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里,抗生素的普遍使用掩盖了养殖行业粗放式运行的弊端。当前的饲料、养殖企业包括中小养殖户,都在积极准备应对行业转型升级,头部企业也研发了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替代方案和养殖全流程综合解决方案。在禁抗时代已经开启的当下,短期的冲击和阵痛,将换来整个产业链更健康、高效的发展。
饲料中禁止使用抗生素,对饲料生产企业来说放弃抗生素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针对养殖端的需求,研发生产出高品质、营养精准配比、对抗生素有替代性作用的新型饲料。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高品质饲料的研发能力和产能规模,将决定饲料企业能否在这一轮行业升级和洗牌中存活下来并壮大。
根据中饲协的统计,2019年全国10万吨以上规模饲料生产厂621家,比上年减少35家,饲料产量10659.7万吨,同比增长3.7%,在全国饲料总产量中的占比为46.6%,较上年增长3.3%。全国有7家生产厂年产量超过50万吨,比上年减少1家,单厂最大产量110.7万吨。受生猪产能下滑和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等影响,全国工业饲料该年度的产值、产量和集中度都有所下降,以年产百万吨以上规模饲料企业集团数量为例,2017年共有35家,市场份额占比62.3%(同比提升5%);2019年则只有31家,市场份额占比降至50.5%,其中有3家企业集团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
另一方面,全国饲料产能正逐步向主产区集中,2019年饲料产量超千万吨省份9个,按产量排序分别为山东、广东、广西、辽宁、江苏、河北、湖北、四川、湖南,比上年减少2个,其中山东和广东两省饲料工业总产值继续保持在千亿以上;全国有12个省份产量同比增长,其中贵州、云南、甘肃、宁夏、新疆等5个西部省份增幅超过20%。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说,无论是饲料行业还是养殖行业未来集中度都趋于提升,并且生猪养殖和饲料结合将会更加紧密,饲料生产将更多向主产区集中和优化,大型饲料企业凭借其技术研发、品质和市场优势,将会加速整合。
此外,现有的不少单品类的中小型饲料厂,其分散式、区域化的经营模式将受到严重冲击,未来可能都会以综合性工厂、集团化的运作模式构建饲料业务,以把握大型企业在采购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品牌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否则很难获得在行业中持续生存和竞争的机会。
上述报告也认为,对比欧美国家以及日本市场,中国饲料低效产能仍然占比很大,集中度向优势龙头企业提供的空间仍然非常可观。未来十年,中国必定会诞生总产量4000万~600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含国际市场),龙头市占率或达20%~30%,并且大概率会走向国际化。
目前国内产量上千万吨的饲料企业中,新希望六和拔得头筹,2019年年报显示,该公司饲料销量1872万吨,同比增长9.9%,产量创历史新高,已经成长为饲料销量国内第一、全球第三的龙头企业。由该公司首推的生物环保饲料销售也实现了翻番至210万吨。与此同时,该公司去年饲料毛利润达到34.37亿元也创下了新高,同比增长14.50%。
该公司从今年5月开始逐步生产“6H”无抗饲料,预计饲料总销量在2021年将超过2000万吨,成为国内首家规模超过2000万吨的饲料企业。
湖北麻城市养鸡专业户张峰在度过了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低谷期后,重新养了一批近万只红壳蛋鸡,从7月初饲料禁抗令发布以来,他发现本来因为玉米和大豆涨价已经提高了不少的饲料价格,又涨了。
“7月中旬饲料厂通知提价,每吨在之前的基础上涨了约50元,今年禽蛋价格波动比较大,大家都在适应中。”张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自家和附近几个中小养鸡场的饲料都是本地一家饲料厂配的,禁抗令正式出台之前,饲料里就没有添加抗生素了,换成了鱼肝油、多元维生素等营养补充剂和中药,目前只在小鸡生长阶段出现发病时才会用抗生素,开始下蛋后,基本就不用了,“我们的鸡和鸡蛋都由签约的企业来收,现在查得挺严的,一般不会冒风险随意给药,附近的几家养猪场被正邦集团委托做生猪育肥后,饲料、药物、猪场管理等方面都是正邦负责,都比之前更规范了。”
随着饲料禁抗令实施,具有替抗作用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需求有望爆发,预计市场增量空间可达近百亿元,较现有规模提升一半以上。这一趋势从全国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快速增长可见一斑。2019年全国饲料添加剂产量1199.2万吨,同比增长8.2%。其中,氨基酸、维生素产量分别为330万吨、12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5%、14.7%;酶制剂和微生物制剂产量继续快速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16.6%、19.3%。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仍在可用范围的中药、有机酸、生物酶等类型的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并不能完全代替抗生素的作用,需要配合饲料的营养精准配比、适口度提升等方面的改善以及养殖环节的高质量管理,才能保证养殖产出的质量和数量呈良性增长,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特别是当前处在中国生猪产能恢复的爬坡阶段,对以往中小企业和散户为主的养殖行业来说,失去了饲料中抗生素的加持作用,只有快速健全生物安全体系、改进生产管理模式等综合养殖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才能在养殖环节不过多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降低猪只的发病率,避免生猪产量出现大幅下滑。
一位生猪养殖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禁抗给养殖环节带来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各项成本提升,主要包括养殖环境改善投入增加、养殖过程中治疗用药成本增加、料肉比增加等方面,同时还伴随着生长周期拉长、生产效率降低的问题。他认为,目前生猪存栏和能繁育母猪增长都处在恢复阶段,猪肉供应依然总体偏紧,禁抗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产能恢复难度,导致一些技术管理水平不高的中小养殖企业产量下降,还有可能会刺激它们加大养殖中的抗生素使用,多方面成本的增加将直接传导至猪肉价格。
据不完全统计,玉米价格由1月初1840元/吨左右涨至8月初2300元/吨左右,涨幅在500元/吨左右;豆粕价格从1月初的2860元/吨左右波动涨至3000元/吨左右,涨幅在100~200元/吨。饲料原料成本以及禁抗等因素带动了饲料价格上涨,推高了养殖成本。
朱增勇对第一财经分析称,自繁自养和外购仔猪两种模式的养殖成本差异明显,饲料价格上涨对自繁自养模式的影响小于外购仔猪模式。当前猪价处于高位,自繁自养养殖成本在15元/公斤左右,较1月初增加了1元/公斤;外购仔猪养殖户成本则显著提升,仔猪的高位价格和饲料成本上涨带动其养殖成本由1月初的18元/公斤增至当前的26~27元/公斤,外购仔猪养殖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
“中国养殖模式以自繁自养为主,尽管当前成本上涨,养殖收益仍处于历史最好水平,饲料成本变动不会对生猪产能恢复有较大影响,影响猪价的主要是供需,而当前供需形势明显好转,8月开始猪价涨幅已经回落,部分主产区有小幅回调,随着国内供给进一步恢复,猪价将会逐步回落。”朱增勇称,对养殖户来说,面对饲料禁抗和成本上涨,最重要的是需要提升管理水平,从提高PSY、饲料转化率和疫病防控着手,提高猪只的成活率,减少单位养殖成本,降低饲料消耗量,才能获得更好的利润。
禁抗尝试上,国外丹麦、瑞典等西欧国家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禁抗,但也大都经历了禁抗初期饲料无抗而养殖环节给药增加的过程。
对此,嘉吉动物营养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郑鸿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全世界经验来看,全程无抗都要经历两个关键的环节,先是饲料无抗,再是养殖无抗。国内随着饲料无抗的开启,农场和企业规范用药规程也在进一步推进养殖无抗,“饲料禁抗对很多企业和农场是一个挑战,但对于有准备的企业来说则是巨大的机会,这是大家互相比拼技术储备和核心竞争力的时代。大浪淘沙,历尽非瘟和禁抗双重洗礼的企业和农场将在蜕变中变得更顽强、更有生命力,脱颖而出,成为新一代的行业领导者。”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呙于明教授曾明确表示,“尚无任何单一一种饲料添加剂可替代饲用抗生素”,所以禁抗需要社会、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共同发力才能实现。
“我们形成了长周期的放养、给高品质的饲料、分段式养殖等一套系统的养殖管理方法,每只鸡的养殖成本能有效控制,能替代饲料中抗生素作用的不一定非要依赖其他药物,所有的办法根本来说是为了通过提高鸡自身的免疫力来降低发病率、提升鸡肉的品质。”吴月峰对记者表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禁抗是必然趋势,但养殖过程中,禁的是滥用抗生素,合规合法的使用目前还是允许的,有一个转变过程。
【69创意农业服务】提供前沿的创意农业资讯与创业创新模式!近20年经验的策划规划团队——是您成功打造创意农业(休闲农业-教育农业-现代农业-新媒体农业)首选的专业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