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是多少?当前我国大豆市场情况如何?这场发布会,事关老百姓的餐桌

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有关情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卢景波,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黄炜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媒体提问。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主持发布会。

我国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重农抓粮政策举措,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一是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口粮自给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二是粮食市场运行平稳。近年来,受疫情延宕、经济下行、极端天气、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与之相比,我国粮价总体保持平稳,在合理区间运行,粮食市场没有脱销断档,始终保持了充足供应,有效满足了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粮食流通高效顺畅。持续加大粮食仓储物流现代化建设,全国标准粮食仓房完好仓容近7亿吨,仓储条件总体达到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物流网络更加健全。粮食储备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粮食储备数量足、质量好,有效发挥了守底线、稳预期、保安全的关键作用。应急供应体系比较完善,完全有能力应对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作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大部署。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是坚决扛稳保障粮食安全重任。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扎实开展中央储备粮管理和中央事权粮食政策执行情况考核,督促承储企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

二是切实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不断强化产购储加销协同保障,坚持和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积极推动市场化收购,牢牢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健全粮食储备体系,科学确定储备规模,优化结构布局;完善粮食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精准调控,保持粮食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三是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依法治理水平。加快推动粮食安全立法进程,力争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储备安全管理条例等早日出台,优化依法治理的制度环境。深入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完善粮食储备购销领域监管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执法监管,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坚决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四是深入开展粮食节约行动。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不断强化全链条管控,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浪费。举办好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主题活动,引导公众养成科学合理膳食习惯,营造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新风尚。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始终把十四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坚实保障。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时指出:“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深刻指出:“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这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最精准概括。具体来讲,可以用“三个更强”来加以佐证。

一是生产保障能力更强,“两区”建设稳步推进,目前,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左右,已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深入实施,粮食生产基础将更加坚实。

二是供应保障能力更强,政府储备粮规模结构布局持续优化,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和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储备已经达到15天以上;各类粮食企业库存处于较高水平,部分企业商品库存较前些年明显增加,再加上农户手中存粮,全社会储粮层次更加丰富,保障更加有力。

三是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更强,各类企业年均收购粮食8000亿斤左右,有效维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政策性粮食投放精准有序,较好满足了企业用粮需求;各地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粮食应急预案体系和工作机制,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和粮食应急保障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保持市场总体平稳,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精心组织粮食收购,指导各地和有关企业抓好市场化收购和政策性收购,压实各方责任,切实做到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有车运粮,确保“颗粒归仓”。

二是加强储备吞吐调节,紧盯重要时段和重点区域,加强粮源组织调度,精准把握政策性粮食投放时度效,有效满足市场消费需求。

三是健全完善粮食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增强监测预警的前瞻性、时效性、针对性,及早发现并妥善解决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

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每斤1.17元,已连续三年提高

多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最低收购价政策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从2004年开始国家陆续在主产区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效保护和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适应市场形势新变化,国家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坚持并完善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总体考虑是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合理确定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确定、难预料因素交织叠加,国际粮食市场频繁大幅波动。为了稳定口粮生产,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国家有关部门综合考虑粮食的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适当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其中小麦的最低收购价已连续三年提高,早籼稻连续四年提高,之前中晚籼稻也连续三年提高。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是每斤1.17元,早籼稻1.26元,均比上年提高2分钱,中晚籼稻1.29元、粳稻1.31元和上年持平。

这样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保护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种粮利益,坚定农民的种粮信心,促进粮食特别是口粮生产供应稳定和市场平稳运行。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及时批复在符合条件地区启动托市收购,加强对有关地方和企业的督促指导,进一步发挥好政策的托底作用,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我国应急加工能力每天可达到164万吨,能满足全国人民2天的需要

应急条件下的粮食保障直接关系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涵盖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等全链条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到2022年底,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6584家、应急储运企业4846家、应急配送中心3542家、应急供应网点56495个。应急加工能力每天可达到164万吨,能满足全国人民2天的需要。

应该说,新冠疫情对粮食安全的现实考验,给全社会上了一堂深刻的“警示课”,再次凸显了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粮食应急保障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表现为应急预案体系还不完备,应急保障资源布局还不平衡,现有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有效利用还不够充分。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大部署,努力构建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广、管理精、调运快的国家粮食应急保障体系。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健全粮食应急体系。推动尽快完成《国家粮食应急预案》修订,指导地方完善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管好用好粮食应急保障企业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应急保供的积极性。

二是补齐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短板。坚持“一县一策”,充实网点数量、优化网点布局,推动网点全面覆盖,补齐县级粮食应急保障能力短板。坚持极限思维,持续提升大中城市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加强粮食加工能力区域协作、城市粮食供应预案制定和应急演练。聚焦特殊地区粮食应急保障弱项,加快构建多元化粮食储备体系,夯实应急保供的物质基础。

三是抓好重点任务落实。指导各地科学构建省、市、县三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加快实施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设。加大力度推进国家与地方粮食应急保障资源优化整合,形成粮食应急保障工作合力。

通过标准引导整个社会节约粮食、减少粮食损失

对于节粮减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反复强调,不断地讲,提工作要求。最近和粮食有关的有一件大事,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国家粮食安全论述摘编》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分八个部分,其中有一部分专门讲粮食节约减损的论述“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基于自身工作职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节粮减损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效,在这里作个简单归纳。

一是抓为民服务减少收购环节损失。收购环节,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在农民收获粮食时提供清理、干燥、储存等服务,推广使用近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按照要求使用装具的农户储粮损失由平均8%现在降到2%以内。

二是抓技术应用减少储运损失。主要是采取措施推广应用“四合一”储粮技术,还有气调储粮、控温储粮等技术,改善储存条件和储存粮食质量,减少坏粮损失。新技术应用后,国有粮库储藏周期粮食的综合损失率降到1%以内。运输环节开发应用铁水联运接卸、运输专用车、散粮物流装具等技术装备,减少粮食运输损耗。

三是抓适度加工减少成品粮生产损失。粮食从原粮到成品粮有一个加工过程。这几年市场存在过度加工的情况,这对人体需要的营养是一种损失。针对这个问题,加大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力度,升级改造加工设备,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油料损失和消耗,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率,同时重点抓好粮食加工方面的标准化建设,按照保粮食安全、保食品安全,特别是保人民健康的角度制定科学加工标准,通过标准引导整个社会节约粮食、减少粮食损失。

四是抓宣传教育减少消费损失。结合一些主题性、综合性的,比如“世界粮食日”“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等活动,持续不断开展粮食节约减损、爱粮节粮、营养健康宣传教育,积极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氛围,增强老百姓自觉节约粮食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切实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需要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从业者、消费者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步,我们作为国家主管部门会一如既往、持之以恒抓好这方面工作。

主产区入统企业累计收购新豆418万吨,同比增加171万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豆供应安全,近年来在生产、加工、储备、贸易、进出口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扩种大豆油料、实施种业振兴等作出专门安排,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大豆供应综合保障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增强大豆消费供应链的稳定性和韧性,国家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二是促进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大型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升企业竞争力,打造国产大豆知名品牌。

三是合理消费,推进大豆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鼓励饲料养殖企业优化调整饲料蛋白含量;倡导居民健康饮食,降油增绿,引导食用植物油健康消费。

严厉打击“打白条”“转圈粮”“出库难”等违法违规行为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关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粮食流通监管。2021年4月,《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施行以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即组织开展了全国粮食流通“亮剑”专项执法行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严厉打击粮食流通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有力维护了粮食流通秩序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为进一步巩固放大工作成效,全力配合做好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有关部署要求,今年我们又组织开展“强监管严执法重处罚行动年”活动,推动粮食监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加大力度,强化粮食流通全链条监管,聚焦粮食流通重点环节和收购高峰等关键节点。严厉打击“打白条”“转圈粮”“出库难”等违法违规行为,着力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和粮食经营者合法权益,采取跨省交叉执法检查,视频抽查等方式,常态化开展年度库存检查,牢牢守住库存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的底线。

三是严查快处,保持严管重罚高压态势。建立涉粮问题线索快速响应机制,通过直查快办、提级查办等手段,进一步提升线索处置效率。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办案过程管理,依法依规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将各地粮食和储备部门行政处罚情况,纳入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坚决纠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问题。

近年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坚持将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振兴粮食产业为关键点和切入点,推动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能。重点是两方面工作:

一方面,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抓手,积极拓展粮食产业发展空间。抓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积极探索以粮食产业链优势端带动向上下游延伸,因地制宜补短板、强弱项,挖掘从田间到餐桌全产业链条的增值潜力。比如,安徽省阜南县以发展优质小麦产业为切入口,推动订单农业从35万亩拓展到60万亩,每亩助农增收200元以上。目前“阜南样板”已经推广复制到全国323个县,发展优质粮食订单超过1000万亩,带动小农户近190万户、农民合作社3400多家,有效实现助农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调动各地政府发展现代粮食产业积极性,激发全链条市场主体的活力,探索粮食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模式;深入挖掘典型案例和示范样板,加大宣传推广复制力度,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全国应用控温储粮技术的仓容已经超过了1亿吨

用科技的手段来储好粮、管好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仓储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储粮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粮食仓储正在由“安全储粮”向“绿色优储”高质量发展阶段跃升。我把这几年在储粮方面的技术进步介绍一下。

一是“四合一”储粮技术。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是国有粮库储存粮食的标配。

二是控温储粮技术。浅层地能低温储粮、内环流控温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低温准低温储粮,粮食不容易坏,能够有效减少粮食损耗,特别是保证粮食品质,目前这方面全国应用控温储粮技术的仓容已经超过了1亿吨。

三是气调储粮技术。通过向气密性良好的密闭粮仓或者覆膜粮堆充入氮气或者二氧化碳等,营造低氧环境,延缓了粮食品质的劣变。目前气调方面的技术应用全国仓容有3500万吨。

四是横向通风技术。将粮库通风道安装在仓库墙壁上,使得气流横向穿过粮堆,减少因通风水分流失造成的品质下降。通风条件不同,粮食水分减少的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技术来解决问题。

五是信息化技术。通过无线射频、新型传感器、远程监控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粮仓粮情的实时监测。有时粮温升高了,中间长虫了,如果没有及时发现的手段,就处理不及时,电子化技术的应用,也有利于粮食的储存。

六是虫霉防治技术。除了原来的粮食害虫灯光诱捕设备以外,现在有很多的惰性粉、生物药剂,可有效降低储粮害虫危害风险。有些新技术还没有到应用阶段,如果有消息我们会及时公开这些情况。

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一并考核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粮食安全要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对“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作出部署和安排。

目前,压实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的有关办法已经出台。在考核中将突出四个重点:

一是突出责任细化。除了考核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具体责任外,还将党委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细化实化,充分体现“党政同责、齐抓共管”。

二是突出系统观念。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一并考核,推进多环节协同保障,促进生产要素组合在各环节有机衔接、有效畅通。

三是突出考核重点。按照问题导向、从严考核的总要求,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和分值权重,对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种植结构调整等重点事项,设置“一票否决”项,明确考核“红线”,守住安全底线。

四是突出激励约束并重。明确对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实行重大创新性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的省(区、市)给予适当加分奖励。

今年是省级党委和政府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情况的“首考”之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从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高度,按照有关办法规定,加快考核部署、严格开展考核,切实压实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耕地保护和保障粮食安全责任,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地见效,确保14亿多人的饭碗端得稳、端得牢。

绝对不允许被污染的粮食进到口粮市场、进到老百姓餐桌上

从2006年开始,每年政府都组织收购和储存环节粮食质量的风险监测,我们掌握的情况,我国粮食质量整体情况是良好的,不管是收的环节还是储的环节,总情况是安全的。近年来,镉超标大米和真菌超标小麦是由于受土壤水质污染,气候环境变化等原因造成的,关键是怎么应对。因此对于这方面工作,政府高度重视。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最严”要求,工作主要是抓监测,抓检验,如果发现有这样污染的粮食要及时有效的处置。目的就是一个,要确保被污染的粮食绝对不容许进入口粮市场,这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一条红线。

二是严格质量检验。通过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在检验技术、设备方面加大投入,全面提升1500余个分布在全国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机构和化验检验室的功能,累计增加检验参数2.9万个,月均检验样品数量增加2.6万个,为把好粮食入库关、出库关创造了比较好的条件。

三是坚决分类处置。在收购环节,发现受污染粮食后定点收购、专仓储存、全程监管,不能和其他一般流通的粮食混在一起,要进行封闭式管理。储存环节,按照使用用途,比如工业方面的应用,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储粮质量抽检,准确掌握粮食质量情况,坚决做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绝不允许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

预计新小麦开秤后价格将保持平稳态势

去年以来,地区冲突、极端天气、资本炒作等多重因素,导致国际小麦市场持续震荡运行,国内小麦连年丰收,产需平衡有余,库存处于较高水平,口粮绝对安全,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目前调度情况看,今年小麦播种面积比去年增加,目前长势较好,有望再获丰收,预计新小麦开秤后价格将保持平稳态势。目前看,小麦、早籼稻市场价格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预计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将加强市场监测,会同有关方面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切实发挥政策托底作用,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底线。

THE END
1.GitHubJungleWooster/kkndme而产权房屋价格的上涨牺牲的主体只是体制外部分都市白领的利益,换来的不过是网络上没完没了的牢骚和咒骂。 巨量资金必须有地方去,如今面临的房地产和农产品之间的选择,你认为zf会怎么做? 体制内中层、高层可以分到多套福利房,低层至少能够分到一套保障房,即使最不重要部门的底层员工,搞到由单位补贴的公租房是没https://github.com/JungleWooster/kkndme_tianya
2.粮价上涨(精选十篇)从2003—2009年, 我国生产的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生产投入要素中, 种子和化肥代表的可变投入物单位价格以及雇工工价和土地租金价格等上涨幅度较大, 最低涨幅接近90%, 最高涨幅约185%。而同期我国生产的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平均销售价格由1.1元/千克上升到1.8元/千克, 仅上涨61.9%。粮食价格上涨幅度明显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b5py9ud.html
3.玉米为什么价格这么低18363092206……》 过去,我国多次提高保护价,导致国外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国外玉米大批涌入国内,致使国内高价玉米存在国库内,国家难以忍受,取消了保护价和临储收购等政策性收购,采取市场定价,致使价格猛跌. 计阳今年的玉米价格为什么这么低 - 18363092206……》 国家单纯提高保护价,导致国外粮食流入严重,国库储存爆满,养殖亏https://www.da-quan.net/wa/adanynyth7c7ee7ndt7.html
4.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社会福利影响分析——以小麦为例期刊[1]陶璐.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研究[D].2017. [2]高璐.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对吉林省农户影响研究[D].2018. [3]赵丽云.中国天然气进口:基于大国效应的社会福利分析[D].2020. [4]王世军.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价格传导效应研究[D].2021. [5]王文亭.中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与粮食安全:基于生产与贸易的视角[D].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jgllysj201509007
5.《社会热点》今年粮食质好价贱粮农哭诉:为啥丰产不丰收2004年之后,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逐年提高价格,农民的种粮收益也越来越好。近10年来,最低保护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与此同时,国内粮价也持续多年上涨。当前,我国粮食市场出现了国内外粮价倒挂、主产区与主销区粮价倒挂、成品粮与原粮价格倒挂等多重倒挂现象。http://m.ipa361.com/index.php/Home/Detail/detail/catid/52/id/9663
6.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粮食安全小麦最低收购价是“托底”价格,不是托市价格,国家小幅上调价格,又为市场价格调整腾出空间。随着我国粮食收储市场化机制确立,小麦收购已经实现由政策性收购为主向以市场化收购为主导、政策性收购为补充的转变,小麦最低收购价从“托市”过渡到“托底”。近年来,随着小麦价格高位波动,市场价远高于最低收购价,我国已经https://m.gmw.cn/2023-10/12/content_36888324.htm
7.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我国粮食库存充足进口依赖程度低近段时间以来,主要谷物国际价格同比大幅度上涨。其中2月份,高粱价格涨幅超过80%,玉米价格同比上涨45.5%,小麦价格涨幅接近两成。这让不少人担心,全球粮食上涨会不会影响到中国人的“饭碗”呢?对此,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31日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实、供给充裕,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平稳运行有基础有条件。 https://sannong.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L10Nw9lOaiUiu6spUMHN210401
8.2022年我国肉鸡产业形势分析未来展望与对策建议产经企业2.2.3 饲料粮价格大幅上涨,加大低蛋白日粮推广的需求愈加迫切 因2022年初南美大豆减产,以及2022年俄乌冲突导致的全球粮食供给减少和能源价格抬升,国际粮食供需处于紧张状态,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数据,2022年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平均为154.7点,较2021年上涨17.9%。2023年,受俄乌冲突带来不确定性https://news.foodmate.net/2023/03/656621.html
9.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相关业务流程及财务处理探讨MY聊审计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是为解决"工农"问题,实施工业反哺农业而采取的重要手段。 我国分别于2004年和2006年开始实施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政策。政策实行以来为促进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对十三届全国人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6477163.html
10.执行最低价粮食收购政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关键词】粮食收购;问题;对策;财务管理 从2005年起,我国在部分粮食主产省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最低价粮收购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https://www.chinaacc.com/new/287_291_/2009_11_25_ch462621393815211900212400.shtml
11.农业农村改革40年主要经验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启示这两项政策其实并不只是价格支持政策, 而且还是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收储政策、流通政策。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的执行发挥了显著作用。 农民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积极性高涨,稻谷、小麦、玉米等农产品产量十多年来连年增长, 保障了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充裕供给。 在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前些年http://www.sass.cn/109001/53033.aspx
12.国家为什么要以最低价收购粮食这样做有什么好处1、保护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通过政策定价杜绝谷贱伤农。如果只让小商贩收购粮食,国家不以价格干预的话,一些不良商贩就会乘机压低粮食收购价格,当粮食价格低到一定程度后,大家都不愿意再种粮食了,这样对整个国家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2、国家主导粮食收购价格可以向市场释放价格信息,引导粮食价格合理上涨。随着我国物件https://www.wycfw.com/wangluozhuanqian/wangzhuanfangfa/1673.html?ivk_sa=1024320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