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跃进中的功过,新中国前三十年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工业史(续文一)

《苦难奠基,新中国前三十年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工业史》一共三部分,本文是全文的最后章节中不能发出,不得已删节,开天窗的一段文字之一,其余删节的部分,陆续发出。

这些年,关于人民领袖毛泽东,(此处略去47字)有太多的谎言,这些人就像欧洲中世纪的教皇,审判文艺复兴运动的伟大先驱但丁、薄伽丘们“有罪”一样,用其浅薄的认知去判定伟人“无能”且“有罪”。

在毛主席一生中,他领导了中国的”三大革命“:

关于政治革命

毛主席说他一生做了两件事,建立新中国和文革,我们说毛主席一生做了三件事:政治革命、经济革命、文化革命,鉴于毛主席的公敌都不敢否定其政治革命——建立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功绩,我们也就无需在这个方面多言。

关于经济革命。

《毛主席怎样奠定中国革命胜利的经济基础》,讲述毛主席在建国前,为了取得中国(政治)革命的最后胜利,是如何重视根据地经济建设,发展根据地经济的。毛主席是中共唯一重视革命过程中经济建设的领导人。

没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建立起独立的根据地经济体系,中国革命不可能那么快取得成功,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才能取得胜利。”

以及本文:

《苦难奠基,新中国前三十年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工业史》(上、中、下),讲述毛主席如何高瞻远瞩规划和建设新中国,为中国工业化奠基。

在距今10000~8000年间,中国就形成了南稻北栗,以及与手工业、家畜饲养业相结合的农耕文明格局,在几千年世界农耕文明历史中,中国一直雄居世界巅峰。只不过代表游牧文明的满清入主中原后,近代中国统治者的眼光局限并停止在了熟悉和学习农耕文明上,中国在世界工业文明风起浪涌高速向前发展的进程中没有跟上步伐,暂时落后了,而熟知历史的毛泽东敏锐洞察到工业化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以其雄伟的气魄,倾尽毕生精力为中国规划、建设和奠基了宏大的全世界唯一门类齐全的国家工业化体系。

到2010年,中国超越盘踞世界最大工业国宝座近120年的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今天中国的工业生产值接近排名其后第二三四位的美日德三国的总和。

《毛泽东描绘的中国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宏伟蓝图,与今天中国的资本主义城市化之差别》,对比今天资本主义城市化中国的民不聊房,告诉你在毛主席以人民公社为经营中心构建的中国工业化农业总体规划中,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化、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化肥化、良种化、机械化)、农村集体化经济主导的国家轻工业体系、农民就地城市化缩小工农差别和农村城市差别(城镇化,农民离土不离乡成为社办企业职工和农业工人。这是马克思消灭“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共产主义目标中的两个“差别”)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三部曲”,及由国营企业主导国家重工业产业体系的中国工业化、中国经济和城市化蓝图,会是怎样的一副宏伟、辉煌、灿烂的共有、共建、共享、共富,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和平等社会画卷。

关于文化革命

(此处略去376字,以后我用图片发)

八、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与曲折道路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我们只做简单讲述。

(一)大跃进的功劳

这好比跑步可以锻炼身体,毛主席提倡并推动了全民跑步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而有人却搞出来一个“每日跑步300公里”,最后累死了不少人,不仅没有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作用,过度锻炼还让许多人的身体受到了损害。

一般人跑步锻炼身体每天3~5公里,毛主席的“大跃进”说大家加强锻炼,每天跑步10公里。

然后有人就说,毛主席都说了要加强锻炼“大跃进”,以后大家要每天跑步300公里吧!

加强锻炼身体≠每日跑步300公里。

要求“每天跑步300公里”就是浮夸风。

最后每天跑步300公里累死人了,那些鼓动每天跑步300公里的人转过头来嫁祸,都是毛主席头脑发热,让大家“加强锻炼”。

但是,加强跑步锻炼≠每天就要跑完30天的跑步里程,每天要跑300公里。

“大跃进”≠“浮夸风”。

浮夸风就是有人把毛主席为大跃进规划在30年里要完成的经济指标,要求在一年两年内完成。

什么是大跃进?

社会主义大跃进运动的核心,是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根据毛泽东的创议确立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发挥劳动创造财富,多干苦干,“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创造财富要“多”,要“快”,做的事情还要“好”,还要“节约”——“省”。

毛主席创造并提议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不是浮夸风,而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在大跃进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并称为“三面红旗”,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落后就要挨打”的忧患意识、“开除球籍”的危机感和“尽早改变我国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用“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迈气概,试图在战争结束、土改结束和城市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结束之后,通过“三面红旗”把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共产党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是从1958年开始,不是1978年),快马加鞭地推动国家的经济建设,尽早让中国从几千年的“先进”农业国家跻身当今世界先进工业国家的行列。

大跃进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和浮夸风的重点,都凸显在两个方面——钢铁产量和粮食产粮。

毛主席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农业以粮为纲”,毛主席抓住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就是工业要多产钢,农业要多产粮。

大跃进:“工业以钢为纲”

毛主席钢产量大跃进:正确

中国钢产量在1958年大跃进中毛主席提出“超英赶美”14年后的1972年达到2338万吨,赶上英国,1978年达到3178万吨,超过英国历史上最高产量;在大跃进提出“超英赶美”35年后的1993年,中国钢产量达到8956万吨,超过美国当年钢产量8879.3万吨,成为世界第一钢产量大国。

计划1972年钢铁产量赶上英国,人民共和国做到了

毛主席提出的“钢产量大跃进”规划有超英、赶美两个目标,完成的时长分别是15年和50年,中国分别用了14年和35年都提前做到了。

钢产量浮夸风:错误,劳民伤财

后毛泽东时代栽赃污蔑“大跃进”就是浮夸风的那些人,搞了一个“钢产量浮夸风”——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这个3000万吨,基本是毛主席提出的“钢产量大跃进”15年以后的年产量,浮夸风分子头脑发热违背客观规律,要用2年达到。

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因此遭受挫折,工业生产总值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从1957年的29.6%膨胀到1960年的44.5%后,然后在1961年断崖式跌落到31.9%.

大跃进:“农业以粮为纲”

毛主席粮食产量大跃进:正确

毛主席为中国农村农业的发展设立了”三步走“规划,即大力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集体化经济主导的国家轻工业体系、农民就地城市化的中国共产主义农业农村发展“三部曲”。

在农业生产上的大跃进,是毛主席规划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三步走“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大力开展农业基础建设。

农业基础建设包括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农业化肥化、良种化、农业机械化、农业技术化……的全面体系性建设。

因为毛主席制订中国到1967年,不同地区粮食亩产分别达到400斤、500斤、800斤的目标,这个纲要也被大家简称为《农业四五八纲要》。

也因为这个纲要一共有四十条,因此也有人称为《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

《纲要》在全国农业发展上提出的重心是粮食和棉花——

粮食:“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到1967年),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其中的沙荒地区、土地瘠薄地区、常年旱涝地区、高寒山区、无霜期很短地区、地广人稀地区、大面积垦荒地区,可以按照情况,另外规定增产指标。”

棉花:“从1956年开始,在12年内(到1967年),棉花每亩平均年产量(皮棉),由1955年的35斤(全国平均数),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增加到40斤、60斤、80斤和100斤。”

《纲要》提出中国粮食和棉花十二年内(到1967年)的指标和1955年制订纲要时完成数字比,翻一番左右,也就是3.8亿吨左右。这是新中国发展农业的中长期纲领性文件。

《刚要》涉及的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三部曲“的第二步——农村集体化经济主导的国家轻工业体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井喷,各式各样的”社办企业“、”队办企业“发展了起来,但是随着人类历史上由人民创造出来的创造力无边的”人民公社“和农业”生产队“被肢解走进历史,改名为千年农耕小农经济的旧名乡、村,这些迅猛发展起来的”社办企业“、”队办企业“也就成为了乡办企业、村办企业,也就是后毛泽东时代红极一时的”乡镇企业“。

今天,最红的乡镇企业就是华西村、南街村等没有解散集体经济的村办企业,也就是原来的“队办企业”。

后来由随着国家私有化的登峰造极,这些”社办企业“、”队办企业“被逐渐私有化,基本变为了以当时经营者为所有者的”民营企业“。企业性质从公社和生产队所有,变为私人所有。

由”社办企业“、”队办企业“变身”乡镇企业“,再变身”民营企业“的最有名的企业是创建于1969年的浙江万象集团,由某校办企业脱胎的”娃哈哈集团“,创建于1968年5月的“北街办塑料生产组”变身的”美的集团“……

今天活跃在资本市场由”社办企业“、”队办企业“脱胎出来的”民营企业“不胜枚举。

粮食产量浮夸风:错误,乱搞要死人的。

而浮夸风分子提出1958年粮食产量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3.5亿吨,是中国1978年的实际粮食产量);1959年要比1958年再增产50%,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5.25亿吨——这个指标,中国直到2008年才实现),浮夸分子狂想在毛主席提出“大跃进”创议2年内的1959年就达到。

这是借毛主席的名义,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搞了个高级黑。疯狂的浮夸风把左倾的帽子栽赃给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落实《纲要》第四条“两个基本条件”

推行增产措施和推广先进经验,是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两个基本条件

毛主席认为,农业增产,就是要做好12个增产措施项目,主要是:(1)兴修水利。(2)增加肥料。(3)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4)推广优良品种。(5)扩大复种面积。(6)多种高产作物。(7)实行精耕细作,改进耕作方法。(8)改良土壤。(9)保持水土。(10)保护和繁殖耕畜。(11)消灭虫害和病害。(12)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并且说明了推广先进经验的5种方法,主要是:(1)由各省、市、自治区收集当地的丰产经验,编印成书,传播推广。(2)举办农业展览会。(3)各级政府定期召开农业劳动模范会议,奖励丰产模范。(4)组织合作社之间的参观和评比,交流增产经验。(5)在总结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技术传授,发动农民和干部学习外社外乡外县外省(自治区)的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

毛主席很清醒地指出中国粮食增产的12种措施,并且提出来可行的在中国推行推广这12种增产措施的方法。

鬼才信!

鬼都不信!!

只是有时候,人连鬼都不如。或者本来就是披着人皮的鬼。

落实《纲要》第五条“兴修水利,发展灌溉,防治水旱灾害“

从一九五六年起,在十二年内,全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应当以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为主,同时修建必要的可能的大型水利工程。

小型水利工程(打井、挖塘、筑堤、打旱井、开渠、筑圩、修水库、兴修蓄水排水的沟洫畦田台田系统等),小河的治理,都由地方和农业合作社负责,有计划地尽可能大量地进行。通过这些工作,结合国家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大、中河流的治理,要求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普通的水灾和旱灾。

内涝灾害严重的地区,应该大力进行除涝排水、改造洼地的工程建设。

要求在十二年内,把水田和水浇地的面积,由一九五五年的三亿九千多万亩扩大到九亿亩左右。灌溉设施的抗旱能力,按各地不同情况,分别提高到三十天到五十天;适宜发展双季稻的地方,要提高到五十天到七十天,以保证收成。为了充分利用一切水源,有关部门应当积极进行对地下水的勘察工作,保证水利部门所需要的必要资料。

凡是能够发电的水利建设,应当尽可能同时进行中小型的水电建设,结合国家大中型的电力工程建设,逐步增加农村用电。

毛泽东发动全国人民大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兴修水利,根治江河湖水患。

为使农业旱涝保收,淮河、海河、黄河、长江防洪设施在毛泽东时代建设起来了。

毛主席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上面图片出自《重建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49-1979》,1951年治理淮河,50万人被动员起来,在没有机械工具的条件下,1.83亿立方米的土方在六个月内被移走——按这一数字,则每人每月挑运61土方。

毛泽东就是这样总体规划,治理淮河,疏浚河道,建设闸门,修建了22处蓄洪区,彻底解决淮河千年水患。

毛主席说”一定要根治海河“

自1958年开始,海河流域人民按照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方针,从上游到下游,从支流到干流,对海河水系进行了全面根治。

上百万治河大军包括中小学生、家庭妇女也挥锨上阵,完成了大大小小一系列整修工程。

1965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河北省根河海河指挥部,展开了群众性的根治海河运动。

从1965年开始,在1958年以来已修建十余座大型水库的基础上,每年冬春都动员30万以上的劳力(毛泽东时代典型的农闲人不闲,人民公社没有懒汉),按照统一规划,有步骤、按顺序地开挖中下游河道工程。

经过连续15年的艰苦奋斗,到1980年,大规模排洪、排涝工程基本完成,共开挖防洪排涝骨干河道53条,总长3641公里;修筑防洪堤防3260公里;修建各种闸涵建筑物2331座;架设各种桥梁1114座,总长91700延长米;完成土方、石方、混凝土方总工程量达13.35亿立方米。这些工程完成后,排洪入海能力从4620立方米/秒扩大到24680立方米/秒,提高4.43倍;排沥河道入海能力从414立方米/秒增加到3180立方米/秒,扩大6.68倍。

根治海河工程使河北省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低洼易涝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处于九河下梢的天津市和京广、津浦两大铁路干线,也从而基本免除了洪水的威胁。

毛主席说”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天上悬河,自从有文字几乎年年水患,下图是中原黄河水患河道改道图,每一次黄河改道,都意味黄患区盐碱地的生成,以及成百上千万人民的流离失所。

黄河上、中、下游都有洪水灾害,但下游最严重,历史上被称为“中国之忧患”。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到1938年间的2540年中,下游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其中大改道5次,曾北侵海河,南夺淮河,波及范围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5省25万平方公里。近代有实测洪水资料的1919~1938年间的20年,就有14年发生决口灾害。其中1933年陕县站22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来沙量达39.1亿吨,高村以上河道淤积17.2亿吨,两岸多处决口,受灾面积110万公顷,灾民270多万人。

黄河下游凌汛灾害也十分严重,在1883~1938年的56年间,凌汛决口就有21年。1951年和1955年在河口地区也因冰凌卡塞无法抢护,而在利津王庄、五庄附近堤防决口。

”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黄河所作的指示。

毛泽东视察的这个地方就是黄河在兰考县的东坝头乡。

小浪底水库位于干流最后一个峡谷的下口,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最大坝高1540m,与三门峡、陆浑、故县等水库联合运用,可使黄河下游花园口站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近1000年一遇,并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胁;利用死库容拦泥沙和进行调水调沙可使下游河道减淤约相当于20年的淤积量。

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修建,基本解决了黄河中下游的千年洪害。

1952年6月20日,新中国第一个治理长江的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仅仅用了75天宣告竣工。这个工程是在国家财力、物力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由毛泽东主席、党中央于1950年批准的,标志着新中国全面治理长江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不是没有争议的,不少人心存疑虑,还有一些人明确反对。到1954年,面对20世纪长江最大的一场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泄洪,为保卫荆江大堤、保卫武汉市做出了重大贡献。

上图,荆江分洪工程“南闸”。

武汉抗洪纪念碑。毛主席题词”庆贺武汉人民战胜了1954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全面根治长江水患,除在主干道上建设葛洲坝和三峡电站之外,还在长江上游和中游各支流建设水电站蓄水分洪。长江重要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其中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1958年9月丹江口工程开工,开始了长江支流治理开发的新里程。今天,已经建成的长江支流电站有丹江口(汉江)、安康、二滩(雅砻江)、龚嘴(岷江支流大渡河)、铜街子(大渡河),隔河岩(清江)、五强溪(沅江)、乌江渡(乌江)、东江、柘(zhe)溪,以及长江上游的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渡等蓄水电站。

毛主席说“把水田和水浇地的面积,由一九五五年的三亿九千多万亩扩大到九亿亩左右。灌溉设施的抗旱能力,按各地不同情况,分别提高到三十天到五十天”

实现农业水利化,就必须大力兴修水利,从大跃进运动开始到1976年,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人修建了8.6万座大中型水库和640多万座堤坝水库,库容量占迄今为止中国水库库容量的90%,占当今世界水库库容量的40%。

这些水库在后毛泽东时代分田单干后很多已经年久失修失去灌溉功能,但是大型水库仍在滋润着奋斗中的中国人,中国城市用水只要是来自水库,100%都是毛泽东大跃进时代修建。

毛泽东时代修建的这些水库,除去滋润中国农业,发展中国工业的重任之外,还喂养了今天世界近70%的淡水鱼,丰富了中国的餐桌。

2008年9月4日,《人民网》全文发表了苏拉密:《“制度性干旱”——论中国北方恶性水源危机的社会成因》一文。

人民网网址:

文中说:

至1949年,自大禹起的4000年间,旧中国共累计完成灌溉面积2.4亿亩,约为总耕地面积的1/10,而且多分布在江南稻作区;在干旱缺水、更加需要灌溉的北方,灌溉面积所占比例可忽略不计,蓄水能力近似于零。经两千多年陆续扩建的“都江堰”、“河套”等灌区面积直到1949年均未超过300万亩(都江堰现在的千万亩灌溉规模皆为新中国前30年扩建所致)。

1957年,毛泽东主席发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时代强音。此时的中国,由于工业革命才刚刚起步,水利建设最初所依赖的是新生的先进社会组织方式——农业合作化、集体化制度。中国农民就是靠人众心齐、大锤铁锹、手推肩扛,拉开了中国农业灌溉革命的辉煌大幕。

水利部长傅作义曾做了一个题目为《四个月的成就等于四千年的一半》的总结,说截止到1958年1月31日,四个月扩大灌溉面积一亿多亩,相当于旧中国四千年以来所积累灌溉面积的一半。

在以后的十几年岁月里,随着工业革命进程所提供的机械、能源、技术的强有力支持,到70年代,毛泽东中国完成了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农业灌溉革命。

截止第五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的1979年,全国拥有有效灌溉面积7.3亿亩,占世界灌溉面积的1/4,居世界首位;人均灌溉面积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把灌溉密度(灌溉面积占实际耕作面积的比例)提高到了46%,处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目前灌溉密度仅为13%)。同时还完成2.6亿亩的除涝和6200万亩的盐碱地治理。其间,共建成大、中、小(10万m3以上)型水库8.6万座,数百万座被民间称作“水库”的塘坝(10万m3以下)不在统计之列(总数约640万座)。总库容4000多亿m3(占今天中国水库库容量的90%,今天世界水库库容量的40%)。人工灌溉河渠总延长300多万公里,已配套机井220万眼,各类堤防总长16.5万公里。

新中国1949-1979年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体积合多少土石方

根据《水利部:建国40年水利建设经济效益》提供的数据:1949~1987全国水利工程总投入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164.11亿元;劳动力投入折合1137.03亿元。

80年代是中国水利建设的“黑暗时代”。水利建设投入占基本建设投入份额由1958~1979的7.08%降低为2.7%;这么低的投入恐怕连工程维护都完不成,就别提新建项目了。

后来,人民说某人穿破了毛泽东的“库子”。

我们有理由认为:在1949~1987的2164.11亿元投入中,有1800亿左右、甚至更多为1949~1979的投入。特别是1137.03亿元的劳动力投入,完全是人民公社靠生产队“记工分”完成的。

按当年“国家搭骨头,群众填肉”的建设模式,国家与各级政府的1800亿大致是用来完成占工程体积30%左右的核心、枢纽、骨干、框架、钢筋混凝土等项目施工,和规划、设计、组织、配套、后期维护等支出的;群众的1137.03亿劳动力投入大致是用来完成其余70%土石方体积的。

根据史料,当年基建土石方的概算为0.45元/立方米。也就是说,靠群众“记工分”完成的工程体积为2527亿立方米,靠国家和各级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体积为1083亿立方米,(水库建设工程基建体积)总计为3610亿立方米。

3610亿立方米这个天文数字是个什么概念呢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为2亿立方米;在机械化普及时代,倾举国之力,建设周期超过21年的三峡工程(1994年12月14日开始,2006年5月20日完工),到最后的土石方开挖、回填、混凝土浇注总量不超过3亿立方米。

也就是说,

在1949~1979的毛泽东时代的30年间,新中国前三十年水利建设的工程总量为1200座三峡工程,平均每年靠人垃肩扛建设出40座三峡大坝!

毛泽东时代的人民,为了给子孙留下家产,真的好累好辛苦!

毛泽东时代一共9亿人,仅水利建设,相当于每人给后人留下33.3万的财富,这些如果折算到成年劳动力身上,以成年劳动力占人口50%计,相当于每个成年劳动力靠自己的双手,给后人留下了66.6万的财富。

三峡电站工程造价2485.37亿元,新中国前三十年水利建设如按照三峡电站建设时期价格计算,相当于298.2万亿元,也就是300万亿元。

巨大的水利工程不仅是灌溉面积的数倍增加,也是灌溉结构的战略调整。

灌溉要解决的是天然降水与作物的需水矛盾,这个矛盾在降水丰富的南方远没有北方尖锐。虽然受水源短缺的限制,在干旱地区实施灌溉要比湿润地区困难得多,但增产效果却更为强烈。因此,在新中国新的灌溉面积中,有2/3增加在北方。比如,华北平原的灌溉密度就一跃提高到了74%,超过了南方平原地区,也超过了“都江堰”等经典灌区。

由于大规模水利建设,中国一举扭转了“南粮北调”的被动局面,彻底圆解了用7%的土地养活24%人口的千年梦想;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而后毛泽东时代,无限消耗毛泽东时代的物质积累,“穿破毛泽东库子”造成了无法统计的经济损失:

在80年代,中国的灌溉面积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因人民公社的解体分田单干平均每年减少736万亩。

2002年,山东省500万人吃水困难,近5000万亩农田无水灌溉,760万亩绝收。

近年来,在各个省的水利设施报道中,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是一个最常见的词汇。毛泽东时代的人民辛苦建设起来的“库”子在后毛泽东时代残破了!

落实《纲要》第十六条“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国家应当有计划地开垦荒地。从一九五六年起,在十二年内,要求国营农场的耕地面积由一九五五年的一千三百多万亩增加到一亿亩左右。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组织移民和鼓励合作社组织分社或者派出生产队,进行垦荒。在垦荒的时候,必须同保持水土和发展畜牧业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避免破坏树林和破坏必需的草原。在树林已经遭到破坏的地方,应当努力恢复。

农业合作社应当充分利用田埂、地角、塘边、沟沿、空闲的场院等一切零星的土地。这些土地可以根据情况,分配给生产队或者社员个人经营。

工矿、商业、农业等企业,文教、卫生、水利、交通、军事等部门和群众团体,在进行基本建设的时候,都必须尽量节省用地,尽量避免和减少占用耕地。

新中国建国初期,中国有耕地14亿多亩,截止到后毛泽东时代开始,去除兴修水利、工业化、城市化占用的土地之后,中国有耕地22亿多亩,实际开垦了荒地约9亿亩。

落实《纲要》第六条“自己解决肥料的需要”

大力增加农家肥料和化学肥料农业合作社要采取一切办法,尽可能由自己解决肥料的需要。应当特别注意养猪(有些地方养羊)。除了某些不养猪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因为宗教习惯不养猪的少数家庭以外,要求一九六二年达到农村平均每户养猪一头半到两头,一九六七年达到农村平均每户养猪二头半到三头。要做到猪羊有圈,牛马有栏。还应当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各种绿肥作物,并且把城乡的粪便,可作肥料的垃圾和其他杂肥尽量利用起来。中央和地方都应当积极发展化学肥料的制造工业,争取到一九六二年生产化学肥料五百万吨到七百吨左右,一九六七年生产一千五百万吨左右。积极发展细菌肥料。

每亩耕地施加30公斤化肥,相当于1吨平常畜类粪便农家肥的有效养分。每施加1公斤化肥,可以增加7公斤粮食产量。

在毛泽东时代完整的化工产业链支持下,中国建设起了2064家化肥生产厂,其中氮肥1300家,磷肥382家,钾肥78家……

有了化肥的支撑,中国粮食产量从1965年开始,一路高歌猛进,1965年到1990年,是中国粮食产量增长最迅速的时期:

落实《纲要》第七条“改良旧式农具”

1959年4月28日毛主席在《党内通讯》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论断,机械化就必须要规模化,所以毛主席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大搞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整改农田以利机械化,修建化肥厂农药厂,在公社建立农机站教会农民使用农业机械,培育高产种子……工业文明的核心在于规模化大生产,用机械化提高效率来提高产出,不管是工业、服务业还是农业都是如此……

毛主席用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化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就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的方式来发展农业,提高农产品产量,是用工业文明的思维来发展农业。

落实《纲要》第八条“推广优良品种”

积极繁育和推广适合当地条件的农作物优良品种

要求在一九六二年以前,经过地区适应性的典型试验,普及各种农作物现有的优良品种。对于良种已经基本上普及的作物(例如棉花),应当加强种子复壮和品种更换的工作。大力培育新的良种,并且注意试种外地和外国的良种。

农业合作社应当建立自己的种子地,加强群众的选种工作,建立农作物良种繁育更换制度。在丰歉经常不定的地区,要注意储备优良品种的种子。中央和地方的国营农场应当成为繁育农作物良种的基地,积极繁殖和推广适合当地的农作物良种。各省(市、自治区)、专区(自治州)、县(自治县)都应当建立种子管理机构。

现在中国广泛使用的高产粮食种子,基本都是毛泽东时代培育的。毛泽东时代还建立农作物种子管理机构,专门负责高产种子的推广和管理,避免了后毛泽东时代农民被不良资本用假粮种子欺骗。

现在你是否清楚了,大跃进和浮夸风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人民公社道路也不是左倾,而是最适合翻身做主人的中国人民,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农业发展之路。

如果还不清楚,请继续往下看后面的续文二(二)《大跃进的是非》,怎么大跃进就变成了浮夸风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全球十大粮食生产国!粮食总产量约6.82亿来自深圳湾菲菲全球十大粮食生产国!粮食总产量约6.82亿吨——中国粮食总产量约5.71亿吨——美国粮食总产量约3.14亿吨——印度粮食总产量约1.33亿吨——俄罗斯粮食总产量约1.19亿吨——巴西粮食总产量约1.12亿吨——印度尼西亚粮食总https://weibo.com/7878020929/P6ZqUqEG5
2.2025年小麦市场有望反弹动态粮信网——2025年欧盟和乌克兰小麦产量有望增长 外媒12月29日消息:截至2024年12月27日当周,全球小麦价格上涨,但是全年芝加哥小麦期货下跌两位数,并创下四年新低,主要因为俄罗斯等黑海生产国的廉价小麦主导全球出口市场;南半球(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小麦丰产;美国小麦出口受到美元升值的制约,抵消了欧盟小麦减产的支持。 http://www.chinagrain.cn/axfwnh/2024/12/30/0730359735.shtml
3.中国人口和粮食安全报告近几十年来,中国粮食单产显著提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的数据,1978年中国粮食单产只有2527公斤/公顷,2021年上升到5805公斤/公顷,比1978年增长了1.3倍。 2023年5月11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https://www.iyiou.com/news/202310181053941
4.2011年国内十大新闻(精选6篇)12月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不仅再创历史纪录,而且达到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这也是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第八年增长。与以往的恢复性大幅度增产不同,2011年的粮食大幅度增产是在2010年粮食产量较大幅度恢复性增产、产量基数很高的基础上实现的,https://www.360wenmi.com/f/filettuxig4c.html
5.世界粮食产量大国前十名(2022全球粮食产量大国前十名排名)摘要:世界粮食产量大国前十名是8、法国6500万吨,7、阿根廷7600万吨,6、印尼1.09亿吨,5、巴西1.17亿吨,4、俄罗斯1.31亿吨,3、印度3.13亿吨,2、美国4.4亿吨,1、中国6.179亿吨。 2022年可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了,疫情影响到很多企业的发展,目前全球已经有两百多个国家有肺炎患者,多个国家限制了粮食出口,所以今天小编https://www.360doc.cn/article/17747993_1098533954.html
6.蒋高明:是谁在谎报粮食安全?学者观点国家统计局8日公布的全国粮食生产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12428.7亿斤),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288.2亿斤),增长2.4%,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 除了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外,2015年中国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均有所提高。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3340.5千公顷,比2014年增加617.9千公顷,增https://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xuezhe/2016-08-11/119085.html
7.饲料行业信息周报2023年24期(总第924期)2022年,全国粮油料总产量73207万吨,进口数量15049万吨,如不考虑库存变化和出口量,全年粮食油料总供给量88255万吨,其中国产占比为2.9%。分品种来看,玉米、稻谷、小麦、大豆、油料、棉籽供给量分别为29782万吨、21468万吨、14768万吨、11136万吨、3916万吨、1000万吨,其中进口来源占比分别为6.9%、2.9%、6.7%、http://www.chinafeed.org.cn/xwdt_10092/hyxw/202312/t20231220_435777.htm
8.基于GIS的降水量年际变率和月际分配分析与水资源开发应用中国和美国同为粮食生产大国,中国水资源总量同美国相当,虽然库容调节系数低于美国[4- 5],但是得益于农田灌溉面积远大于美国,和以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和粮食总产量均高于美国,凸显了灌溉对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用。2022年超强高温伏旱使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旱灾,需要三峡https://www.fx361.com/page/2022/0929/14587031.shtml
9.种植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预测分析全球粮食产量预估第三章,从生产的角度,分析全球主要地区粮食种植产量 、产值(万元)、增长率、市场份额及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美国、欧洲、日本、中国、东南亚及印度地区。 第四章,从消费的角度,分析全球主要地区粮食种植的消费量 、市场份额及增长率,分析全球主要市场的消费潜力。 https://blog.csdn.net/ctmtchinareport/article/details/122691080
10.粮价是2022年物价的黑天鹅吗?去年下半年以来,随着欧洲能源危机愈演愈烈,天然气价格高涨(天然气占海外氮肥可变生产成本的70~90%),欧美化肥巨头纷纷减产。 今年化肥价格仍有继续震荡上行的空间,进而影响到粮食播种,推高种植成本,损害粮食产量并推动粮价上涨。 华创证券预测称,如果今年化肥价格继续上行,冲击2008年高点,那么与之对应的是,如果线性外推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5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