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论调称,中国粮食生产面临“地板”上升、“天花板”下压、农业资源的亮“红灯”的困境,而粮食进口才能解决问题。同时,中国的粮食进口也确实在迅速增加。2014年,算上大豆,和直接的肉、奶进口折算,粮食总进口量已经突破1亿吨,占全国总消费量的比重接近20%。
这就是说,中国的粮食安全的路径,正在按照1994年布朗(LesterR.Brown)的预测的节奏进行下去。未来的进口总量目标是2亿吨以上。这可是一个非常危险的趋势。
危险在哪里呢?
第一、中国粮食进口量的增加,说明中国粮食生产潜力、能力都在同时下降。化肥、农药、除草剂、地下水就像强心剂一样,可以刺激粮食生产在近期的迅速增长。但根本不能说明生产能力五年、十年以后的前景。相反,很可能就是在“寅吃卯粮”、“杀鸡取卵”。
所以,中国粮食的生产潜力是问题多多、非常严重。
这四个原因,使得中国农民的农业生产成本迅速上升。“地板”迅速抬高。
大型生产资料,如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不可缺少。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但若不能统筹使用,利用效率必然就会太低。即使是国家补贴“原子化”的农民购买,其实也解决不了高成本这一难题。而且财政越来越不堪重负。化肥、农药、除草剂等一次性生产资料,则由于集体经济的“统一经营”消失,难以进行区域统筹治理。农户不得不不断加大使用量。由此导致中国的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亩均使用量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有的地方甚至超出5倍以上。这超出的部分,全国算下来,每年至少数千亿人民币,就也是典型的“制度性成本”。
也就是说,中国目前的国内粮食的“地板”价格,并非是一种市场经济的正常状态。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逆规模经济”特征,“地板”至少被人为抬高了一倍以上以上。由此导致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优势。
所以,中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绕不过去的制度性成本问题。这考验中央政府的决心和智慧。
这就是布朗描绘的“中国会饥饿世界”的前景。这确实将是一场世界性的悲剧。可惜,布朗先生一边挨骂,一边预测被证实。
全球农业资源是有限的。耕地、淡水就这么多。会对粮食增长构成“短板”约束。因此,不能夸大育种技术的意义。而全球人口还在缓慢增长。2011年已经超过70亿人,2030年会达到90亿人。所以国际粮食贸易会是越来越明显的紧平衡。贸易量甚至有可能会出现一个下降趋势。在这种国际背景下,各个国家都只能“自扫门前雪”。寄希望于它国的粮食安全输出,越来越不现实。目前,全球谷物的贸易总量在2.5亿吨左右。中国一旦以高昂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抢购,则必然就有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无法获得粮食这种生存性资源。这是一种“零和博弈”。所以,中国以国际贸易保障粮食安全,将必然导致一些国家,尤其是穷国失去粮食安全。或者反过来说,一旦一些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或者其它手段获得了粮食安全,则中国就会有相当一部分群体会陷入饥荒。届时,这数亿吨的缺口在哪里去填补呢?难道要把几千万亩水泥地复垦?难道要在山坡上搞“退林换耕”?所以,习总书记说“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是冷静的、正确的。
但这并非是拒绝国际贸易。更不是闭关锁国。国际贸易可以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带来很多积极的机会。作为一个东方国家,要善于利用祖先的智慧。如“将计就计”、“顺水推舟”。中国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来巩固自己的粮食安全,提升粮食生产潜力。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所谓“自胜者强”。同时适当地赚取贸易利润。而不是任由各地的小贩思维泛滥成灾。借此逃避责任、遗祸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