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个人在社会上都端着一个饭碗,希望能够有一个落脚之地然后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金钱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在城市异军突起以后,每走一步都离不开钱,人们工作也多是为了获得糊口的工资。
而金钱的衡量标准不断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的万元户是大家艳羡的对象,如今万元户已经不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百万富翁已然没有太大吸引力了,人们不断向着千万和亿万富翁迈进。
但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说,能达到小康水平已经万幸,还有一些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中国农民朋友。
一、从通货膨胀说起
在经济学上有两个对立的概念——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这让我们想起国共战争的年代,国民党的残酷统治让老百姓民不聊生,很多人手里攥着一万元钱也买不到几何火柴。
真到那样极端通货膨胀的地步,纸币就不再具有很好的流通功能,而是成了和废纸差不多的存在,所以人们说"盛世存玉、乱世存金银",这也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金子涨价的重要原因。
所谓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远远多于实际需要的货币数量,因此导致物价极端上涨和货币极端贬值的现象。
通货膨胀会造成很大的危害,让社会乱成一团,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济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货币供应量超标,商品生产一定的情况下,过多的印制货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二是需求大于供给,通常财政赤字、信用和投资膨胀等原因都会拉高需求量。
三是结构失调,比如部门和产业结构分配不合理;四是供给不充分,比如战争或者灾害造成无人生产,疫情期间的口罩脱销也是一个案例。
另外体制设定、百姓预期等都会影响整体通货膨胀率,而某一次的通货膨胀不一定完全由单一原因促成,很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造就的,因此分析时应该注意多元主义。
至于通货膨胀应该怎么应对,可以从个人和国家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就个人来说,可以选择购买适合的理财产品,将纸币变成房子、黄金等对抗商品,选择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等方法。
就国家来讲,可以运用总体调控货币供应总量,调节和控制社会总体需求,适当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限制价格和减轻税收等具体方法,直到宏观调控这个看得见的手控制住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其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酝酿时光,有预见性的人能够提前预知通货膨胀的到来,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到社会的变化,及时地让自己的经济道路跟上社会和国家的总体脚步。
二、当代中国的房价和物价
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够进行宏观调控,但是目前中国毕竟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市场经济的介入使得新自由主义在中国不断地成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起到控制安排的作用,中国的房价和物价水涨船高。
从衣食住行上来讲,人们非常关心物价,每次国家公务人员涨工资后都没有那么开心,因为大家知道涨工资也意味着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的速度要快于工资上涨的速度。
但总体而言,各地的物价不一,大城市物价总是高于小城镇的物价,然而房价才是中国人最头疼的事情,在小城镇房子也均价在30-50万,北上广的房子动辄需要几百万元,只有鹤岗等人口外流的城市才会房子变成白菜价,而那样的地方也很少有人真的愿意去长久居住。
在中国,房价真的能要了人的老命,40年前,中国人住房还比较自由,那时候想盖房子是分分钟的事情,只要自己选定一块土地,就可以利用大自然的物质盖自己想要的样式。
20年前,虽然宅基地政策紧缩,但是人们在北京买房子也仅仅需要几十万,所以才会出现童话大王拥有十多套北京房产的例子。如今房子已经是最令人不开心的事情,很多老两口一辈子的积蓄都投入到房子上,想来这真是让中国人疲于奔命的重要原因。
有多少人在还房贷和车贷的路上?每个月至少要还几千元,而且一直要还到退休,如果来生可以自由选择,有多少人会因为畏惧房价而选择其他星球?
房价和物价还在持续上涨中,以前人们一分一分地花钱,儿歌里面也是那样唱"我在马路边,拣到一分钱",现在人们需要一百一百甚至一千一千地花钱,月光族不说还要被迫啃老,很多人都在哀叹钱不够花,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奢侈的。
现在的钱是真的不禁花,稍不注意就会刷爆信用卡负债累累,这又怪谁呢?而农民朋友却在哀叹:为什么物价和房价上涨,粮价却多年不涨?
三、粮价为何持续不涨?
中国粮食是个大问题,挨饿挨怕的中国人很关心粮食的事情,连见面的第一句都是"您吃了吗?"目前中国的粮食水平已经得到很大改善,特别是袁隆平先生发明杂交水稻之后,中国人更是在粮食问题上扬眉吐气。
不过中国农民的心情并不太好,很多人表示不愿意再当农民,辛辛苦苦一整年却换来一点点钱,连一家人的生计都成问题,很多人被迫出门打工,因为中国粮食多年都不涨价。
按照东北超市的市场价,大米2.5元一斤,而水稻要低于这个价格,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食品都涨价了,但水稻还是一两元一斤,弄得农民朋友一个头两个痛。
想来可以体验到农民朋友死去活来的心情,一年风里来雨里去,辛苦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汗水和泪水并没有换来金钱、
俗话说"勤能生财"早已经不成定理。粮食不涨价,受损失最重的当然是农民,一个人一年也赚不了一两万,还不如出门打工赚钱多。
那么国家为什么多年不涨粮价?真的是国家政策和农民朋友做对吗?其实国家在施行一种保护政策,按照专家的分析,粮食是中国人的基本需求,中国的粮库储备充足,从供给上来看没有粮食涨价的空间,这导致粮食价格多年不涨。
如果粮食价格随便上涨,那么会造成市场混乱,后果更是不可挽回。可见中国粮食价格稳定是有原因的,国家害怕人们倒卖粮食,这样老百姓的日子更不好过。
不过农民朋友会问,那就让我们的日子不好过?你们到底居心何在?国家当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农民朋友受苦,农民朋友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8亿农民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国家每年下拨各种农村补贴,多年的中央一号政策向农民倾斜,不过农民表示补贴还是不够用,那么未来农民将何去何从?
四、农民的未来之路
没有人愿意再当农民,农二代已经断裂,更多的农村孩子成为农民工二代,他们有的留守在村庄,更多的背上行囊走入城市,乡村的土地越来越荒芜,农民还是农民吗?农民会减少吗?以后粮食还够吗?
我们有无数的口吻,但农民的离散是不争的事实,更多人成为失地农民,但是土地还是会有人种,更多地变成机械化的舞台,人工智能将更多在这里登场,如今很多土地承包给种田大户,一家人能够利用机器掌握几百亩地的春种秋收,这么看来中国农业还是有辉煌灿烂的未来。
未来中国农民有很多条路可以走,一来搬进城市的农民成了新市民,他们将在城市安然入梦;二来留守在乡村的农民可以安度晚年,退休的农民可以共享国家福利政策;三来农二代可以在故乡进行农业创业。
一方面可以将农业升级,比如稻田养蟹技术的加入,另一方面可以进行农业深加工,将农业初级产品转化为高级产品,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整体收入。在中国国力不断增强的今天,我们有理由期待一幅更新更美的乡村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