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苏联学的起源

【作者简介】郭金月,1983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博士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院访问学者。(上海20006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对苏联的系统研究在美国开始兴起。对于二战前还奉行孤立主义,对外界“漠不关心”的美国来说,如此大规模地研究某一地区或一个国家,这在其历史上还没有先例。然而,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研究实力堪称世界第一的美国苏联研究界,对于1991年发生的苏联解体,事先却没能做出较为准确的预见。此后随着研究对象的消失,苏联学研究力量分化瓦解,这门学科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从学术史的角度看,美国苏联学近半个世纪的兴衰沉浮引人深思。

一一战前美国的俄国研究

1885年,俄亥俄州的欧柏林学院(OberlinCol-lege)开设了捷克语课程,对象是具有斯拉夫背景的学生,目的是让他们在这些俄国移民之间展开基督教教会工作。

1894年,哈佛大学教授阿奇柏德·柯立芝(ArchibaldCaryCoolidge)开设了美国高校里的第一门俄国历史课,标志着俄国问题的教学在大学层次正式展开。值得注意的是,他当时将俄国历史置于欧洲和整个世界框架之内进行讲授。另外,柯立芝还自掏腰包,支持研究生到俄国进行实地访问研究。此后,也有一些俄国学者到美国访学,增加了美国人对于俄国的了解。例如马克西姆·科瓦列夫斯基(MaximKovalevsky)1901年曾在芝加哥大学讲授俄国制度;1903年米留科夫(PaulMiliukov)在芝加哥讲授俄国文明,并在波士顿开设罗威尔系列讲座(Lowelllectures)。

1917年,当时一战还在进行之中,美国总统威尔逊指令成立一个调查小组(TheInquiry),任务是搜集整理世界主要地区的资料,为战后和平谈判做准备。然而,这个由全国知识精英组成的150人小组,却很少有精通欧美以外地区事务的专家。他们的身份大多是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记者和律师,而负责人是一位哲学家。美国学界对包括俄国在内的其他地区的态度可见一斑[6]。实际上,一战以前大部分美国人怀着“居高临下甚至是轻视的态度”谈论俄国。俄语在美国大学课程表中是可有可无的科目,俄国研究在美国几乎不存在,对美国人来说,俄国是一片处在西方文明东面边缘地带的“无人区”[7]。

二两次大战期间美国对苏俄的研究

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美国立即宣布承认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十月革命以后,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却指令全体驻俄国外交官,不得与布尔什维克政府建立直接联系。两年后美国驻俄使馆关闭。美俄两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外交关系就此中止。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务院开始派出年轻人前往德国学习俄语和俄国文化。例如,乔治·凯南就是在1929年被派往柏林大学东方研究所(OrientalInstitute)的。当时这些人研究的重点是基本的语言、文学和历史,而不是后来具有政治意义的苏联学[8]。但这一举措为后来的苏联学培养了一批人才。

(一)苏俄知识的普及

(二)四个夭折的研究项目

十月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对美国人也产生了震动。美国学界有些人敏锐地意识到了苏俄对于西方的挑战,尽管与国家安全无关,但布尔什维克推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对西方传统思想造成了冲击。他们试图理解俄国土地上发生的大规模“社会试验”。尽管对于苏联的政治态度不尽相同,有的亲苏,有的反苏,但这一时期的学者都强调,只有通过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方法才有可能准确理解苏联[16]。大卫·英格曼(DavidC.Engerman)的研究表明,自192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初,美国学者曾发起过四个研究项目对俄国问题展开研究。然而,因为种种原因这些项目最终都胎死腹中。

第一个倡议多学科研究俄国的项目是在1924年提出的。当时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公使提议,在布拉格建立一个美国斯拉夫研究所。当时这座城市聚集着几百个俄国政治流亡者,在这里建立研究机构的条件得天独厚。前文提到的哈佛大学的柯立芝成为所长人选。然而,美国国务院否决了这个申请,理由是研究所不能占用美国公使团驻地。当时洛克菲勒基金会专心资助社会科学,对国际研究项目缺乏兴趣,也拒绝为该倡议提供资金。两年后该项目流产。

美国学者的第二次尝试是在1925年。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柯立芝的学生弗兰克·戈尔德(FrankGolder)倡议建立了一个美俄联合研究所,致力于研究俄国革命。戈尔德认为,布尔什维克主义是对文明的一个贡献,它在经济、社会、教育和政治领域的试验应该得到客观地研究。对于俄国发生的这场大规模变革,多学科研究是唯一适当的学术方法。这个项目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然而,苏联政府对此怀有疑虑和戒心,始终没有对这个项目提供实质性支持,最终拒绝与美国人进行任何形式的合作。该研究所存在四年之后无果而终。

1928年,从苏联访问归来之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Douglas)提议建立一个“苏联经济与政治试验学术研究项目”。他认为,其他国家应该学习苏联生活中发生的巨大变迁,包括生产、交通、产业、工会、政治结构和司法行政等领域。苏联试验的巨大规模以及对公共生活的彻底介入都是史无前例的,对这项试验进行研究对世界其他地区是有益的。考虑到苏联政府的戒备心理,道格拉斯只希望它为美国学者发放签证,并提供在苏联自由旅行的机会。然而,苏联政府对这些都没有同意。

同年,苏联宣布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随着苏联经济和社会变革速度的日益加快,美国学界对于苏联的研究热情也高涨起来。193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佩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麦克穆雷(J.V.A.Macmurray)又提议,建立研究项目对苏联展开多高校(multiuniversity)和多学科研究。作为一名前外交官,麦克穆雷的目标是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外交决策,所以他希望与国务院展开紧密合作。然而他的团队成员只希望与政府保持最低限度的联系。这项动议最终被洛克菲勒基金会否决,原因也是它过于明显的政治和外交取向[17]。

尽管这些研究项目都夭折了,但1938年又有人提出建立俄国以及其他地区研究项目。然而反对的声音也很多。除历史之外,其他的社会科学学科都对“地区研究”这个概念很冷淡。在它们看来,一个学科应该具有普遍的有效性,在这一点上地区研究的价值值得怀疑[18]。实际上,包括苏联学在内的地区研究真正兴起,是二战结束以后的事情了。

三1941~1950年代初:苏联学兴起

(一)战时机构和举措

基于战争对情报的需要,1942年美国成了战略情报局(OfficeofStrategicServices)。内设研究与分析部门(ResearchandAnalysisBranch),其中的苏联处(USSRDivision)成为二战期间美国官方苏联研究的主要机构。由于战前对苏联疏于研究,战争中能够找到的材料十分有限,来自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甚至石油、粮食、工程等各领域的60名专家,只好把各自的材料集中起来,运用多种研究手段获取有价值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很大程度上出于无奈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战后成为了苏联学的“标准范式”。

培养人才方面,为应对战争急需,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几天之后,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就在康奈尔大学举办了外语突击培训班,开设的第一门课就是俄语[20]。随后的1943年和1944年,由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这个大学又举办了“当代俄国文明特别研究项目”,将多学科方法运用到了具体研究之中。该项目由文学教授厄内斯特·西蒙斯(ErnestSimmons)领衔,成员既包括学者又包括了一些非学者,有几个甚至还对苏联保持同情。他们的研究成果从多个角度对苏联进行了分析。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美国苏联学诞生的标志,这是不无道理的。此外,美国军方也建立了俄国语言和文化项目,对军事人员进行突击培训,当时这些项目的侧重点放在大学本科水平。

(二)战后初期的研究机构

1946年,葛若德·罗宾逊(GeroidT.Rob-inson)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立了俄国研究所(Rus-sianInstituteatColumbiaUniversity)。这是美国高校建立的第一个专门的俄苏问题研究机构,开创了美国苏联学的一代风气之先。两年以后,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拉夫研究所相继成立。这些机构旨在培养研究生,为教学、学术研究和政府部门训练专家,也为新闻、商业、法律和行政部门培训人才[21]。

从研究方法上看,这些研究机构都主张对俄国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以哈佛大学为例,其俄国研究中心主任克莱德·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1949年写的一份机构介绍中指出,中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俄国制度和行为的研究,探索苏联国际行动和政策的主要动机”。该中心注重多种学术路径的综合,例如,对苏联共产党的研究,“不仅要有政治学家的视角,而且要有经济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视角”。中心的原则是跨学科方法,即“不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在项目中共同进行研究,每个学者为项目贡献他自己领域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人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这些在以往俄国研究中被忽略的领域,要得到加强”[22]。

实际上,这些机构的创立者们本身都是不同学科的专家:罗宾逊和伯克利斯拉夫研究所所长罗伯特·柯纳(RobertJ.Kerner)是历史学家;克拉克洪是人类学家;哈佛俄中心执委会成员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和艾利克斯·英克尔斯(AlexInkeles)是社会学家;哈佛难民访问项目(HarvardRefugeeInterviewProject)负责人雷蒙德·鲍尔(RaymondBauer)则是社会心理学教授[23]。在他们的领导下,1940年代和1950年代这些机构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是,每个研究生除了要在历史学、文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外交政策等五个基础学科内学习之外,还必须参加一个跨学科的研讨班或学术会议[24]。这与后来政治学家占据苏联研究领域的中心位置的情形有很大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美国高校和慈善基金会密切合作,共同推动了苏联研究的发展。基金会一直以来是俄国研究的主要支持者。例如卡内基基金会曾将哈佛、哥伦比亚和斯坦福三个大学作为备选地点,以建立一个俄国研究中心,最终哈佛大学被选中。而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俄国研究机构都是在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福特基金会也不甘落后,1952年它发起了一个国外地区奖学金培训项目(ForeignAreaFellowshipTrainingProgram),以资助研究生在苏联等非西方地区进行培训、研究和旅行[25]。

(三)美国政府和军方的支持

实际上,战后初期许多苏联问题专家都有在政府机构供职的经历。例如,罗宾逊曾任战略情报局苏联处的负责人;1964年担任过俄国所所长的亚伯拉罕·伯格森(AbramBergson)和哈佛俄中心的巴林顿·莫尔(BarringtonMoore,Jr.)同样都曾供职于战略情报局;斯坦福大学俄国和东欧研究中心的亚历山大·达林(AlexanderDal-lin)在陆军情报机构工作;拉克洪曾在美国战略轰炸评估部门服役;普林斯顿大学俄国研究项目的开创者罗伯特·塔科尔(RobertTucker),曾在美国驻苏使馆工作长达9年[28];乔治·凯南也曾在此工作多年,并担任过美国驻苏联大使。

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苏联学初创期间比较重要的研究项目是哈佛难民访问项目,又称哈佛苏联社会制度项目(HarvardProjectonSovietSocialSystem)。作为研究部门与军方合作的代表,这个项目由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和美国空军共同发起,后者为此出资10万美元。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建构一个苏联社会的运行模式(workmodel),描绘苏联公民的社会——心理形态。采访对象是经过筛选后的约330位流亡在西德、奥地利和美国的苏联难民。项目雇佣的70余名工作人员,组织者和领导者是美国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

(责任编辑向祖文)

注释:

[1]MartinMalia,RussiaunderWesternEyes,Cambridge&London: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9,pp.292~293.

[2]StephenMarshallArum,EarlyStagesofForeignLanguageandAreaStudiesintheU.S.:1915~1941,ColumbiaUniversityTeachersCollegeDoctorateDissertation,1975,p.193.

[3]徐葵:《美国的苏联问题研究发展概况——访美考察记之一》,载《苏联东欧问题》1983年第1期。

[5]FrithMaier,“TheForgottenGeorgeKennan:FromCheerleadertoCriticofTsaristRussia”,inFrithMaier(ed.),VagabondLife:TheCaucasusJournalsofGeorgeKennan,Seattle,UniversityofWashingtonPress,2002.

[6]StephenMarshallArum,EarlyStagesofForeignLanguageandAreaStudiesintheU.S.:1915~1941,pp.66~68.

[7]Ibid,p.195、197.

[8]StephenMarshallArum,Ibid,pp.198~199.

[9]美国和平谈判委员会(AmericanCommissiontoNegotiatePeace)是继调查小组之后成立的机构,参与了1919年一战后凡尔赛合约的和平谈判工作。成员包括加州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教授、政治家、外交官和商人等。

[10]美国救济署(AmericanReliefAdministration)是一战后美国建立的对欧洲和苏维埃俄国进行救援的机构,负责人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胡佛。

[11]StephenMarshallArum,Ibid,pp.196~197;p.193.

[12]DavidC.Engerman,“NewSociety,NewScholarship:SovietStudiesProgramsinInterwarAmerica”,Minerva37、25~43,1999.

[13]StephenMarshallArum,EarlyStagesofForeignLanguageandAreaStudiesintheU.S.:1915~1941,p.271.

[14]Ibid,p.298.

[15]徐葵《美国的苏联问题研究发展概况——访美考察记之一》。

[16]DavidC.Engerman,“NewSociety,NewScholarship:SovietStudiesProgramsinInterwarAmerica”.

[17]DavidC.Engerman,“NewSociety,NewScholarship:SovietStudiesProgramsinInterwarAmerica”.

[18]StephenMarshallArum,EarlyStagesofForeignLanguageandAreaStudiesintheU.S.:1915~1941,p.505.

[19]L.A.Waters,Jr,“RussianStudiesintheSoutheast”,SouthAtlanticBulletin:7,1949.

[20]徐葵:《美国的苏联问题研究发展概况——访美考察记之一》。

[21]DavidSzanton,ThePoliticsofKnowledge:AreaStudiesandtheDisciplines,pp.219~220.

[22]ClydeKluckhohn,“RussianResearchatHarvard”,WorldPolitics,Vol.1,No.2(Jan.1949),pp.266~271.

[23]DavidSzanton,ThePoliticsofKnowledge:AreaStudiesandtheDisciplines,p.255.

[24]RobertF.Byrnes,AHistoryofRussianandEastEuropeanStudiesintheUnitedStates,Lanham:UniversityPressofAmerica,1994,pp.136~144.

[25]DavidSzanton,Ibid,pp.220~221.

[26]Ibid,p.223.

[27]DavidSzanton,ThePoliticsofKnowledge:AreaStudiesandtheDisciplines,p.222.

THE END
1.粮食外交中文名粮食外交 起源罗斯福拿粮食压维希法国反德 时间二战期间 背景美国遏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起源 演变1 起源 罗斯福拿粮食压维希法国反德 1940年6月, 法国在 纳粹德国的 闪电进攻下, 迅速战败投降。法国投降后,总理 贝当将政府所在地迁至法国中部的维希,苟安一角,维持“中立”。在法国战败投降的过程中,大批平民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99632344
2.温铁军等:供销合作社与集体经济的起源融合发展及改革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供销合作社和集体经济是人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起源和发展上明显区别于西方国家以合作经济性质为原点的制度变迁经验,其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逐步完善以及工农城乡关系的重大调整,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和改革开放所要求的财产关系重塑,落寞于政府财政减负和农村长期“去组织化”的制度变迁,https://www.chinacoop.gov.cn/news.html?aid=1799845
3.微信文章模板全文模板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工会福利等。具体根据《?梨街道中心幼儿园工资分配方案》执行。 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五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一金(住房公积金)+工会福利等。具体根据《?梨街道中心幼儿园工资分配方案》https://www.fzneditor.com/template/
4.“绿色革命”让粮食增产科学探索科技时代当时,美国育种专家博·伯劳格和印度研究人员合作,将他的高产麦种引入了印度旁遮普邦。这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绿色革命”。当时,卡卡特是旁遮普邦主管农业的官员。到1970年,农民付出同样的劳动已经可以获得相当于原来3倍的收入。“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盈余的粮食。”卡卡特说,“学校提前一个月放假以腾出教室放置收获的https://tech.sina.com.cn/d/2010-07-19/12044444671.shtml
5.大豆大豆的起源现在还不清楚,很多植物学家认为是由原产中国的乌苏里大豆演生而来。大豆在中国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药物已有5000年历史,于1804年引入美国,20世纪中叶,在美国南部及中西部成为重要作物。大豆是豆科植物中最富有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是蛋白质最丰富最廉价的来源。在今日世界上许多地方是人和动物的主要食物。http://www.a-hospital.com/w/%E5%A4%A7%E8%B1%86
6.威廉•恩道尔:美国打响“粮食战争”打印页面主导全球粮食市场与主导全球石油市场和武器市场一样,成为华盛顿政策的核心。1973年的世界粮食危机成为美国新粮食政策的标志性事件,当时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和石油价格都以300%~400%的速度上涨。在粮食危机中,美国的六家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粮食储备的95%,华盛顿和粮食巨头间的紧密联系成为美国粮食武器的核心。 第三部分早在https://www.hswh.org.cn/e/DoPrint/index.php?classid=18&id=382
7.美国制度的起源与本质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的起源与本质从公司到国家 导读 从国家的历史来看,美国国家仍在童年期,没有经历过真正严峻的考验。一战之后,美国逐步进入国际关系的安全丛林,其制度已然发生诸多根本性改变,原始的宪法制度已经徒具其名。随着中国的复兴和世界秩序的演变,对美国制度的考验也许才会真的到来。http://www.xizhengw.com/thread-45263-1.html
8.中医农业:《海水稻》《新农书·土壤·盐碱地·耐盐碱植物·海水稻》现在,他们证明:湖南澧阳平原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 1996年,在中国最早的古城——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约6000多年。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终身教授奥佛等国际权威考古专家认为,以世界稻都湖南澧阳平原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江中源),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水稻起源之谜,已基本https://www.meipian.cn/28mcusd9
9.[小红猪]动植物驯化的演化,后果与未来让我们剥开科学的坚果另一方面,九个可能的主起源地之中有一些可能实际上是次起源地,那里的驯化是由别处传播而来的驯化动植物或农民所触发的。其中五个地方看来毫无争议是曾经发生过粮食生产的独立起源的(新月沃土,中国,中美洲,南美洲和美国东部),因为他们在各自的区域里都是最早的驯化地点。但是,剩余四个地点是否是独立起源地已经开始被https://songshuhui.blog.caixin.com/archives/54767
10.粮食文化知识题库及答案20241001190233.pdf一、粮食起源文化(1) 二、粮食农耕文化(6) 三、粮食加工文化(11) 四、粮食仓储文化(16) 五、粮食物流文化(22) 六、粮食购销文化(27) 七、粮食饮食文化(33) 八、粮食人文典故(39) 粮食起源文化 一、综述 1.人类最早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01/500010100001133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