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低粮价战略挑战我国粮食安全
大量的粮食进口折射出我国粮食供应偏紧局面出现。
大量的粮食进口折射出我国粮食安全供应出现的问题,这就让我们反思:为什么进口那么多的粮食?中国的农业怎么啦?目前的粮食进口以及粮价上涨是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流动资金的炒作、还是我们的农业政策和生产模式出现了问题?农产品价格应该如何调整?
我国目前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太低使农民不愿意生产粮食,导致粮食生产粗放经营,产量低下。
目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农民出现了大问题,目前的各种价格信号与制度约束使农民不愿意进行更多的粮食生产,大量年轻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粮食生产粗放经营。农民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粮食生产比较利益太低,新的工农剪刀差,即:种粮收入与种植经济作物收入、外出打工收入与种粮收入愈拉愈大,粮价上涨速度一直赶不上农资上涨速度等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些因素对进一步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造成不利影响,种粮比较效益低使农民“抛荒”不种粮或者粗放种粮,能种三季的只种一季,使粮食供应愈来愈严重。
目前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应该是城市最低收入阶层了,但我国农民工外出打工一个月的收入比在家粮种一年的收入还要高。主要的原因是我国一直实行低粮价的粮食安全战略,这样的战略保证了城市消费者可以买到低价的粮食,但种粮的农民收入却奇低。目前我国的粮食有多贱一位东北的农民人大代表讲:“城里人挣工资,涨工资速度很快。1976年以前:每斤玉米8分收购价,当时工资40元左右。到2008年,玉米按提价到8到9角算,只提10至11倍;而城里人工资已经达1300至1400元,至少提了30倍以上”。目前我国城市居民收入相当于农民居民收入的三倍,主要源于低粮价战略。低粮价战略的实行使那些粮食生产越多的地方越穷,我国粮食生产大县基本上都是财政穷县。新生代农民工回家种地第一件事是不种粮食,企业下乡也会选择非粮产业。这也是中国最奇怪的事情:最重要的粮食反倒是最便宜的,而这样的政策后果是种粮农民收入太低。如果有机会,他们就会选择不种粮,这么多年来种粮的农民一直在为我国低价的粮食安全战略埋单。长远来看,这种低价的粮食安全战略是不可持续的。
种粮比较利益低下导致农民不愿意进行小农水等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未来应付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愈来愈弱,粮食安全将面临大问题。
低粮价战略还带来过度的粮食浪费等现象。
低粮价战略使粮食价格太便宜,浪费现象严重。“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与此对照的是我国每年产后粮食约有850亿公斤被白白浪费掉。饭店里许多菜被浪费,学校餐厅被扔掉的馒头随处可见,粮食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仅北京市每天平均就有1600吨的剩菜剩饭泔水。按照餐饮业最保守的估计,餐桌食物每年浪费达10%以上。如果我国每人每年合理消费可节约0.5公斤粮食,每年则可节约6亿公斤粮食,相当于812万亩耕地的年产量。而我国每年又要光喝酒就要“喝掉”300亿公斤粮食。两者相加,我国每年仅浪费掉1亿亩耕地的粮食。提倡节约粮食,如果不提高粮食的价格,粮食永远如垃圾一样得不到珍惜。
低粮价战略也我国未富先胖的原因之一。
我国的超重和肥胖问题正在以令人担忧的速度递增,呈现“未富先肥”现象,“将军肚”成一奇观。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瘦的国家之一,而目前中国肥胖的流行持续增长如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增长迅速。据我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的数据,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两者相加已超过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估计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10年间中国成人超重率上升39%,肥胖率上升97%。在我国近五年来城市儿童肥胖增长率是160%,农村儿童肥胖增长率是400%。根据超重和肥胖的流行趋势,我国的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将很快赶上西方国家。肥胖率飚升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素虽然很多,但过低的粮价价格带来的过量营养应该是主因。
从全球粮食市场来看,国际粮食波动很大,供给偏紧,基本上斩断我国靠国际市场解决粮食安全的后路。
联合国把饥饿、贫困、艾滋病列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严重的三大挑战。历史上因为粮食安全而引发的战争、骚乱或者人口的死亡灾难屡见不鲜。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粮食供应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带来的饥饿等一系列问题,粮食问题日益尖锐,全球出现的粮食危机始终未能缓解。
我国有13亿人口,在国际市场上有极显著的“大国效应”,也就是说在中国看来是很一小部分的进口,拿到国际市场上看却是很大的一块,引起国际粮价的激烈波动。这种现状决定未来我国的粮食单纯靠从国际市场上进口是不可能的。
改变低粮价的粮食安全战略,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保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才能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确保粮食安全异常重要。未来我国一定要缩小新剪刀差,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我国的粮食价格不能跟国际市场看齐,而应该跟日韩比。原因很简单,目前国际粮价主要由欧美加等大农场供应,他们有巨大的规模效应。所以中国的粮价不能和欧、美等国比,只能和日本和韩国等小农经济的国家相比。国家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逐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通过采取价格支持、增加补贴等多种方式,逐步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另外应该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构等方式,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投入的重点应向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倾斜。当然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小农水的投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加大小农水的投入,使粮食生产的基础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