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省畜牧兽医局等单位《关于加快发展高效特色畜牧业的意见》(鲁政办发[2011]75号),对于进一步加快全省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深入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高畜牧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保障畜禽食品安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起草《意见》的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去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意见》(鲁政发[2010]33号)、《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10]81号)和《山东省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等都把发展高效特色畜牧业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进行安排和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大畜牧特色产业支持力度,挖掘畜牧业发展潜力,培育新的增长点,重点支持鲁西牛、渤海黑牛、莱芜黑猪、大蒲莲猪、里岔黑猪、德州驴、寿光鸡、汶上芦花鸡、鲁西斗鸡、豁眼鹅、小尾寒羊、济宁青山羊、鲁北白山羊、山东黑牛等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培育一批风味好、价格高、潜力大,具有山东特色的畜禽品种;支持水貂、狐狸等特种动物养殖和深加工,不断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和领域;支持德州扒鸡、高唐驴肉、莱芜香肠、单县羊肉汤等传统地方食品提升档次、提高知名度,扩大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引伸畜牧业产业链,增加附加值。”随着现代化畜牧业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加快特色畜牧业发展要求越来越迫切,历史进程把特色畜牧业推向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
(一)高效特色畜牧业是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改革30多年,我省畜牧业主要是依靠外来品种发展,走的是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道路,品种自主创新发展缓慢,良种化被“洋种化”取代,良种产业受制于人甚至个别品种完全被国外垄断的形势异常严峻。在搞好地方畜禽品种保护的同时,加快新品种自主创新培育,能够逐步实现畜牧品种从进口为主向自我为主的转变,有利于培植壮大民族种业,从根本上增强畜牧业竞争力。特色畜牧业发展壮大能够增加在畜牧业中占的比重,有力推进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二)高效特色畜牧业是满足多样需求和支撑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将不断改善,多元化消费渐成趋势。地方畜禽产品、传统畜牧名吃能以其特色特味、特殊情感优势,有效弥补进口品种、高密度集约养殖而导致的产品风味淡化、品质下降、营养缩水等不足,日益为消费者所青睐。地方畜禽品种抗病性强、适应性强等特点,决定了其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能使以往只能少数人品尝到的“山珍野味”有机会走上大众餐桌;而裘皮、皮毛产品日益大众化,为特色畜牧业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创造高效益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高效特色畜牧业是保持生物多样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数十年来,全世界动植物新品种不断推新,粮食亩产和畜禽产品产量快速提高,正是得益于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多样性的贡献。目前,生物种质资源拥有和开发利用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形势发展,畜禽遗传资源在培育新品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观赏竞技、生活相伴等功能越来越大,对畜牧业持续发展和传承文明作用越来越显著。
(四)高效特色畜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和繁荣地方经济的重要产业。省政府提出到2015年,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至少要达到1000元,这一任务相当艰巨,单靠生产大宗畜产品很难完成。地方畜禽品种、特种动物养殖、传统畜牧名吃,既有对技术和资金要求相对较低、适合农民适度饲养的特点,又有容易形成品牌实现持续高价销售的优势,还有价格波动较小的表现,是增加农民牧业收入的重要途径。各地发展表明,特色畜牧业能够在一个县、一个市范围内集中发展、形成产业优势,对于繁荣地方经济、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我省特色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我省拥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等多样地貌类型,粮菜果、鱼虾贝、林草木等多种特色资源,儒家、水浒、齐国、红色、海洋等多类文化传统,各地依托不同的地理、气候、资源、经济文化条件,适应人们的多样需求,进行了丰富多彩的特色畜牧生产实践,不仅形成了特色畜牧业异彩纷呈的局面,而且积累了进一步发展的产业优势。
(一)确立了特色畜牧业的大省地位。我省拥有地方畜禽品种36个,32个列入国家资源名录,约占全国总量的6%;主要特种畜禽养殖品种20多个,是全国养殖类别最全的省份之一;有地方传统畜牧名吃108个,分布在全省50多个县市区,部分食品逐步呈现出走出原产地、走向全省全国的趋势。据粗略统计匡算,全省特色畜牧业产值达200多亿元,约占全省畜牧业总产值的11.3%,占全国同口径特色畜牧业产值的12%左右。其中,以地方品种为基础的畜禽生产肉类100万吨、蛋类50万吨,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7.9%和10%;家兔存栏5137万只、出栏10850万只,分别占全国的21.7%和20.8%,居全国首位;蜜蜂存栏26万箱、年产蜂蜜11252吨,分别占全国的3.2%和3.7%;水貂年出栏2000多万只,约占全国的60%,位居全国第一,无论是品种数量还是规模产量,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二)奠定了转型升级的产业基础。依托36个地方畜禽品种建立了33个畜禽资源场,5个保护区,有8个品种实现了保种场活体保种,3个品种实现了场区结合保护;利用地方畜禽品种繁殖率高、肉质好的特点,结合进口畜禽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特点,培育畜禽新品种5个、新品系(配套系)10多个,为满足中高档消费提供了保障。特种畜禽养殖呈现出品种提纯复壮加快、平均养殖规模扩大、流通销售趋于稳定态势。传统畜牧食品在大部分得以保存的基础上,加快加工改造升级、革新包装销售方式、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呈现出产业化推进格局。与此同时,全省特色畜牧业养殖加工配套技术、生产方式、监管服务不断得到建立完善,并形成了特种养殖“沿海一线”、地方畜禽“沿黄一片”、综合发展“腹地开花”的布局,为满足新形势发展需要、实现重点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培育了一批“叫得响”的品牌。特色意味着品牌,特色畜禽是最容易形成品牌的畜牧产业,品牌是大规模特色养殖走向市场的必然要求。通过各级各方面不懈努力,涌现出一批具有不同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全省和全国品牌。小尾寒羊作为良种先后向省外调出400多万只,极大提高了全国特别是牧区绵羊繁殖力;鲁西黄牛以肉质好、个体大等特性,被公认为全国三大黄牛之一;德州扒鸡因质量稳定、工艺独特,一直保持全国畅销不衰的势头;汶上芦花鸡得益于外观漂亮、体形优美、肉质良好而得到迅速发展,逐步从区域走向全省乃至全国;莱芜猪和里岔黑猪实行保护提高与市场开发双向推动,出现了“一猪难求、一肉难得”的局面。这些品牌的出现,不仅带动了特色养殖、推进了标准化生产,而且拓展了市场,增添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亲和力。
近年来,我省特色畜牧业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的需要相比、与畜牧主导产业发展相比、与人们消费需求变化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数量规模,还是推进力度、质量水平,都有很大差距。就整体而言,高效特色畜牧业仍是我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短板”。
一是引导支持力度不足。各级还不能像重视大宗畜产品那样把特色畜牧业摆上应有位置,从发展规划、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到示范引导、推动措施、具体工作还都不够系统、远没到位,面上喊得多,实际行动少,特色畜牧业发展总体上处于自发状态。原有的垛山猪、糁糠鸡、沾化黑猪已经灭绝,三分之二以上的地方畜禽遗传资源数量呈下降趋势。
二是产业发育程度较低。全省36个地方品种,目前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品种不到三分之一,缺乏大型集团化畜牧企业;皮毛动物饲养品种退化严重、饲料兽药需要从省外调入,产品以销售原料生皮为主,加工发展滞后,完整的产业链条远未形成;传统畜牧名吃大多数还没有建起自己的原料基地,有些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是支撑服务体系不全。没有围绕特色畜牧业发展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对地方畜禽品种遗传特性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在良种保护与创新培育、饲养管理、疫病防制、标准化生产、产品加工还没有形成成熟配套的技术。饲料资源开发、市场技术信息、安全检测控制等也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求。
四是监管规范不够到位。由于特色畜牧业品种较多、特点不同、方式各异、相对分散,还没有针对不同产业建立起相应的执法监管、行为规范制度,致使一些特色养殖加工处于盲目发展、无序发展的状态,对产业的进一步提升带来很大影响。
三、《意见》的主要内容及关键点
《意见》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增值、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竞争力提升为目标,以特色优势产品为突破口,以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品牌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高效特色畜牧业自主科研、品种繁育、保护开发三个体系,积极实现养殖方式转变,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畜牧业产业带,尽快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布局合理、规划科学的示范园区,扶持做大一批高效特色畜牧业龙头企业,着力提高高效特色畜牧业良种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品牌化水平,推动高效特色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再造山东畜牧业发展新优势。
四、《意见》的组织实施
《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快发展高效特色畜牧业摆在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明确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扎实推进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加强组织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科技、金融、畜牧兽医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研究制定扶持政策、确定发展规划,解决特色畜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二是强化规划引导。根据特色畜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在组织专家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好特色畜牧业发展规划。三是严格考核监督。省里将逐步建立特色畜牧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定期调度考核各市高效特色畜牧业发展情况,组织开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各市要结合本市规划,定期开展检查,及时督促进度,确保把发展特色畜牧业的任务落到实处。
(二)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今年起,省里将特色畜牧业列入优先发展的产业,对于列入国家和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品种,在良种繁育、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养殖用地、污染防治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二是统筹安排各类项目。“十二五”期间,省里将整合畜禽良种工程、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区改造、秸秆养畜、农业良种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重大技术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畜牧良种和农机补贴等政策项目,重点向高效特色畜牧业倾斜,并积极争取地方配套,加大支持力度。三是不断拓宽融资渠道。落实好《关于加强信贷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精神,每年筛选一批高效特色畜牧业重点项目、重点基地、重点品牌,给予信贷支持。
(四)完善支撑体系。一是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以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种场、特种动物种畜禽场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建设,加大资源保护、纯种繁育和种质创新力度;以各类扶持项目为助手,推行适度规模养殖模式,推广配套技术,逐步形成良种繁殖与商品生产相结合的体系。二是标准化生产体系。省里将组织专家在借鉴吸收其他省市先进经验和基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更加适应我省实际的高效特色畜牧业配套标准体系。三是执法监管体系。积极推广无棣县成立畜禽遗传资源工程中心的成功经验,尽快建立高效特色畜牧业管理机构,为引导发展、监督监管提供保障。全面贯彻落实《山东省种畜禽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和《山东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加大执法力度,为高效特色畜牧业健康发展、规范运行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