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常买米的朋友应该都发现了,如今超市里10袋米有8袋都写着五常大米。五常大米为啥叫五常大米?就是因为产自我国黑龙江五常市。
但别说一个市了,照全国超市这五常大米的数量,怕是把整个东北三省的水稻薅来都不够。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的“五常大米”,究竟是哪来的?
随着五常大米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许多商家便打起了“蹭名牌,卖高价”的小算盘。在一些市场或者超市中,十个卖大米的品牌中有九个都说自己是五常大米。
一些不法商家在其他地方种植的大米上,违规使用“五常大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误导消费者认为其购买的是正宗的五常大米。
这些假冒产品,在包装上模仿正宗五常大米的包装设计,让消费者难以辨别。
更有甚者使用与五常大米相似的名称来“蹭名牌”,给自己的大米取名为“五常香米”“五常稻花香米”等,这些名称容易让消费者产生误解,误以为是正宗的五常大米。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购物成为人们购买大米等农产品的重要渠道之一。一些不法商家利用网络平台的隐蔽性和监管难度,在电商平台上大量销售假冒伪劣的五常大米。
他们通过虚假的产品描述、盗用正品图片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给消费者和正规商家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其实,除了五常大米,还有很多被蹭过名牌的农产品。
西湖龙井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具有独特的品质和口感。
市场上存在不少用其他产地的龙井冒充西湖龙井的情况,一些商家会在包装上虚假标注产地为西湖,或者将非西湖产区的龙井茶与少量西湖龙井混合,以次充好。
还有很受消费者喜爱的盱眙龙虾,盱眙龙虾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但是不难发现,很多售卖龙虾的市场、餐馆都标注自己的龙虾是盱眙龙虾。
消费者一吃就不对劲,这些商家会将非盱眙产地的龙虾,当作盱眙龙虾售卖,或在加工过程中使用非盱眙龙虾,却以盱眙龙虾的品牌进行宣传和销售。
“蹭名牌”行为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使那些真正优质、正宗的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面临不公平的挑战,导致市场份额被挤占,不利于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
而被“蹭名牌”的农产品品牌形象会受到负面影响,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最终造成会对整个品牌产生质疑,从而降低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使品牌价值受损,影响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于消费者来说,“蹭名牌”乱象泛滥,消费者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到假冒伪劣的农产品,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口感往往不如正宗的名牌农产品,无法达到消费者的预期,不仅影响消费者的食用体验和满意度,而且使消费者的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一旦有不良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在假冒伪劣的农产品中添加有害物质,更有甚者使用违规的生产加工方法,这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利用专业的商标监测工具或委托商标代理机构,及时发现近似商标的申请或侵权行为。一旦发现侵权,应立即采取法律行动,向商标局提出异议或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商标专用权。
不仅如此,农产品品牌也需要不断创新品牌产品和服务,推出新产品、新包装、新营销模式等,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同时也增加品牌的辨识度,降低被“蹭名牌”的风险。
阳澄湖大闸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积极推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为每一只正宗阳澄湖大闸蟹配上防伪蟹扣,蟹扣采用了先进的防伪技术,如镭射防伪、二维码溯源等。
除了农产品品牌自身,市场监管部门、农业部门等多部门也应加强联合执法,建立长效的监督检查机制。
建立专门的农产品品牌侵权投诉平台,简化投诉流程,降低消费者和品牌所有者的维权成本。同时,为维权提供法律援助。
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增强品牌认识和辨别能力,同时提高维权意识,如果怀疑购买到了蹭名牌的农产品,应该及时向当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进行投诉举报。
总而言之,有关部门和消费者应当共同努力,严厉打击农产品“蹭名牌”、搭便车”的现象,规范市场,保护优质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