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亚哈萨克斯坦粮食安全农业合作“一带一路”
【作者】张宁,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亚研究室研究员。
狭义的粮食即谷物,广义的粮食还包括作为补充主食用的豆类和薯类等作物。实践中,中国与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粮食”概念基本相同,仅指谷物,包括麦类(小麦、大麦、燕麦、荞麦、黑麦等)、稻谷、玉米、大豆、黍等,不包括土豆。从战略上看,利用国外资源调剂余缺是中国现实国情下的必然选择,进口国外农产品和利用国外农业资源不可避免。进口农产品相当于节约土地和水资源,依照2010~2017年年均粮食进口规模和国内生产率水平,如果不进口农产品而完全依靠国内生产,中国大约需要新增3亿亩(即0.2亿公顷)以上的农作物耕种面积。因此,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过分强调依靠国内资源保障粮食安全,可能造成资源、环境和经济代价。另外,近年来国内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成本不断增加,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而实行托市收购政策,使得国内粮食价格长期高于国外,价格倒挂也是进口增加的原因之一。
一中亚国家的粮食生产与消费特点
2012~2016年这5年间,中亚国家的粮食种植面积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各国各年度的种植面积变化不大,年均粮食种植总面积为1890万公顷(2.8亿亩),大体相当于中国东北三省的粮食种植面积。其中哈萨克斯坦为1493万公顷(2.24亿亩),乌兹别克斯坦为165万公顷(2475万亩),土库曼斯坦为134万公顷(2010万亩),吉尔吉斯斯坦为58万公顷(870万亩),塔吉克斯坦为41万公顷(615万亩)。
第二,从粮食种植结构看,中亚各国粮食种植结构相差不大,均以小麦和大麦为主。小麦种植面积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82%(1546万公顷),大麦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12%(222万公顷)。其余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稻米和大豆等,但种植面积不大(均不足30万公顷),主要是为丰富食品营养结构。
第三,小麦是中亚国家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种植面积占本国粮食种植总面积的比重分别是:哈为82%,吉为54%,塔为74%,乌为87%,土为87%。2000年以来,哈、乌、吉三国的小麦种植面积变化不大,土增长较多(约20%~36%),主要原因是增加本国产量,减少进口,甚至有剩余出口。塔下降较多(约20%),目的是在耕地有限的大环境下,减少粮食种植面积,从而扩大利润率更高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居民收入。
第四,玉米和大豆在中亚地区的种植面积不大。玉米只有约30万公顷,主要用于青贮饲料,食用玉米比重很小,主要供国内消费。大豆种植面积不足20万公顷,主要产自哈萨克斯坦北部黑土地带。稻米种植面积约30万公顷,主要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河谷地带,以及哈萨克斯坦南部、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三地的灌溉区。
2012~2016年,中亚国家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中亚五国粮食年产量约为3000万~3500万吨(大体相当于中国江苏省),其中哈萨克斯坦粮食年产量约为1700万~2000万吨(大体相当于辽宁省),乌兹别克斯坦约为700万~800万吨(其中小麦占90%),吉尔吉斯斯坦约为150万~180万吨(其中小麦和玉米各约占2/5),塔吉克斯坦约为120万~150万吨,土库曼斯坦约为250万~350万吨。从品种看,中亚主要粮食是小麦,年产量约为2300万吨,占中亚粮食总产量的2/3以上;其次是大麦,年产量约为308万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10;其他还有玉米(189万吨)、稻米(96万吨),燕麦(26万吨)、大豆(21万吨)。
第二,从粮食单产看,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与中国接近),哈萨克斯坦最低(约为中国的1/3)。乌单产相对较高与其具有悠久农耕历史(定居的绿洲农业)有关,哈单产相对较低与其气候条件以及化肥使用量不高有关。从品质看,哈萨克斯坦小麦品质好(基本是筋度高于23%的三等及以上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高达10.3%;而乌兹别克斯坦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多国际知名的小麦品种都不适合种植;其他中亚四国的国产小麦品质较差,通常不适合加工高品质面粉,因此每年都需要从哈萨克斯坦等地进口部分优质小麦和面粉。
第三,从库存量看,哈萨克斯坦粮食库存量常年维持在1300万~1400万吨的水平,其中小麦年均库存量超过消费量的30%。其他中亚四国的库存消费比均低于30%,但高于世界公认的17%安全线,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粮食库存量波动较大(20万~110万吨)。
第四,从消费量看,中亚地区每年消费粮食(面粉折合成原粮计算)约2200万~2600万吨,其余400万~1000万吨用于出口(包括中亚各国间的贸易),主要是中亚地区内部和中东地区(二者合计约占80%以上)。中亚国家间的粮食贸易量每年约为200万~300万吨。为维护传统海外客户关系,中亚国家不太可能为增加对中国的出口而减少对传统销售市场的出口,对中国出口只能在增量基础上作出。
第五,从消费水平看,一方面,随着人口总量增长,粮食食用消费总量持续增加,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居民饮食结构中的粮食比重逐渐下降(肉、禽、蛋、奶等高蛋白类食品比重上升),人均年粮食食用消费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小麦消费量150~170公斤),但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每日膳食能量摄入量也略高于世界银行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亚国家的食品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依然较大。
表12012~2016年中亚国家粮食种植面积(单位:万公顷)
年份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5年均值
粮食
2012
1478.41
57.33
40.66
161.06
105.73
1843
2013
1558.70
59.51
42.06
161.73
132.17
1954
2014
1459.06
59.56
39.44
163.59
117.69
1839
2015
1454.46
58.47
40.60
165.18
145.94
1865
2016
1514.43
56.82
40.82
171.29
167.35
1951
1493.01
58.34
40.72
164.57
133.78
1890
小麦
1241.09
32.27
30.37
140.40
91.68
1536
1295.35
34.64
31.86
144.37
114.61
1621
1192.31
33.90
29.26
145.46
99.17
1500
1157.07
29.73
29.56
144.57
126.31
1487
1237.35
27.04
29.75
144.63
147.72
1586
1224.63
31.52
30.16
143.89
115.90
1546
表22012~2016年中亚国家的小麦生产
小麦产量(万吨)
984
54
81
661
120
1901
1394
82
95
684
160
2415
1300
57
87
696
2259
1375
70
90
141
2372
1499
66
92
694
2510
1310
89
686
140
2291
小麦单产(万公斤/公顷)
7.93
16.75
26.76
47.10
13.09
22
10.76
23.65
29.74
47.39
13.96
25
10.90
16.89
29.68
47.82
12.10
23
11.88
23.70
30.32
48.18
11.13
12.11
24.46
30.83
47.99
10.83
10.72
21.09
29.46
47.69
12.22
24
表3中亚国家的农业产出效率
土地产出效率(美元/公顷)
劳动效率(美元/人)
产出增长率(%)
1990
2000
2010
1991~2000
2001~2010
2010~2014
中国
433
691
970
1058
582
1053
1922
2593
5.2
3.5
2.4
52
26
36
42
6803
2905
3361
5679
-7.2
3.1
4.2
152
161
177
184
2786
1841
2692
2665
0.8
0.9
0.7
259
254
431
534
2351
2248
3683
4046
-0.5
5.0
5.4
313
173
320
402
1687
697
1035
1250
-5.8
6.6
5.6
40
85
2663
2107
2477
2435
1.1
3.6
二粮食贸易现状和意义
根据中哈政府间签署的《关于动物检疫及动物卫生的合作协议》、《关于植物保护和检疫合作协议》、《哈萨克斯坦输华小麦植物检疫卫生要求议定书》等文件,进口哈萨克斯坦小麦应遵守以下规定:从中国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吉木乃、巴克图等指定的边境粮食口岸以及深圳、广州、上海、天津、青岛和大连等粮食海港口岸入境;小麦只能来自哈萨克斯坦阿克托别州、北哈萨克斯坦州、科斯塔奈州、阿克莫拉州、东哈萨克斯坦州、巴甫洛达尔州等6个州的67个粮库(粮站);检验科目涉及20种有害生物;小麦只能用于加工,不能用作种子,不得直接进入流通市场;采取袋装或密闭散装集装箱、粮食专用车等方式运输;装卸和储存必须在指定区域,要与其它农产品隔离。
欧亚经济联盟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质检合作也有一定影响。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属于该联盟成员,有义务执行联盟制定的规则和标准。截至2018年年初,欧亚经济联盟农产品质检领域已统一8项技术规范和标准(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业和林业机械设备及其零配件安全、饮料标准、油脂标准、奶及奶制品标准、肉及肉制品标准、食品及其标志技术规范),正在研究制定4项技术规范和标准(禽肉安全、鱼及鱼制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化肥)。
表42016年和2017年哈萨克斯坦向中国的农产品出口
2016年
2017年
数量(万吨)
金额(亿美元)
农产品贸易总额
—
2.61
3.45
哈对中农产品出口
1.344
1.805
28.110
0.524
30.690
0.575
冻鱼
0.130
0.014
0.288
0.032
葵花籽
7.380
0.186
12.370
0.328
其他油料作物
3.160
0.080
3.670
0.089
葵花籽油和棉籽油
1.150
0.101
2.700
0.219
豆油
0.058
0.050
0.424
0.034
菜籽油
0.520
0.043
0.870
0.067
棉纤维
0.030
0.004
0.265
0.041
大豆
0.770
0.031
种马
0.007(228匹)
0.002
第四,帮助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国内环保和耕地压力。节约国内土地和水资源,减少化肥农药消耗,助力中国实现“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土地休闲轮耕战略。据测算,中国小麦单位产量为每亩355公斤(每公顷5.3吨),全生育期耗水量为每公顷3750~5040立方米,单产越高,耗水量越大。照此计算,每进口1万吨小麦,相当于节省1887公顷耕地和708万立方米水资源(大体相当于16万北京居民一年用水量)。如果每年从中亚进口50万~100万吨小麦,每年可实现9万~18万公顷(即140万~280万亩)耕地轮休。
三中国与中亚国家粮食贸易合作的优势与难点
从国家发展战略、自然地理条件、产业和贸易特点等诸多角度看,当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粮食合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良好条件,未来可有较大上升空间,具体是:
第一,各国有共识。中国与中亚国家均面临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任,单凭一己之力难以解决。在调整粮食和农业生产结构方面,受耕地和水资源所限,各国需在保障口粮、适应民众饮食多样化需求、满足工业原料供应、出口创汇等四者间做出合理和有效的平衡。在生态方面,各国均需抑制土壤和草场沙漠化、盐碱化、保护动植物。在调控粮价和抑制通胀方面,食品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大,居民对粮食和食品价格浮动敏感,需防范金融风险,降低粮食金融化影响,避免小幅或局部的粮价波动被放大成剧烈和全面的涨跌。由此,各方都希望把握机遇,深化务实合作,既保障地区粮食安全,促进世界农业发展,共同造福本国和本地区人民。
第二,“一带一路”总体推进顺利。中国已与中亚国家签署有关“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启动国际产能、工业园区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建设项目,已实现人民币挂牌交易和本币互换,民众交流的力度和密度有较大提升,中亚各国政府和民众对华好感度增加。在“一带一路”框架内,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卫生和质检部门已就粮食进出口时的检验检疫和卫生规则等制定实施细则,就粮食进口配额达成共识,一些农业企业也就建立种植园区、发展一条龙产业链条等签署合作协议。
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粮食贸易合作也可能面临一定风险和阻碍因素,比如干部人事变换频繁、宏观经济稳定性仍旧薄弱、投资贷款回收难度增加、宗教极端势力屡禁不绝、大国博弈规则和标准体系、环境资源约束等,其中当前相对较严峻的有:
第二,中国威胁论。总的来说,“中国威胁论”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担心,害怕中国壮大会影响其地位;二是对担心中国人影响当地经济和社会秩序。例如,认为中国正在有计划有目的地实行人口扩张,想以和平方式夺回沙俄时被侵占的领土;中国人的存在打破了当地人口结构,甚至可能利用民主选举工具在当地扩大政治影响,从而威胁当地人的主权;中国人挤占当地人的工作岗位,加重其失业,甚至迫使其离开故土寻找工作;中国人在当地挣很多钱,但很多人从事的是影子经济,破坏当地经济秩序,使其遭受巨额经济损失。
中亚国家存在“中国威胁论”的主要原因有四:一是苏联时期的反华宣传的后遗症。苏联曾宣称中国对苏联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拥有主权,其中大部分位于现在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尽管与中国的边界问题现已全部解决,但这些国家仍然不放心,担心中国强大后还会提出领土要求。二是国际因素。一些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崛起,对中国大加诬蔑,经常炒作“中国威胁论”,在西方的宣传影响下,一些中亚国家也开始有所担心。况且,炒作“中国威胁论”也不排除其国内有关部门、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为一己私利故意而为。例如,2010年年初哈萨克斯坦媒体炒作中国农企租赁哈土地事件,背后便有国际巨型粮商的影子,他们担心中国企业抢夺其传统市场份额;一些媒体和社会团体可能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夸大或歪曲事实,如2016年哈萨克斯坦修改《土地法典》时鼓噪中国企业大量使用化肥污染土壤等。三是一些华人确实存在不当,甚至违法行为,干扰了当地的正常秩序。例如,有些国人持过期签证长期滞留不归,为逃避检查而行贿;有些企业为尽快收回投资而加快开发,影响资源可持续利用等。
第四,采购和物流成本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受口岸数量和基础设施限制,当前新疆对外贸易的粮食(小麦)几乎全部通过阿拉山口口岸,其他农产品主要通过吉木乃和霍尔果斯口岸进口。铁路换装压力大,车皮“来满回空”的空载费用高。二是中亚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受气候影响大,年产量不稳定,装袋和装车时混入的杂质较多(尤其是杂草),通常难以满足中国企业“连续多年、大批量、品质稳定”的长期购货需求,与中国企业通常大量采购的美国期货市场的标准更是差距很大。三是卫生检验检疫风险。独联体地区是黑穗病和杂草(野燕麦、苍耳、黑高粱等)重灾区。哈小麦主产区是小麦黑穗病菌疫情的严重发生区,年均发病率为5%~16%,流行年份达到30%~54%,造成减产30%~50%。
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粮食贸易合作,多年来各界已提出很多建议措施。其中最主要的是扩大合作的内涵与外延,将粮食贸易纳入粮食安全国际合作体系内,将贸易与减贫、能力建设、农业投资、共同粮食市场建设等多项内容领域相结合,具体是:
第二,将贸易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旨在通过交流发展经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丰富粮食品种、质量和产量,如技术研发和推广、人力培训、风险管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支持、市场和信息预警机制、改善粮食仓储条件、发挥小农户家庭和妇女作用等。
第三,将贸易与海外农业投资相结合。除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外,粮食需求大国开发海外农业的另一种形式是农业企业“走出去”,又称为“开发性进口”,即在海外建立稳定的粮食生产、销售、运输的基地或渠道,从货源和物流入手,让自己掌握更多主动权,如通过租赁或购买国外耕地而直接获得农产品,或者通过收购或参股国外的农业生产、仓储和运输企业而间接获得农产品。
第四,将贸易与共同粮食市场建设相结合。即在尊重市场机制基础上,借助各国的行政调节,旨在降低市场流通成本、调剂有无、减少风险。例如,在“一带一路”框架内探讨适合各方国情的粮食贸易规则与秩序,完善产品质量和管理体系认证,研究建立高效灵活的跨区粮食运输体系,提高过境和过关便利化,增强市场和价格的监管及动态分析,尝试建立粮食危机救助基金,发挥“互联网+”时代的电商平台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等。
[1]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2018年人类发展指数和指标报告》,2012年哈萨克斯坦0.284,吉尔吉斯斯坦0.42,塔吉克斯坦0.31,乌兹别克斯坦0.37)
[2]阳军:《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潜力的数理解析》,《欧亚经济》2015年第1期。
[4]倪洪兴、于孔燕等:《粮食安全与“非必需进口”控制问题研究》,《农业贸易研究》2015年第9期。
[6]张荣胜:《市场化唱主角后市优质麦“亮点”纷呈》,《粮油市场报》2018年9月27日。
[9]朱行:《独联体未来10年将在国际小麦市场扮演头号角色》,《现代面粉工业》2011年第1期。
[10]阳军:《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潜力的数理解析》,《欧亚经济》2015年第1期。根据《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确定的海关商品编码(HS编码),农产品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活动物;动物产品;第二大类:植物产品;第三大类: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第四大类:食品;饮料、酒及醋;烟草、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11]Статистическийсборник"ОхранаокружающейсредыиустойчивоеразвитиеКазахстана2013-2017".5.9Площадьземель,подверженныхветровойиводнойэрозии.КомитетпостатистикеМинистерстванациональнойэкономикиРК.Астана2018.
[12]张宁:《哈萨克斯坦跨界水资源立场分析》,《欧亚经济》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