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如此低迷为什么农民还要种地?

近今年的粮食价格的确不如人意,曾经有人这么说过,粮食的价格还比不过矿泉水的价格高!很多农民朋友也有反映说在农村种地基本上挣不了什么钱,但是还是仍然坚持不懈的种地!那么,为什么粮价如此低迷,不挣钱,老百姓还是坚持种地呢?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具体的原因:

第一点、粮食是国家的根本,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算粮食价格低迷,但是国家为了保证粮食安全,也会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保证农民种地的收益(比如种粮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维持农民种地的积极性,防止出现国家缺粮的问题!

第二点、现在的农民能够挣钱的出路不多,除了种地,剩下的也就剩下也就是打工了。但是我们看现在的农村,基本上都是老人在种地。如果这些老人不种地去城市务工,年龄大了,身体条件肯定跟不上。一些工厂或者工地不愿意招年纪大的人,没效率还担风险!所以,没法去城市务工,想干别的精力也跟不上,就只能种地了,起码能维持生活!

第三点、还有的就是感情原因吧!土地是农民的根,这个感情已经深深的埋在了农民的心理,所以很多人不愿意离开自己家的土地,哪怕挣不了多少钱,最起码能吃饱饭,也算是图个安心吧!

以上,就是个人认为的为什么粮价低迷,但是农民还要种地的原因,望大家补充指正!

骏景——殷

只要有脑种地的收入也可观,你种出来的自产自销,卖出没值钱,何没用你的粮食变成高级吃品,牛肉是四十元一斤,羊肉是三十元一斤,猪肉没要,家养鸡也有三十来元,卖出去的谷是一元八角,难道十多斤粮食一变就是十信价钱,也可以种粮食应该没低,现在几乎所有的农民都变聪明了。

农民不种地干啥去?还别说如今去掉种子,化肥,农药等,一亩地能赚几百。就说大概07年以前,还有农业税时,粮食更不值钱,产量还少,有时种地都赔,不也是年年种吗。反正不能荒着地,整天玩吖。打工?年轻人可以出门到城镇打工,中老年人去的了吗?再说工厂也不要呀!所以明知种地不赚钱,可还得种,最起码种的是希望,是生活的充实。城镇人永远理解不了贫穷的农村人的!平原地区的农村人还好,西部山区的农村的生活状况,你是想不到的有多苦。

粮食价低迷为什么农民还要种地?

俗话说的好,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撇家舍业的,把老婆,孩子留在家里,也难。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更难。出去打工就是为了能够养家糊口,但是找不到一分稳定性,工资相当好的工作,也是挣不了多少钱,刨去自己日常花销,往家里也寄不了几个钱。再说现在越是上了年纪的越是难于容入城市。除了建筑和物流等少数行业,其他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年龄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不像年轻人,有更多的选择权利。

现在国家对于一些在外打拼的有意愿参与新农村建设有能力代领村民共同致富农民工,反乡创业是鼓励支持的,再则多年的在外打拼也是觉得有些累了,也想回家乡为乡亲们办些有意义的事情。

虽然有些地方人口多土地少,但是采取精种,种的奇,一样可以创收,比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种植一些,稀特奇的经济作物,正如昨天我说起的,山区可以种植经济效益好的水果,城镇边缘地带黏糯玉米错开上市季节,2.5元一穗,经济效益非常可观。再则农闲时节也可以就近找一短工活干干,即能增加经济效益来补贴家用,又能照顾田里的庄稼和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所以一年下来收入也不会比单一外出打工收入的少。

有些土地富裕的区域,也可以通过流转承包他人土地增加土地种植面积实施适度规模种植来增加经济收入。所以呢各项投入也会有所增加,比各种农机具的购置,(稻作区大型农用车,插秧机,打浆机,旋耕机,收割机,等等)这些要置办下来不是个小数目,如果不种地,这些东西的折旧价不是打一年工就能弥补的,几万元钱买的农机具就有可能折旧几千元钱。

近年来国家也在逐渐加大对种地农民的补贴力度,虽然说粮食价格下调,但是粮食补贴也能够弥补一些损失,有补贴总比没有补贴强。再则国家也在调整粮食补贴方向,谁种地谁受益,如果你不种地了,有可能以后就领取不到三项补贴了。所以这也是一些有能力种地农民不愿意放弃土地愿因吧!

以上仅个人观点浅析,您还有什么观点不妨来一起探讨交流吧!

题主其实我和你说实话吧,农民都有五险一金。到了五十就退休,每天钓钓鱼,溜溜狗。没事喝个茶,饮个小酒,无聊还和老太太广场扭一扭。我这暴脾气答不下去了,无名火上来了。

谢邀

不说了,小时侯割麦子磨破的水泡又疼了,我去抹点82年的颍州大曲去。

农民要生存,人民要吃饭,国家要发展。

这几件大事哪一件离得了粮食?

我们农业问题情况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的清楚的,哪怕是中国农民种地再不挣钱,国家也会想尽一切办法保证农民的种地收益。

土地不能撂荒,粮食要自给自足,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

毛主席说过的,家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现在仍不过时。

农民有在农村有土地,自然优先要解决的是自家的温饱问题,现在种粮食不用交公粮,还有种地补贴,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得通过种地来解决。虽然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得多了,但家里的地大部分也没荒着,要么是年迈的父母种地,要么是给村里其他人种,每年给粮食或者给租金。

现在粮食价格低迷,农资支出、人工支出却上涨,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卖不上好价格,有时的确也挺无奈。但又没办法,找不到更好的出路,种玉米、水稻、小麦等虽然价格不高,但有地方卖且有一定的价格保护,如果种植一些其他的作物或者中药材,销路是个大问题。

在许多人眼里,农民最值钱的是宅基地和土地,耕地分到各家了,老一辈人对耕地有较深的情感,宁愿自己辛苦点也不愿意把土地荒废。再者国家有划定耕地红线,一旦农民不愿种地了,那会影响大的发展方向,耕地资源就有可能面临调整,交给愿意种地的。农民为了能够符合领取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的要求,就不得不继续种地。

现在在农村种地的都是老一辈的人!他们年龄大了,在工地上大多找不到活,所以只能在家务农!年轻人大多在外面上班的上班,打工的打工,年轻人也不会种地,所以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很无奈!如果在等到老一辈的人种不动地时,地肯定得荒了!以后这肯定是个大问题!

所谓的高级农民,比如有点头脑的,年青的,有点文化的,仰或小姑娘有点姿色的,在城里有点关系的,亲朋好友在外发展有点照顾的,现在都不知道种地为何物,也根夲不想种地。现在的种地人有远几种人,一是年龄大,外出找不到工作,没办法,二是自小脑子有点笨,外出干活路都找不到,弄不好会走失的,三是没之化,一,二,三,四都认不全的,和脑子有点笨类式的,外出弄不好会出事情的。现在农村乡村组开个会都开不全,都是老人要不听不到要不看不到。还好现在小偷基夲不多,要不他去偷一个村,村里老人要不看不到,要不听不见,要不追不上,要不打不过,就是这样。

THE END
1.菜价低迷别慌!小菜农突围妙计在此大农业蔬菜种植有能力者可向大农业努力,实力不足则应侧重 “小农业”,即小宗、特色蔬菜种植生产,满足差异化需求。如今蔬菜行业,大农业出 “量”,小农业出 “价”。产区菜农若现仍随大基地种常规品种,不妨考虑试种特色、产业化程度低的品种。易种、单品销量大的是大农业方向,小菜农另辟新路才能赢得未来。https://www.163.com/dy/article/JKH9M7NK05566RSQ.html
2.GitHubJungleWooster/kkndme这些既无稳定工作(低层都市白领失业的概率还是蛮大的)又无自己的房产的都市小白领是金子塔底层被压榨的对象,甚至远远不如交通便利地区的农民。 没有这个群体的存在,金字塔上层的权贵是无法享受舒适的生活的。 社会需要底层群体用巨大的付出和极少的收获为金字塔上层群体服务。 https://github.com/JungleWooster/kkndme_tianya
3.“手中有粮心也慌”产粮大省卖粮难深度报道——经济参考网记者调查了解到,去年秋粮上市时,黑龙江省南部地区玉米价格达到每斤0.86元左右,基本接近上个收储期的玉米最高价,但当时出售玉米的农民相对较少。兰西县粮食局副局长冯春雨介绍,这主要是前三年玉米价格呈现出前低后高的趋势,越到后期玉米价格越涨,农民按照这个规律才会延后卖粮,最近一段时间集中售粮。 http://www.jjckb.cn/2013-04/01/content_436872.htm
4.谷贱伤农,价高又伤消费者,农业改革要怎么办?粮食临时收储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政策、土地确权政策等的出发点都是为保护农民作想,但是为什么这些政策在粮食价格波动之下就出现了问题?此时,我们必须要对农业政策问题做一个全面的整理和反思。 粮价高伤害消费者,粮价低伤害农民 农业政策制定存在多重目标,一般主要目标包括:(1)保障粮食安全供给;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511/16/15219.html
5.粮农如何变成了草农种粮不赚钱,这个问题在一段时期以来困扰着很多村民。张运鲁把自家的6亩土地流转给了当地的龙头企业秋实草业公司,自己与很多村民一起到公司里种起了牧草。角色变了,收入多了,当地农民种草不种粮,五河县也从平原变成了草原。 种粮效益低,种草好不好? “目前种子涨价、各种农资也在涨价,农民种植粮食的成本提高了,继续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15/c_1120313012.htm
6.农民收入消费现状分析(精选十篇)转移性收入很大程度上与政府的偏好和社会再分配的制度有关, 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范畴, 是一种制度性的收入, 因此要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结构, 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 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 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 积极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mwlffi3.html
7.农民生活从没像今天这样好胡云彩是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兵坑村的村支书,1956年出生的他告诉记者,农民的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好。 吃饭问题曾困扰中国 “小时候,村里没有公路,不产粮食,家家户户都为填饱肚子犯愁。”胡云彩说。 建国之初,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四面环山的兵坑村被确定为经济作物种植区,主要种植茶叶,粮食则靠国家供给。因此,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8/12/content_2800486.htm
8.知青生活回顾(9):下乡期间农村经济生活之所见对于我写的几篇下乡当知青期间的回忆,有过那段经历的朋友们读起来应当是顺畅的,但没有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或者是来自农村但年纪太轻的人可能不理解我写的一些事,比如当时的农村为什么缺乏炒菜的油;农民的日用小开支为什么要指望鸡蛋;有的农户在生产队辛苦劳动一年,怎么反倒欠了生产队的钱;知识青年乘火车为什么要逃票https://www.meipian.cn/3dimn5w3
9.陈锡文:中国不考虑农民的出路,关乎6亿人口生存的问题就无法解决前一两年,两三年,有一些这样的意见,认为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价格低,国内市场反而需要财政补贴,农民获利又不多,何必生产这么多粮食?多进口一些不好吗?这个说法可能有道理,但它面对一些实际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最近这些年来,比如说这十几年来,国际上能够出口的谷物大约在3.5亿吨,7000亿斤,而大家知道,我国的粮食需求大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do?id=67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