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单元分析人文主题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略读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以及《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四篇课文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有戍边将士建立军功,保家卫国的情怀;有个人与国家民族共存亡的精神气概;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有梅兰芳蓄须罢演的民族气节;还有在我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动力作用的延安精神。
课文编排《出塞》被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边塞诗人王昌龄借此诗表达了对前朝名将李广的怀念,表达了实现国家统一的愿望。
《凉州词》由另一位边塞诗人王翰创作,诗中描写了戍边将士出征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的情景,表现了将士们精忠报国、英勇无畏的豪迈之情。
《夏日绝句》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南渡之后所写的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喻今,表达了个人与祖国民族共存亡的英雄气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采用倒叙手法,记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中华不振”之后,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经历,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和家国情怀。
《梅兰芳蓄须》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经历,选取多个事例,逐层推进,讲述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故事,赞扬他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
《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诗,以“追寻”为线索,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书信”,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书信与别人互通消息、交流情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活联系紧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教材包括了两篇课文《麻雀》和《月光曲》,以及语文园地中的词语盘点、口语交际和习作。
这一单元的课文内容丰富,既有动物故事,又有音乐故事,都充满了温情和感动。
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大意,也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表达。
但是,对于一些细节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待提高,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来提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并进行适当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从细节中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情感进行理解和把握,能够进行适当的表达和写作。
五.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练习,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6.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小结,强调课文中的美好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语文园地七》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一首优美的古诗、以及一些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语文学科有较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但是,部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教师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童话故事和古诗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活动,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语文思维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爱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和理解生词,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童话故事和古诗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写作活动,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语文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有趣的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3.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用品。
七.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或教学道具,引导学生进入童话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内容,学生认真听讲,理解课文内容,注意生词的读音和意义。
1、《观潮》教学反思《观潮》是一篇写景的课文。
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是:1.理解重点词、句、段。
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抓重点段,领悟钱塘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感悟钱塘潮的“奇”,更近一层理解“天下奇观”。
主要抓住课文的3、4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
如“隆隆响声”“白浪翻滚”“白色水墙”“风号浪吼”等,运用了比喻、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的景象。
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对观潮者神态、动作的描写,如“人山人海”“昂首东望”“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等词语,体会观潮的人数多、热情高涨,体会间接描写的表达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2.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奇特的景象。
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础上,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
首先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
接着我进行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
重点抓住“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一些,强调指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短语或词语。
然后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使学生看到真实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边读边想象画面,再读课文,感受大潮的奇特。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教学反思本人是一名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教师,本学期教授的一门课程是《日积月累》。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1、教学方法的反思(1)活动性教学法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开展小组活动,注重让学生进行相互之间合作、交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主动的参与和掌握自己的知识点。
(2)分层次、个性化教学法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个性化的授课方式,在上课过程中,虽然是在整体上进行,但是注重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
四篇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记叙文和现代诗,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
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梅兰芳蓄须》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写的,通过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认识31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会写15个词语。
2.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出塞》《夏日绝句》;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能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情怀。
4.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
三、课时安排古诗三首……………2课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课时梅兰芳蓄须…………1课时延安,我把你追寻………1课时习作………………2课时语文园地……………………1课时单元测试……………4课时20世纪初,中国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之时,周恩来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愿,如今,我们的祖国已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任人欺凌的中国,如今的中国日益崛起。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你可曾想过:今天你是为什么读书?【练】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23梅兰芳蓄须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主要讲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蓄须,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2020部编版语文四年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一)夏日绝句》《出塞》《凉州词》《出塞》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
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戍边士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的同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整首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借助资料的阅读,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在上课前,我对“折柳赠别”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犹豫,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我引入“折柳赠别”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的曲子,因为《折杨柳》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更表现了战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也是为了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但周老师说没有必要,《折杨柳》只是“别解”,既是“别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更能表现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的痛苦和寂寞。
2.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诗,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大全【篇1】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根据课文中正确姿势的示范,我教会了学生如何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二、成功之处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口语交际”教学时,先了解本班同学的视力,然后分小组对班里的.同学视力情况和影响视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交流如何保护视力,最后全班讨论怎样才能保护好视力,提出保护视力的建议。
三、不足之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矫正学生的姿势时,学生会有沮丧心理,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安抚和鼓励。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大全【篇2】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
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
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
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及教学反思1.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呼风唤雨的世纪》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分类,再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理解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全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1.读第1、2自然段。
①这个词让你想到谁?(有法术的神仙)②文中谁“呼风唤雨”?靠的是法术吗?③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能够有条件地支配自然,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2)“发明”与“发现”有什么区别?(“发明”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
“发现”则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2.重点指导第3、4自然段。
(1)指出你读后不理解的地方。
①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a.“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让你想到了谁?他们的哪些本事能反映出这三个词语的意思?b.“愿望”是什么意思?(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c.这些愿望在20世纪还算是人类的愿望吗?用生活实例来回答。
主题: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记录表内容:一、备课目的和意义1.1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四年级上册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阶段,承上启下,是学生扎实语文基础的关键时期。
集体备课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形成。
1.2集体备课的意义集体备课有助于教师们共同研讨教学内容和方法,互相汲取经验,提高专业水平,使教学更加有效和有针对性。
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二、备课内容2.1教学内容本次备课的主要内容为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课文、诗词、文言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
需要对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分析。
2.2教学方法针对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考虑适合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分组活动、游戏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3教学手段在备课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教学辅助工具等,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三、备课步骤和流程3.1教材解读首先对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进行详细解读,了解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教学要点。
3.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教材内容,明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确保备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3教学内容分解按照教材内容,逐课分解教学内容,明确每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教学准备提供详细的参考和依据。
3.4教学方法选择根据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5教学资源准备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具、多媒体资料等,为课堂教学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四、备课总结和展望4.1备课总结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们需要充分交流、协作,共同制定备课方案,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备课质量和教学效果。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优秀教案一.教材分析《语文园地七》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七单元,主要包括口语交际、习作、阅读和汉字书写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加强汉字书写能力。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基础,但对于一些复杂的表达和阅读理解仍有一定的困难。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和阅读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使他们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他们能够写出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的作文。
4.加强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
四.教学重难点1.口语交际:如何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式。
4.汉字书写:如何正确、美观地书写汉字,特别是是一些复杂的汉字。
五.教学方法1.口语交际: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口语表达。
3.写作:通过例文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并进行反复练习。
4.汉字书写:通过临摹、比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则和技巧。
3.练习题:针对本单元内容的练习题和写作题目。
七.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投影片,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口语交际、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观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课文中描写潮来之时的语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体会并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壮观的景象。
难点: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当浪潮犹如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时,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吧!(板书课题:观潮)二、初步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教师给学生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
人山人海:形容人聚集得非常多。
人声鼎沸:人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山崩地裂:崩,倒塌。
裂,裂开。
本课形容声音很大。
漫天卷地:天和地随风浪翻卷。
本文形容波涛无边无际地涌来,随着风浪翻滚的情景。
3.学生默读课文,明确以下内容。
(1)课题中的“潮”指的是哪里的潮?明确:“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
(2)“天下奇观”的“观”与“观潮”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明确:前者指看到的景象,后者是看的意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每篇课文教学反思《21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翻译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悦耳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能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了解历史,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能力。
总结学法,积累学习古诗的经验。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刻的理解诗意。
根据学古诗的几个步骤学习古诗,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
联系实际,用谈话谈到志向,引入新课。
从志向谈起,轻松入课,且与结尾前呼后应,指向于写作的阅读,开宗明义。
“志”的文化溯源,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给学生读书概括大意的方法:通过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教学实际出发,将课件作为学生与文本交流、师生情感交流、协作的工具,创设学习环境的工具。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学习语文奠定情感基础。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读写结合,力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提高习作水平。
《23梅兰芳蓄须》教学反思欣赏作品,轻松导入本课,让开课不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为学生的预习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
课后设计小练笔,让学生用书面文字的形式深刻地体会梅兰芳的高贵品质和民族气节。
在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7单元《语文园地七》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诗歌《小锄头》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准确朗读诗歌《小锄头》。
3.能够掌握诗歌《小锄头》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4.能够进行短文朗读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能力目标1.能够在朗读时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2.能够通过朗读提高语文表达水平。
3.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审美情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理解。
2.激发学生体验诗歌的美和力量。
3.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小锄头》的意境和情感。
2.准确朗读诗歌《小锄头》。
教学难点1.短文朗读的表达能力提高。
2.对诗歌的把握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情感营造介绍诗歌《小锄头》背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让学生思考勤劳劳作的重要性并展开讨论。
2.学习诗歌呈现诗歌《小锄头》,逐句解读,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带领学生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3.活动设计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展示表现。
4.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包括课文填空、诗歌朗读等。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诗歌领悟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对诗歌意境的引导和讨论。
下一堂课计划增加联系生活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以上为教案内容,仅供参考)。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计划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流畅地朗读短文;2.能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词的意思;3.能够正确书写生词,了解并写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4.能够通过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爱国故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内容,理解爱国主题;2.识记生词,准确书写;3.复述课文内容,表达个人理解。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2.理解生词,正确运用。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爱的奉献》;2.黑板、彩色粉笔、教具;3.图片和实物道具以辅助教学;4.备好课堂练习、作业本,备课笔记。
2.学习课文(20分钟)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2.学生分段阅读课文,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3.学生互相讨论课文内容,梳理思路。
3.生词学习(15分钟)1.教师为生词解释,学生跟读;2.生词抄写、记忆;3.学生编排生词造句,运用所学内容。
4.理解课文(1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总结课文主题;2.学生展示合作成果,表达个人理解;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意义和价值。
5.课文复述(15分钟)1.学生个别复述课文内容,加深理解;2.学生相互评价认可,提出改进建议;3.教师点评,强调重点,指导正确。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学生单独完成练习题;2.教师布置作业,巩固学习内容。
七、板书设计爱国主义情感课文重点句子生词解释和造句八、教学反思此备课计划旨在通过《爱的奉献》这一爱国主题的课文,引发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将之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人教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单元备课(集体备课)点是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
4繁星本课描写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重点是感受作者的童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引入课文《观潮》,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第二课时:研究课文《走月亮》,通过朗读和联想描写,让学生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亲情的温暖。
第三课时:研究课文《现代诗二首》,通过感受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让学生体会自然景物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
第四课时:研究课文《繁星》,通过表现作者的童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三、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2.朗读法: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3.联想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研究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4.情感教育法:通过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引导学生感受亲情、友情、爱情等,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本单元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之美,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解释。
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本单元主要内容为诗歌鉴赏和写作,包括《繁星》和《鹿柴》两首诗的研究。
通过研究这些诗歌,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繁星》和《鹿柴》的诗歌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2)掌握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3)通过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4)研究楷书书写,积累古诗。
是年冬,与高适会于睢阳(故址在河南省商丘县南),高适写了《别董大二首》。
【作者简介】高适,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蓚(河北景县)人。
早年仕途失意。
后来客游河西,先为哥舒翰书记,后历任任淮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
封渤海县侯。
其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笔力雄健,气势奔放。
边塞诗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
有《高常待集》。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诗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诗鉴赏】高适一生交游甚众,极重友谊。
民间不但传颂着他与李白、杜甫等一代大诗人在汴州聚首同游的佳话,而且他与当时弹琴名手董庭兰之间的友谊也被视为美谈。
《别董大》这首诗就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
全诗四句,可分两层。
诗的前两句着重写送别时的景色。
首句“千里黄云白日曛”视野开阔,充分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报效祖国”为主题,包含《古诗三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延安,我把你追寻》四篇课文,“习作:写信”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均表现了人物强烈的爱国情怀,其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梅兰芳蓄须》都是以主要人物的言行来体现人物的品质的。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古诗三首2《出塞》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表达了诗人对安定、和平生活的渴望与期盼。
《凉州词》描写了出征前将士们开怀畅饮的场面,表现出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情怀。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1.会认31个生字,会写“塞、秦”等21个字,读准“将、宁、要”3个多音字,会写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边塞诗”的特点。
默写《出塞》《夏日绝句》。
3.学习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胸怀和抱负,梅兰芳坚贞不屈的可贵品质,激发学生立志读书,热爱祖国的情感。
4.对比朗读,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性。
梅兰芳蓄须1这篇课文讲述了梅兰芳为了表达对日寇的抗议,找很多借口,留起胡须,最后不惜21古诗三首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等10个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4.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难点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大意。
1.字词教学本课的生字教学,会认字有4个,要掌握的多音字1个,会写字10个。
读音方面:其中“项、雄”是三拼音节,特别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识字、写字方面:左右结构的字有“征、词、催、醉、雄、项”。
“催”是易错字,学生容易把单人旁写成双人旁。
记忆生字方面:可以采用两个熟字相加,如“工+页=项”;可以采用换偏旁的方法,如“摧——催”。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自学,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2.阅读理解这三首诗前两首是边塞诗。
对于古诗的理解,要从“解诗题”开始,然后到“知作者”,接着是“明诗意”,最后是“悟诗境”。
学生要多了解诗的创作背景,感悟作者丰富的情感。
3.表达运用学以致用,学生学会通过注释,以及关键词了解诗意,快速融入诗中的意境,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1.预习提纲(1)搜集王昌龄、王翰、李清照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掌握文学常识。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
(4)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初步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出塞》课时目标1.会认“塞、秦”等4个生字,会写“塞、秦、征、词”等10个字,掌握多音字“将”的读音和意思。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内容。
3.在品读过程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对唐诗一定不陌生吧?许多同学都是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接触唐诗的。
的确,唐诗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奇葩。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积累了不少的古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这几句古诗,你们会填吗?(出示课件)谁来试试,把这几句补充完整?课件出示: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重积累,那你们发现没有,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呢?(都是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我们把这种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教师出示边塞图片,让学生感受边塞的环境)是啊,边塞只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给人一种荒凉孤寂的感觉。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出示课题《出塞》,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及图片的展示,拉近学生与诗的距离,让他们能快速地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
要仔细地读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生字读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2.学习本课生字词。
课件出示:会认字:塞秦征将杰会写字:塞秦征词催醉杰亦雄项(1)学生自读生字,根据自己的识字经验,交流汇报。
(2)师生共同交流学习生字。
教师教学生字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征”是后鼻音,不要读成前鼻音。
“塞”是多音字,不要读错,重点掌握“将”字的读音。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同桌间互相听写生字,互相订正。
设计意图: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通过多种方法识字,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三、了解诗题意思1.诗的题目是“出塞”,那“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又是什么意思呢?(到边疆戍守边关)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人们常说,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预习可使你在课堂上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你有哪些了解呢?老师这里有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他的诗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设计意图: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为学生研读诗的主题打下基础。
四、自读注释,通晓诗意1.了解了诗题,了解了诗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看看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出来,也可以借助课本上的注释帮助理解。
2.生汇报学习情况。
(1)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2)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预设:为什么作者要写“秦时明月”?王昌龄是不是这些边塞将士中的一员呢?(3)“秦时明月汉时关”是什么意思?预设:意思是“依旧是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
(4)那谁能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边关呢?(荒凉、冷清、孤独、寂寞)3.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中国古诗中描写明月的诗句。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1)请大家思考一下,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预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保家卫国。
(2)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
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诗人发出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
(3)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齐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抓住“明月”进行对比教学,信息量大,学生爱学,这样的纵横对比,使学生明白诗中的意象,为理解诗人的情感打下基础。
五、感悟诗的意境1.再读古诗,感悟意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首诗。
(学生齐读诗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2.教师引导: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将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3.都有谁在盼着远方的将士归来呢?(白发苍苍的父母,可怜的妻儿)4.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即“悲”字。
这就是战争带给他们的痛苦,此时此刻,他们多么想念能征善战的飞将军——李广。
(师简介李广,课件出示李广资料)李广(?—前119),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西汉名将。
匈奴畏服,称之为飞将军。
司马迁评价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
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能征善战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起用良将……)设计意图:教师通过激情的语言,描绘了“人未还”的悲惨情景,引导学生感受边疆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艰苦,渴望战事平息回到家乡的心情。
六、回顾全诗,拓展延伸1.现在,想象你们自己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伫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首,大家可以看一看,读一读。
课件出示: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学生读古诗,分组齐读。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出示课外的边塞诗,让学生增加同类型知识的积累,拓宽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
第2课时《凉州词》《夏日绝句》课时目标:1.学习《凉州词》《夏日绝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感悟古诗的节奏、韵律和意境,体会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学习《凉州词》(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凉州词》。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出塞》这首诗,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谁掌握的知识多一些。
课件出示:(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唐代的边塞诗歌,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有的描写边关的风光,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凉州词》,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使学生快速掌握上堂课知识,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同时因为《凉州词》和《出塞》一样都是边塞诗,因此学生更易接受。
(二)理解题意。
《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
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
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设计意图:《凉州词》与前一首诗《出塞》不同,理解后,学生会更容易进入课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