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买自行车全国知”到“买私家车无人闻”,应城第一个超卖万斤粮的杨小运见证——农民的梦想有了更多答案

12月25日下午,拉开应城市档案馆展览室厚重的窗帘,冬日暖阳洒了进来,67岁的杨小运又见到了他的老伙计——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12月25日下午,67岁的杨小运又见到了他的老伙计——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杨小运的自行车,作为中国农村改革标志性事件“见证者”,被收藏在应城市档案馆。

沾老伙计的光,更是沾改革的光,杨小运因此改变了个人命运:从农村走进高等学府,从生产队长变成国家干部,一路成长为应城市委农办副主任。

对于波澜壮阔的中国农村改革来说,杨小运既是亲历者、受益者,也是见证者、践行者。眼见身边巨大的历史变迁,年近古稀的他依然慷慨激昂,“特别是近十年,国家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让农民的梦想有了更多答案。”

“分田到户”到“小田变大田”

农民腰包越来越鼓

杨小运从未想过,分田到户改革让他“小运撞了大运”。

1981年,应城农村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二年,也是杨小运当上杨河公社卫东大队六房生产队长的第五个年头。当年六房生产队空前大丰收,除了完成全年4万公斤粮食订购任务,还可以向国家多卖超万斤粮食。

杨小运和县里干部打赌:如果超卖1万斤粮食,就要一辆“永久”牌自行车的购买指标。随后,杨小运的心愿被《孝感报》刊发,轰动全国。上海自行车厂表示:农民兄弟要“永久”,“永久”工人要尽责,很快实现了他的心愿。

孝感报1981-9-5《应城县农民杨小运说:他家今年愿向国家交售两万斤粮食只要求卖给他家一辆永久牌自行车》

改革开放,带动杨小运的命运齿轮飞转:成为闻名全国的新闻人物、当选全国新长征青年突击手、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1987年,他走进武汉大学,毕业后参加招考,成为了一名公务员。

回望当初的改革创新,杨小运认为分田到户只是时代产物。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曾经被“分”的土地面临“合”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应城开始试点推行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到2014年,一大批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广袤田野蓬勃兴起,推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以前我家4个劳动力,种26亩田,加上养猪养鸡喂鱼挖藕等,一年到头勤抓苦干才能挣3000元。”杨小运感叹,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后,不少农民坐在家里就有收益。

孝感报1981-10-11《挑战应战是对手工农联盟结亲戚》

湖北日报1981-10-15《杨小运的要求代表了千万农民的要求各部门要重视研究如何满足农村需要》

湖北日报1981-10-19《向上海工人老大哥学习取经杨小运一行离汉赴沪》

人民日报1981-9-29《农民兄弟要“永久”“永久”工人要尽责》

农业改革继续深化,也仍在造福杨小运的家乡杨河镇。今年,针对田小块多、农户种植成本高、大型农机进田难等问题,全省开展“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应城入列十大试点县市之一,杨河镇马堰、周岗等村正是试点村。

“马堰已完成试点面积3500亩,1327块细碎田块合并后变成142块整齐的‘大田’。”马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程幺生算账:经过小并大,田地亩增收逾350元,村集体经济较上年增收11万元。

最新数据统计,今年应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7073元,同比增长8.5%。听闻这个好消息,杨小运直点赞:“40多年,好改革一个接着一个,农民从饱肚子到鼓腰包,再到腰包越来越鼓,真是交了好运。”

“买自行车全国知”到“买私家车无人闻”

农民需求日益增长

12月2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见到杨小运时,他正从一辆大众途观牌的黑色越野车上下来。“明年1月8日,这车就满10岁了。”杨小运感叹时光飞逝。

孝感报1981-10-11《杨小运喜迎“永久”客人“永久”车》

人民日报1981-10-3《应城县召开奖售兑现会杨小运喜得“永久”车》

更令他感叹的,是改革带来的农村进步之快:40年前,他花189元买辆自行车,成了全国新闻;10年前,他花27万多买辆越野车,基本没人在意;如今,时下潮流的电子产品、新能源车等,在农村不是稀罕事了。“改革,改善了农业生产,更让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变。”

孝感报1981-10-3《杨小运今年家庭副业收入可达一千五百元》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彼时,杨小运刚从市委农办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休,却仍心系“三农”,不时就往农村跑,这些年点点滴滴的变化都看在眼里。

开着越野车穿行应城乡村,一条条赏心悦目的景观路向田野延伸,一栋栋新农房鳞次栉比,房边不少闲置地、荒地种上了郁郁葱葱的绿植或变身小花园。“环境不比城里差。”风光满眼,杨小运倍感振奋。

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改革,持续提升着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你现在去问一个农民的梦想,绝对不会是要买一辆自行车了。”杨小运说,村子更美了,产业更旺了,村民腰包更鼓了,村民的梦想也更多元了。他期待,乡村振兴的梦想早日照进现实。

【见证者说】超卖万斤粮的杨小运:

改革为农民送来好日子

孝感报1981-10-3《多卖爱国粮感谢老大哥杨小运家乡卫东大队54户要交售万斤粮》

1976年,我19岁,当了生产队长。带领群众干了三年,国家定的4万公斤任务始终不能完成,群众口粮不够吃。后来想到能否按劳动力,把田分到户,发挥大家的劳动积极性。

1980年,我将全队240多亩的责任田分到22户人家。干了一年,1981年8月,我们生产队完成了国家任务,还超卖了1万斤粮食。

分田到户后,农村面貌大大改善,农民吃穿住行也有了很大变化。特别是2013年以来,国家政策越来越往农村和农民倾斜,好改革一个接着一个,农民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THE END
1.中国有效施策守好“粮仓”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12月27日报道,新华社报道称,中国国家粮食储备企业预计2024年将从农民和生产者那里收购约8400亿斤粮食,中国的粮食收购量连续两年稳定在8000亿斤以上。据报道,中国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指出,国家有关部门加强粮食收购工作组织协调,多措并举畅通农民售粮渠道。报道称,粮食收购和最低收购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9824932146382444&wfr=spider&for=pc
2.抚宁区人民政府30.当前国家实行怎样的粮食收购政策?有哪些收购方式?粮食都可以卖给谁? 答:当前我国粮食收购分为市场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市场收购指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所有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经营者,都可以按市场价格直接收购农民的粮食,市场收购是粮食收购的主渠道。 http://www.chinafuning.gov.cn/single/282/4890.html
3.统购统销:中国农民六十年之痛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供应,农民自己食用的数量和品种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每家一个粮本,凭粮本供应粮食。此外,国家还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 【一】统购统销不仅仅是为了解决53年粮食危机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602701970538504
4.用政策解决农民不愿卖粮问题粮食问题从来就是中国最大的问题,无粮不稳,粮食安全的意义事关稳定与生命安全。农民不愿卖粮的原因不在农民,而在于粮价不合理,让农民把粮食低于市场价格卖给国家粮库,以解决国家粮食储备问题,显然是不合理的。难怪外资要乘虚而入。 而在粮食收购方面,同样出现了乱象。一些国有性质粮库为了完成储粮任务、获取国家的各http://views.ce.cn/view/economy/200807/14/t20080714_16153457.shtml
5.今年粮食怎么收,农民要注意啥作为国家政策执行主体,中储粮总公司积极部署夏粮收购工作,让农民舒心卖粮、放心卖粮、满意卖粮。目前,夏粮已陆续开镰,5月30日中储粮集团公司就夏粮收购工作中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新变化进行了介绍,今年小麦预案执行时间从6月1日开始,为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激活市场要素主体,今年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期适当https://sannong.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Bmch9RipYjbK0FevCRu3180601
6.国家粮库的场地能否租给私人律师普法国家粮库的场地不能租给私人。国家粮食储备库主要为国家战略粮食做储备。国家粮食储备库主要到市场收购粮食作为战略储备以应对相应的问题,如出现屯粮导致两家虚高时放出一部分粮食到市场增加供给,因灾害导致某地断粮时及时运输存粮救济等。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粮食关系国家命脉,建立粮食储备库是国家正确的战略决策。https://www.110ask.com/tuwen/5153343972072832104.html
7.吴菲:农民与国家关系是怎么转变的1953年前,国家号召卖什么,农民都会抢先来卖。但自1953年后,农民变得不愿意把农产品卖给国家了,这因为1953年后国家开始推行重工业建设,农产品价格被人为地压低,农民自然不愿把农产品卖给国家,而是卖给私营企业以求更高收入。很多农产品如粮食、各种肉类蔬菜都是由农民提供,而国家部分外汇还需要靠出口农产品获得。如果http://jer.whu.edu.cn/jjgc/15/2014-08-0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