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豆玉米小麦价格下跌,预计后续——粮价有望进入相对稳定期

重庆市垫江县曹回镇龙江村高标准农田里的二季水稻丰收。龚长浩摄(中经视觉)

仍处中高水平

本轮粮价下跌主要集中在大豆、玉米和小麦。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截至12月6日,小麦、玉米、大豆和稻谷(以粳稻为例)收购价格分别为2907元/吨、2578元/吨、4886元/吨和2825元/吨。与2022年同期相比,收购价格跌幅依次为大豆15.53%、小麦10.42%、玉米10.89%,稻谷收购价格同比微涨2.47%;与11月份相比,收购价格跌幅依次为小麦1.26%、玉米0.69%、大豆0.51%、稻谷0.21%。

本轮粮价下跌首先从大豆开始,接着是玉米、小麦。大豆收购价格从6月份的5316元/吨下跌了430元/吨,玉米收购价格从9月份的2826元/吨下跌了248元/吨,小麦收购价格从10月份的2959元/吨下跌了52元/吨,稻谷收购价格从10月底的2847元/吨下跌了22元/吨。

国内粮食价格形成是以市场供需为主、政策协调为辅,同时受国际粮价波动的影响。本轮粮食下跌的主要原因除了受国际粮价下行影响外,主要还是国内供强需弱。

供给储备充足

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涨幅1.3%,我国粮食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尽管今年受天气影响小麦和稻谷略有减产,分别减少了22.7亿斤和37.8亿斤,但我国小麦和大米自给率高且库存充裕,小麦供应充足,自给率基本稳定在98%以上(除2021年小麦自给率为92.18%),加上去年丰产,不考虑进口的情况下结余达115.87亿斤,结转率高;随着新稻上市,大米供应持续增加。玉米与前两类作物不同,虽然国内供给存在微量缺口,但今年玉米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1723.2万亩,产量比上年增长4.2%达到5776.8亿斤。11月下旬以来玉米上市量明显增加,农户售粮进度加快,市场流通玉米粮源持续增多。作为供应压力最大的大豆,这两年我国大力扩种取得实效,大豆产量持续增加,在去年比前年增产23.71%的基础上,今年产量又增加了2.8%,达到416.8亿斤,且今年国产大豆继续增产且品质明显好于常年。

粮食进口是保障国内粮食稳定供应的重要渠道,我国多年来致力于构建粮食进口多元化格局,粮食进口规模也不断扩大。今年以来,国际粮价不断走弱,我国强化进口增加储备。据海关总署数据,1月份至11月份,我国累计进口粮食14373.7万吨,同比增长9.1%;其中,进口大豆8962.5万吨,同比增加13.3%,进口小麦1083万吨,同比增加37.7%……随着进口体量的增加,小麦、玉米、大豆等品种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今年以前,国内外粮食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供需发生错配。今年,这些因素影响逐渐变弱,需求回落,供应压力开始集中显现;此外,受美联储货币政策影响,前期驱动粮价暴涨的投机资金回流,粮价逐渐回归基本面。11月份,受世界玉米价格骤跌影响,国际粗粮价格环比下跌5.6%,国际小麦价格下跌2.4%,国际粮食价格下跌将进一步对国内粮价产生影响。

力促粮价稳定

当前国内粮食需求总体偏弱,具体表现为食用需求低迷,饲用需求偏弱,工业需求一般。

粮食食用需求表现低迷。小麦和大米是我国的两大传统口粮。2022年小麦和大米口粮消费分别占两种粮食消费总量的69.17%和73.79%,而大豆和玉米食用消费分别占13.79%和3.41%。受经济大环境等因素影响,面粉、豆制品等消费偏低迷,虽然临近年底,但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就小麦而言,居民家庭消费需求不旺,市场缺乏一定囤货情绪,面粉企业开机率偏低,以库存消耗为主,补货小麦需求有限。食用需求不强对粮价支撑乏力,价格持续走跌;稻谷需求虽然稳定,但由于需求单一,且口粮需求不断趋弱,价格也不断走弱。随着新稻上市量不断增加,供应压力持续增大,稻谷价格进一步承压;大豆方面,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用,进口大豆主要用于饲用和压榨,在进口成本走高时,国产大豆也会进入压榨领域进行补充。但是国产大豆消费走弱,供应端增产后,原本需求较弱的市场也无法消化增加的产量。

粮食饲用需求表现偏弱。我国养殖业的饲料配方以玉米和豆粕为主,豆粕是大豆压榨后的副产物,饲用需求直接影响玉米和大豆。4种作物中,玉米的饲用消费通常占总消费量的60%以上,大豆的压榨消费占比通常在85%左右(每吨大豆压榨产生约780公斤豆粕),小麦饲用消费占比根据小麦与玉米的比价关系,通常在9%至23%之间,而稻谷饲用消费比例在7%至12%之间,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饲用粮需求疲软的原因主要是需求端生猪价格持续低迷,养殖处于亏损状态,肉禽、蛋禽端也不乐观。饲料企业饲用粮需求量处于历史偏低水平。据饲料工业协会数据,10月份全国工业饲料产量2762万吨,环比下降2%。以大豆为例,农业农村部因豆粕消费需求不及预期,进一步下调12月国内大豆压榨预测量92万吨。而小麦饲用需求受玉米和豆粕需求低迷落价影响,麸皮价格也进一步走低。

粮食工业消费需求表现一般。粮食作物中工业消费占比最高的首先是玉米,其次是小麦,最后是稻谷,2022年分别占各类总消费量的28.17%、9.25%和7.86%。11月份,玉米深加工产品价格稳中有涨,以淀粉和酒精为例,全国均价分别较上月上涨40元/吨和30元/吨左右。在深加工方面,玉米消费有望改善,对玉米价格起到一定支撑作用。

面对粮价下行,近期多地也在出台多种措施促进粮价稳定运行,预期回归基本面。在稳供给方面,我国已经构建起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支持体系,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启动,明确粮食市场的“政策底”,多地下发2023年一次性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粮食主产区尝试实现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全覆盖,并进一步试点大豆种植收入保险,这都将降低农民的经营风险。在促需求方面,临近春节,对畜禽肉类的需求增加有望提振饲用粮需求,口粮需求也将有所增加,叠加工业用粮需求的改善对后续粮价有一定支撑作用,后续粮价有望进入相对稳定期。

(作者赵霞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跃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THE END
1.中国进口的粮食有多少是安全的?是不是大多都是转基因的,美国阿根廷中国进口的粮食有多少是安全的?是不是大多都是转基因的,美国、阿根廷的大豆、玉米基本上都是转基因的,也是其它国家不愿要的东西才便宜的卖到了中国,中国还觉得检了人家的便宜,这样的便宜最好还是不捡为好。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https://www.toutiao.com/w/1819945342025739/
2.111月大米进出口均同比减少2024 年 1-11 月我国进口大米数量下降、均价上涨。据海关总署统计,2024 年11 月份我国进口大米 17 万吨,环比增加 5 万吨,增幅 41.6%,同比增加 35.2%;进口均价3980 元/吨,同比回落 8.4%。1-11 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 128 万吨,同比减少 113 万吨,减幅46.8%;进口均价4042元/吨,同比上涨 8.7%。 http://grain.jl.gov.cn/ywpd/xqzx/sdsc/202412/t20241231_9019156.html
3.2024年11月粮食进口同比下降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1月我国进口粮食约947万吨,同比下降34.8%,2024年1-11月我国进口粮食约1.47亿吨,同比增长3.1%。分品种来看,11月份,大豆、小麦、大麦、高粱进口环比减少,玉米、稻米进口量环比增长。从粮食进口结构看,大豆仍是占比最大的进口品种,高粱、大麦、玉米、稻米进口比重次之;小麦进口比重最http://www.grainmarket.com.cn/centerweb/region/YN/2-1/info/1045305
4.潮粮上市量回落进口同比降三成玉米价格将回升?部分产区如河南玉米市场收购价格累计跌幅在1000元/吨左右。更引人关注的是,我国新增玉米产区——新疆今年新产玉米上市开秤价比2023年低了800~900元/吨。”河北石家庄市玉米贸易商王建飞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国内玉米价格的长时间下行令市场各方关注,相关机构积极采取多项措施来稳定市场价格,眼下就有大型国有粮食企业在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11253248957776.html
5.陈谷:牧草是奶牛的“口粮”反过来:2015年我国进口的苜蓿草历史性的突破了120万吨,同比增30%。进口的燕麦草13万吨,国产的价格比进口的便宜30%以上。 牧场各位专家经常提到的都是干物质、淀粉,似乎离开了干物质、淀粉我们就无法养奶牛,这实际上又回到另外一种思想,我们的养牛人还有非常重的粮食情结,认为粮才是干货。 https://www.xumurc.com/main/ShowNews_4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