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3.05.24
一、大豆简史——中国由大豆出口国到进口国的转变
图1:1961年-2011年世界大豆产量分布
有数据显示,中国的大豆消费量在逐年攀升(见图2)。1964年消费量不到八百万吨,到2010年已经跃升到近七千万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数字还将继续上升。与消费量迅猛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豆的生产量,从1964年到2010年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巅峰时期也不到1700多万吨,比1964年翻了区区一倍。2010年中国大豆的生产量是不到1500万吨,而消费量却高达7000万吨,这中间的差值只能依赖进口。
图2:1964年-2011年中国的大豆生产、消费与进口(单位:百万吨)
图3:1964年-2011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与进口大豆占消费的比重
图4:1964年-201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比重
2010年,荷兰的拉博银行发表了一份报告,题为《全球食品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与安全性》(Sustainabilityandsecurityoftheglobalfoodsupplychain)。根据该报告,中国从世界各地进口冷冻鱼、羊毛、棕榈油、棉花等各种农产品,但最大宗的农产品交易是来自阿根廷、巴西和美国的大豆,三者的总价值达二百亿美元左右。
从上面简短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幅近似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曾经占据世界产量90%的大豆王国,而进入20世纪之后,相继被美国和拉美的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超越,并在过去15年里变成了一个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国内产量跟不上日益膨胀的消费需求。但近年来从报章新闻中,我们得知,国内的豆农日子很难过,他们往往为大豆卖不出合理价钱发愁,并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减少大豆种植面积。这样一来,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国产的大豆打不过进口的大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变化?
二、资本介入大豆产供销链条——大豆由食物到商品的转变
大豆吸引资本介入有其自身的原因。资本从来不会以物品本身的性质来为其定性,而是把它们视作贸易的标的。在资本的逻辑里,大豆不再是一种富含蛋白质、能够提供食用油的人类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能够为资本家谋取利益的商品。的确,大豆对资本的最大诱惑在于它适合于资本密集地大规模栽培。不管是在中国东北,还是在其它地方,到大豆产地看到的往往是一望无际的大田作业。目前世界上的大豆生产集中在四个国家,即美国(40%以上)、巴西(25%左右)、阿根廷(15%左右)与中国(6%左右)。四国的产量达到全球产量的近九成。其它国家(如印度、加拿大、巴拉圭)也生产大豆,但它们各自的产量不大。而大豆及其产品(豆油与作为饲料的豆粕)的消费遍布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完全摆脱对它的消费。由于大豆只在有限几个国家生产,只有经过大规模的跨国贸易,亿万生活在其它国家的人们才能消费大豆与大豆制品。
三、跨国公司——大豆供应链的实际控制者
(一)跨国公司和资本
在这个复杂的大豆供应链条上,是谁在起控制作用呢?是谁在产豆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与消费国(中国以及世界其它各国)之间做大豆贸易呢?又是谁控制了把大豆加工成豆油与豆粕的过程?豆农、贸易商、加工者和消费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最关键的是要明确资本在大豆产供销链条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居于何种位置。如图6所示,在数以百万计的豆农与数以十亿计的消费者之间存在着长长的大豆产供销链条,而在这个链条里的每个环节上都有跨国公司的渗透,包括对农业投入(如种子、农药、化肥、农机)、贸易、加工、零售等环节的投资。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跨国公司谋求的往往不仅仅掌控某个环节,而是上下通吃,不放过产供销链条上任何一个环节,目的是谋取利润最大化。
图5:大豆的供应链
图6:大豆产供销链条中资本的角色和位置
跨国公司何以能够成为控制大豆产供销链条的主体呢?说到底就是因为它们自身拥有雄厚的资本,并且能够轻易地从各国银行获得进一步融资,这样的能力是个人经济体、普通公司甚至是一些小的国家都不可比拟的。资本是助推世界大豆产供销一体化的关键因素。由于具备这些优势,在大豆产供销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基因、种子、农药、化肥、贸易、加工、分销以及零售)上,少数几个跨国公司就足以形成对全球市场的垄断控制。而这些跨国公司追求的只有一样东西:为资本的所有者谋取最高额的利润。
这些跨国公司与全球金融体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拥有雄厚资金的投资者(包括大公司、机构投资者、退休基金、信托、银行)可以于数秒内在世界范围内动用数以万亿美元计的资金,寻求最快和最高的回报。近年来,国际流动性十分充裕,但金融市场相当滞怠。为了追求稳固的长期投资收益,金融投资者将大量资本投入全球食物生产和农产品贸易。这使得一些经营农产品的跨国公司很容易筹得海量资金。利用这些资金,这些跨国公司可以开启新业务,可以收购国内较小规模的公司,可以到世界各国收购大量公司,也可以并购大型竞争者。这一切都有助于这些跨国公司扩大自己的实力,从而强化它们对大豆产供销链条各个环节的控制。
(二)大豆产供销领域的五大跨国公司
在这些跨国公司中,主要有五家大型公司控制了全球的大豆产供销链条。它们分别是:
孟山都(Monsanto,美国公司),成立于1902年,总资产在2011年为198.44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和一个主要化学杀虫剂生产商,在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34位。它在66个国家运作,有22000名雇员。
ADM(ArcherDanielsMidland,美国公司),成立于1902年,总资产在2012年为415.53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大豆加工商,也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贸易和加工商之一,在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排名第27位。它在75个国家运作,有30000名雇员。
邦吉(Bunge,美国公司),成立于1818年,总资产在2011年为232.75亿美元,是居于领导地位的全球大豆出口商和全球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和加工公司之一,在2010年《财富》世界500强公司的名单中排名第172位。它于2001年秋上市,此前是非上市的私人公司。它在40个国家运作,有32000名雇员。
嘉吉(Cargill,美国公司),成立于1865年,是世界上最大的非上市私人公司,总资产在2012年为625.8亿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宗产品交易商。假如它是上市公司,嘉吉将被排进《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前十位。它在66个国家运作,有142000名雇员。
在种子和生产所需的其他原材料投入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孟山都公司;而在种植、贸易和加工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等四家公司,简称ABCD四大粮商。换句话说,这五家跨国公司几乎控制了大豆供应链的所有环节(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