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汉语中大量出现程度副词“很”修饰名词的现象,有学者将此种现象称之为“非范畴化”。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大多数学者认为副词一般修饰动词、形容词,但在现代汉语(1997)中,黄伯荣和廖序东提出,副词可以修饰形容词、动词,在一些特殊的语境和情况下也可以修饰名词性成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一些新鲜事物的产生不断改变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许多“很+名词”结构的新词也不断涌现出来,例如很淑女、很男人、很女人、很青春、很德国等等。虽然“很+名词”的结构有些不合乎语法组合规则,但“很+名词”的结构在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却非常广泛,可见“很+名词”结构的出现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及价值。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很+名词”结构
一、“很+名词”产生的原因
二、“很+名词”的类型
(一)“很”+普通名词
1.“很”+抽象名词。抽象名词是普通名词的一种,表示动作、状态、品质或其他抽象概念。
如:
(1)很正能量:“正能量”是指积极向上、带给人积极的动力和情感,是社会生活中积极提升的行为,它具有象征意义,与我们的情感和行为有着深刻的联系,表达了我们的愿望和期望。用另一种方式解释,正能量可以用有影响力的能量影响周围的人和自己。能够感受到的积极的能量场,受到积极能量影响的人会更加积极地提高。正能量是对心理的影响,就像一个人的积极行为会影响积极的心理状态一样,积极的心理状态会使人的心理变得更加积极,所以积极的能量可以不断地良性循环。
(2)很大男子主义:所谓大男子主义,是一种理论和行为,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一直盛行着“男尊女卑”的传统,这一传统在许多地方和家庭中甚至流传至今,有许多男性也被这一传统思想所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大男子主义行为。“大男子主义者”认为男子生来就应该优于、凌驾于女子之上,并支配女子,认为男子应该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妻子应该满足自己,并且不如其地位。很大男子主义就是指男子具有以上特征,是一种讽刺、贬义的说法。
2.“很”+个体名词。个体名词是普通名词的一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人、动植物和团体名称。
如:
(1)很绅士:这一词主要源于英国绅士。是指举止优雅、待人谦和、谈吐得当、见识广、有爱心、尊敬老人、热爱儿童、尊重女性、没有不良嗜好、人际关系好的男士。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所说的绅士不同,在封建社会通过钱财或势力获得过一官半职的人,通过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为生被称为绅士。
(二)“很”+专有名词。专有名词是指特定的人或事物(人名、地名、国家名、景观名)。
(1)很雷锋:雷锋一般代表雷锋精神,雷锋的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所以一提到雷锋,就会让人想到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乐于助人的优良品德,是一种高尚的、值得人们学习的精神,是一种夸赞的、激励的形容。
(2)很中国:就是属于亚洲,具有东方特色、拥有上下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度,说汉语、黄皮肤、黑头发等等特征。在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的今天,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名称,更是代表着中国的力量和态度,在抖音短视频APP上有一个话题就是#这武器很中国,它的含义表示着我国武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益革新,不仅武器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的国家实力也在日益变强。
(3)很新疆:新疆是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风貌。还有许多具有新疆特色的菜肴,如:馕、抓饭、大盘鸡等等。所以一提到新疆,大家的印象里大多都是美味菜肴、美景,还有许多美女,例如:迪丽热巴、古力娜扎等,也让人感受到一种异域风情。
陈颖彦(2009)在浅谈“很+名词”结构中认为以下几类名词不能进入“很+名词”结构:
2.名词性成分和量词性成分构成的名词,如“船只”“人口”“花朵”等是不能进入“很+名词”的。
3.方位词情况比较复杂,它们部分能进入“很+名词”结构,部分则不能。我们可以说“很东方”“很西边”“很上面”“很后头”“很东”“很里”“很前”,但不会说“很之上”“很东西”“很内外”“很以外”。
陈颖彦的前三个观点我比较认同,但是她提到的第四个观点认为“很+名词”中的名词必须是一个词,不能用两个词构成名词词组,例如“高楼”“白纸”“新书”等。我有不同的意见。最近在网络上比较火的一个词语“双标”,网络语言中“双标”的完整表达是“双重标准”,这个词通常是以不同的尺度来评价两个(及以上)物品(或事件),或者对人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对自己和他人的标准不同(对别人的要求高)的人。简单地说,对待别人和自己的标准是不同的。双标就是由两个词构成的名词性词组,“双标”一词在网络上兴起后,被大家广泛运用。
三、“很+名词”的作用和影响
陆俭明先生所写的《现代汉语语法教程》一书中的认知语法学派分析思路章节中提到了范畴化的分析,就提到了“很+名词”这一特殊结构,举了“很农民”这一例子。陆俭明先生提到有学者将“很+名词”这一现象称作非范畴化,名词的非范畴化主要跟名词的概念义有关,名词的概念义又可以从外延的角度和内涵的角度两个方面去加以理解。了解了名词的内涵义就可以明了现代汉语里,为什么会出现很农民、很德国这类说法,其实这类情况早已有之,譬如牛和铁原本是名词,可是在实际运用中逐渐非范畴化,最后由名词分化出一个形容词来。“很农民”这一类说法,反映了非范畴化现象,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认为是一种转喻现象。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将名词用作形容词活用的方法。储泽祥、刘街生(1997)在“细节显现”与“副+名”中提到,在“副词+名词”结构中,“副词对名词的性质状态表达起着制约、规定性的作用,是对名词的性态细节的强制体现。”副词是名词、谓词作为表示形容词典型特征的重要辅助手段,在修饰名词时,是表示名词本身非典型特征的重要标志。
四、结语
“很+名词”这种结构形式简练,内涵丰富,生动形象。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这里的名词并没有发生词性的改变,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该名词的范畴所包含的“百科知识”在程度副词“很”的作用下得到了激活,某一或某些特性得到了凸显,体现了语义范畴的广泛性和动态灵活性。“很”加名词中的“名词”也是有一定的要求的,不是说任意一个名词都可以用在这个结构中,这类名词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此类名词的语义中,都包含一种描述性语义特征,可以引申出形容词所表达的含义。“很+名词”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和兴起并非不合理,而是语言开发和网络大数据快速开发的语言环境产物的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创造和使用。这种语言现象有其独特的理由、组合规则和分类,以及其独特的影响力,但并不意味着能够使用。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认真研读已有文献材料,结合新出现的“很+名词”结构或者是“副词+名词”的特殊语言现象,研究其现今在社会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颖彦.浅谈“很+名词”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0):329-330.
[2]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J].语文建设,1997(06):15-19.
[3]宋国勇,宋雨涵.“副+名”结构的语义学解读综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4):102.
[4]白凌云.“很+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J].天中学刊,2020,35(03):115-122.
[5]刘洋.“很+名词”的结构分析[J].知识文库,2018(15):101-102.
[6]李佳音.转喻视角下的“很+名词”结构分析[A].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5:11.
[7]杨秋兰.汉语中“很+名词”结构的认知语言学浅析[J].考试周刊,2009(35):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