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预计二季度经济环比走弱,但三、四季度将回稳
从数据上看,国内宏观环境已开始向好,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已经经历了几次调整。去年年底,摩根大通预测全年经济增长为4.9%。今年3月份,这一预测上调至5.2%,此后未再改变。从一季度和四月份的数据来看,今年经济开局良好,一季度实际GDP增速为5.3%,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通过分析上述数据,朱海斌作出了几点分析。
首先,一季度的强劲经济表现主要由生产拉动,尤其是工业增加值的突出表现。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1%,四月份增长6.7%,远高于整体经济增速。出口是工业增加值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出口量在前四个月增长超过10%。此外,国内政策支持也促进了制造业投资,前四个月同比增速约为10%。特别是在高新科技、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池和先进制造业方面,政策的支持起到了显著作用。
然而,房地产市场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前四个月房地产数据继续下行,没有出现预期中的企稳回升迹象,这导致最近一轮房地产政策进一步放松,包括上周五宣布的一系列新举措。房地产市场目前是经济中较为疲弱的环节。
内需不足的问题依然值得注意。尽管生产端复苏强劲,消费端和第三产业的复苏相对较弱。如果未来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出口走弱,内需不足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呼吁政府出台更多刺激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
从出口来看,尽管以美元计价前四个月增速仅为1.5%,但以量计增速为两位数。全球经济一季度表现好于预期,中国出口量增长强劲,背后有几个原因。一是全球经济增速上升,二是中国出口多样化努力见效,三是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提升。尤其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增长显著,弥补了传统出口产品的弱势。
展望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走势,朱海斌表示,四月份数据低于预期,部分原因是季节效应和临时性的宏观政策收缩,如央行信贷数据下滑和财政支持力度减弱。然而,4月底政治局会议后,政府重申了稳增长政策的重要性,预计将加快政府债务发行和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也将带来积极影响。预计二季度经济环比走弱,但三、四季度料将回到稳定增速,全年经济增速仍预期为5.2%。
股票:四类主题可跑赢大势
谈及国内股票市场,刘鸣镝指出,从去年十月底起,对中国股票的策略变为全面看好中国股票,模拟仓位已经达到100%的股票配置。在今年1月份,这个决策面临一些困难,但现在市场已经回到了更高的点位。刘鸣镝从经济和商业周期、业绩周期以及风险板块的考虑中作出了详细分析。
就MSCI中国指数的业绩来看,中国企业业绩已企稳反弹。MSCI中国指数的业绩自2021年上半年触顶之后,便持续下行;但从上市公司在4月份发布完所有的2023年年报来看,MSCI中国指数的2023年业绩实现了近9.3%的同比增长。这一业绩增长主要由可选消费(如互联网行业)、通信服务(互联网传媒)、医疗和电力行业推动。
刘鸣镝通过对亚太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分析,将经济恢复区间归纳为四类:收缩、恢复、扩张、增速下降。目前,中国经济从2021年的扩张期,经过2022年的收缩期,2023年的恢复期,进入了2024年的轻微扩张期。在这一期间,经济波动较大,但如果扩张势头持续,将有助于业绩增长。
关于房地产市场方面,根据联合国人口,刘鸣镝分析,2018-2023年刚需和刚改人口每年减少约200万,对需求不利。但从2024年开始,刚需和刚改人口趋稳并有所增加。2024年预计减少20万,2025年和2026年将分别增加140万和200万。此外,内地家庭债务与GDP比率为64%,推算到70%时将有10万亿的购买力。在人口需求相对有利、购房政策宽松和按揭利率下降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有望企稳。地产市场的复苏将有助于互联网、传媒等板块的进一步恢复,改善消费信号,并缓解通缩担忧。
从资产配置角度看,截至3月底,外资基金对内地股票的配置相对较低。随着市场上涨,低配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提升空间。如果四类基金的低配减少25个基点,将带来390亿美元的增量资金。2023年初1-3月份外资进入约580亿美元,如果业绩持续向好,资产价格稳定,将进一步提升市场。
国内市场方面,内地共同基金市场约有6万亿资产,今年一月底时,其中20.5%配置在股票类。2021年四季度这一比例为28%。随着通缩风险减小,银行间或债券利息上升,基金可能增加对股票的配置,这将是一个重要变量。
展望未来,摩根大通对MSCI中国指数的目标点位基本情境预期为66,乐观情境为70,悲观情境为56,沪深300的基本情境预期为3900点。2024年是业绩恢复期,缓慢增长期和扩张期,资产价格稳定将有助于恢复的持续。
关于AI,她进一步解释,AI是一个长达10年的投资机会,第一阶段主要是硬件和芯片,第二阶段是应用,第三阶段是平台,第四阶段是颠覆垂直行业的企业。AI的发展将类似于互联网从固网到运营商再到应用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带来深刻的行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