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治理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1地质灾害现状
1.2地质灾害隐患及损失评估通过对禹州市内地质灾害调查点进行认真系统的分析,共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90处,各种地质灾害隐患点共威胁农田614.13hm2,房屋14432间,道路3610m,煤矿一座,威胁人口20137人,直接经济损失预测8398.4万元。其中地面塌陷威胁人口19056人,直接经济损失预测7816.7万元;滑坡威胁人口782人,直接经济损失预测342.8万元;崩塌威胁人口159人,经济损失预测6.9万元;不稳定斜坡威胁人口160人,经济损失预测232万元。各乡镇地质灾害隐患点经济损失预测评估为:鸠山乡1157.2万元,磨街乡1234.1万元,方山镇1053.5万元,文殊镇1226.0万元,梁北镇330.0万元,古城镇93.0万元,方岗乡656.5万元,神垕镇926.0万元,浅井乡257.5万元,苌庄乡134.5万元,鸿畅镇1330.1万元(表4)。根据地质灾害灾情分级评价标准,对区内110个地质灾害点进行评价,评价结果:重大级1处,较大级15处,一般级94处。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和已发生但还存在较大威胁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危害程度分级评价,禹州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90处,评价结果:特大级3处,重大级39处,较大级38处,一般级10处。
2.1.1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依据《环境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土地管理法》、《土地复垦规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办法>办法》、《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基本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许昌市先后颁布了基本农田、防震减灾、矿产资源、土地管理、污染防治、地质灾害防治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规划及相应的配套保障措施,为加强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提供法规保障,使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2.1.4加强宣传教育,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全市开展了有关矿山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公众的保护意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及从业者充分认识到矿山环境保护与其自身安全健康的重要性,调动了矿业权人、公众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做好矿山环境保护治理工作。
3结语
关键词:迁安;水环境;现状;方向
近年来,迁安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快,国民生产总值逐步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利用量逐年增大。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大气降水的相对减少、污染程度的加剧等因素,给研究区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同时,由于矿山等工矿企业工业结构不够合理和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使部分河流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农药化肥、畜牧养殖及生活污水、废物的排放,也是研究区水环境的污染源之一。因此,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采用有效积极的措施治理水体污染,对研究区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1研究区概况
迁安市属于河北省唐山市,位于“京津唐”金三角区内,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十分便利。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海滦河流域,境内有河流16条。属于滦河水系的有12条河流:滦河、青龙河、隔滦河、刘皮庄沙河、三里河、十里河、凉水河、野河、五道沟沙河、冷口沙河、白洋河、徐流河等;属于冀东沿海水系的有4条河流:西沙河、大石河、崇家峪河、管河等。其中滦河是研究区最大的过境河流。
2研究区水环境现状
2.1研究区水环境污染现状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及工业规模的持续扩大,人口增长迅速,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区污水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为主,大部分排入滦河。研究区共布设三个地面水监测断面,监测因子为流量、水量、pH、COD、BOD5等五项。使用单项质量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滦河上游段水质基本满足地面水V类水质要求,在接纳三里河管道排污后,下游水质明显恶化,劣于地面水V类水质。研究区共设浅层地下水井5个监测点,监测因子为pH、高锰酸盐指数、总硬度、色度、硝酸盐氮等五项。评价方法同地面水,评价结果显示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5项水质指标良好,基本满足地下水Ⅲ类标准要求[1]。污染较为严重的主要为滦河水域,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废水和污水排放量增加,农药残留物随指降雨径流入河道,对水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加上滦河上游拦蓄水量,使得入境水量减少。同时由于城市化速度加快,房地产开发幅度加大,绿化减少,水域面积减少等,都对研究区整个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2]。
2.2研究区水环境防治现状
3发展方向
3.1调整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布局
现状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小型水库、塘坝规模较小,引水工程年久失修,不能充分发挥效益。今后研究区应加强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在适宜的地段增建小型水库、塘坝,增加引水工程,并对现有的地表水工程加强管理和日常维护[5]。(1)入境水开发:现状入境水的开发主要是首钢矿业公司的马兰庄水源地,依据对该水源地的入境地表水可利用量评估,其尚有一定开发潜力。因此,今后可在适宜地段加大入境地表水的开发力度,并争取在上游水库取得地表水用水指标。(2)地下水开采布局:现状迁安市地下水开采状况为山区盈余、平原区超采,超采地区主要是滦河平原区的Ⅰ级阶地河漫滩,地下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今后地下水开采布局调整的重点应放在滦河平原,并将增采量主要布置于张官营—麻官营段滦河Ⅰ级阶地、河漫滩,以获得最大的河道渗漏补给量,维持地下水基本采补平衡。山丘区受自然条件及开采条件限制,需水量较小,今后一定时期内地下水开采仍将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但在富水地段,应逐步增加开采。
3.2进一步建设治污工程及中水回用工程
研究区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使市区的水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中水回用工程刚刚起步。但在其它乡镇,污水处理的力度较弱,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因此,今后应加强治污工程的建设力度[5]。①工业企业内部的污水处理和内部循环重复利用,不能再利用的废水要严格按照排污标准排放。②关停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工艺落后、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并且没有污水处理能力的企业。③在建设城市综合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做好处理水的再利用规划及远期污水处理规划,促使污水资源化。④加强污水的治理和监管,要制定并逐步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和监督管理办法,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方面的执法力度,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水资源(水量和水质)实时监控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刘立斌.迁安市城市水环境改善探索与实践.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3年12月,第11卷第01期.
[2]迁安污水厂环评报告书(报批版).
[3]唐山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4]迁安水资源评价.
关键词:
城市环境;环境监测;治理措施
我国城市化发展与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结合在一起,城市化对于我国具有更多的现实经济、政治和社会意义。但,城市作为人口和人类活动中心,必然消耗着来自不同渠道的自然资源,城市发展也会产生大量的废物,在发展过程中,在相当大的空间范围内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例如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生态环境被破坏等的环境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对于城市环境防治方面也投入巨大,开展了大量工作。尤其是作为环境监测部门,切实需要在运用其自身技术优势,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管理部门作出相应的管理措施提供决策参考,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1城市环境问题
城市作为人们生活的居住地,其环境质量如何直接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当前,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尾气和噪声以及工业污染等问题。并表现出特大、超大型城市的空气污染要明显重于中小城市的特点,其中尤其以规模在100~200万人的特大型城市空气污染尤为明显。
1.1城市机动车尾气、噪声问题
1.2城市“三产”噪声、油烟问题
1.3城市工业污染源问题
2当前城市环境监测问题分析
近年来,随着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城市环境监测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监测技术明显提升,监测工作在服务于城市环境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前,城市环境监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检测结果不够全面,不能完全反应城市环境状况;检测的技术水平和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1检测结果不具有全面性
目前,限于城市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应的检测内容还难以完全覆盖其中,例如,针对城市交通污染进行的监测多选择在主要干道周边;针对生活污染经常把检测点位选择在居民小区附近,以及主要主要污染源检测模式等等的环境监测,这些监测都局限于一定的区域或指标范围内,没有能够更全面的覆盖城市各个方面的、翔实的监测内容,因此,所获取的监测数据常常不够全面,监测的数据与现实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出入,对于后期指导城市环境污染防治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有着负面的影响,常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2检测水平比较低下
我国城市环境监测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监测技术还是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能等方面,还难以满足当前环境监测的现实需要。城市监测中包含的监测指标复杂、多样,监测工作任务繁重,对监测软件和硬件条件要求较高,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使得城市环境监测尚未获得足够的物力、人力和财力支持,检测设备更新慢、技术落后。加之,环境监测属于专业性较强的行业,队伍素能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客观、真实,长期以来,缺少对监测专业人员的引入、培训和再教育,难以满足当前城市环境监测的现实需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工作,常常出现检测时束手无策,有的甚至对于新的技术标准和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用老标准或过时的旧标准现象也屡有发生,制约了城市环境监测工作,也不利于城市环境治理。
3加强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的对策
目前,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众多,缺少科学合理的长期解决措施,这就更加需要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现实参考,推动城市良性循环发展。
3.1完善法律法规
当前城市环境现状及监测、治理研究李琨(重庆资源与环境交易所重庆400020)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作为城市环境治理来说,也必须要走依法治理、依法监测之路,依托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来加大城市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向着更深层次推进。当前,应加强对城市环境监测和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高法律法规在城市环境监测及治理中所发挥出的纲领性、指导性作用,增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工作的可说服力和操作性,保障城市环境治理步入法治化轨道上来。例如,美国为了加强城市水污染的治理,在1970年便扩大了联邦政府控制水污染的环境管辖权,形成以联邦机构制定本州的水污染控制立法和标准,由各州负责实施的强制性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3.2明确有关标准
3.3加大投入力度
当前,与我国城市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相比,我国的城市环境监测水平发展的还相对滞后,水平也较低,制约了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为此,应加大环境监测的投入力度,首先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引入和培训,积极招聘拥有监测专业背景、业务素能高的人员充实到一线监测工作中,对现有检测人员要加大后期的定期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此外,还应加大对监测设备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只有好的设备才能够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准确度,为环境的治理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监测要做到全面,例如对于工业企业的环境监测,既要监测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项内容,也要做好搬迁企业留下的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等项目的监测,不仅对已经熟知的几种污染因子进行检测,还要设置合理的监测因子,为城市的环境治理提供有效地参考指标。
3.4建立应急体系
3.5出台激励机制
明确的环境优惠政策以及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推动环境治理工作的产业化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城市环境的治理。例如,政府对于污水处理行业加大政策性的补贴,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污水处理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污水处理行业带来经济效益,这样对于激烈的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污水处理行业的竞争优势就是很明显了,这样,城市的污水处理更加的方便、彻底,同时污水处理行业也获得了极大地经济效益,这是种双赢的场面。
3.6提高环保意识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已深入人心,尤其是人们的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城市居民更加重视他们所生活的周边环境,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首先要对当前城市环境现状了解,并根据环境现状及时的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切实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和水平,为城市环境防治提供决策参考,切实推动城市走上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万才超,焦月,李正伟.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检测方法研究现状[J].当代化工,2014(02):10-11.
【关键词】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治理对策
0.概述
我国的农业生产事业,相对于过去有了质的飞越,随着经济腾飞,农业生产越来越倾向于机械化和自动化,尤其是在大规模喷洒农业、化肥及污水等垃圾处理不当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不容忽视的,对土地、空气、水资源和生态平衡都产生了影响,对此应从农药、化肥本身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进行严格把控,建立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尤其迎从新认识科学化的施肥和喷洒农药技术的重要性,按大自然生态原理与农业技术结合产生有机农产品,科学有效的对农业土地及水资源保护等,这些措施是实施都可以阻止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现象。
1.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现状
农业生产中的污染物虽然没有工业污染带来的危害那么直接,但多种环境状态都遭到了破坏,分别是土地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空气环境污染和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下面分为三点进行分析:
(1)土地资源污染,大家都知道我国的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这样的数据没能一直维持,因为在200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退耕、沙漠化和灾化的发生让我国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在2008年末时只剩下了约18.3亿亩,所以我国的耕地人均面积并不富裕,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农用土地的污染愈演愈烈,现代耕种主要依靠化肥和农药来帮助农作物的生长,但这样长期使用农化产品的危害就是土壤结构被改变,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大大减少,让本身肥沃土壤的产力每况愈下,然后为了提升产力,再次施加更多的化肥和农药,如此形成大量恶性循环,最后将导致土地彻底不能继续耕种的后果。
(2)水资源污染,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分配在全世界一直处在下游位置,而农耕所用的恰恰又是可以引用的淡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就是对未来的下一代最不负责的体现,对于农用水资源的污染,化肥、农药、排污和农膜都榜上有名,化肥的使用据有关部门统计“按播种面积计算,我国化肥使用量40.0t/km2,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规定的22.5t/km2的上限”[1]这样的用量直接将化肥中的氮、磷、钾等化学元素会被带进河流从而污染了水资源。农药同样带来的污染同样可怕,由于机械化大面积喷洒,导致农药必须用更大的量才能覆盖到农耕作物上,这样多余的农药会被各种渠道带入到水体河流中从而污染了水资源,农业生产的排污并不是指有毒有害物排放,而是畜牧和家禽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壳蛋、血水甚至尸体被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其造成这些污物与水源溶解发酵变质,让河水变成了死水臭水。再有就是蔬菜大棚的广泛运用,让家家户户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水果蔬菜,但使用后的农膜确实实实在在的白色垃圾,由于其特殊化学构造器不容易降解,不能焚毁都让这种白色垃圾,无法回收结果污染了水资源。
(3)空气资源的污染,空气作物我们每时每刻生存的必须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北方地区大面积雾霾就是空气污染的最有利证据,雾霾虽然不是农业生存污染空气导致的主要原因,但是空气的质量是有众多因素积聚而成的,所以在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的同时,农业生产中产生的空气污染也应予同样的重视。农业生产里的空气污染主要是来自,秸秆的焚烧,如今农村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以前靠秸秆生活或者喂牛养羊的生活方式已经被电器化所替代,所以导致大量的秸秆被废弃和焚毁,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气体,会随着风向漂浮到空气中,甚至形成了可吸入颗粒物。还有一项污染就是农药的喷洒,刚才我们提到过多的喷洒农药一部分会落到河流里,另一部分就会漂浮于空气中进入云层,如果其中的氮元素堆积过多就会产生温室气体形成严重的“温室效应”。
以上几点就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会危害到环境的几种主要内容和现状。
2.农业生产环境污染治理对策从上面的现状来看,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在“海、路、空”三方面都已经被染指,如果要治疗这种环境污染情况可以分为两方面入手
2.1建立法规改变思想
2.2改变现有技术
学习先进经验首先要对污染的源头进行治理,污染土地和水源的主要是农业、化肥和农副产品排污造成的,对于大规模的农药和化肥进行疏导,走生态农业道路,全面的有效的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的新技术,对农药、化肥的制剂进行全面的升级,让专用型肥、复混型肥、生物型肥等等新型肥料运用到实际农业生产中,农药方面加大资金投入,购买高效新型的防虫农药,脱离原来的“以多靠量”的喷洒模式,对于污染水资源的污水直接排放,垃圾随意堆放的行为要坚决禁止,在处罚这样行为的同时,建设污水回收管道沟渠,将污物汇集在一起,进行集中的污水处理,在一些较偏远的地区,可以由政府补贴农户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备,以保障水体质量。最后,对于垃圾和农作物副产品的焚烧上,也应当进行集中管理,进行垃圾回收和分类,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将可降解与不可降解回收或再利用,对于需要焚烧处理的可以回收用作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
总之,农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治理要遵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争取早日走上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道路。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生产中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除了农民和生产者,政府及管理部门也应当加强认识和意识,现在很多政府部门都把工作重点设定在了农业生产中的经济建设,而忽略了保护环境是一项关于生存状态和造福子孙的必要性,所以加快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可循环性的农业生产经济利益链是今后这项工作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企业改制环境管理现状及对策
1.企业加强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2.企业改制中环境管理的现状分析
2.1组织结构的不合理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虚拟组织日益发展。根据网络化、数字化以及信息革命的改革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应转向开放型的网状结构以及扁平化的结构发展。然而,我国部分企业仍采用以往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进行管理,如企业领导者与全体员工的关系、企业各部门的关系以及企业与政府、顾客间的关系等,这些均是金字塔组织结构难以协调及实施的。对此,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决定了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顺利实施。
2.2环境管理方式的缺陷及环境治理水平低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实施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仍采用以往环境污染治理的模式,也就是“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模式,这一模式造成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企业仅在符合国家规定的基础上将污染物进行排放,忽略了污染物排放后的环境质量。这种治理模式,均注重末端的治理,却忽视了生产过程中各流程的污染防控问题,忽视其所生产出的产品造成的环境问题,企业环境管理的水平不高。部分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工艺设备较为落后,技术水平及节能指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治理水平低。
2.3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滞后
3.企业改制中环境管理的应对策略
3.1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及深化,要求企业加强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环境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及深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极其重要。加强企业的环境管理,利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企业应合理使用资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此,将环境管理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构建完善的环境管理机构,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管理机制,在企业的日常生产中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不断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及回收率,有效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促使企业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从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2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首先,做好环境监测,认真分析企业环境污染及防治的状况。设立专门的监测区,对企业的环保设备进行监测,认真分析及研究环境的监测数据,准确掌握企业环境污染情况的首要资料,消除污染事故发生的隐患。其次,加强企业环保设备的管理工作,努力作到分工及分区的承包管理,各区的管理人员应经常检查及考核自身所管理的环保设备,及时解决出现的环境问题,或者签发治理通知单,如期整改,确保环保设备的有序运行。最后,严格管理企业的环保制度,逐步改善企业的环境质量,制定相应的环保经济责任制。
3.3实施合理有效的环境会计制度
环境会计是企业有效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有力保障,有利于企业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分析及测量环保投资及其获取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管理者作出利于企业执行环保义务及实现财务业绩目标的决策。
3.4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不到位以及环境管理的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对此,企业在开展环境管理的过程中,唯有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以上加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环境管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以及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等措施,有效促进企业环境管理的顺利进行。
[1]蒋斓.谈企业之环境管理方法[J].魅力中国,2009,(22).
[2]程娇.我国中小企业环境管理的驱动力模型研究[D].宁波大学,2011.
关键词:草地退化;现状;治理对策
草地是青海省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大通县的重要资源。它在维护陆地生态平衡中趁着重要作用,同时又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的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水系,依赖着绿色草地的涵养,青海省草地资源是重要的生态屏障。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重视生产发展的过程中缺之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普遍存在重利用、轻管理的现象。由于牲畜数量的增加,使草地长期超载过牧,加上对草地资源的大量开垦,使草地严重退化,生产力水平不断下降,草地植被盖度降低,草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减弱,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草地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草地生态环境现状
1.1草地资源基本情况
大通县地处青海省东部,湟水河是游北川河流域海拔2280―4622米,年均气温5.5度,年降水量450-800毫米。大通县有天然草地0.1798万km2,其中可利用草地0.1666万km2,占全县土地利用面积的65.93%,是耕地面积的3倍。大通是全省的生态县。森林覆盖率达38.1%,水资源总量6.9亿立方米,承担着西宁市70%以上的城市供水任务,境内有国家森林公园察汗河、鹞子沟、老爷山、娘娘山风景区等特色生态景观。
全县共有5个草地类,8个草地组,15个草地型,以高寒草甸类和高寒草原类为主体。植物以莎草科、禾本科为主,具有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高,粗纤维低的特点。因地处高原、气候寒冷,牧草生长期短牧草植株低矮,产草量低,每公顷平均鲜草产量为398kg/hm2.单位面积鲜草产量平均0.398kg/m2
1.2草地退化严重
全县共有中度退化草地面积0.096万km2,占全县草地总面积的53.3%。其中重度退化草地面积0.04km2,中度退化草地面积约0.03万km2,轻度退化草地面积0.026万km2.
1.3草地水土流失加剧
草地植被盖度的降低,使草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弱,加速了水土流失,经济的发展却带来了资源的破坏,导致掠夺式经营、破坏生态,草地植被盖度逐年降低,植物群落减少,滩涂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蓄水能力降低,加之大通县森林覆盖度不高,使黄河之系北川河几乎变成季节河,这种现状严重影响着大通县畜牧业生产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
1.4草地鼠害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草地的主要鼠害有啮齿动物是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和高原田鼠等,其中高原鼠兔和高原鼢鼠是两种主要有害鼠,其分布广、数量多,成为加速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鼠害营地下栖息,反复的挖掘活动破坏了草层,加剧了草地的风蚀、水蚀作用,使次生裸地不断扩大,形成了大面积“黑土滩”型退化草地。
1.5生物种资源受到影响
主要表现在草地优良牧草减少,毒杂草增多,一些特有的种质资源在逐渐消失,家畜生产性能下降。
2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2.1气候变化对草地生态的影响
2.1.1温度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我省平均气温总体呈现变暖趋势。气温的上升使冰川消退,雪线上升,冻土层下降,河流干涸,土壤融冻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气温的升高和蒸发量的增大严重影响了牧草的正常生长发育,牧草的生育期提早或推迟,干物质积累减少,产量下降。冻土层的下降为鼠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加速了鼠虫害的形成和发生。
2.1.2降水全县降水量较以往普遍偏少,干旱问题突出,牧草长期处于生理干旱,加之季节性降水差异趋于不显著,致使草地生态系统变得更为脆弱。
2.1.3风沙我省是全国八级以上大风日期数量多的地区,全省有18个县、地区年平均风速3m/s以上,具有风大、沙暴多的特点。大风一起,飞扬的沙土掩埋低洼草地,同时刮走草地表土,使牧草根系露,加剧了草地退化、沙化进程。
2.2鼠虫害对草地生态环境的影响。鼠虫害是我县牧区草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分布面积广、危害大。特别是草地鼠害尤为严重,鼠害区每公顷有土丘305个,严重地区多达350个以上。由于洞道密集,纵横交错,使草地植被千疮百孔,形成生裸地,加之风蚀、水蚀影响,使优良的牧草沦为“黑土滩”。
3治理对策
3.1全面落实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实行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是广大农牧民群众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根本性措施。只有全面落实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草地利用上吃“大锅饭”的问题,才能把草地的管、建、用同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
3.2依法治草、依法促草。在加强《草原法》《青海省实行,〈草原法〉细则》宣传、贯彻落实的同时,尽快建立健全草原监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
[关键词]农村生态发展方式制度建设
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充分发展,更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但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堪忧。因此,如何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基层县委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深入无极农村地区,以期通过研究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总结类似无极的平原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探索治理对策,以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无极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
无极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县辖21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1.9万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无极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看,目前无极农村的生态环境状况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距离,突出表现在:
2.农民缺乏生态意识,致使农村环境受到污染。30多年来,农民一直在使用浅水井灌溉农田,部分地方甚至使用污水灌溉;近年来,农业生产出现过度依赖化肥及农药现象,这些都造成了大面积的土壤污染,对大气、水、生物等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进而形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农产品安全也成为令人担忧的问题。
3.村镇基础设施不足,农民生活环境较差。无极98%的农村无排水设备,道路硬化程度不够,绿化、亮化程度不足,厨房、厕所、暖气的改造提升程度不足,这些均不利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和良好生活行为的养成。
4.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构成威胁。当前,98%的农民已经不在家庭猪圈中养猪,这就改变了以前那种虽不太卫生但还较合理的生态循环圈:养猪粪便肥料农作物养猪,自从农田底肥开始变为化肥,农药开始变为农作物的朋友,农产品的安全、土壤的安全就开始成为了问题;农民的能源消费结构已发生了变化,电器的拥有量越来越大,这样一来,由于消耗了太多的电力和石油能源,最终还是造成了整体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再加上冬季取暖大部分采用燃煤作燃料,直接加重了农村空气质量污染程度。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河北省正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该行动实施以来,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环境逐步得到改善,农村人居条件得到进一步提高。但是,从总体上看,与无极农村类似的平原地区在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农民的生态观念缺乏。农民的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不能较好地处理经济与环境、家庭卫生与户外卫生、个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等问题,这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一个较大的思想和精神障碍。
3.农村污染呈现多样化趋势。工业的“上山下乡”,使农村受到工业污染的侵蚀。农民收入的增加,使一些以前没有或很少的消费品也大量进入农村,由此产生许多无机垃圾,如塑料袋、电子垃圾等。由此农村的环境污染出现新的特点,即由以前的单纯由生活和农业生产导致的污染向多种污染形式并存转变。
4.农村村庄整治工作推行有难度。村庄整治工作的主体是农民,在“利益第一”的思想引诱下,在农民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均大幅提升的现实中,做好村民的工作困难重重,这直接导致多数村庄整治水平较低,亮点村、特色村所占比例不易提高。
6.经济发展方式转型难延缓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农药、化肥的模式造成农村环境的大面积污染,当前农民已习惯于这种模式种植,不易改变。经济作物形不成规模种植,一家一户难找到销路,缺少专业市场或已有的专业市场没能充分发挥作用。部分合作社运作不规范,承担不了应有的责任。这些因素致使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下滑,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延缓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进程。
三、建设良好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对策
1.重引导,培育生态文明理念
农民有了生态文明理念,才会有符合生态要求的生活和生产行为,才能推进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因此我们要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充分发挥电视、农村电影、网络、广播、宣传栏、农民健身小组等媒介的作用,以人为本,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小品、顺口溜等形式,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生态道德教育。
2.抓源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农村来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要逐渐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及次数,换用有机肥及生物方式治虫、治灾。其次要把现有产业做大做强,出品牌,出效益。第三要结合自身优势,找准市场定位,确立产业链发展方向。
3.重实践,提倡勤俭节约
全体党员干部必须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身体力行,上行下效。大力提倡资源节约与清洁生产协同推进,推广节地、节水、节种、节肥等节约型技术使用。建立清洁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生产生活源头抓起,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环保产业,减少外部投入品使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清洁生产。
4.重效果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健全科学评价体系。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二是硬化投入政策,加快整治步伐。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投入是关键。要采取多种渠道并举的投入方式,如贷款、融资、捐资等,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村环境较差等问题,为农民群众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家园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在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养殖废物、工业废物、生活废物等,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污染。为了改善这一污染情况,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现状,同时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理,从而改善农村水环境。
一、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
(一)农村地区的水环境污染
(二)农业化肥使用与农药大量使用对水环境的影响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化肥的使用量也一直排在世界前列,但是化肥的实际利用率却不高,造成大量化肥流失并进入自然水中,使水环境受到污染,化肥的大量流失会使农田湖泊水质富营养化,进一步扩散到河流湖泊中,成为水体污染的主体。而在农药使用方面,随着农作物害虫抗药基因的增强,造成农药的使用量也不断增加,据统计,我国农业生产中单位面积农药的喷洒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然而农药的实际使用率却低于20%,大部分农药挥发到空气与土壤中,对当地水环境造成危害。
(三)畜禽业发展造成的污染
当前,在农村除了农业生产外,很多人开始加入畜禽养殖行业。而在大部分农村地区畜禽养殖并没有形成规模,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畜禽养殖厂分布比较分散,养殖人员没有对环境保护有足够的重视,畜禽养殖业用水冲洗养殖舍,粪污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周边水体或采用渗坑下渗,不仅污染地表水,也污染了地下水,味道刺鼻、蚊蝇滋生、大肠杆菌超标,对人身和生态都带来危害。
二、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治理对策
(一)加强生活污水及农业生产中水环境污染的治理
对于人口较密集的农村群体,在生活废水与固体污染物的处理上可以采取集中处理的方法,通过构建类似城市排水系统的方法利用管网将污水收集起来,并建立设施完善的污水处理场,污水经过具体处理后,实现循环再利用或者保证水排放达到标准。而对于无法集中处理的农村,可以推广使用高效藻类塘技术与厌氧沼气池的技术,实现废水的集中处理,高效藻类塘处理能够净化大量富营养化水质;而厌氧沼气作为我国农村最经济、最有效的污染处理方法,能够实现污水的有效处理与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对于生态农业的建设,应提倡循环经济与农业清洁生产,从源头上预防农业生产对水环境产生的危害,在实际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农民要合理使用有机化肥,尽可能使用生物肥料来替代有机肥料,提高化肥的使用率。在农业病害的防治上,通过生态平衡施肥与生态养殖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建立生态养殖系统,实现功能循环,比如在畜禽养殖农村,可以利用家禽农田放养的方式,对农业病害进行生态控制,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使农村水环境质量得到提升。
(二)好氧和厌氧生物治理技术
好氧生物治理污水系统是目前在农村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新处理污水技术。好氧生物的治污工艺有很多,而且各自有优缺点,在选择时,要根据污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对比选择,注重技术的性价比。生物治理指的是利用风机等的设备给污水注入氧气,从而培养水中的微生物和菌类中暑,通过微生物和细菌把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水、二氧化碳等物质,少数合成细胞,促进微生物的成长,剩下的以污泥形式排出,通过这种方式净化水资源。厌氧技术与好样生物治理技术相比,建设投资要高于好氧生物治理,但是没有日常运行费用。目前而言,厌氧技术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去氮磷能力不强,治理效率低,这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运用。
(三)普及生态环保知识
在农村,大部分人文化水平较低,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可以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就要安排专业人员为居民讲解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使居民了解到自己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哪些行为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进而在以后的生活中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转变自己的落后观念。引导农村群众走绿色农业、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三、结论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人类要想长久的发展下去,需要提升对水的保护意识。在农村建设过程中,造成农村水污染问题严峻,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对此,本文从居民生活、工业以及畜禽方面产生的水环境污染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如加强生活污水以及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处理,采用好氧以及厌氧生物治理技术对污水进行处理,同时向居民普及生态环保意识。重视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利用合理措施进行治理和预防,是提供安全的生产环境和居住环境的必要措施,同时也是加快农村建设的有利工具。
[1]孙悦.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11).
近年来,随着工矿企业的发展,对农业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比较严重,特别是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秸秆焚烧、畜禽粪便的不科学处理,“三废”污染,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等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
1、农药污染。农药防治蔬菜、果树及大田粮食作物病虫害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农药,或不合理配制,或盲目混用多种农药,造成了病害虫抗药性增强,致使蔬菜、水果的农药污染加重,导致了一些农产品中农药的残留超标,进而影响到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化肥污染。随着农村向城镇化的推进,青壮年到了城市打工挣钱,许多村庄只剩下了老年人和小孩,在土地多,又没有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民种地只有靠多施用化肥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这样,农作物如果过量施用了化肥,势必导致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的含量减少,硝酸盐含量增加,而亚硝酸盐与胺类结合形成的致癌物N-亚硝基化合物也会增加,如果人体食入此类食物,身体极易诱发胃癌和肠癌,这进而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秸秆焚烧。由于农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大多数忙于在外地打工挣钱,农忙过后,农村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要想将机械收割后的秸秆捆扎搬运离田地,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就地焚烧秸秆。秸秆焚烧不仅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而且产生的滚滚烟雾,不仅污染了大气环境质量,而且严重破坏了农业环境质量。
4、畜禽粪便污染。据调查部分养殖小区,畜禽粪便大多是露天存放或随地排泄,养殖业污水,由于大多数的牲畜采取圈养,农户会定期对饲养圈进行清理工作,清理后的污水也随着简陋的沟道随意排除,这样既不卫生又污染农业环境。
5、工业三废污染。如我乡延家底村,拥有一座大型露天煤矿,据调查此矿,年产废渣30万吨,废渣基本用来垫地,废水基本全部下渗。特别是粉尘污染,村民反映比较强烈,这给当地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6、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污染。如我乡延家底村总户数145户,总人口480人,其中:每户每天生活污水排放约0.01t,全村每年生活污水排入沟渠276.7t,自然蒸发300t,生活垃圾日产0.015t,基本全部进行填埋。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村里还有许多的小污水沟,由于长期缺乏治理,已散发出难闻的味道,招致了许多苍蝇,进而影响了周围村的农业环境。与污水相对应的另一项影响农业环境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以及对一些电子垃圾的随意丢弃,像电池,充电器等,因村民环保意识淡薄,未经过分类和回收处理,就和一般的生活垃圾混在一起丢弃。另外,一些村民在收割后农作物后,对秸秆就近堆放,部分焚烧,部分经过雨水等的侵袭后腐烂堆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垃圾的积累。
二、治理对策
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统筹规划农村环境保护。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重要纽带,农村环保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各级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把农村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基本原则,制定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
3、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加大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一是积极争取中央政策资金扶持,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农业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多渠道筹集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投入、社会捐助、群众集资等方式解决投入问题。三是积极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人才,加大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科研攻关的投入。
4、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方面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农药、化肥等的生产、销售、使用环节进行统一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实行农产品准入制度,对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一律不得上市销售。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广标准化生产,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开拓农产品市场,引导农民大力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逐步实现农业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和农产品无害化。
5、加快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推动农村山、林、田、水、路、垃圾和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加大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快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不断完善农村排污治污基础设施建设。
6、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采取分散或集中、生物处理等多种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在人口比较集中、有条件的地方推进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广“畜-沼-粮”、“畜-沼-果”、“畜-沼-菜”的农户生态循环模式和“一池五改”(沼气池、改水、改土、改厨、改厕、改圈)的生态家园清洁工程,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
【关键词】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现状对策
一、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现状
(一)国内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现状
根据有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国内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已经达到几亿台,冰箱和洗衣机等电器的拥有量也分别破亿,并且正处长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如果说这些电器的使用寿命平均在十年内,那么,从两千年开始,国内每年都会有接近千万台的报废洗衣机,报废冰箱,报废电视机,等待着处理。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脑和手机这种软件更新较快的电子产品,其更换的速度更会远远大于家用电器的更换速度。这些电子电气产品的淘汰都会给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和污染,所以对这些电子垃圾的回收工作一定要得到妥善的处理,才能避免这些电子垃圾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危害。
(二)国外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现状
(三)国外对电子电气产品实行管理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一些发达国家,其发展的速度会比较快,对各方面的进展速度也会快于发展中的国家,所以当发达国家率先掌握了一些,环境方面的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后,就会对进入本国的电子商品潜移默化的提高标准和要求。这就会在无形中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造成一定的贸易壁垒,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进而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处在发展中的我国,也会面临着相同的贸易问题,这些问题会严重阻碍我国的贸易发展和经济发展。
二、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要求
(一)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概念
三、电子电气产品环境管理物质控制问题的对策
为了减少电子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电子垃圾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改变电子电气产品的生产方式,已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了,所以国内的很多工业在对产品进行加工时,都已经开始采用无铅工业,并且在不断的提高无铅工艺的技术水平,并且在不断的创新工作中,借鉴国外优秀的技术经验,不但的对自身的技术进行完善,从而保证我国电子电气产品能够达到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的标准,增加我国贸易效益的同时,也对我国的环境进行保护,实现真正的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通过上文中的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但电子产品所带来的电子垃圾也会随之增加,电子垃圾的增加会危害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就要对电子垃圾进行有效的控制,妥善的解决电子垃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这样才能在保证发展科技的同时,还能做到对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原则。
[1]唐式金.电子电气产品RoHS认证简介――限制在电子电气产品中使用某些有害物质[J].江苏电器,2007,(03).
[2]何茜.电子电气产品环境意识设计标准综述[J].标准科学,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