叶、葱段、蒜末、盐、鸡精各适量。先将红薯、乳瓜洗净切块,炒锅放油烧到四成热,下葱段、蒜末爆香,倒入红薯块煸炒至五成熟时再放入乳瓜炒匀,加入适量清水、盐、鸡精、香菜,汤汁收干即可。此菜咸甜适口,可有效缓解皮肤干痒。而做“蜜枣核桃羹”只要准备蜜枣250克、核桃仁100克、适量白糖就可以了。将蜜枣去核,洗净,沥干水分;与核桃仁、白糖一起下锅,小火炖煮;待汤羹黏稠、核桃仁绵软即可关火食用。此甜汤滋补肝肾、润肺生津、润肤养发。

根据“燥者润之,滋阴润肺”的补养原则,要选用滋阴润燥、补养肺气的食物进行补益,比如银耳、百合、梨、甘蔗、香蕉、芝麻、藕、菠菜、木耳、乌骨鸡、鸭蛋、豆浆、饴糖、蜂蜜等,来滋阴润燥,以解除秋燥对肺乃至全身的“威胁”。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指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这一段话是我们整个饮食的指导纲领。

注释:病在表者,发而散之,或散(发散)、正气不足贵在收敛,或收(收敛)、杀伐太过,贵在缓和,或缓(缓和药性)、阴液不足,贵在坚固,或坚(保存津液)、癥瘕积聚贵在软坚,或软(软坚散结),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

一、毒药攻邪,调理身体的偏性。

《灵枢·五味》中,也有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宜吃稻米饭、牛肉、大枣、葵菜);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宜吃麦类、羊肉、杏子和小根蒜);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宜吃大豆、豆芽、猪肉、栗子和豆叶);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宜吃芝麻、狗肉、李子和韭菜);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宜吃小米、鸡肉、桃子和葱白)。”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病在表者,发而散之。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这类药物多有酸涩之味,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咳等作用。用于治疗久病体虚、元气不固所致的自汗、盗汗、泻痢、脱肛等各种滑脱不禁的证候。《本草纲目》记载,“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之药以敛其耗散”。

“苦能坚阴”出自张元素《珍珠囊》“苦能燥湿、坚阴”.现代大多数人认为,苦能坚阴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平相火、固肾阴;二是指泻火存阴,即某些苦寒药能通过泄火而达存阴的目的。笔者认为,“苦能坚阴”应明确为苦寒坚阴,苦温之药不能坚阴。

二、五谷为养

三、五果为助

四、五畜为益

五、五菜为充

五菜在内经中特指了几种蔬菜:葵、藿、薤、葱、韭。应该说这几种蔬菜除了葵菜其他的几种气味是比较大的,而它们对应各个脏腑,通过其酸苦甘辛咸的性味来调节脏腑的气机。我们使用蔬菜不可能只吃这五种蔬菜。这些蔬菜全国各地一年四季并不是都有,但是不能简单的认为这条条文没有价值,前面已经讲到五谷是植物的种子包含天地之精气,因此才能在来年的春天发芽。所以这种精气进入人体之后,它是处于类似于潜藏的状态,五菜为充什么意思,五菜是具有特殊气味的菜,因为可以运行气机,这时候就会帮助人体把五谷之中的精转化成气,这些气充满人体里里外外,所以用一个充字表明五菜的作用,一字见真意。你说不吃菜怎么行呢,不吃菜我们人体吃进来的精微物质就不能很好的化成气,就会变成死的宝贵,其实跟垃圾没有区别了,所以不吃菜很难解大便不顺畅,就是蔬菜能够化精为气,才能布散精微,这样子气机才能通调,大便才能顺畅。从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大便顺畅的问题,如果明白了充字的含义,就会明白深层次的意义。

所以最后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气味合则服之,以补精益气”。要把五谷五果五畜五菜的气味调和好,这样子的结果是什么呢,五谷能够补精,五菜能够益气(把精化成气)。这就是饮食的终极目的。

黄帝内经建立了一套三阴三阳的象数体系来描述病理,但是流传下来的书完全没有给出这个模型的图示。只是偶有提及。岐伯说过:阴阳不以数推而以象论。这说明三阴三阳体系必然有其象数模型的确立。在于黄帝的问答中,这些当时的大医必然是对照着图诀来讲解的,如同现今的教学方式。只是书记员只记录文字而图诀流于道家,自此三阴三阳的来历和根源莫忠一是,聚讼纷纷。有不少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但都牵强附会。而我们知道先天象学出自伏羲先天八卦,河洛数理。所谓乾坤天地交而生六子卦,西汉京房得传道家真传建立的卦气之说,其六子卦就是内经三阴三阳模型的原貌。中医的三阴三阳模式如何匹配六子卦,这个问题不少人都有过研究。从内经里面对三阴三阳的唯一有完整描述的是《素问·阴阳离合论》说到三阴三阳的方位时日:“圣人南面而立,前日广明,后日太冲。太冲之地,名日少阴;少阴之上,名日太阳;……广明之下,名日太阴;大阴之前,名日阳明,……厥阴之表,名日少阳。”而这段文字如果配合先天八卦来解读就十分清楚了

王冰次注云:“广,大也。南方丙丁,火位主之,阳气盛明,故曰大明也。向明治物,故圣人南面而立。《易》曰:‘相见乎离。’盖谓此也。”《易·说卦传》:“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离为火,为日。”这里离卦是后天南方之位即先天乾卦之位。这段话其实就是对应乾坤生成六子卦的描述,由于中医起源相当早,所以三阴三阳的称谓与后来文王整理的八卦名称不同,故而令后人疑惑不解。《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歧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就是说中医的三阴三阳独特命名是因为与八卦有不同的使用目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故知中医命名三阴三阳实为依据上图五运六气之推移而定。阳气在外从最多至最少:太阳-阳明-少阳。而阴气则从最少到最多:太阴-少阴-厥阴。

上图中六卦配数是洛书九数。关于洛书九数配先天八卦的术数论证可以见博文《坤壬乙诀九星配卦》。依据九星顺序,三阴三阳排列为:太阳1-少阳2-少阴3;太阴9-厥阴-8-阳明7.123为上为顺,987为下为阴,乾坤为天门地户456.而这个六经顺序正是黄帝内经里六经顺序。

上图就是鬼臾区所曰:“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戊之上,太阳主之;己亥之上,厥阴主之。”张介宾《类经图翼》中有个逐年客气图列出了每年初气的推算依本此

有了这个模型,你学习《伤寒论》将会容易很多。同时这也有力的批驳了所谓:伤寒之三阴三阳不同于内经之三阴三阳谬论。而中医之精髓就在五运六气中,当今学中医的不知历法,不就方术,不知易象,不明六气,故而已沦为中皮西骨的伪中医了。

THE END
1.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养生之道《黄帝内经·素问》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灵枢》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都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的五果 五谷 五畜 五菜,指的是什么。请指教,谢谢。 https://blog.csdn.net/adparking/article/details/5819759
2.请问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与五行对应分别是什么?讲究膳食平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其次是植物蛋白质,脂肪含量不高。古人把豆类作为五谷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因为谷类蛋白质缺乏赖氨酸,豆类蛋白质缺少蛋氨酸,谷类、豆类一起食用,能起到蛋白质相互补益的作用。 “五果”是指桃、梨、杏、李https://www.360doc.cn/article/36666457_788697366.html
3.五行配五脏五谷五色五味五志五声五方五季五气五化五音五行 火木土金水 五色 红青黄白黑 五菜 红菜 青菜 黄菜 白菜黑菜 五果 红果 青果 黄果 白果黑果 喜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悲伤肺恐伤肾 五劳心劳血损肝劳神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 三焦 上焦心肺 中焦脾肝下焦肾 古人对五谷的偏爱,也得力于对自然的观察与总结。《大戴礼·易本命》说: 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0772126.html
4.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docx3页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docx,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五常对应表 五行、五脏、五官、五体、五味、五色、五志对应表如下: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五https://mip.book118.com/html/2023/0806/6155123000005211.shtm
5.五行五色五味五谷五音五脏五官五情五液五季……4、 五味: 酸苦甘辛咸 5、 五官: 目舌口鼻耳 6、 五音: 角徵宫商羽 7、 五华: 爪面唇毛发 8、 五体: 筋脉肉皮骨 9、 五液: 泪汗涎涕唾 10、五畜:鸡羊牛马猪 11、五嗅:臊焦香腥腐 12、五谷:麦黍粟稻菽 13、五果:李杏枣桃栗 https://www.meipian.cn/55i7knhj
6.五行,五音,五色,五味,五脏,五官,五虫,五畜,五果,五谷,五方,五令五色,五味对应的食物(营养)入相应的脏器,如果相应的脏器里阴寒太重,甚至成为阴实(肿瘤),那么对应的营养由于无法进入脏器,相应的颜色就会在面部表现出来。如 肝胆不好,脸色菜绿;心脏不好,脸色潮红;脾胃不好,脸色蜡黄;肺脏不好,脸色苍白;肾脏不好,脸色发黑。http://blog.chinaunix.net/uid-20511797-id-109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