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要闻

夏粮旺季收购量达1500亿斤、同比增加约130亿斤,新季秋粮收购平稳进行;全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达6.8万家,粮油应急日加工能力170多万吨;全国建成5500多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12月25日至26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在会上表示,一年来,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着力稳市场、强储备、严监管、添动能、保安全、聚合力,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物资储备实力进一步增强,管粮管储规范化水平持续提升。

全年粮食收购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统筹抓好粮食收购和市场调控,分品种施策,打好主动仗、组合拳,有效发挥政策性收储的支撑作用、有关中央企业和地方大型粮食企业的带动作用、预期管理的引导作用,守住了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刘焕鑫介绍,今年夏粮旺季收购量达1500亿斤,秋粮收购进度快于往年。

据介绍,目前,新季秋粮收购超3700亿斤,较上年同期快10%左右。南方地区中晚稻收购接近尾声,东北和华北地区玉米收购进入高峰期。各类市场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各地认真落实抓好辖区粮食收购的主体责任,提前研究制定应对预案、及时采取针对性举措,积极优化收购服务。预计今年粮食收购量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连续2年稳定在8000亿斤以上,全年粮食收购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粮食收购过程中,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了有效的托底作用。中晚稻上市以来,河南、江苏、黑龙江和安徽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目前已收购最低收购价稻谷100多亿斤,较好地满足了农民的售粮需求,稳定了市场预期。会议指出,明年要统筹抓好粮食收购和市场调控,及时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启动最低收购价收购,加大储备粮收储轮换力度,发挥好稳预期、稳市场的关键作用;重点企业要继续履行好社会责任,服务服从粮食宏观调控,“始终在市、均衡收购”;各地特别是粮食主产区要认真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组织引导各类粮食企业入市收购、增建库存,确保不发生农民“卖粮难”。

优质粮食工程深入推进

“美豫粮油”“齐鲁粮油”“皖美粮油”……当前,各地积极打造公共品牌,推出品类丰富的优质粮油产品,推动“好粮”“好油”卖“好价”,为百姓的餐桌增加更多选择,“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成效显现。

据介绍,2017年首轮优质粮食工程启动实施,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近215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600多亿元,支持各地推进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三个子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建成粮食产后服务中心5500多个;扶持好粮油示范县389个、示范企业1200多家,全国产粮大县优质粮食增加量超过5000多万吨。

2021年,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聚焦粮食绿色仓储、品种品质品牌、质量追溯、机械装备、应急保障能力和节约减损健康消费“六大提升行动”,积极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六大提升行动”实施以来,统筹财政资金350多亿元,在促进农民增收、增加优质粮食供给、推动粮食产业提质增效、满足百姓消费升级需求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入统粮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16万亿元。各地精心打造优质粮食区域公用品牌近40个,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刘焕鑫表示,明年要继续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着眼粮食流通提质增效,突出抓好粮食产后服务能力提升、粮食物流加工企业发展、粮食品牌建设、粮食节约减损,大力推动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增强内生动力。

粮食节约减损取得新成效

节约就是增产。近年来,国家通过投资引导,累计为全国农户配置科学储粮装具近1000万套;指导做好粮食产后短期储存,逐步消除“地趴粮”;加强农户科学储粮技术宣传和指导服务,我国农户储粮损失率降至3%左右;各地粮食产后服务中心积极为农民提供粮食产后清理、烘干、收储、加工、销售等服务,2023年减少粮食损失超200万吨。

与此同时,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大力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和旧仓升级改造,粮仓气密、隔热等关键性能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四合一”储粮技术在国有粮库普及应用。全国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仓容2亿吨,应用气调储粮技术仓容5500万吨。据调查,我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粮食储藏周期内综合损耗率控制在1%的合理预期范围内。

“明年要抓好重点改革任务落实,深化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物资储备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粮食稳价调控机制、健全粮食产后节约减损长效机制。”刘焕鑫说,要开展粮食产后节约减损行动,实施国家全谷物行动计划,分生态区推进绿色储粮技术创新系统集成应用,推动粮油适度加工标准化试点,发布节粮减损典型案例,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和“大国储备”。

THE END
1.粮农组织2024年食品价格指数下降2.1%粮农组织认为,2024年谷物价格指数下降主要是由于小麦和粗粮价格下行,食糖价格指数下降主要原因是食糖生产大国巴西2024年出口创历史新高,以及市场对食糖供应前景保持乐观。 报告还显示,2024年12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为127点,环比下降0.5%,同比上涨6.7%。 http://www.xinhuanet.com/20250104/8a47c22f570649bb82a743ca6816d9cf/c.html
2.种冬小麦记住这个时间表!最低收购价提高1分,连续四年上涨9月2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公布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2024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同比提高1分,连续四年上涨。 1 小麦最低收购价连涨4年 9月26日发布的“关于202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有关政策的通知”显示,根据近几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数量,限定2024年最低收购价小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9/30/c8157736.html
3.国家提高2010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光明日报本报北京10月13日电国家发改委今天宣布,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决定2010年继续在小麦和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 经报请国务院批准,2010年生产的白小麦(三等,下同)、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0元、86元、 https://www.gmw.cn/01gmrb/2009-10/14/content_993980.htm
4.中共中央国务院: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继续实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771952.html
5.钟正生:2022年乡村振兴的三大新变化2018年11月到现在,白小麦的最低收购价都是112元/50公斤,虽然纵向来看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这几年没变。与最低收购价不变甚至降低相对的,则是种子、农资和人力等成本的上升。因此,确有必要适当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 其次,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根据《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https://www.yicai.com/news/101365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