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游客为拍照肆意踩踏水稻,七旬阿奶:别踩我的粮食啊庄稼梯田水稻稻谷踩踏

中国老百姓民以食为天,粮食就是农民的命根子!

可是现在农田居然变成了拍照用的网红景点,为了出片把粮食狠狠踩在脚下。

糟蹋粮食,就是为了拍照?

10月15日,有位导游发布了一则令无数国人心痛的视频!

在广西桂林的龙脊梯田里,一位下地打扮的老奶奶心疼地看着被游客们踩在脚下的水稻。

他们只在意镜头里的自己好不好看,丝毫没注意脚下是阿奶精心照料了一个季度的粮食!

原本硕果累累的水稻被踩倒在地,变成了干瘪枯黄的干草,跟旁边正常生长的水稻形成了令人揪心的对比!

看见自家的粮食被糟蹋,一个头发花白的阿奶从梯田的另一边赶过来,脚步因为着急甚至有些踉跄。

她顾不上看路,眼里只有被踩倒的水稻,她愤怒地指责游客难道不吃饭,只吃草吗!

对于那些不知悔改的游客,阿奶拿起棍子驱赶,边赶边喊“别踩我们的稻谷!”,语气里止不住对水稻的心疼。

阿奶在驱赶了几个特别过分的游客之后就离开了,谁知道这些人又踩进去拍照!

而这些游客好像完全听不懂阿奶的话,丝毫不顾及一个靠种地为生的老农民感受。

甚至还有游客对着痛心不已的阿奶哈哈大笑,仿佛是在嘲笑阿奶的较真!

这些笑声穿过屏幕,深深刺痛了正在看视频的所有人。

更让大家心痛的是,广西的网友透露龙脊梯田因为地理环境特殊,没办法用机器收割,只能靠着农民一镰刀一镰刀人工收割。

再加上游客一直踩来踩去,原本松软的田地被踩得硬邦邦,收割完之后耕地更是个大难题!

而这些游客的做法,不仅糟蹋了阿奶精心照看的粮食,还给老人增加了不少劳作负担!

难道这些游客家里不管几代都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城里人,都不了解种地的艰辛吗?

自从龙脊梯田的美景被网友发掘之后,当地的农民就遭了殃。

梯田变身网红景点

早在去年,就发生过类似的事,只是这位阿奶年龄更大一些,无力驱赶只能含泪看着游客踩踏。

而那些游客也嚣张得很,不仅将果腹的粮食踩在脚下,还把即将成熟的稻穗摘下来当拍照道具!

这些旅客看着老奶奶阻拦他们拍照,上来就是一句“我有钱,我赔你”。

这句话对每天悉心照料这些稻谷的老奶奶来说,无疑是最大的侮辱!

老人家用腐朽的声音,嘶哑地喊着有钱又怎样,她只要她的稻谷!

阿奶已经七十多岁了,身体也不允许她直接上前跟这些游客对峙,她只能站在田埂上绝望的看着。

钱确实可以买下这些稻谷,但是买不来这些人对浪费粮食的愧疚!

在这些游客眼中,老奶奶精心照料的庄稼只是他们拍照“出片”的工具,是他们发朋友圈的素材。

但是对于老奶奶来说,这些稻谷何尝不是她一手养大的孩子!

翻地、浇水、播种、施肥、打药,对于种地的农民来说,样样都得上心,而梯田付出的心血将会更多。

每年十月中下旬,正是梯田收获的时期。

但是,在这个七旬阿奶的视频里,连这个警示牌都被随意地撇在一边!

民以食为天

中国有句老话一直流传至今,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更何况两位老奶的年龄都不小,想必都经历过那个吃不起饭的年代。

在那个吃树皮、嚼草根的年代,即使是一粒米掉在地上也会被小心翼翼捡起来,珍藏起来舍不得吃。

你叫他们怎么能接受这些粮食被游客堂而皇之地糟蹋!

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都能吃得起饭,但是有些人似乎忘了这种吃饱喝足的生活背后,是谁在负重前行!

是千千万万甘愿被留在乡村的农民!

他们难道不想进城打工吗?坐在办公室里风吹不着,雨打不着,比种地轻松还比种地赚得多。

是因为他们对这片土地有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支撑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最让人心痛的是,这些人对于粮食的漠视。

他们只在乎景色拍得美不美,完全忘了这片土地原本的职责是供给粮食!

如果中国没有袁老和他的杂交水稻,有钱也买不到粮食,他们还敢这么猖狂吗?

对于种过地的人,土地、粮食对于他们来说是有感情的,与钱无关!

小编不禁感到一阵悲哀,一丝一缕当思来之不易,一粥一饭恒念物力维艰。

今年是袁老去世三周年,而今年10月16日是第44个世界粮食日。

即便是在2024年,世界上依然有许多国家的人民面临着饿肚子的局面,而这些游客竟毫无愧疚的将粮食踩在脚下。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这些游客的行为显得尤为讽刺!

将这些粮食节省下来,至少可以满足将近2亿人一年的营养需求,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

THE END
1.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悠悠万事,吃饭为大。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近年来,各地各部门践行大食物观,农业现代化底气十足。 今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大豆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油料连续6年增产。“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裕,全年肉蛋奶、蔬菜、水产品产量再创新高,市场供应https://www.agri.cn/sj/scdt/202412/t20241225_8701593.htm
2.我国粮食生产迈上新台阶的五大支撑在粮食生产总量不断历史性跨越的同时,近年来粮食生产结构也不断优化,优质水稻、专用小麦供给增加,玉米产需缺口收窄,大豆产量连续3年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自给率有所提升。成就来之不易,离不开政策好、人努力、基础实、科技强、防风险这五大支撑。 一是政策好。近些年来,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构建https://www.natesc.org.cn/news/des?id=7cacf329-3667-4a71-a2af-e096b61fc944
3.老农建议:粮食是人的命根子,爱惜粮食就是尊重农民,你赞同不?从健康方面来说。不益经常吃剩菜剩饭。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浪费粮食,珍惜每一粒粮食人人做起,如果每个人https://www.zaoge.com/question/FI16233885762.html
4.“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王栋梁是王端培的大儿子,也是他种粮“衣钵”的传承人。“土地是我们农民的命根子。”看见儿子捧起稀泥盖住薄膜,王端培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他动情地说,“我66岁了,有儿子‘接班’,就放心啰。” 自学成才“技术通” “从生下来,我就没有离开过土地。”王端培这样评价自己的人生。 https://kxzc.cn/news-center/detail/98325982
5.焦点访谈丨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眼下,夏粮已经丰收,田间地头是一番繁忙的收获和播种景象。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18亿亩耕地红线,就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http://world.newssc.org/system/20220628/001279680.html
6.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没有耕地安全,就没有粮食安全。如何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日前公布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 “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质量总体不高、后备资源不足,耕地保护任重道远。”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王东杰说,保障耕地数量,必须严守https://szb.ptxw.com/h5/html5/2024-02/07/content_141581_17052313.htm
7.农民竟将1754亩土地退还村集体!为何放弃“命根子”?荆楚号土地,自古以来都是农民的“命根子”! 然而,湖北这个地方的农民 却选择了主动放弃。 他们将自家承包地退回了村集体。 究竟怎么回事? 2017年,湖北黄陂作为全国首批 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 率先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 截至今年4月底, 黄陂已有1754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 https://www.cnhubei.com/cmdetail/301232
8.传说故事莫愁湖边是一望无际的稻田,千百年来,一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可自从修了显陵以后,粮食就越收越少。经过几年观察,才发现是被驴马偷吃了禾苗。 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他们每到禾苗生长时,就拿着铜盆和火把到田野去守夜。好几次,他们老远的看见一匹白马在田野里偷吃禾苗,但却追不上,也抓不住。到鸡叫时,那匹https://www.zgmxl.com/m/index.php?c=show&id=356
9.白鹿原上农民眼中的土地官凭印,虎凭山,农民凭的责任田。长期以来,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就像鱼儿对水的依赖一样。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 有土地,农民就可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农民视土地如生命,寸土不让。过去,农村人之间的主要矛盾大都反映在土地和庄基地的界畔上。往往为争执那几公分土地大打出手,闹得头破血流,结成几辈人的怨仇。 https://www.jianshu.com/p/4f13289de171
10.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其一是农民依附于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向土地讨生活,包括现在的土地制度改革在设计上也是非常谨慎的,因为这是一个传统。只要农民有一块土地,农民就有生计,基本上就安稳了。其二是双轨的乡村治理。县以下的区域的治理靠乡村治理,乡村是高度自治,乡村依靠传统规则的教化来维持礼治秩序。其三是城乡从来是互通的,http://econ.ruc.edu.cn/kxyj/xssx/1dca7925c4e1495f88ea6f1d6ed9584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