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的特点是既提倡杂食,又强调主次,以素食为主而又均衡合理,是一种全方位吸取“营养”的饮食模式。与西方国家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而很少谷物的膳食结构相比,它大大减少了局脂血症、局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及结肠癌等众多疾病患发的概率,对于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饮食要节制适时
但“饮食有节”不仅仅是不暴饮暴食,还有按照节令、按照大自然的节律来安排饮食的意思。如春季阴消阳长,就要适当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夏季天气炎热,流汗较多,就应该多吃一些清凉养心的食物;秋季干燥伤肺,去燥止咳、滋阴润肺的食物就成了上选:冬季天寒地冻,万物潜藏,高热量的温阳食物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大自然的节律也不是死的,有的年份,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这时候,饮食又该有所变化了。因时而异,因人而异,灵活变化也是“饮食有节”的体现。
饮食要寒温适中
生冷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轻者咳嗽气喘,重者腹渴便溏。体虚胃寒的人尤其要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在阳气升发的夏天更应注意。反过来,饮食也不可以太热,否则容易烫伤胃脘、咽喉。现在流行的麻辣烫,人们越吃越辣,越吃越烫,觉得这样才过瘾,然而过瘾的背后隐藏的却是病患。
因此,《灵枢经师传》告诫人们:“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脏腑经不起折腾,不少人老毛病经常复发,或者突然就感觉胃不舒服,在很大程度上都缘于冷热无度的饮食。
饮食要五味不过
“五味”指咸、苦、辛、酸、甘,“过”就是味太重,即超过了人们所能承受限度的意思。好的东西吃得太多,吃的味太重都会生病。在《素问奇病论》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这里所说的“消渴”就是我们现在常见的糖尿病,致病的原因就在于过多地进食了肥美甘甜的食物,所以现代人又叫它“富贵病”、糖尿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还会并发骨折、肾衰竭等症,原因也在于过食甘味,“甘伤肾”。至于过食五味中的每一味会引发哪些病症,《黄帝内经》在《素问五藏生成》中有更为精细的说明:吃的太咸,会抑制血脉的生发,因为血脉凝聚使人看上去面无血色;吃的太苦,会因为肺气得不到宣发而皮肤枯槁,毛发脱落;吃的太辛,手爪会因为筋肉失去弹性而显得干枯;吃的太酸,会因为肝气盛而脾土衰,使肌肉角质变厚而嘴唇外翻;吃的太甜,会因为肾的收敛之功受到影响,造成头发的脱落。
俗话说“病从口入”,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我们吃了不洁净的东西而生病,好的东西吃得太多,吃的味太重都会生病。
“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数千年来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是在素食的基础上,力求荤素搭配,全面膳食,在饮食内容上做到多样化的同时,并做到食而不偏,量不可过,冷热适中,五味相宜。现代医学和营养学也一再提倡要均衡饮食,只有均衡地摄入各种营养物质,身体达到阴阳平衡,才能健康不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