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鸡报晓、四海升平”景泰蓝摆设民国
青釉双系鸡首壶东晋
铜牛香薰清代
三猿纹红漆盘清代
矾红龙纹天鸡钮高足盖碗清代
5000多年前的猪陶罐、2000多年前的蛇纹鼓底座、900多年前的牧牛、当代的3D打印牛……因为一场展览,它们跨越时空见面啦!今年恰逢农历辛丑牛年,南京博物院特地将十二生肖文物汇聚起来,组成一个“大团圆”,推出了“十二生肖闹新春”文物大展!现场共展出223件(套)展品,瓷器、玉器、青铜器、绘画、牙角等无所不包。展出的诸多珍藏的十二生肖文物艺术精品,追根溯源,为大众深情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完整呈现十二生肖文化——
223件(套)十二生肖国宝总动员
900多岁《四季牧牛图》罕见现身
自2009年的“中国牛——牛年牛展”开始,南京博物院推出的“生肖主题展”已经走过12个年头。如今,又到牛年,南京博物院特别策划了“十二生肖闹新春”展,这也是南京博物院的十二生肖们首次集结。
“十二生肖闹新春”共分为生肖文化、十二生肖精品展示以及牛年特别展区三个部分。刚进展厅,十二只小巧精致的生肖动物摆件就映入眼帘,它们均是被精挑细选出来的“门面担当”。只见这边的玛瑙母鸡、紫晶双獾通体剔透,圆润可爱,那边的玉质山羊、石雕兔子都仰着头、踏着步,很是憨态可掬。展厅现场,明嘉靖年间的青花云龙纹盖罐可谓是吸睛无数。只见罐子上绘着一直龙飞凤舞的龙,歪着头、瞪着眼,在威猛之余倒也有些娇憨。在罐子上的祥云、山川之间,有个很奇特的符号,南京博物院展览部谢博介绍:“这其实是一个一笔写成的‘寿’字,这个变体的寿字跟道教其实也有关系。因为道教讲究气是不断的,而‘寿’字中间不断笔,跟道教的这种说法其实是一致的,这也能体现出明代嘉靖皇帝对道教的信奉。”一旁的清康熙毡包青釉牺耳尊也相当抢眼,一黄一蓝两个容器上,分别是一个可爱的小牛头和羊头。至于古代拿这么可爱的东西做什么,谢博表示,“其实这是古代用来祭祀的容器,名字用的‘牺’就是指‘牺牲’,古代用来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以前这个也用来盛放祭品。”
生肖纪年寓意丰富
十二生肖各有各的精彩
有关十二生肖的起源,我们一直要追溯到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天干地支。天干地支一直被广泛用于历法、术数、命名、计时等方面。在古人看来,天干承载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载的是地之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天道与地道决定着人道,故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其中,十二地支代表每年十二个不同的月令、节令。各个国家的生肖不尽相同,天干地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非常大,就算你无法准确说出天干地支的内容,也一定从小学便开始接触甲乙丙丁,而这就是出自天干地支。如今的十二生肖,也是出自天干地支。
虎是中华民族原始先民的图腾。人类生活于森林,与自然拼搏,与猛兽格斗,崇拜山中之王老虎,尊其为图腾神。它与龙图腾几乎同时出现,“龙飞于天,虎行于地”,虎龙结合成为雄伟强盛的象征。人类崇拜虎,一是希望百兽之王不要危害自己、亲属、族人及家畜,二是幻想借助虎的神力来制服其他野兽及鬼怪。如此,被崇拜的虎也就被赋予了示威、怯恶、驱邪等神性。兔是祥瑞的特性。在十二时辰中,卯时指早晨五点至七点,代表黎明;农历中卯月指二月,被视为春门,万物已出,充满生机。兔,活泼好动,生机勃勃,古人就将兔与卯相配,也一直被视为仁兽,故有“瑞兔”之谓,象征着平和与善良。兔的形象十分流行,或为汉代帛画、画像石上月亮的表象,或为王室贵族的配饰物、文人士大夫的案头文玩,或为古代工艺美术品上的装饰图案,其含义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但始终承载着祥瑞的特性,得享“玉兔”之誉。
龙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身长若蟒、其状如鳄,上天下海,拥有万能神力,故而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吉祥物和图腾标志。龙的精神内涵,可归纳如下:一是融合,龙是多元融合的神物,龙文化最能显现融合意义;二是造福,善龙祥龙造福众生,是龙文化中居主导地位的力量;三是谐天,与天和谐、与大自然和谐;四是奋进,龙多为昂首挺胸、精神抖擞、奔腾飞跃,激励前进。中国人自视“龙的传人”,“龙的精神”则可概括为中国人勤劳勇敢、融合创新、奋发向上、和谐共进的精神。十二生肖,以巳配蛇。“巳”之古文,即蛇的象形,《说文·巳部》曰:“巳为蛇,象形。”习惯上,龙为“大龙”,蛇为“小龙”。其冬眠结束,预示春天将临,故被称为“报春蛇”。对古人来说,蛇充满了一种神秘诡异的色彩。从母系氏族社会起,人类对蛇既敬仰又惧怕,视其为崇拜的神秘图腾。对蛇的畏惧和崇敬的心理,也导致了人蛇合一的人类始祖形象的出现。中国古代传说的祖先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诸如“伏羲人头蛇身”“蛇身之神,即羲皇也”“女娲人头蛇身”等,不一一列举。
十二生肖中,鸡被认为是一种承载着德行与正义的动物,人们很早就将之视为世俗中的太阳鸟,顶礼膜拜。在民间,鸡亦为吉祥物,既可辟邪,吃掉各种毒虫害虫,又能迎新,带来吉祥与喜庆。鸡拥有“五德”:文、武、勇、仁、信。文、武源于鸡的外在形象,勇、仁、信则取自鸡的习性和品质,居五德之首,即守信用,诚实无欺,是古代儒家最为信奉的人生准则之一。雄鸡,准时报晓,象征守信,持有信德。文德,原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鸡之文德,源于头戴红冠,给人一种文质彬彬之感。古人将穿着视为“礼”之组成部分,对头冠更是如此。武德、勇德,来自雄鸡脚后面一个突出如脚趾的部分“距”。“距”为雄鸡天生的进攻武器,体现着勇猛无畏的性格。仁德,鸡见食物不独自占有,而是呼吁同类一同啄食,被视为“仁”的体现。
狗也称犬,《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今则通用。先秦时期,狗主要用于狩猎、看家、食用、祭祀和随葬。周秦之际,狗成为捕捉猎物的最好帮手。汉代,养狗之风盛行,民间百姓以之看家、狩猎,朝廷则设有“狗监”之职,负责掌管宫苑猎犬。在生肖文化中,狗的精神意义在于忠诚、勇气和防卫,诸如“牧羊犬三千里寻主”“义犬救主”等,故而被赋予了种种象征意涵。在民间,百姓人家往往在门口刻画鸡、犬造型,则取“鸡司晨犬守夜”之意,希望辛勤耕作后获得收成,能安稳保存,富裕家庭,保障生活。猪古称“豕”,为六畜之首,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出土猪纹钵、猪形罐等器物,表明人类已把野猪驯养为家猪。在旧石器时代,猪的地位十分崇高。由于对众多自然现象的不解与恐惧,人们相信万物有灵,祈求得到神奇力量保佑,曾将猪头造型融入龙的形象,以为神物。猪因体形浑圆、憨态可掬、性情温驯,长期深受人们喜爱,具有诚实质朴、富贵吉祥的文化意义。肥壮的“猪豚”,成为富态的形象和足食的代名词。在民间,人们普遍希望肥壮的猪能带来美好的生活,南北各地流行节日剪贴窗花“肥猪拱门”,表达招财进宝之意。图/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