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朱德的扁担》教案设计(精选13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战士们为什么藏起扁担后又不藏扁担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写词语。

2、集体订正。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这一段共有几句话讲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全班齐读。

2、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后会浮现什么情景请仔细观察文中插图,你感受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师生评议。

(3)指导朗读,注意读出艰难,辛苦的心情。

3、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1、2句,边读边感悟。

(2)齐读。

(3)自由读第3、4、5句话,边读边悟。

(4)说说为什么起先要藏起朱德的扁担,后来又不藏了

(5)指导朗读。

(6)全班齐读。

三、总结全文。

1、学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教育学生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

四、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8.朱德的扁担

会师挑粮藏敬重

山下不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读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大致了解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为什么扁担先藏而后又不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

能正确书写13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故事,为什么扁担先藏而后又不藏。

教学重点:

认读1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掌握生字新词。

正确书写生字。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教学挂图。

(1)了解什么是扁担,扁担的用途,担东西的工具。

(2)了解朱德的生平。

2、师:就是这么一位伟大的将军,他面对缺粮的困难,是怎样身先士卒,

与士兵同甘共苦的

3、同桌互读。

4、开火车读。

5、朗读全文,要求读通读顺。

二、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的内容。

3、了解课文词语的意思。

三、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组词。

3、识记生字。

4、师范写,生书写。

5、讲评。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各一行。

第二课时

山上

8.朱德的扁担会师挑粮藏敬重

在开课设计时,我以扁担挑箩筐的形式出示课文内容,形式的简单转换传递的是新奇,换来的是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整堂课没有了学习历史人物的枯燥乏味,而是学生们都充满了好奇心,一步一步地进入课文的中心内容。教学时,我先从整体入手,通过初读感知文意,通过在读感知人物特点;然后从细节入手,通过课文的重点词句品析,让学生逐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格魅力。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描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们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赞颂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教学时,我们紧扣住朱德的扁担这一看似平常却又不平常的扁担,从学生的好奇入手,以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之处着眼,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进而了解到红军战士、朱德同志不畏困难、勇挑重担的革命精神。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认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投影片

教学课时:

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3、指导书写生字:守、攻、必、

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课前预习:圈出生字,描红,并认读。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读:扁担的担是轻声

你见过扁担吗?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仔细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扁担上写着朱德记三个字

(3)、记就是记号、标记,现在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

对了,就是朱德(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4)、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呢?

(5)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朱德爷爷是一位总司令,他还要扁担干什么呢?

小朋友真会提问题,就让我们来读课文,从文中来找一找答案吧

2、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词,根据学情,指名同学做小老师领读几个重点词:

井冈山根据地、粉碎、储备、同志、山高路陡、斗笠、翻山越岭、劝

(2)四人小组轮读课文,同学间互相正音。

(3)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4)、生交流自己读懂的;

A、我知道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起去挑粮;

板书:挑

B、我了解到战士们怕朱德累坏了,就把他的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板书:藏

C、我知道了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

板书:做

(5)、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自己读书就能获得这么多的知识!你觉得课文哪一段写的最有意思、读下来让你脑中的问题最多?(引导学生质疑)

(6)、指名读第3段,其余人边听边想:读了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可能会质疑;

A: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

B:朱德同志为什么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

C: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5、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口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要想知道朱德同志为什么坚持要和大家一起挑粮,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咱们就必须要来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读第一段,看看读了这一段,明白了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随机讲解会师(并随及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儿就是指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主席带领的队伍会合在一起了。这时队伍壮大了,战士们多高兴呀!

(3)、引读第二句:读了这一句,你看出什么来了?

(红军所处的位置很危险)

(4)、想象一下:山上的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指名学生说。

B、学习第二自然段:

(1)、边读第二自然段,边用画出描写去茅坪挑粮所遇到困难的句子,可在重点词下做记号。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3)、想象一下:五六十里会有多远?

联系生活:我们去城北公园玩,大约走2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30次城北公园这么远的路。

山高路陡:师在黑板上画出高山的简笔画,让生体会山的高、险。

想象一下,山有多高,山路会怎么陡峭,红军战士在这样的山路上挑粮行走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4)、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第二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6)、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6。小结:通过学习这二段,我们知道山高路陡,挑粮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已经解决了自己原先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剩下的不懂处咱们下节可再来学习。

7、学习3个生字

守、攻、必、

重点:必的笔顺及占格情况

8、完成课堂作业,书写生字

⒈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仿照例句,把有更加一词的句子补写完整。

3、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段。

4、学写生字:攻、必、产、劝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3段。

教学难点: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教学准备:投影片。

1、复习:

课文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2、教学第3自然段:

(1)(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②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先指名有一句说一句。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读1、2句。

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块儿挑粮),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④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①轻声读后面的课文。划一划,哪些句子告诉我们答案?

②谁能用上这些词,用自己的话说说。

大家想、太累、劝、藏、因此、又、找来

③指导朗读。

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没想到)

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④引读:大家见了

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3)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

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课堂练习:

指导书写有关生字::攻、必、产、劝

第三课时

⒈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⒉复习生字词,进入课内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带记桃

戴纪挑

(2)听写词语:

2、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朱德带领部队和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刚山会师,朱德和战士们一块儿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我们。

3、指导背诵第3段:

(1)自由读第3段,想想哪几句话写了同一个意思?

(2)同桌互相讨论课堂作业本第3题。

(3)根据第3题的提示,自由试背第3段。

(3)指名检查,齐背。

4、把句子补充完整: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___________________。

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大家更加敬爱朱德同志,同志们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导完成作业:

课堂作业本第4题:

(1)读题,三个句于里都有一个什么词?更加可以换什么词?表示程度怎么样?

(2)你能用更加说一句话吗?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指导观察。

讲解:记,在这里是做记号的意思。

2、揭题: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出示课题)

3、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

4、朱德爷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二、初读指导

1、各自按拼音轻声读课文,要求:

(1)标出各自然段序号;

(2)画出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想想他们的意思;

(3)读正确。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朱德同志井冈山敌人

(2)领读生字词:朱。志都是翘舌音,冈是后鼻音。

(3)指名读生字词。

(4)齐读生字词。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

坚守粉碎围攻必须生产山高路陡

(2)理解生字词。

粉碎:使彻底失败或毁灭。

围攻:包围起来加以攻击。

山高路陡:形容地势十分险要。

(3)领读生字词。

4、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1)出示生字词:翻山越岭劝

(2)齐读生字词。

5、各自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三、课堂作业

1、习题2。

2、读读。抄抄。写写生字词。

3、朗读课主,做到正确流利。

王丽军老师的《朱德的扁担》执教得扎实、细腻、有效,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随文识字,将生字教学穿插在课文中,设计巧妙。

一、斜风细雨,夯实基础

本科识字量大,词语理解也有难度,王老师独具匠心地利用图示帮助孩子们理解。比如学到“山高路陡”这个词语,借助简笔画,学生理解的词意。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并贯穿整个小学阶段。《小学语文课标中》指出: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各种识字机会主动认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方式识字。

王老师就非常注重这块教学,板书课题“扁担”就要求孩子们一起书空,加强记忆。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老师讲解来回一百多里的距离,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确定,大概是来回太远的距离)问:“山高路陡”和“山高路远”意思一样吗?突出一个“陡”字。问: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样?你们空身爬山都觉得累,那再挑上一担粮食,走那么远的路又会怎么样呢?(很辛苦)

不仅如此,在这里还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当时的形势,让学生明白不仅是距离遥远,地势条件差,而且还面临着敌人攻击的危险。)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这个路途的艰险。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难。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去挑粮食的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人,这是因为路途艰辛。这样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挑粮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接着再联系他们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这个难点很好地解决了。

说教材

《朱德的扁担》是本学期为了加强革命传统教育,新增加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在1928年,红军初建时期,在国民党竭力“围剿”的特定环境下,广大红军战士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为了坚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而到茅坪去挑粮食的故事。全文没有一句对话,但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心理,真实的反映了革命队伍中官兵互敬互爱,同甘共苦的场面。课文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可以以身作则、吃苦在前的红军指挥官的形象,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出革命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简要揭示当时的背景和形势。(这个自然段我将它放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来解决。)第二自然段叙述了红军战士们争着到茅坪去挑粮。第三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讲了朱德加入了挑粮的队伍,战士们怕他累着,藏了他的扁担,但他又连夜做了一根,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挑粮食路途遥远、山高路陡,体会挑粮的艰辛。

2、第3自然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要从中体会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和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之情。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三、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卡片

说教法和学法

一、想象拓展,发展学生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也是多元的。”启发学生借助教材展开想象,并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内心,从吸收至倾吐,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认识,指导他们的生活。

二、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开展了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到图书室查阅、询问家人搜集朱德的有关资料,使朱德这一伟人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初步印象。这样不但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而且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在第一课时,结合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教师讲述了本文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学生的自读,教师的点拨明确了此时红军所处的严峻形势,即“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是敌人。”坚守阵地相当的困难。第二课时,在这个基础上,我主要完成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导入时主要是复习一下上堂课的内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教师提问: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只要说出当时坚守阵地困难重重即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导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当时真的是形势严峻,红军战士们在这个情况下要坚守阵地真的是非常困难。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一)第二自然段解读

1、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学生自由读后师介绍:由于遭到敌人地方武装的封锁,井岗山时期的生活十分艰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红军战士开始了自耕自种的生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自产的粮食不够,且盐、油等都十分紧缺),红军决定到山下六十多里地外的茅坪去挑粮食,顺道打探一些消息,带点盐、油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回来。从中学生明白粮食当时是很紧张的,挑粮是必须的。

2、出示“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问:“抽出”什么意思?(即挑选的意思)

如果你是红军的领导你会抽出哪些人去?(身强力壮、力气大)为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

“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师讲解来回一百多里的距离,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确定,大概是来回太仓的距离)

问:“山高路陡”和“山高路远”意思一样吗?突出一个“陡”字。

用简笔画表示出“陡”的意思。

问:你们爬过山吗?感觉怎样?你们空身爬山都觉得累,那再挑上一担粮食,走那么远的路又会怎么样呢?(很辛苦)

(不仅如此,在这里还可以联系第一自然段中当时形势,提一下不仅是距离遥远,地势条件差,而且还面临着敌人攻击的危险。)

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这个路途的艰难。

第二自然段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体会挑粮食路途艰难。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体会去挑粮食的一定是身强力壮的人,这是因为路途艰辛。这样学生已经体会到了挑粮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接着再联系他们平时爬山时的感受:自己空身爬都很累,担上粮食就更艰难了。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情感体验使这个难点很好的解决了。

这么艰难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做呢?

从这里学生就能体会出红军战士不怕苦难大无畏的精神,这个就是红军的精神。指导朗读,把战士们争着去挑粮的那种感觉读出来,进一步体会战士们的精神。

(二)、第三自然段解读

1、(出示图片)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问:大家看谁走在最前面?(朱德)

看着这幅图片你能在课文中找到用来描述的句子吗?

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让小朋友看看朱德的装扮与其他战士们有没有不一样?并体会“满满”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

(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适当介绍一下当时朱德同志的年龄,以及当时的职务是红军的军长,初步感知朱德与大家的不同之处。)

2、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一道),而且穿戴和战士们?(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满满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要求学生说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是把自己也当作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在这个基础上指导朗读)

小朋友看到朱德爷爷这么辛苦觉得心疼吗?战士们也是和大家一样。

设计说话练习: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会怎么劝朱德?听听朱德会怎么回答?

(劝说的时候可以适当点拨,点拨小朋友结合第二自然段中的地势条件说说路途的艰辛以及险恶。并且结合上一句“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来说。)

之后出示这句话: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指导朗读,体会其中战士们对朱德的关心。

(可是朱德同志却不听大家的劝说,他依然要去挑粮)

3、出示扁担图

看,这就是朱德挑粮食用扁担。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朱德记)

(1)理解“记”是记号的意思。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轻声读后面的课文。联系上文劝说内容继续。

(3)战士们劝说不成之后,是怎么做的?(板书:战士藏扁担)为什么要这么做?(板书:尊敬热爱)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板书:朱德做扁担)为什么这么做?(板书:同甘共苦)

这个自然段的重点是让学生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以身作则的精神。学生主动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更有效。通过让学生了解双方的行为意图,从每个角色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体会到战士对朱德的敬爱,以及朱德同志的精神,这样有了换位思考的答案,比教师填鸭式的说教要好多了。

4、引读:大家见了,——

(1)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大家见了,心里想:()。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通过填空,加深刚才体会的精神。

(2)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

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三、拓展延伸

选一题:1、讲一个朱德的故事。

2、讲一个革命领袖或革命英雄的故事。

这样的课后练习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以这堂课的学习为起点,积累更多的知识。这也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

说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战士藏扁担尊敬热爱

朱德做扁担同甘共苦

本教学板书是为了落实教学难点所服务的。本文的第三自然段中通过“扁担”来达到情感的升华,突破这个难点就能够体会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精神品质,以及战士们对朱德的尊敬热爱之情。

说特色

1、设身处地,主动思考。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自己的身边去发现,去对比,加强对当时革命状况的了解,从而引发对革命事业崇敬之情。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把学生置身于故事所在的背景中,使得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一员来参与,参与其中的艰辛,参与其中的心理过程,这样不但有助于教学的开展,而且也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加的感同身受,激发学生对革命领导人的尊敬与热爱。

2、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始终从重点内容入手,一开始从课文中的遣词中明白了挑粮的艰难,需要的是年轻力壮的战士才能胜任。朱德年纪大了,工作繁忙可是依然坚持要去。另一个重点就是“扁担”,始终抓住“扁担”,从战士的“藏”,到朱德的“做”,并且刻上“朱德记”三个字,层层递进,把难点一步步的剥离,突破。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15个生字。

2、能够正确书写“志”。

3、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交流识记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所带来的乐趣,初步体会朱德与战士

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3、能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初步体会朱德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

意。

(三)课前准备:

引领学生了解故事背景。

二、说教法:

三、说学法:

依据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课堂上,让学生使用“自主探究”等方法去观察、发现、识记、积累。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这节课,我以扁担图片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机引导学生认识“扁担”两字。在播放存放在博物馆的朱德的扁担图片,调动学生的感官进行观察,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朱德,学生初识“朱德”二字,并在补充课题和介绍朱德资料时,引导学生在复现中巩固认字、在资料中认识“泽”。资料中“中国十大元帅之首”为后面帮助学生了解朱德作为一代领袖还与战士一起挑粮这一故事中所折射出的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以身作则的高贵品质做好铺垫。

2、识字环节,不再是单调的逐一讲解。学生在词中、句中、段中利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体现识字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不同的情境中发现、再现。

首先,我让学生4个词语“同志、敌人、队伍、打仗”利用加一加、形声字来认识“志、敌、伍、仗”,并指导书写“志”,相机拓展心字底的字,以一个字来学习一类字,渗透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再把词语连城一句话,在句子中复现生字,起到巩固识字的作用。

其次,我又出示了第二自然段中两句话,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读准字音。借用图片理解“陡”的意思,并通过把音节送到合适的括号这个小活动,区分多音字“难”不同读音的用法,做到音、形、义的巧妙结合。

然后,通过一个小表演让学生记住“争”,并体会字的意思,同时积累与“争”有关的四字词语“争先恐后”,丰富学生词汇量、积累语言。

最后,让学生读三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认识“疼、料、敬”,初步体会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感受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从而让学生对伟人的`敬意油然而生。

三、检测环节:

四、作业的布置,我让学生通过搜集并阅读故事《朱德挖泉水》,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并为进一步了解朱德做好渗透。

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学写“必、守”。

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通过朗读,会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体验人物的品质的能力。

情意:通过朗读理解,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德。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德。

一、读题导入:

1、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三课,谁来读一读课题?是谁的扁担?在读“扁担”一词是应改注意什么?

谁再来读一读课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复习生字

1、学习课文之前,老师先来考考你,你能把这些生字读准确吗?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二小节

⑴出示井冈山会师图,介绍: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我们的课题是《朱德的扁担》,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用?(挑粮上山)

为什么需要挑粮上山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在文中找一找答案。(出示这一节)

放大: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抓住词语:储备(理解词语)

⑵自由读读剩下的两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

抓住词语:五六十里山高路陡(理解词语)(出示图)

尽管这么困难,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2、重点学习第三小节

过渡:我们都知道,朱德爷爷可是我们解放军的……(总司令),可是,他却和战士们一块儿挑粮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找一找。

⑴出示: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从这里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满满的”一词读懂了什么?)

我们能不能怀着一种对朱德爷爷敬佩的语气读好这句话呢?齐读。

⑵战士们看到朱德爷爷这样做,他们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让我们代替战士们劝劝朱德爷爷吧,谁愿意先来劝的?指名说。

师:可是,不管大家怎么劝,他总是不肯,坚持要去挑粮食。

实在没办法了,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这个办法行不行呢?(不行)

为什么?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不料)

不料是什么意思呢?

⑶过渡: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⑷是的,你们看,这就是朱德爷爷当年用过的扁担,据说朱德爷爷在刻完了“朱德记”这三个字后,还笑着对战士们说,你们以后谁要是再偷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了。这话引得战士们都笑了。小朋友们想一想,战士们这时候心里会怎么想呢?

出示:大家见了,心里想:。

⑸是啊,朱德爷爷这种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所以,当时在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谁来读一读?

出示: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过渡:这首歌谣表现了老百姓对朱德爷爷的爱戴和信任,有了像朱德这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总司令,一定可以粉碎敌人的围剿。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好这一小节。

3、拓展延伸

⑴学完了课文,你想对朱德同志说些什么?

⑵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朱德的故事吗?请阅读《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等课外书。

三、生字教学

必:心上一撇。第三笔点偏左一点,第四笔撇要重笔轻收。

守:家内空空寸来守。上大下小,宝盖头稍宽,“寸”的横画短,写在横中线上

教学反思

开发区实验小学王亚

《朱德的扁担》是继《要好好学字》又一篇介绍国家领导人的课文,它围绕“扁担”这一种常见的器物写出朱德的故事。

这篇课文描述了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赞颂了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广大战士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全篇课文围绕“挑粮”这一中心展开,突出了“扁担”的故事,给人深刻启发。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革命故事,让学生感悟朱德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课文所记叙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则成为课文的重难点。教学中,我把课文的重点落在了第三自然段。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作为革命领袖,要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风范。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话音刚落,小手林立,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我继而又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作为革命领袖,为何要亲自和战士们一道呢?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却大胆地回答道:他想让战士们更有精神去打败敌人,所以自己亲自去,想和他们共同……此时,他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心中的感受,或许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我欣喜的送给他一副赞赏的笑容,其实能说出这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我立刻送给他“同甘共苦”一词,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来读懂的目光。再细读,品悟,从而加深了对“同甘共苦”一词的理解。

为了再现人物鲜活丰满的形象,又从人物的行动入手,抓住“藏”和“做”,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有效的引导,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很多情况下,由于孩子们的词汇量有限,一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朗读来感悟,此时,人物的形象便深深地烙在了学生的心灵深处.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但其意义不仅仅是向学生展示了语言符号,而是在其精当、精彩、精妙的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感情。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不能仅仅悬浮于文本的表层,不能用简单的“是什么”、“怎么样”来机械地处理文本。我们要把握文本中或泄世奔腾或脉脉隐含的感情脉搏,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依托的生命意义,使学生能在激荡的感情中受到感染,使他们能在

或高昂或深沉的情绪中对人生有所顿悟。

这时,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你们觉得吴长松背得很轻松吗?战士们肩上的粮食更多,走的路更远,遇到的困难更多,你能想到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吗?”马上,有学生就说:“他们走的山路会很高,路会很窄,要是下雨的话,就更滑,更危险了。”吴长松很积极的举手,他说:“他们走那么远,草鞋会磨破,脚会打起泡的!”还有学生说:“路上有许多送动的石头,会绊脚的,一不小心就会摔交的”我连忙说:“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老师都仿佛看到了他们在这样的路上艰难的走着。”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通过教师对文本的挖掘,激活了他们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也让这代的小皇帝们体验到战士们那辛苦的路程。这段虽不是重点段,但从这里所让学生理解的感受是很难得的。所以,一篇课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价值,激活学生独特的体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高教学的效果。

《朱德的扁担》教学反思

《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朱德与战士们一起挑粮的革命故事,让学生感悟朱德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课文所记叙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则成为课文的重难点。教学中,我把课文的重点落在了第三自然段。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作为革命领袖,要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风范。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话音刚落,小手林立,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我继而又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作为革命领袖,为何要亲自和战士们一道呢?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却大胆地回答道:他想让战士们更有精神去打败敌人,所以自己亲自去,想和他们共同……此时,他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心中的感受,或许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我欣喜的送给他一副赞赏的笑容,其实能说出这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我立刻送给他“同甘共苦”一词,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来读懂的目光。再细读,品悟,从而加深了对“同甘共苦”一词的理解。

为了再现人物鲜活丰满的形象,又从人物的行动入手,抓住“藏”和“做”,使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有效的引导,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今天,我教了《朱德的扁担》第二课时,课文的重点落在了第三自然段。

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作为革命领袖,要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风范。可在课堂中,正在为这些词语怎样引入学生的视野中而犯愁,却发现课堂预设之外的惊喜不断涌现。

课堂中,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中的内容。话音刚落,小手林立,大部分孩子都能回答,或文中语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我继而又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作为革命领袖,为何要亲自和战士们一道呢?一个极其普通的孩子却大胆地回答道:他想让战士们更有精神去打败敌人,所以自己亲自去,想和他们共同……此时,他已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心中的感受,或许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来表达。我欣喜的送给他一副赞赏的笑容,其实能说出这样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于是我立刻送给他“同甘共苦”一词,班上所有小朋友都投来读懂的目光。再细读,品悟,从而加深了对“同甘共苦”一词的理解。

很多情况下,由于孩子们的词汇量有限,一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可以通过朗读来感悟,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一、新课导入

课题质疑,生齐读课题《朱德的扁担》提出问题。

二.授新课

1.讲解“朱德”“扁担”的读音与字体、偏旁。

2.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纠正轻声的读音。

3.先点名读第一自然段,再齐读第一自然段。

4.提问:从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朱德是什么人)

5.齐读第二自然段,解决问题:朱德的扁担是用来干什么的?(挑粮食)

6.欣赏朱德同志条粮食的图片,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7.齐读描写朱德形象的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拓展:你从“满满”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8.阅读课文,想一想:

(1)战士们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

(2)从这个“藏”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战士们对朱德的敬爱)

(3)后来,战士们为什么又不藏了?

9.引导学生逐个解决问题,齐读课文,边读边解决。

(由朱德同志与战士一起挑粮,同甘共苦,同时教育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

THE END
1.粮怎么读粮组词粮的解释读音笔顺拼音笔画粮是什么意思《国语字典版》 「粮」 拼音:[liáng] 怎么读: 1. 名词谷类食物 2. 名词赋税、田赋 粮是什么意思《辞典简编版》 「粮」 拼音:[liáng] 怎么读: 1. 谷类食物的总称。【组词】乾粮、杂粮、粮食 2. 古时以粮为田赋。【组词】纳粮、粮税 粮字组词 「粮」词语组词 五粮液 粗粮 粮票 杂粮 粮https://zidian.bi0.cn/7CAE__hanyu.html
2.粮,粮字,粮字拼音,粮字部首,粮字笔画,粮字含义,粮字解释,粮字典故查询的字:粮 粮 音节:liang注音: 部首:米部首笔画:6 部外笔画:7总笔画:13 笔顺:4312344511534 浏览:1841 liáng ①<名>旅行用的干粮;军粮。 《过秦论》:“赢~而景从。” ②<名>粮食;谷物。 《商君书·勒令》:“民有余~。” ③<名>田赋;田税。 http://www.98655.com/show.asp?q=%E7%B2%AE
3.食粮造句3、洗簌器具不乱用,买菜购物戴口罩。出门自带喝水杯,集体餐饮消毒碗。疾控中心常检验,烟酒不沾肝舒安。蚊虫苍蝇消灭掉,杂食粮蔬身体康。愿你远离肝炎。 4、不知什么东西在使他从陈腐的学说里摄取精神食粮,仿佛他那壮硕的体格的唯我主义已经不再能滋养他那颗唯我独尊的心了。 https://www.hao86.com/zaoju_view_9ab00d43ac9ab00d/
4.字音复习资料大全(精华)1.(2013大纲全国,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女红(ɡōnɡ)安土重迁(zhònɡ)商埠(fǔ) B.莅临(lì)大放厥词(jué)挟制(xié) C.懦弱(nuò)年高德劭(shào)两栖(qī) D.遽然(jù)精神抖擞(sǒu)坍陷(tā)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aktplex8.html
5.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主题班会教案(精选15篇)4、如果看到有的同学把吃不了的饭菜倒掉时,我们要及时地进行制止和劝阻。女:看来同学们真的理解了“粒粒皆辛苦”的含义了。为了宣传爱惜粮食,提高人们的节粮意识,联合国把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可见全世界人民都已投入到惜粮节粮的活动之中,让我们把勤俭节约时刻铭记在心吧! 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77884.html
6.睛字可以组什么词1、两字词语类 眼睛、张睛、猫睛、凝睛、鹘睛、龙睛、目睛、青睛、回睛、点睛、定睛、金睛、转睛、瞳睛、重 睛、停睛、悍睛、守睛、睛、通睛 2、四字词语类 目不转睛、火眼金睛、擦亮眼睛、龙睛凤颈、眼睛发白、金刚眼睛、鼓睛暴眼、眼睛珠子、眼不转 https://youxi.xkyn.com/wy-reh2e5s5h5b2ser5hye.htm
7.寅吃卯粮的近义词寅吃卯粮的反义词近义词/反义词寅吃卯粮用法 寅吃卯粮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寅吃卯粮怎么造句 寅吃卯粮的成语用法词语近/反义词 含寅的词语 含吃的词语 含卯的词语 含粮的词语 字典查询 寅的意思 吃的意思 卯的意思 粮的意思更多词典汉语词典国语辞典词语造句 词语字数两字三字四字五字六字七字八字多字 http://m.gudian8.com/jinyici-fanyici/detail/e5af85e59083e58dafe7b2ae/
8.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奇诗怪词这首吟松月诗为联珠体诗中的另一种格式,即每句都吟同一事物,某些词语在句子中重复出现,而不是前后蝉联。 这种体一般每句有两个相同的词,可称之为两字连珠诗。这首可叫松月连珠诗。 【花月吟效连珠体十一首 1 明 唐寅】 花正开时月正明,花如罗绮月如银。溶溶月里花千朵,灿灿花前月一轮。 月下几般花https://www.360doc.cn/article/559263_889221958.html
9.府字组词大全带府的词语有哪些京府、府户、土府、府差、府史、府镇、绛府、庾开府、府朝、府端、府丞鱼、府学、府帅、天府之國、俭府、莫府、兩府、闔府、府庠、府命、府君、府戶、府廨、二府、拜府、风府、府实、府兵制、府种、府聚、府守、讼府、幕府書廚、还可以根据词语的字数、字的位置、组词是否为成语来分类查看组词信息https://www.zhcidian.com/cidian/zuci/2395.html
10.诸暨方言词语的文化透视这不仅说明了诸暨的地理、文化,也揭示了诸暨人民的性格:性直,易解,即直爽;好斗,即稍逊谨慎;聪慧[48]。这些都对诸暨方言词语的产生了并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可以这么说,诸暨方言是诸暨地方特点的总合,是诸暨地理、人文的总合。有相当多的词语,只有结合诸暨的文化的有关因素进行阐发,才能真正把握其意义。http://ywh.usx.edu.cn/info/1031/2156.htm
11.中国方言(三)福建境内主要有闽语和客话两种方言,其中以闽语影响最大。 闽语又可以分为五个主要次方言:(1)以福州话为代表的闽东方言;(2)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3)以莆田话为代表的莆仙方言;(4)以永安话为代表的闽中方言;(5)以建瓯话为代表的闽北方言。其中又以闽南方言影响为最。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709/23/2478227_132622416.shtml
12.[世界遗产在中国138集]解说词.doc圣迹图 在陈绝粮 圣迹图 退修诗书圣迹图 职司委吏三圣图 颜回 孔子 曾参 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于1994.12.15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在中国18(CCTV高清)——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2001.12 在这段东西绵延一公里的山崖上,矗立着二百五十二个窟龛、五万一千余尊精美的佛像。它们最大的高十七米、最小的仅有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1001/56558157.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