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中国粮食的特殊一年,这一年,中国由粮食出口国转变为了粮食进口国,由2003年的净出口1991万吨,转变为进口495万吨。
据统计,2023年1~10月我国进口粮食已达到12993万吨,同比增长7.3%,并且很有可能在未来再创新高。
为何我国由粮食出口国转变为了进口国?在农民抱怨粮价走低的情况下,继续大量进口国外粮食,又是否合理呢?这是否能反映我国粮食根基的一些现状?
仓廪实,天下安
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全球的7%,人均耕地面积更是少之又少,然而就是这不到十分之一的耕地面积,却足足养活了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生产了四分之一的粮食,这足以证明中国劳动人民的勤苦耐劳和伟大。目前我国小麦、大米、玉米等谷作物,以及水果、蔬菜、肉、禽、蛋等食品产量均为全球第一。
2018年以来,全球粮食产业风云突变,我国身在其中更是历经中美摩擦、疫情冲击、地缘政治等多重冲击干扰。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在困难面前始终秉持国内加国际双循环战略,最终成功经受住难关,保障了全国粮食安全底线。
但同时国内也发生了一件不容忽视的变化——自2004年开始,我国便由粮食出口国转变为了进口国。并且在大豆玉米、小麦等多品种上都是世界最大进口国之一,这也导致我国粮食自给率直线下降,由2000年的93.6%将至70%。
有人面对中国粮食进口逐年增多的现状,抨击这是中国粮食保障不稳固的表现,并且还声称国内粮食价格普遍低迷便是最好的佐证,其实这类观点是大错特错。
首先我们来纠正国内粮食价格是否真的低迷,又为何低迷。
国内粮价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粮种的价格,而影响国内粮食价格的因素无非三点,第一就是产能供求:这点很好理解,粮食产能大于需求,价格就会走低。需求大于产能,价格就是升高。2021年中国粮食供大于求,于是粮食价格下跌一毛,均价为2.5元/斤,创下十年新低。
从客观角度而言,粮食价格走低实际上是供应充裕的表现,反正印证了我国粮食的高效生产和稳定储备。
第二就是外国粮食的冲击、2022年8月22日美国芝加哥、堪萨斯城、明尼阿波利斯对小麦的报价分别每蒲为7.5325美元、8.41美元、8.87美元/蒲,相较上周均下降4%~6%不等。
Euronext的2022年12月期约报收310欧元/吨、阿根廷小麦报价每吨408美元,两者均呈现下跌趋势。蒲式耳与千克之间的转换在不同国家、不同粮食之间都有所差别,大豆小麦上一蒲式耳等于27.216千克,玉米则是25.401千克,大麦则更加繁复,所以粮食外贸实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经过重量转换和美元人民币汇率折合,美国三种小麦价格为0.96元、1.03元、1.13元/斤,欧洲则是1.06元/斤,阿根廷为1041元/斤。
而同期我国小麦收购价又是多少呢?河北隆尧县小麦1.6元/斤、内蒙古海拉尔区小麦1.18元/斤、江苏丰县小麦1.55元/斤、山东济南小麦1.53元/斤、河南中牟县小麦1.9元/斤。并且这些都是收购价,而外国还是交易所报价,包含了收购价、运费、管理费等各种费用。
外国粮食价格更低廉的现象一方面洗白了我国粮食价格低迷的误解,另一方面则证实外国粮食进口对本土粮食是有着一定价格冲击的,并且是无可规避的。
最后就是消费饮食结构的转变,这是影响粮食价格的一大因素,同时也是我国为何进口粮食的原因之一。
我国为何选择粮食进口?
首先,先来看看新中国成立后的粮食供应与消费变化:
1949年建国初期,我国粮食总产量11318万吨,仅有少量出口,消耗和产量基本持平。
而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68653万吨,进口也增至14687万吨,总计消费83340万吨,短短70年粮食消费翻了六番。
那么,为何我国粮食消费如此迅猛呢?答案很明显,首先是人口增长带来的消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增加3.5亿吨,带动粮食消费增加3.7亿吨,所带来的粮食消费增长贡献约为50%。
其次才是收入增长,在收入较低时人民通常以口粮为主,收入增加后则肉蛋奶需求增加,最后当食品支出额度占比个人消费总额达到30%时(即恩格尔系数),对于畜产品的需求反而会变少。
1978年至今,我国人民恩格尔系数由63.9%降至30.5%,这过程中畜产品大幅增加。经过计算,收入增加对粮食消费带来的贡献率同样为50%。
其次,是饲料粮短缺。为什么食用油、猪牛肉畜产品的消费增加能带动粮食消费?这是因为虽然居民口粮消费下降了,但饲料粮的间接消费却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43千克增长至2022年的103千克,进而造成了饲料用粮短缺的难题,因此我国粮食安全核心不是满足人民口粮,而是满足饲料用粮。
另外,我国进口粮食中,大米小麦仅占5.8%和2%,大豆作为主要目标占比则要高达80%,其中75%用于生产豆粕。
这是因为大豆作为一种土地密集型产品,不适用中国“人多低少”的国情。例如2017年我国大豆进口9552.6万吨,但国内只生产了1528万吨。
按照国内大豆亩产123.5千克计算,进口量大约等于7.7亿亩的耕地产量。要知道我国耕地面积一共只有20.23亿亩,如果想要实现大豆自足,需要拿出44%的耕地面积来播种,这显然是脱离现实的。
因此我国只能进口大豆来满足内需,而饲料粮进口占据了我国总粮食进口的相当一部分。
接着是国外种粮,国货复进口。这是比较鲜为人知的因素,看起来也比较难懂。
具体举个例子: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有大量未曾开垦的荒地,在双方规划合作下,由中国企业或个人租下百万土地开发种植,帮助他们荒地变良田。于是发生了中国人在国外种粮,再“进口'至国内的情况。
另外不可忽视的事,中国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但近些年来开发商违规占地建房的案例仍层出不穷,耕地面积也在逐年锐减。现在中国耕地每年要减少40万公顷,随着人口压力日渐增大,赤裸裸的隐患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但总体来说,我国的粮食储备和供应依然处在十分安全的水平线上,国民不必为了粮食安全杞人忧天。出于灵活调整和适度控制的策略,大量进口的情况在未来也会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