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通过多种渠道向民众传递了中国不缺粮的关键信息。诸多学者也通过进出口贸易数据以及农业统计情况,分析认为中国目前不存在粮食短缺的风险。那么,“缺粮”引发的群体恐慌,为何还会引发如此大的社会反应?中国到底缺不缺粮?不缺。那么,中国社会为何会产生“缺粮”的群体恐慌?理解这种社会现象,就需要了解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前世与今生。
一、中国“缺粮”恐慌的历史缘由
《汉书·郦食其传》中就记载,“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资治通鉴》则记载,唐德宗贞元二年(786年),关中地区缺粮,即将引发军队骚乱。恰逢江南三万斛粮食运至,唐德宗大为感慨,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这就说明了古代王朝统治阶层很早就意识到了,国家统治的稳定离不开充足的粮食供应。没有充足的粮食,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
直至1949年,全国的粮食平均亩产为69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09公斤。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民饥饿、缺粮是一种历史常态,人民亦从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温饱程度。所以,中国人对“缺粮”的恐惧,是深刻植根于饥饿历史的记忆之上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前越南等国宣布粮食禁止出口后,大量民众就会下意识地囤积粮食,从而引发民间缺粮恐慌的原因所在。
二、近四十年来中国粮食生产的稳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粮食生产和人民的温饱问题。1958年,国家首次提出了“以粮为纲”的农业发展目标,即强调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突出地位。不过,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农业生产遭受了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粮食总产量一度出现大幅度下降。进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农业稳步发展,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短缺现象已经得到了彻底根治。
例如,1989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41442.2万吨,为1949年的2.7倍;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246公斤,为1949年的3.6倍。《中国农业年鉴1990》中就指出,“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基本解决了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此后,中国的粮食生产一直呈现出较快增长的历史趋势。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中的数据,2018年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已经达到了472公斤,达到了1949年人均粮食产量的2.3倍。而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增幅为0.9%,再创历史新高。
不仅如此,目前中国人正由吃得饱向吃得好的方向转变。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9》数据显示,中国人均原粮消费数量从2013年的148.7公斤,快速下降到2018年的127.2公斤;人均肉类消费则由2013年的25.6公斤,上升到2018年的29.5公斤;人均干鲜瓜果类消费则由2013年的40.7公斤,上升到2018年的52.1公斤。人均肉类消费的提高,意味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现代的畜牧业主要依赖杂粮饲养猪、牛、羊等家畜,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粮食产量的相对充足。
近四十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固。首先,新中国成立后着力进行农作物的杂交技术研究,水稻、小麦等杂交技术日益成熟,中国粮食产量得以快速提高。例如,以袁隆平为代表的的水稻杂交育种专家,创造出了一系列的水稻高产神话。
1974年,中国第一个可大规模推广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问世;到1976年,其推广面积208万亩,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近年来,亩产超过700公斤、800公斤、甚至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品种相继育种成功。小麦在中国也经历了杂交化育种的过程,在近些年来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其次,为了保证粮食供给安全,国家开始严格禁止侵占耕地的行为,确保农业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头十年,中国城市化进程扩张迅速,建设用地以及工业工地大量侵占农业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