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山的词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3、花团锦簇:形容花朵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出自《景德传灯录》;
4、红叶似火:秋季香山红叶的颜色像火一样的红;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第3自然段中的文字。课后练习第5题作出了这样的要求: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由编者意图可见,引领学生品味写景文字并学会仿写是教学本课的核心目标之一。
写景文字只有区区两句,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独特的表述洋溢着盎然的诗意,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从内容看:
所写景物只有四种:“山冈”“松林”“溪流”“竹林”,但有山有水,可以引发我们无穷联想:“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同时还有松有竹,岁寒三友占其二。这些景物无不积淀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儒家修齐治平理想代表的出场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
描写景物的词语只有8个:“那里”“蜿蜒起伏”“几片”“疏疏朗朗”“潺潺”“清澈见底”“茂密”“青翠欲滴”。但它们却从方位、形状、数量、疏密、声音、透明度、颜色等方面对景物的特点分别予以介绍,和而不同。
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这句耐人寻味的妙喻又将景和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从形式看:
这段写景文字先介绍景物的主体山冈,然后再介绍局部的松林、溪流、竹林。在描写这四种景物特点时,采用“什么的景物怎么样”的句式,整齐优美,朗朗上口,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教学设计】
一、亲近美景感悟意蕴
1.师:同学们,《三顾茅庐》这篇课文详写了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刚才我们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充分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本文的人物描写让我们领略了名著的魅力。我们再来读读第3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发现它虽然只有区区64个字,却很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2.师:请同学们思考作者描写了哪几样景物?它们让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生答,师板书:山水松竹)
3.师小结:古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人还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山和水的背后分明隐藏着一个人,这人是仁者和智者的化身。这里有松有竹,岁寒三友占其二,仿佛又暗示了这位世外高人品性的高洁。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
二、破解密码积累内化
1.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文中的这些词语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物的呢?
2.师小结:描写景物的词语虽然只有“那里”“蜿蜒起伏”“几片”“疏疏朗朗”“潺潺”“清澈见底”“茂密”“青翠欲滴”等8个,然而却从方位、形状、数量、疏密、声音、透明度、颜色等方面分别予以介绍,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啊。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3.师:4处景物,8个词语就让我们浮想联翩,身临其境。其实妙处还不止于此,描写山冈、松林、溪流、竹林的句式还有共同点呢,你发现了没有?
4.师:最后一句“景色秀丽宜人”也不简单,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吗?
5.师:如果老师把这些景物和描写它们的词语去掉,你还能把它们回忆出来吗?
三、链接生活仿写迁移
1.师:这样的句式不仅可以描写隆中的美景,也可以描写其他地方的景物,比如山冈、湖泊、田野、小溪……拿起笔来吧,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2.阅读交流学生的仿写片段。从有没有选取代表性景物、有没有抓住不同的特点、用词美不美等方面评析。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五单元知识点第五单元基础知识必记
一、字词盘点
1.字
(1)难读的字
缩(suō)甩(shuǎi)蹦(bènɡ)
(2)难写的字
秧:左窄右宽,右部“央”的一横两边都要出头。
割:左宽右窄,左部“害”的中间部分是一个“丰”。
疯:部首是“疒”,里面是个“风”。
嘻:左窄右宽,右部是“十+豆+口=喜”。
(3)多音字
蔓màn(蔓延)wàn(瓜蔓)
缝féng(缝补)fèng(裂缝)
斗dòu(斗争)dǒu(斗室)
嚷rāng(嚷嚷)rǎng(叫嚷)
2.词
(1)必须掌握的词
后脑勺本来活生生苞蕾苔藓丰满
甘蔗瀑布软绵绵谚语农作物尽量
雨衣袖筒斗篷情况袖子瓦蓝预报
遮盖讲座油锅酱油闹钟逗引嘴唇
(2)近义词
生长~成长本来~原来苞蕾~花蕾
丰满~饱满尽量~尽力迅速~快速
飞快~飞速菜畦~菜地增加~增长
预报~预告遮盖~遮掩逗引~勾引
不声不响~一声不响理直气壮~义正词严
小心翼翼~小心谨慎
(3)反义词
丰满枯瘦迅速迟缓增加减少
飞快缓慢遮盖裸露安静热闹
不声不响大吵大闹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小心翼翼粗心大意
(4)词语归类
①ABB式词语:活生生软绵绵凉冰冰明晃晃
类似的词语:笑哈哈笑眯眯笑嘻嘻笑盈盈
②AABB式词语:窸窸窣窣安安静静满满当当
类似的词语: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安安全全
③描写夜色的词语:满天星斗
类似的词语:月光如水月明星稀月白风清
④描写说话有气势的词语:理直气壮
类似的词语:慷慨陈词义正词严严词厉色
⑤描写声音的词语:窸窸窣窣滴答滴答
类似的词语:叽里呱啦淅淅沥沥嘻嘻哈哈
⑥量词:一块白石头一件新雨衣一层玻璃
⑦动词:敲着鼓点跑到窗前挺着脖子甩着袖子
⑧修饰词:用力地长扁扁的纸盒子厚墩墩的云彩
二、佳句积累
1.比喻句
(1)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路面比作玻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马路的洁净。
(2)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上像挂满了珍珠玛瑙。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雨滴比作珍珠玛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景色的美丽。
2.拟人句
(1)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杨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看见起风时的高兴心情。
(2)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雨点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心中的盼望实现后的喜悦心情。
3.夸张句
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
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感受到下雨时狂喜的心情。
4.精彩句
(1)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写出了夏天万物生长的景象。
(2)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
这句话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表达了“我”对雨衣的极度喜爱之情。
5.哲理句
(1)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这句话引用俗语,来说明夏天与世间万物生长的关系的密切。
(2)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这句话引用农谚,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说明夏天与生物生长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3)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这句话写明白的道理: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尽量地长身体、长知识,努力地锻炼和学习。
比喻的修辞手法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判断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三、考试热点
1.《夏天里的成长》一课,引用的谚语较多,考试时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选择的形式考查。
2.《盼》一课,心理活动描写很精彩,考试时常以句子仿写的形式考查。
3.《习作例文》二则和第五单元习作,考试时常以围绕中心选择不同方面或事例的形式考查习作水平。
四、“1+X”阅读
推荐篇目:曹敬庄的《索溪峪的“野”》
推荐理由:作者身处美丽的索溪峪,感受到的是一个字——“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作者选取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张家界索溪峪独特的美景,表达了畅游于大自然时愉快的心情。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六单元知识点一、字词盘点
1、字
绕(rào)慨(kǎi)蔼(ǎi)
簸:注意右下是“皮”,不要写成“支”。
涯:左窄右宽,右边“厂”下是两个“土”。
裹:外面是“衣”,里面是“果”,不要少写左下的“丿”。
2、词
晶莹摇篮壮观和蔼半径资源有限
矿物地质无私矿产慷慨节制开采
枯竭贡献毁坏滥用生态设想例如
基地破碎目睹子孙
晶莹~剔透交错~交叉渺小~微小
恩赐~赏赐慷慨~大方开采~发掘
枯竭~干涸贡献~奉献随意~任意
温暖~暖和合适~适合顺溜~顺畅
松散~疏松舒服~舒适打算~盘算
笑嘻嘻~乐呵呵
晶莹浑浊和蔼严厉渺小伟大
无私自私慷慨小气开采埋藏
枯竭充沛贡献索取投入支出
温暖寒冷顺溜阻碍松散紧凑
舒服难受喜欢厌恶白霎霎黑漆漆
盘踞撤离险恶平安恭敬傲慢
劲挺弯曲勇敢胆怯凶猛温柔
荡漾平静风雨同舟分道扬镳
①描写神态的词语:和蔼和亲
类似的词语:
笑逐颜开喜笑颜开愁眉苦脸
②含有风雨的词语:风雨同舟
风雨兼程狂风暴雨疾风骤雨
③含有日或月的词语:日月同辉
日新月异日月无光日积月累
④量词:
一个晶莹的球体一粒种子一张软床一片雪
⑤动词:
遥望地球提供矿产资源毁坏资源
提出设想解除干渴滋润心田
⑥修饰词:
群星璀璨的宇宙松散的地温暖的怀抱
粼粼的波光了不起的奇迹
⑦描写大地的成语:
顶天立地山崩地裂地动山摇春回大地
大地回春大好河山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山崩地陷大地春回寸草不生
1、比喻句
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气层比作地球的纱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球的美丽。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地比作母亲,把“耙得又平又顺溜”的土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黑在自己的土地里认真细致地劳作的工作态度和深沉地热爱土地的思想感情。
2、拟人句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地球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地球像母亲那样“和蔼可亲”地孕育和哺养着人类。
(2)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的“勇敢”的特点。
3、精彩句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生动的描写,写出了环境的美丽与舒适,表达了作者对青山的热爱之情。
4、含义深刻的语句
(1)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只有”一词,突出地表现了保护地球的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这句话用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农民与土地关系之密切。
(3)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青山不老”指的是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
拟人句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1、《古诗三首》一课,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默写的形式考查。
2、《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第1、2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3、《三黑和土地》一课,课文中的几处比喻句,考试时常以仿写句式的形式考查。
4、《青山不老》一课,第3、5自然段,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考查。
5、第六单元的习作是学写倡议书,在课外阅读题中常以写建议的方式考查。
推荐篇目:郭以实的《鸟儿的侦察报告》
学好语文必须养成的十大习惯一、熟读、背诵的习惯。
二、阅读优秀课外读物的习惯。
三、推敲语言文字的习惯。
四、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五、记日记的习惯。
六、规范地书写的习惯。
七、专注地听人说话的习惯。
八、说普通话、说话文明得体的习惯。
九、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
关键词:王船山;游记体散文;《小云山记》;《船山记》;语言特色
《小云山记》和《船山记》是王船山生平仅有的两篇游记体散文[1],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种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语言特色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词敛语约,洁廉果敢
(一)选用实词,千锤百炼,突出其修辞功用
叙述人物活动、刻画自然景物时,王船山不用华丽繁冗的辞藻去刻意地铺张渲染,而多选择一些平实劲洁的词语来表现。王船山选用词语,可以说处处做到了千锤百炼。清代李光地曾对唐代柳宗元用词之简洁不无感慨地说:“柳州文字,莫要论其道理意思如何,只就其文论,虽千余言,要删他一个虚字不得。”[3]也可以这样说,王船山两篇游记体散文1098字(《船山记》567字、《小云山记》531字),要删他一个字万万不可得。据统计,王船山特别注重在各类词语中选用那些信息量丰富、概括性大、表现力强的实词。其中以选用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实词为最。例如:
其冈童,其溪渴,其靳有之木不给于荣,其草癯摩纷披而恒若凋,其田纵横相错而陇首不立,其沼凝浊以停而屡竭其濒,其前交蔽以絯送远之目,其右迤于平芜而不足以幽,其良禽过而不栖,其内趾之狞者与人肩摩而不忌,其农习视其堘埒之坍谬而不修,其俗旷百世而不知琴书之号。(《船山记》)
例中仅用113字,便把石船山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整段文字全用白描手法,词语极为寻常,没有过多的修饰与形容,也不作任意的夸张与铺排,简洁自然,平中见奇,富有极佳的美感效果。这种美感效果的获得,主要得益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选用。行文中,选用名词如“冈、溪、靳、木、草、田、纵、横、沼、濒、前、目、右、芜、禽、内、趾、人、农、堘、埒、俗、琴、书、号”等;选用动词如“渴、有、给、若、凋、错、立、凝、停、竭、交、蔽、絯、送、迤、幽、过、栖、摩、忌、视、坍、修、旷、知”等;选用形容词如“童、渴、荣、浊、远、平、足、良”等。这些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仅数量多(占例中字数的51.33%),而且都处于句子的核心位置。可谓一字一义,十分精当传神。王船山充分突出它们的修辞功能,发挥它们的主干作用,从而使语句获得简峭峻洁的效果。
(二)运用短语,精雕细刻,强化其明快语效
王船山游记体散文充分发挥了短语结构单纯、短小精悍、表意明快的长处,连续大量使用,使语言显得活泼灵动,简劲有力。从前面的引文中“其冈童,其溪渴”等短语中,已体会到这一点。再例如:
天宇澄清,平烟幂野,飞禽重影,虹雨明灭,皆迎目授朗于曼衍之中。其北则南岳之西峰,其簇如群萼初舒,寒则苍,春则碧,以周乎曼衍而左函之,小云之观止矣。(《小云山记》)
例中用的全是短语。有三字短语、四字短语、六字短语等,最长也不过十字。简净干脆,轻松活泼,字字简峭洗练,毫不拖泥带水。读来琅琅上口。王船山游记体散文语言的精峭洗练之美,某种程度上讲,还得益于在描景状物时大量地使用四字格短语。在两篇散文中,四字格短语(包括成句的与不成句的)共出现47处,占总字数的17.12%。其中,《船山记》20处,占全文字数的14.10%,《小云山记》27处,占全文字数的20.34%。这些四字格短语,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言简意赅,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二、句意曲折,摇曳生姿
深悟语言美学、善于驾驭语言的学者,都非常注重语言的错变之美。古人为此有过许多论述。比如,“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宋·朱熹),“凡作人贵直,而作文贵曲”(明·袁枚),“错之综之,而不穷之用出焉”(明末清初·金圣叹),“文似看山不喜平”(清·袁枚),等等[4]。所论都很有见地。王船山深明此义,十分自觉地追求语言的错落变化,从而使其游记体散文具有“句意曲折、摇曳生姿”的语言风格。
(一)词语错综,交互配合,彰显其语义指向
赏心有侣,咏志有知,望道而有与谋,怀贞而有与辅,相遥感者,必其可以步影沿流。而茕茕者如斯矣,营营者如彼矣,春之晨,秋之夕,以户牖为丸泥而自封也,则虽欲选之而又奚以为。(《船山记》)
(二)句式错综,起伏有致,拓展其活泼意蕴
句式是根据句子的特征归纳出来的类别。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修辞效果或表达效果。王船山游记体散文善用整句,但又不时地杂以散句;喜用短句,有时也不排斥长句。这样,整散交错,长短杂陈,使行文波澜起伏,富于变化。例如:
仰而无憾者则俯而无愁,是宜得林峦之美荫以旌之。而一抔之土,不足以荣吾所生,五石之炼,不足以崇吾所事,栫以丛棘,履以繁霜,犹溢吾分也,则虽欲选之而不忍。(《船山记》)
例中句式的最大特点是:整散交错,奇偶相配。整散奇偶,各有其长,也各有其短。整句语意突出,节奏鲜明;散句语意流畅,舒放自如。“偶句之妙在凝重,奇句之长在流利”,但也各有短处,“然叠用偶句,其失也单调而板滞;叠用奇句,其失也流转而无骨。”“必也参互错综而用之,则气振而骨植,且无单调之病,而有变化之妙”。[5]可见,整散奇偶,功能各异,交错为用,可以互补。为此,清代包世臣明确指出:“是故讨论体势,奇偶为先,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体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势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仪厥错综,至为微妙。”[6]例中,由于用整句,所以句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给人一种如吟似诵、跌宕铿锵、波起浪涌、有板有眼的感觉。同时,又由于杂以散句,所以句式多样,生动活泼,避免了单一平淡的毛病。这样,整散结合,整齐错落,自然天成,读来抑扬顿挫,起伏有致,给人以低徊流荡、意蕴疏畅的美感。
(三)语气错综,鲜明生动,力避其刻板单调
语气是言说者对客观事物主观把握方式的言语表现形式,是言说者出于不同的主观认识和交际目的附加在客观信息上的主观信息[7]。语气的表现手段,主要是句调,其次是语气词,再次是句子的结构和某些词语的运用。王船山善于利用语气的表现手段,来调配不同语气的句子,使行文力避语气刻板单调。例如:
古之所就,而不能概之于今;人之所欲,而不能信之于独。居今之日,抱独之情,奚为而不可也。古之人,其游也有选,其居也有选,古之所就,夫亦人之所欲也。(《船山记》)
语气的基本类型有:陈述语气(包括肯定语气和否定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疑问语气(包括反问语气)。这些类型在王船山游记体散文中基本有所表现。当然,由于受文体的限制,肯定陈述语气最为普遍,否定陈述语气次之,疑问语气再次之,感叹语气和祈使语气最少。比如例中四句,就构成了这样一条语气链:否定陈述语气——否定陈述语气——疑问语气——肯定陈述语气。行文中,这种语气的抑扬变化,使思想感情得到恰到好处的表达。如果通篇是单一的肯定陈述语气,那就不仅令行文显得平淡呆板,而且会影响表情达意。对此,前人早已指出,比如清·李光地就说过:“做時文要口氣,口氣不差,道理亦不差。”[8]真可谓异曲同工。
三、动静相宜,神韵优雅
从哲学角度来看,动静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动和静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从文艺学角度看,动静相宜是一种意境,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和静完美的交融在一起。王船山游记体散文深谙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既善于寓静于动,以动写静,且善于赋静以动,化静为动,从而体现出“动静相宜、神韵优雅”的语言风格。
(一)寓静于动,以动写静,衬托其静远之境
寓静于动,就是用动态和声音来写静境,动中见静意。即置静意于喧动中,静中之动,弥见其静。从修辞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映衬法。例如:
春之云,有半起而为轮囷,有丛岫如雪而献其孤黛。夏之雨,有亘白,有漩澓,有孤袅,有隙日旁射,耀其晶莹。秋之月,有澄淡而不知微远之所终。冬之雪,有上如暝,下如月万顷,有夕灯烁素悬于泱莽。(《小云山记》)
(二)赋静以动,化静为动,刻画其活动之态
赋静以动,即赋静物以动态,静中见动意。这种表现手法能使作为描写对象的静物活泼跳动,富有生机。所写静物的活动状态往往带有人的主观色彩。例如:
小云之高,视大云不十之一也。大云之高,视岳不三十之一也。岂啻大云、岳之观,所能度越此者,唯祝融焉,他则无小云若。盖小云者,当湘西群山之东,得大云之委而临曼衍之首者也,故若此。是故湘西之山观之尤者,逮乎小云而尽。(《小云山记》)
例中,小云山、大云山、南岳衡山、祝融峰、湘西群山都是静物,而王船山特意将其动化,赋予它们以生命力。这得益于拟人手法的运用,即以“视、越、当、得、临、委、观、逮”等本来用于写人的词语来写山(大云山、小云山),使其具有了人的动态、人物的性格、人的灵气,获得了人的生命力。这种化静为动的写法,不仅刻画了客观景物的形态,更表现出了客观景物的神韵,使语言获得动人的魅力。
四、心凝形释,含蓄深婉
王船山对艺术创作中情与景的关系,曾有精辟的论述。他认为:二者“虽有在心、在物之分”,但在任何真正美的艺术的创造中,景生情,情生景,二者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精于诗艺者,就在于善于使二者达到妙合无垠、浑然一体的地步;真正美的艺术创作,应该“内极才情,外周物理”,应该“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9]王船山在观照自然景物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完全践行把自我融化于物色之中,从而使物我交合,物我同一,以致达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10]的艺术境界。
(一)移情于物,物我交融,外化其内心情怀
移情是现代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正如朱光潜所说:“观赏者……无暇区别物我,于是我的生命和物的生命往复回流,在无意中我的性格灌输到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11]也即,在进行审美创造时,把自我完全沉浸到事物里去,并且也把事物沉没到自我里来。这种移情于物的审美表达,在王船山游记体散文中表现得极为明显。粗看之,字字皆写景;细品之,则声声总含情。例如:
登小云,复者皆复,而曼衍尽见,为方八十里,以至于蒸湘之交,遂逾乎湘。南尽晋宁之洋山,西南尽祁之岳侯题名,东尽耒之武侯之祠,东北尽炎帝之陵,陵酃也,北迤东尽攸之燕子巢。(《小云山记》)
清康熙三年(1664),即46岁这一年,王船山第一次登游小云山。《小云山记》就写于其“遁迹林泉”时期。这一时期,他仍在矢志不渝地抱定“以身任天下”的远大目标,谋求复明大业。例中王船山的忠义肝胆,情见于辞。这集中突显在有关历史上或者传说中英雄人物的名胜上:“岳侯题名”(南宋名将岳飞),“武侯之祠”(三国蜀汉诸葛亮),“炎帝之陵”(上古帝王神农氏)。也因此,王船山笔底下的自然山水,也就不再是纯然客观的景物,而是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置身于小云山时壮怀激烈的独特感受。这种独特感受,从客观上讲,自然为小云山蔓延的山水所激活;但从主观上看,则又是自己内心情怀“外化”于客观景物的结果,换言之,是“移情于物”的结果。这种“无情事物有情化”的笔法,是物我高度融合的绝妙创造。读之含蓄隽永,余味不尽。
(二)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内化其身世遭际
夫如是,船山者即吾山也,奚为而不可也。无可名之于四远,无可名之于末世,偶然谓之,歘然忘之,老且死,而船山者仍还其顽石。严之濑、司空之谷、林之湖山,天与之清美之风日,地与之丰洁之林泉,人与之流连之追暮,非吾可者,吾不得而似也。吾终于此而已矣。(《船山记》)
例中,从表面看,似乎主要叙述船山顽石。然而,联系王船山安身立命、素心苦志的身世遭际,不难发现,字里行间无不倾注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感情。支撑王船山顽强生活的理由有二:一是,恢复河山。为此,他不遗余力地奔走,直到晚年仍然“泛舟数载”,以图有所作为。即使在“三藩”之乱中依然想尽点人事以补苍天之哀,可惜无力回天,复明无望。但他“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踩清朝的地”,“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年迈犹不愿与清朝合作,始终保持自己固有的气节。二是,重塑精神。他认为,“今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学术之不明,由于无豪杰之士者之为之倡焉耳。”[13]因此,他试图对受挫于明季的官方哲学重新加以诠释,以期重塑国人和国家的精神。于是,他必须矢志不懈地著述以解说古老的典籍,即所谓“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船山记》写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这年王船山72岁。两年后,“仰而无憾”“俯而无愁”的王船山离开了人世。这无疑是他的“绝笔文”。“船山者即吾山”、“吾终于此而已”表明了王船山在明亡后不愿他往,乐意退隐于非常荒僻的石船山下而终老的顽石情结。“无可名之于四远,无可名之于末世”的船山顽石,是王船山始终坚持、顽强执著的精神注脚,是他不佞不谄、独立不改的人格表征。情景合一,读来含蓄深婉,耐人寻味。
综上,《小云山记》和《船山记》是很有特色的游记体散文。这种特色,既体现在结构简洁,句法多变,善于捕捉特征,长于概括全貌,也体现在描写、记叙、议论都能做到转合自如,得心应手,更体现在王船山善于驾驭语言,借助各种语言材料和艺术技巧,恰如其分地描绘自然景物,恰到好处地表现自我,从而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这一点来讲,就足以说明《小云山记》和《船山记》是我国古代游记体散文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参考文献:
[1]王夫之:《王船山诗文集》,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42页。
[2][10]陈志坚:《历代古文精粹》,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220、191页。
[3][8]李光地:《榕村语录·榕村续语录》(上·下),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520-521、528页。
[4][9][1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379、315-317、447页。
[5]金兆梓:《实用国文修辞学》,中华书局1938年版,第1-160页。
[6]包世臣:《文谱》,《包世臣全集·艺舟双辑》(卷一),黄山书社1993年版,第5页。
[7]李振中:《现代汉语估测范畴研究》,暨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3页。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题
(共14题;共77分)
1.
(12分)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朝
________
将
乐
2.
(4分)词语搭配
袅袅的________
村庄
傍水的________
炊烟
簇簇的________
柳叶
嫩绿的________
红花
3.
招展的________
城郭
依山的________
酒旗
大好的________
烟雨
茫茫的________
时光
4.
(8分)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写出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________。
莺啼:________
②________,多少楼台烟雨中。
楼台:________
③云淡风轻近午天,________。
云淡风轻:________
④________,将谓偷闲学少年。
将谓:________
5.
(4分)看拼音,写词语
tōu
xián
lóu
tái
jiǔ
qí
yān
yǔ
6.
(4分)成语积累。
请写出几个含有“春”字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4分)改错别字
交外打猎________
同半________
大燕呜叫________
悲残________
8.
(5分)根据意思写诗句。
①红日东升,阳光灿烂,江边的鲜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比火还要红;春来水碧,在满地的红花绿草的映衬下,江水显得比蓝草还要绿。
②江南春天的美景实在太美了,这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9.
(10分)古诗文积累。
《江南春》、《春日偶成》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吧?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
①草长莺飞二月天,________。(高鼎《村居》)
②迟日江山丽,________。(杜甫《绝句》)
③好雨知时节,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④野火烧不尽,________。(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⑤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贺知章《咏柳》)
⑥________,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⑦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⑧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⑨________,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⑩________,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
10.
(5分)读诗《江南春》,解释下列词语
①江南春
②山郭
11.
(4分)文学常识填空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________,号________,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________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________。
12.
(3分)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千里________
水村________
烟雨________
13.
(5分)读诗《江南春》,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
酒旗风。南朝
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
烟雨中。
①山郭
②南朝
③楼台
14.
(5分)划出诗《江南春》节奏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二、阅读题
(共2题;共14分)
15.
(9分)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________
绿丝绦: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
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________
似:________
(2)诗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碧玉”是指________,“绿丝绦”是指________,又把________比作“剪刀”。
16.
(5分)《论语》一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亲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吾:________
尝:________
终日:________
寝:________
(2)这句话告诉我们________。
参考答案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5-2、
一、词语与诗句理解及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整合
二、诗与画及想象力培养的整合
三、诗意理解的明确性与模糊性及学生语感培养的整合
我们知道,语言具有模糊性特征,语言的模糊性特征能拓宽人的理解视野和想象空间。语文新课标也指出,古诗的教学应大体了解诗意,强调通过背诵积累体悟诗情,因此,无论是字词还是全诗的教学,都应做到明确和模糊的有机结合。如《泊船瓜洲》中“绿”字的理解,可以精确地理解为吹绿,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理解则可以大致体悟,给学生放飞想象的自由度和空旷感,精确和模糊的水融,可以细腻学生的情感,敏锐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从部分到整体的不同层次的品味理解中,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得到充分的磨砺和敏锐。
二、在读音正确的()里打“√”(6分)
附近fǔ()空房kòng()银行háng()
好吃hào()暑假jià()兴奋xìng()
三、比一比,组词。(16分)
未()绕()栽()蜜()
末()烧()裁()密()
四、照样子,写词语。(6分)
1、欢乐(高兴)特别()()
2、图画(画图)带领()()
3、照相(照相机)集邮()()
五、在()里填上合适的词。(6分)
一()桃一位()一()中队会
一()风一部()一()足球赛
六、把词语补充完整。(6分)
四面()方自()自()守()待兔
随风()散千()百()目不()睛
七、连一连。(6分)
忠实的原子茂密的道路
结实的身体聪明的枝叶
严实的向导泥泞的孩子
八、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4分)
1、老师您好吗2、这是多么好听的歌声啊
3、老师要到图书城去买书
九、写一首你本学期学过的古诗。(6分)
十、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14分)
1、日月潭是我国的一个大湖。它在台中附近的高山上。那里群山,树木,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
2、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枝叶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
3、满架的葡萄像成串的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美丽极了。
十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3分)
晚饭后,我和姐姐正在门口乘凉。忽然飞来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我悄悄地跑去,把它捉住。大蜻蜓真漂亮!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着。我真喜欢它,就拿着玩起来。
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就把它放了。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对的打“√”。(4分)
忽然(yánrán)扇着(shānshàn)
乘凉(chèngchéng)捉住(zhuōzuō)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2分)
漂亮-----喜欢------
3、作者在描写大蜻蜓的外形时,具体地写了蜻蜓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用“”画出描写蜻蜓外形的句子(2分)
4、抄写短文中的比喻句。(3分)
请你用“……像……”造一个句子:
(共23题;共143分)
(8分)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惊心动________
力________狂澜
________不犹豫
再接再________
夜以________日
不容争________
句子:经过他________地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希望他能________。
(6分)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_______的五星红旗
________的大山
________的国旗
________的鲜花
(12分)辨字组词
赔________
敝________
撒________
陪________
敞________
撤________
淮________
尊________
既________
准________
遵________
即________
(8分)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①________这样逼问一个生病的孩子也许是一种残忍,________我知道,总有一天他必须独立面对疾病。
②________我是母亲,________应该及早教会他看病。
③这种地板砖________坚固,________美观。
④妈妈________吃多少苦,________不会动摇她供我上大学的念头。
(5分)看图写话。
提示: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在做些什么?(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5分)把下列词语组成两句通顺的话。
啊
可真
鸽子
伯伯家
漂亮
养的
(6分)按照课文看拼音写词语。
ɡuì
chánɡ
róu
________花
羊________小路
________韧
zhēn
shū
________歌
________藏
________理
(3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苹(pínɡ
pín)果________紫袍(báo
páo)________烦恼(nǎo
lǎo)________
(4分)选择正确的的读音
红缨(yīng
yīn)________一曲(qǔ
qū)酒歌
梳(sū
shū)理________酿(niàng
liàng
)造________
稻穗(suì
shui)
________肥膘(piāo
biāo
)________
shū)理
________酿(niàng
(3分)写出描写秋天的词语
秋高气爽________秋色宜人________金风送爽________
(8分)形近字组词。
桂________肠________酒________恼________
挂________扬________洒________脑________
(6分)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________香气
一________牛羊
一________酒歌
一________梳子
一________红袄
一________
(15分)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给下面字组词。
池________铺________稻________
飘________游________场________
(5分)仿写句子
例:(敬爱的)工作了(整整)一夜。
①
(
)黄叶从(
)落下来。
②
蓝天下是(
)的稻田。
17.
(5分)仿写句子。
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
①太阳如同
②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如同
18.
(7分)读《秋天》,根据原文填空。
①秋风如同________的梳子,把田野梳得________;秋光________发亮的汗珠,________在田野闪耀。
②走在秋天,头顶有________的阳光照耀;捡一片黄叶悄悄地________,秋天________会向我们微笑。
19.
(10分)读《秋天》,填空
秋天到了,大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阳________,空气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开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成熟了,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也成熟了。
20.
(3分)读《秋天》,填空
课文语句优美,采用了________、
________的修辞手法,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________之情。
21.
(5分)填描写秋天的古诗,并背熟。
①采________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②________花开,十里飘香。
③停车坐爱________晚,________红于二月花。
④无边________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2.
(2分)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的词,想一想其中的意思,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
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
划线的词语是把苹果和葡萄当做________来写,更生动地突出了________。
23.
(7分)读《秋天》,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秋风如同________,把田野________;秋光如同________,________在田野上闪耀。
②走在秋天,头顶有________;捡一片________,秋天________。
(共2题;共25分)
24.
(12分)读《秋天》,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玉米举着红缨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梁红着脸儿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风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光如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文中所缺的句子补上。
玉米举着红缨乐了,________;高梁红着脸儿笑了,________。
秋风如同________,________;秋光如同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一段话中,我们体会到了________。
(3)文中用________的方法,把________、________当作人来写,在写秋风与秋光的时候,又把秋风比作________,把光比作________。
25.
(13分)
秋天到了,开了。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还有白的,美丽极了!
秋天到了,果子熟了。黄澄澄的梨,红通通的苹果,亮晶晶的葡萄。一阵凉风吹来,果儿点头,散发出香味儿。
(1)短文有________个自然段。第________自然段写秋天到了,开了。第________自然段写秋天到了,果子熟了。
(2)填上合适的词。
________的
________的苹果
________的梨
________的葡萄
________的香味
(3)把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写下来。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4-2、
24-3、
25-1、
一、强化识别“修辞手法”的意识。
修辞手法在高考卷中向来是“活跃”的题型,“比喻、比拟、对比反衬”这三种修辞格对命题者来说是热点中的热点。因为它们指向具体,难度适中。所以不管命题者在题干中有没有提示,考生脑海中一定要牢牢树立将这三种修辞格依次对号入座的意识。
【举例1】(比拟)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8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南宋)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识别技巧】
本题从题干上看是明确考表达技巧,但未言明考修辞手法,有点小难度。考生只需将最常见的这三种修辞格与该诗句对应一下,即可识别。排除比喻、对比,比拟还是有点像的。何以见得呢?考生如果有这样的经历就好了。一只鸟被门帘挡在屋内,此时有人卷帘,这个动作的目的就是放鸟归林。那么在这个诗句中,“放春愁去”,就是把“放”这个动作比拟为会飞的鸟儿。注意:比拟强调的是动作或神情模拟其它事物,与比喻还是有区别的。
【举例2】(对比反衬)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8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迁徙于吴越等地。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本题从题干上看,虽然没有明确说考查表达技巧,但是考生可以推测:命题者问“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既然提到“方法”这个词语,可见命题者考查的还是作诗的技巧。只不过换了一种隐晦的问法而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呢?“比喻”在诗中找不到,“比拟”在诗中也找不到,那就试一试“对比反衬”吧。这首诗在感情上标志性的一个词就是最后一句中的“惆怅”一词,这应该是所有考生都能看出来的。但是诗的第一、二句并未写其惆怅,而是写自己“惯别家”,就是习惯离开家乡;第二句“等闲挥袂客天涯”就更带上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毫无悲切惆怅之感。前后照应起来看,前二句与后二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一个转折,形成了对比反衬。
如果考生有了主动识别“修辞手法”的意识,那么这道题应该有一半的考生能做出来。
二、遇“怎么描写”,用四个名词术语分别验证。
1.侧面描写,2.点面结合,3.虚实结合,4.动静结合。这四个名词术语都属于“表现手法”,需要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硬性记忆。
【举例3】(侧面描写)
(2014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暮春山间
(宋)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
这道题问得很具体,直指桃花,因此与一二句无关。三四句也无修辞格的使用,只好去“描写类”的四大术语中找一找,试一试。“桃花落处无人见”留一悬念与读者,落下的桃花哪里去了呢?“濯手惟闻涧水香”告诉读者涧里的水有香味。是什么东西散发的香味,当然是飘落水里的桃花。思路走到了这里,相信绝大多数的考生能够看出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桃花之香,而是通过写涧水之香来侧面描写桃花之香。
【举例4】(点面结合)
(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4分)
此题比上一题问得更具体,命题者明确让考生从“点面结合”的描写角度去赏析诗歌,因此虽然本词中有修辞手法的运用,但也不需要考生指出分析。“点面结合”这四个字,人人皆知其意,“点”就是眼睛的定格,“面”就是放眼望去。“香红渐渐稀”泛指暮春百花脱落,属于视觉的大面积描写,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眼睛专注于一个景物,肯定算是点。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
【举例5】(虚实结合、比拟)
(2014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①。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①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本题对表达技巧而言是一个综合性的考查,题干中“哪些”二字就暗示这首散曲使用的表达技巧不止一种。先找修辞手法,很容易就能看出燕子“语呢喃,千般诉说”符合拟人的特征。再看散曲的表达方式,很明显就是叙述与描写,所以应当在描写的四个名词术语中找一找。侧面描写没有,点面结合没有,有虚实结合。燕子不忍花落,着意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的花朵,这个动作是实写;燕语呢喃,好像向人诉说着千般心情,这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
三、遇“抒情方式”,首选“借景抒情”,次之“用典抒情”。
【举例6】(借景抒情、用典抒情)
(2014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2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
(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这样的提问帮助了考生,免得考生去考虑修辞与描写。抒情手法就是抒情方式,比较简单。第一首,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正符合“借景抒情”的要义:日落众山,天色转昏,暮雨萧萧,下个不停,诗人心情已然不爽,再加上与友人天各一方,思念之情自然涌上心头。其实听见猿声的仅限于诗人自己,但他却将猿猴的哀鸣连同周遭山昏雨繁的景观一起推向友人,设想两处分宿而能共听共感,个人体验便因相思之情更增添了厚度。
第二首较第一首相对简单。可以根据注解的提示,使人想到化用前人诗句,化用前人诗文也就是“用典抒情”。
四、走出答题误区。
1.泛泛而谈,虚多实少。
诗歌鉴赏是不能够脱离诗句本身的。所以考生在答题时,应该结合诗句本身来组织答案,让结论有据可依。比如上文例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这样的问题,明确是什么类型的表达技巧只能获得三分之一的分数,更多的分数落在对“妙处”的鉴赏上。这里的妙处绝不能仅仅用“形象生动”这类泛泛而谈的词语一带而过,那样是得不到分数的。考生必须具体地分析鉴赏出“形象”在哪里,“生动”在哪里,而这样的能力在高中语文的课堂上是有机会得到训练的。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从“形象生动”的角度去鉴赏,其思维模式与本题是差不多的。赏析示例:春愁乃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像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所以此诗句赋予了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
2.单纯地以翻译代替鉴赏。
诗歌鉴赏题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组织答案通常需要结合诗句的翻译,但是命题者不可能局限于仅仅让考生去翻译诗句。所以考生如果本末倒置,只译不赏,扣分是毫无疑问的。
比如上面的例3“《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肯定会有一部分考生因为读题快,或者平时缺乏对描写类四大术语的敏感意识,于是就将题干中“怎样描写”这四个字理解成翻译诗句。可惜如果缺少核心答案“侧面描写”这四个字,就算考生将诗句翻译得再漂亮也是徒劳无功。所以考生读题审题一定要准确无误,要真正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抓住题干的明示信息和潜在信息,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3.与诗词的亲和力不强,作答不注意修饰语言。
笔者给考生提一个建议:尽量喜欢中国古典诗词,读诗时,心要进去,人要在场;即使读得不太懂,就在这模模糊糊的语言中也要能感知出一个模模糊糊的意境美。读诗离不开想象,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呢?就是要“身临其境”,要将自己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环境(上面的几个例子能够印证),置身于历史大背景(比如说壮志难酬,比如说飘零天涯),要抓住蕴含作者情感的词语,去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融通的境界。最后力求用最有表现力、最到位的词语再现原诗的画面。语言组织要细腻,讲究美感(多加形容词),坚决不能几个词语堆在一起草草了事,读起来根本不成句子。
【巩固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二、在读音正确的()里打“√”(6分)
附近fǔ()空房kòng()银行háng()
好吃hào()暑假jià()兴奋xìng()
三、比一比,组词。(16分)
未()绕()栽()蜜()
末()烧()裁()密()
四、照样子,写词语。(6分)
1、欢乐(高兴)特别()()
2、图画(画图)带领()()
3、照相(照相机)集邮()()
五、在()里填上合适的词。(6分)
一()桃一位()一()中队会
一()风一部()一()足球赛
六、把词语补充完整。(6分)
四面()方自()自()守()待兔
随风()散千()百()目不()睛
七、连一连。(6分)
严实的向导泥泞的孩子八、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4分)
九、写一首你本学期学过的古诗。(6分)
十、读一读,想一想,填一填。(14分)
十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3分)
晚饭后,我和姐姐正在门口乘凉。忽然飞来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我悄悄地跑去,把它捉住。大蜻蜓真漂亮!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着。我真喜欢它,就拿着玩起来。
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就把它放了。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对的打“√”。(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