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种地哪家强?只看总产不够,还得看各自的粮食进出口量。截止2022年,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18连丰”,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6.5亿吨,靠着对内稳定生产来养活14亿人并不难。但奇怪的是,中国对外仍保持着粮食进口,去年一年累计高达1.4亿吨,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家。反观印度,同样是人口大国,为啥他们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一直大量出口粮食?难道他们还比我们会种地吗?
答案很简单,这是由国家战略、利益和综合实力来决定的。我们进口粮食,并不是种不出或者不够吃,而是因为这样做好处多多。
首先,国家发展得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连带着对饮食的要求也在提高。
80年代我们的要求可能是“吃得饱”,可是现在,大家都在追求“吃得健康、营养均衡”,除了主食之外,国人对肉、蛋、奶的需求量也很大。这些都从哪来?从牲畜身上来。大家都知道,养殖需要大豆、油菜籽之类的粮食来进行饲料加工,所以我国每年大量进口的粮食都以饲料和工业用粮为主,这样咱们自己宝贵的耕地,就能用来种植主粮
其次,进口粮食更便宜。
咱们一直以来都是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粮食,因为他们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机械化程度都比较高,产量大很大,而且在农产品出口上有价格补贴,这样一来,我们进口之后就能让国外粮食进入饲料和工业用粮市场,而国产的粮食就能入库储存或者自给自足。
第3,有助于我们建立粮食安全。
中国人口多,耕地却相对比较少,良田就更少了,在有限的田地里一般自己种的都是三大主粮,才能保证粮食安全。但问题是,咱们也是美食大国,这意味着国人对食用油有着超高的需求。煎、炸、炒、烤哪个不要用到油?那么油从哪里来?除了动物油,基本都是从大豆、花生和油菜籽中来。
这类农作物要么是一年一熟,要么亩产比粮食低很多。比如我国的大豆,年产量至今仍很难突破2000万吨,而国人每年消费的食用油里,光是大豆油就上亿吨。算算账就明白了,现有的耕地,无法满足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还能种出大豆、油菜以及其他经济作物。所以,从国外进口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端稳自己的饭碗。
最后,部分进口粮食能满足国人对于优质产品的需求。
有条件的消费人群,会更追求品质,比如有的人就觉得泰国香米口感更好,还有的人觉得用美国产的小麦做出来的面粉,更适合做高端面包和甜点。
那么,同样是人口大国,印度的技术还没我们好呢,为啥还有多余的粮食出口呢?
第1,印度人饮食要求不高,比较好养活。
他们贫富差距比较大,低种姓的赤贫和穷困人口,占了14亿人中的八成以上,这么大的基数都还在勉强维持温饱,所以在饮食方面没有太高的追求,反正什么美食到了他们手里,几乎都会被做成糊糊,也不讲究用肉蛋奶来补充营养,因此,印度人对于畜牧养殖的需求没那么大。
假设肉和饲料的比例是1:51,那么以2019年为例,我国猪肉消费大概5487万吨,那么从理论上老看,咱们光是吃猪肉就消耗了25亿吨粮食,更别提养殖要求更高的牛羊肉了。而印度呢?他们信教,不吃牛,有的邦甚至连鸡肉都不吃,因此印度的牲畜喂养率在全球排名几乎是吊车尾的,在养殖方面就节省了不少粮食。
印度虔诚的教徒很少喝酒,也就是说,他们很少会用粮食来做副产品,那么同样大的耕地,他们几乎都用来种粮食来满足国民温饱了。
第2,印度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卢比购买力不高,需要用粮食来换外汇。
简单来说,印度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入不敷出,他们的货币叫卢比,近几年来汇率一直跌得很厉害,以2022年为例,卢比贬值直接导致他们的外汇储备缩水800多亿美元,为了能保持在国际市场中的购买力,他们只能用出口粮食来换取交易,因此就成了粮食出口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