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不但解决了14亿人的温饱问题,还迈入了小康社会。如今是衣食不愁,开始享受更加有品质的生活。不过,中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是重中之重,不但要提高粮食自给率,也要加大粮食储备。
然而,这两年疫情叠加全球冲突的加剧,让粮食价格持续上涨,全球粮食问题也开始出现。在这种时候,更加要注重粮食安全。
全球粮食为什么涨价?
实际上,全球粮食价格从2020年就迈入上涨通道,一直都没有怎么下降,2021年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大幅上涨28.1%。进入2022年以来,更是愈演愈烈。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奶类、谷物、植物油油脂价格指数持续走高,据了解,高企的全球粮食价格或将继续激增8%-20%。
在国内也未能幸免,据了解,当下国内小麦价格跨过1.6元/斤的大关,玉米超过1.4元/斤,葵花子油价格上涨20%-30%。价格上涨,无疑让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上升。
全球粮价上涨,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受疫情影响,供需失衡,也就是说粮食产量下降,但需求仍然是那么多,这必然造成价格上涨。另一个是美国货币超发,全球通胀严重,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当然,进入2022年以来,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俄乌两个农业大国的粮食产量下降,乌克兰被称为“欧洲粮仓”,俄罗斯也是小麦等粮食的主要种植国。俄乌两国合计占全球大麦产量的19%、小麦产量的14%和玉米产量的4%。如今,乌克兰不但产量减少,还禁止小麦、燕麦等农产品的出口。
世界局势不稳定,粮食安全风险加剧,不少国家开启了“自保”措施。比如匈牙利、阿根廷、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家,纷纷采取了出口管制,一些粮食产品被限制或者禁止出口。
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国家不但不积极担负起责任,反而甩锅,美国就指责中国疯狂屯粮,日本更是公布中国粮食库存,说中国囤着全球一半以上的粮食。
我国粮食储备真的多吗?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攻克下,我国水稻的产量不断提升,似乎是可以满足我们的粮食需求。但实际上粮食不只有水稻,还需要玉米、小麦、大豆等等农产品,有些是给牲口吃的。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粮食产量6.83亿吨,进口粮食1.65亿吨。大米、高粱、大麦、玉米的进口增长都超过了50%,其中玉米进口增长152.2%。之所以进口大幅增长,也是为了粮食储备的需要。
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介绍,我国食物自给率从2000年的93.6%下降到2020年的65.8%,其中大豆的自给率只有17%,大部分是要靠进口。
目前,我国一年的粮食消费达到8.1亿吨。不过,我国粮食储备处于历史高位,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比例超过70%,可以满足一年半的消费需求。
为什么这么积极储备粮食?
中国有一句话叫“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有足够的粮食,才能更安心。毕竟我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14亿人的吃饭问题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当然,积极储备粮食,也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有食不果腹的经历,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很多人都有过挨饿的经历,包括袁隆平院士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过,所以,他也一直强调粮食的重要性。
其次,如果按人均耕地面积来算,我国的耕地面积非常少,在全球排名靠后。过去几十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农村的违建,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9年至2019年十年间,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了1.13亿亩。目前来说,我们就是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第三,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手里,全球四大粮商,有3家是美国的,如果过度依赖外国,只会受制于人。比如大豆,我国就非常依赖进口。2021年中国进口大豆9651万吨,主要来自巴西和美国,占世界大豆总出口量的59.68%。
历史上有很多鲜活的例子,比如日本国土面积不大,粮食需要大量进口,曾经就被美国拿捏,被迫答应了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一旦出现粮食危机,任何国家都会优先自保,之后就是趁机大赚一笔,或者是采取其它措施。
在时局不稳定之时,粮食才是最珍贵的。只因为有强大的祖国,才满足了14亿人的吃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