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也能保护环境?你不知道的游牧智慧

原标题:吃肉也能保护环境?你不知道的游牧智慧

游牧文化对土地和水源的独特看法

不同于工业文化和农耕文化,传统畜牧业以及它所凝练出的游牧文化建立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生产生活都和生态系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首先体现在对待土地的态度上。腾格尔的《蒙古人》里有这样一句歌词:“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而“养育我的土地”在蒙语中的原意其实是“从未被开垦过的土地”,就是说牧民们不希望在土地上修水渠、打田垄,而要让它保持未被开垦的状态。

在内蒙东部靠近大兴安岭的克什克腾旗,当地牧民和林业局就曾因为观念不同,发生了矛盾。林业局认为山坳是植树造林的好地方,就把土地剌开种上了松树苗,希望多植树来改善环境。对此牧民特别接受不了,说这个挖沟机就像从自己的胸膛上开过去一样。他们觉得草甸在山坳里长得好好的,并不需要人工干预。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对待水的态度也很不一样。前几年我们在中国北方农区做调研时,发现河水基本上是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状态。而草原的情况就不一样,虽然地处干旱区,河水水量不大,但牧区的河流很少断流。

因为在游牧文化中,人们希望水可以自然流淌,觉得河流就像“长生天”(蒙古民族信仰中的最高天神)给大家铺的自来水,一旦断流,下游的人和牲畜就没有水用了。在同样以游牧为主的蒙古国,气候比呼伦贝尔干燥,有一条浅且不宽的克鲁伦河流入呼伦贝尔,它在蒙古国竟然能流1000多公里都不断流,两岸的湿地也发育得很好。

游牧的智慧

很多不了解情况的人会说,游牧是粗放的,靠天吃饭、缺乏管理,而且土地的产权不清。但实际上牧民搬家转场非常符合自然规律,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应对自然和管理资源的方法。

我在新书《游牧的智慧》里总结了几条游牧的依据。比如:游牧可以适应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没有哪个地方一直降水多或者一直降水少,各年份之间差异也很大。农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修建水利系统,稳定灌溉水源。但牧区的降水非常有限,没有降水的地方几乎完全干旱,人为修建水利不仅很难滋润干旱区,还会干扰水源,导致湿地枯竭,所以牧民们会优先去雨水好的地方去放牧。

牲畜每个季节需要的养分不一样,需要去不同的地区放牧,因为不同土质和地貌生长的优势植物不一样。除了大多数人熟知的典型草原,和水草丰美的杭盖草原(森林边缘的优质牧场)之外,戈壁滩、沙漠和沙地也是牧民眼中放牧的好去处。后者并不都是环境恶化的结果,也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荒凉贫瘠。

●这片戈壁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哈日高壁。主要植物有沙葱、红沙、盐爪爪等小灌木。

●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腾格里沙漠。腾格里在蒙语中是“长生天”的意思,在牧民眼中,这里是非常宜居的家园。

戈壁滩的植被以富含盐碱的小灌木为主,对山羊、骆驼和某些品种的绵羊都是非常好的饲草,比普通的草更有营养,牲畜吃过之后特别上膘,更容易度过寒冬。沙地也和我们通常的理解不一样。虽然和草原在同一个气候带上,但是沙子涵养水源、挡水、存水的能力都比草原强,所以植物的生长量也更丰富,能养活更多的牲畜和牧民。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内蒙古草畜双承包(草原分片承包,牲畜作价归户)的完成,传统的大规模游牧逐渐转变为围栏内定点放牧,也对草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举个例子,以往游牧时,牧民会让牲畜固定在一个地方排泄、过夜,粪便踩实后这块地就变成了羊盘。牧民可以从中挖羊粪砖作燃料。羊群搬走以后,剩余的粪便会提供大量的养分帮助恢复草场,从一年生的藜科植物到多年生牧草渐次生长,甚至比没有利用过的草场更加茂盛。

商业资本碾压牧民生计

除了定居,草原上还有另一个深刻变化,就是市场化。随着工业化养殖的发展,牧民在肉制品和奶制品两大产业链中的地位都在急剧下降。

这在养牛的地区尤其明显。现在牧民只负责繁育牛犊,等小牛的骨骼长得差不多了,就拉到育肥厂去统一育肥。在棚圈饲养的条件下,增肥少的传统蒙古牛几乎没有优势,引进的西门塔尔牛的肉量却能在几个月内翻倍增长。

再加上本地畜牧局一直大力推广国外引进品种,很多优质本地种的商业价值还没有被充分发掘,就慢慢地被淘汰了,牧民没法靠卖种畜挣钱了,还要花钱买外面的种畜。

引进品种固然有巨大的商业潜力,但也需要适应当地的环境。一个品种至少需要12年,繁育3代才能稳定下来。但是畜牧局每隔两三年就会推广一个新品种,很容易造成杂交污染,结果是哪个品种的优势都发挥不出来。

另一个例子就是内蒙古知名乳企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各旗县分散的本地乳制品行业。大乳企通过高价收购低价卖出的方式,垄断了牛奶原料的供应。没有了原料,本地小型乳品厂纷纷倒闭。

提高现金收入,就能改善牧民生计吗?

不少发展研究和扶贫政策的立足点都是增加牧民的现金收入。举个例子,现在牲畜的出栏率比之前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因为饲草料成本、运输成本增加了,牧民的经济负担反而更重了。有的牧民只卖出7万元牲畜,却要花费3~4万元买饲料。

另外,如果增加现金收入的过程破坏了非现金收入,牧民的生活其实不一定有改善。非现金收入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质的自产有机食品、根植于游牧文化的传统娱乐和传统智慧等。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些是“情怀”或者“非刚需”,但牧民是真心实意地喜欢这些,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和民族文化,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绝不能轻易地被淘汰。

●马术是草原上的传统娱乐活动。这些活动也许能在城市的俱乐部中找到替代,但价格非常高昂。

根据我所在的公益组织天下溪“人与草原”项目多年的调研经验,真正能够帮助牧民的发展项目不需要他们做出很大的改变。比起重新设计一套生产模式,在原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做一些调整,更能改善牧民的生活。

我们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帮助牧民提高市场能力,比如推动牧民和城市消费者的对接。我们在当地的伙伴哈日高壁合作社已经和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合作了5年,在这个过程中,牧民们办起了自己的小型肉食加工厂,学会了羊肉的初加工。这对他们的传统文化还有点挑战,因为城市消费者切羊肉的方法和牧区的方法很不一样。

天下溪还协助牧民开办了一个游学营,是当地比较成功的第三产业。这个游学营就是本着尽可能不破坏牧民的非现金收入,把一部分非现金收入变现的理念设计的,牧民只要做自己熟悉的传统娱乐和生产项目,就能增加收入。

其实牧区可开发利用的物产资源和人力资源很丰富,但要以牧区牧民为主的思路来开发。比如,我们本着尊重牧区文化的原则来设计项目,即便不会带来显著的增收,牧民也很有积极性。牧民也普遍比较诚信,管理成本不高。牧区独特的文化有助于留住人才,减轻大城市对乡村人才的虹吸效应,在牧区很容易就能找到有头脑能办事的人,我们经常发现去国外留过学的人居然就回家当牧民了。牧民的行动力也特别强,这些都是牧区发展的优势。

如果我们能通过深入的调研,了解牧民的问题和优势,针对实际问题来设计项目,帮助他们把优势发挥出来,那么无论是草原的保护、游牧文化的传承、牧民生计的振兴、还是让消费者吃到真正优质、天然、环保的肉制品,都是很有希望的。

THE END
1.农耕与牛驯的选择哪条路更为人心向往在古老而又富饶的大地上,人们从远古时期便开始了两种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的生活方式——农业和畜牧业。农业以播种收获为基础,依赖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智慧来培育庄稼;而畜牧业则是围绕着牛羊等动物的繁殖、养护和利用展开。两者各有千秋,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https://www.erdqcvtxm.cn/jun-lei-zi-xun/497527.html
2.牛马应该呆在草原生活马匹耕牛农耕马车牛马作为动物界的两个典型,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伙伴。牛,任劳任怨,在农耕时代作为最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承担了耕种的重任。牛的身上拉的不是爬犁,而是人类的文明。 马,驰骋天下,古代社会马匹让人类的交通效率有了大大的提高,骑马、驾马车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也因为马而发生了翻天覆https://www.163.com/dy/article/JL06PAFG0552YPFH.html
3.历史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10篇(全文)匈奴经济也迅速发展,一是畜牧业繁盛;二是匈奴地区受汉族影响,逐渐有了农耕,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生产上已经有了交往:三是手工业有了发展,尤其是冶铸业,能够铸造铁制农具和兵器,而且全属制品上装饰着动物图案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https://www.99xueshu.com/w/filefpj5hfjk.html
4.农耕与游牧的区别主要是因为以前的文明都是采集和渔猎,现在变为了农耕和畜牧畜牧都是依赖着农耕的,因为只有农耕你固定下来一个地方才有时间,圈养一些动物,而游牧就是发展在畜牧之上的,他们在高原上最常见的动物就是马匹,他们养着马匹自己骑在马匹上面,带着马匹四处的行走到有水草的地方就落下脚来,安营扎寨在那里,让马吃草,这就https://www.jianshu.com/p/9e3b5203b2b5
5.讲座纪要:流动畜牧业在国家起源过程中的作用4.半游牧型畜牧业(semi-nomadic pastoralism) 这一类型的畜牧业以大量放牧及不同草场间阶段性的迁徙为特征,与前述季节性迁移型畜牧业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畜牧业成为主要产业,而农业则占据次要地位,完全采取旱作农业方式,依赖自然降水,不存在灌溉系统,与复杂农业社会大相径庭。同时,整个社群都参与到农业和畜牧业之中,二http://archaeology.pku.edu.cn/info/1031/1610.htm
6.游牧生活游牧生活(1) 游牧生活是周期性地或定期地迁移的生活方式。 词条图册 中文名 游牧生活 类型 狩猎采集者、畜牧者、工匠或小贩 外文名 The nomadic life 来源 蒙古游牧民族 1定义 编辑 不是总在同一地区生活而是周期性地或定期地迁移的生活方式。游牧生活不是不受限制和无方向的漫游,而是以一个地区作暂时的中心。这https://baike.sogou.com/v53743302.htm
7.中国的游牧文化从上述有关游牧文化的概述中,我们也许能初步归纳出游牧文化起源的一些规律来。1.游牧文化最初的发祥地多位于草原和农业区域的交界地带或邻近地区,在那里畜牧业发生之前曾存在过一种持续较长时间的农耕、畜牧混合型文化(这一阶段单位畜群的规模相对较小);2.游牧文化产生于特定的气候与地理条件下,单纯的畜牧业产生后https://www.360wenmi.com/f/fileg4u8992q.html
8.关于保加尔[32]在突厥语系中可以分出相当大的词层,其中包括借助于早在原始突厥时期就存在的畜牧业方面的词汇。[33]这一点证明了原始突厥人粗放的(狩猎-采集)经济方式被更为先进的、集约的(畜牧、游牧)方式所代替,从自己的西邻居那里借用的这种生活方式应该不晚于公元前一千年的中期或者更早一些。从狩猎经济方式过渡到畜牧http://lishisuo.cass.cn/zsyj/zsyj_zwgxsyjs/201812/t20181225_4799714.shtml
9.请教个问题,民族的类型除了农耕民族游牧民族,还有什么汉族有360行的说法,游牧民族除了放牧、掠夺、打猎,真的就无事可作了吗李*** 举报 全部回答有*** 2019-04-01 0 0 农耕、游牧/渔猎、工商业如果按技术的发展次序,似乎应该遵从渔猎-->游牧-->农耕-->工商业这样的次序游牧民以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马上行国:熟习骑射,平日「人不弛弓,马不解勒」 。https://m.iask.sina.com.cn/b/gVOsGbIMwqU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