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十四”是如何测定文物年代的?

首先介绍:WillardFrankLibby(1908-1980)先生独享196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发明的“碳-14”定年法在考古学、地理学、地球物理等学科上的贡献。

对考古或者文物感兴趣的朋友,必然绕不过年代判定。笔者在与考古爱好者交流时,就常常有人问:“考古学家怎么判断一件文物的年代呢?”

其实大多数时候,考古学家还用不上科技手段来检测文物,因为地层学和类型学就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但是有时候这些办法不够用了。比如传世的文物或建筑物,早就在地上了,自然不能通过地层来判断年代先后。又比如有些文物独此一件,没办法通过形状风格归类,也令人烦恼。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不用借助外来信息,只从文物本身就可以找到它的“年龄密码”呢?

这就是碳14测年方法的由来。

【从元素周期表讲起】

我们身边的大多数物质,都可拆分成原子,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因为每种原子里面的质子和中子数量不同,他们质量相近,每个质量定为1。

碳,Carbon,是指质子数为6的元素。最常见的碳原子有6个质子,6个中子,质量为12;而某些碳原子有6个质子,8个中子,质量为14。这些质量为14的碳原子就称为碳十四,即Carbon-14,C-14。

蓝色的圆球为质子,碳一定有6个质子,但中子数不同。如有8个中子,总质量为14,则称为C-14。

自然界中,C-12最常见,C-13占1.1%,而C-14则非常稀少。但是自然含碳的物质中,都有C-14存在。

【C-14从哪儿来】

虽然最常见的C-12与少见的C-14像是兄弟,但是C-14是从氮元素,Nitrogen,来的。一个带有7质子7中子,总质量14的氮原子,被一个中子轰击,就会变成一个6质子8中子的碳原子,另外有一个质子飞走了,所以质量还是14。

N-14被中子轰击生成C-14的超级简化的示意图

在自然界中,这样的轰击过程经常来自太阳。因为太阳有很多中子流抵达地球表面,而恰恰有很多氮元素会接受这样的轰击。形成的C-14最终在空气中形成二氧化碳(CO2),进入植物,再通过动物消化,最终C-14遍及所有自然生成的碳基生物中。

C-14生产、消化、腐烂,所有含碳的生物、自然产物都会有。

【放射性】

自然界有很多原子是有放射性的。他们常常会有“多余的中子”。C-14也不例外,毕竟比一般的碳多出两个中子。常被研究的放射性物质还有铀238,uranium(U-238);钾40,potassium(K-40);铷87,rubidium(Rb-87)。

有放射性会怎样呢?大概就像青春的感觉,有时变得十分焦躁,自己射出自己的某些东西,最后归于平静。C-14就会放射出电子,即β衰变,变成N-14。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物在生存的时候会不断吃东西,因此体内的C-12与C-14总是与环境保持平衡。但死去之后,C-12含量稳定,C-14则不断因放射性而减少。

【半衰期定年】

敲黑板!那么,我们如何确定一个古老的东西的年份呢?

C-14在文物内部逐渐减少,有一定的规律。从这个生物死亡开始算,C-14的残留量可以绘制成一条曲线。

——————非理科的朋友可以跳过这里————————

根据曲线,可以得出一条公式:

这条公式对于所有放射性元素都可以成立。N是目前放射性元素的残留量,N0是放射性元素原来的量。N0减少到N的速度由自然常数e的-λt次方计算,变化之后得到公式:

把e翻过来变成ln,得到:

t=8267·ln2=5730years

*为什么(1/λ)=8267呢?

根据各种考古和生物样品的测定,碳的衰变曲线图经过多次修订。曲线变化当中,常数λ和(1/λ)都会相应变化。1960年代测定的“真实半衰期”为5730年,与(1/λ)=8267为一个标准,目前中国一般使用此标准。另外,1950年代测定过一个“利比半衰期”为5568年,此标准下常数(1/λ)=8034,这个标准多为欧美采用。

——————非理科的朋友可以跳到这里————————

到这里,我们便找到了所有含碳的生物体内共同的密码。通过以上公式,只需要知道被测物体内的碳残留量,就可以知道其死亡年份。

【C-14的局限】

C-14方法有不少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就是准确度。

在距今20000年到12000年之间,误差大约在70-150年,这个误差对于古人类研究还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进入距今6000年以内,其误差则在30-40年左右,对于一些样品来说,这个误差足以造成误判。因此考古学家不能过度依赖C-14方法,而是要综合其他线索来作判断。

此外,C-14的准确度也必然引起取样量的问题。为了准确,取样的量就要增加,位置也要增加。对于木构建筑、植物种子、人骨等可以多点取样且对文物本体影响不大的,自然可以满足,但如果面对精品陶瓷器、漆木器等精美文物,取样则要十分慎重。如果取样不合适,不仅对文物本体有影响,也会使检测结果缺乏说服力。

对于木材的定年,特别是木构建筑的定年,人们常用年轮进行校正。由于同一地域的温度湿度对木材影响一致,木材的生长年代的年轮是有特征的,也可以体现木材年龄。用年轮信息可以与C-14结果相互印证。

【其他】

C-14定年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很多文物的检测。有多广泛?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含碳的东西就知道了:骨头、木材、灰烬、墨料、纺织品……

那么,还有没有别的元素可以用呢?

其实还有更多的元素可以进行类似的放射性测定。比如磷-32/33(用于生物、基因),硒-75(蛋白质),锶-85(人骨),氚(生命科学和药物代谢)等等。

其中锶同位素研究已经广泛用于测定古人的居住环境与迁徙路线。有机会再讲吧~

THE END
1.揭开禁限出境文物的面纱!省鉴定站与你共同守护文物安全《文物保护法》2024年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并将于2025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在《文物保护法》2024年版中,第七十七条规定新增加了“国家禁止出境的文物的具体范围,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规定并公布”的表述。 https://www.nfnews.com/content/ryeJdmZz3g.html
2.新华全媒+2024,我们共同镌刻这些文化印记2024年,我国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文旅消费热力涌动,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文明“密码”不断破译 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京揭晓。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等入选。这些考古新发现,以更加鲜活的笔触生http://bj.news.cn/20241230/e24a57869fab4a03808e58898475c64b/c.html
3.考古里的碳十四测年法是怎么回事这其中,只有碳十四(14C)才具有放射性。碳十四(14C)在自然界含量*少,而且半衰期很长;它也是碳的*稳定、*重要的同位素。碳十四(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不走运的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大气中碳十四的含量还可能会有轻微的改变(诸如太阳黑子爆炸、火山喷发等);所以碳十四半衰期还要按照具体的年代进行修订(树轮曲线),http://jishu.baijiantest.com/1812744081168793600
4.太会整活儿,这些“黑科技”让“沉默”的文物“开口”讲话在发掘中,考古人员在显微镜下将竹炭屑挑选出来,对挑选出来的竹炭屑按照实验室流程进行前处理,一系列操作后,在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仪上完成了碳十四年代数据测量,最终揭晓三星堆文物的年代属距今30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天、空、地协同感知系统 获取更清晰三维信息https://www.ishaanxi.com/c/2023/1022/2979919.shtml
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类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技术、装备及产品;限制类主要是工艺技术落后,不符合行业准入条件和有关规定,不利于安全生产,不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的生产能力、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淘汰类主要是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生产隐患严重,阻碍实现碳达峰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1.asp?id=768752
6.2022年河南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卷(考生回忆版)A.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 B.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C.促进经济社会全面高速发展 D.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 5.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下列关于“双碳”工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A.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https://gwy.haedu.cn/henangongwuyuan/2022/0718/1178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