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蔓延初期,我们预测,疫情对饲料产业的影响是暂时的、有限的,是总体可控的。但3月中旬以来,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目前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现新冠肺炎病例,大宗饲料原料主要出口国如美国、巴西、阿根廷等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暂停对华出口农产品,国际贸易运输受阻,进口产品价格看涨,行业恐慌情绪蔓延,饲料原料供应保障和产业安全问题令人担忧。目前,疫情全球性蔓延还在持续,对产业影响正在显现,需要密切跟踪、准确研判、积极应对,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疫情全球性蔓延对我国饲料产业影响正在显现,不确定性增加
短期看,疫情影响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受阻,进口成本增加、价格看涨,不确定性增加,市场预期不稳等。
长期看,疫情对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国际粮食贸易、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影响,也一定会传导到饲料工业,表现为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行业分化加剧,兼并重组步伐加快等。
一是疫情重创全球经济,加大了饲料企业的经营压力,市场预期不稳,风险因素增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下降3%,美国经济增长率为-5.9%,欧盟为-7.5%,中国为1.2%,为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二是疫情蔓延将影响双多边、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少国家地区开始考虑重新调整粮食战略,增加了粮食国际贸易政策协调的难度,饲料用粮供应保障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三是疫情加速行业分化。疫情打击正常的全球经济循环,冲击波从下游逐渐向中上游传递,饲料行业竞争格局加速分化,呈现强马太效应、强者恒强,行业内竞争格局加剧分化,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有限,有可能会加快退出。
我国饲料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保障,不必过于担心恐慌
能对产业供应链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是玉米和豆粕,其他饲料原料如大麦、高粱、菜粕、肉骨粉等可以相互替代调剂使用。只要玉米和豆粕供应不出问题,稳定我国饲料产业链就有保障。
从需求侧分析,2019年,我国工业饲料总产量2.29亿吨。其中,玉米消费量为1.83亿吨,自给率达95%以上;豆粕消费量为6323万吨,鱼粉消费量为184万吨,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85%、77%。考虑到生猪产能相对低位等因素,今年玉米、豆粕等大宗饲料原料用量与去年相比将稳中略降,预计用量分别为1.78亿吨、6207万吨。
其他蛋白原料和饲料添加剂有进有出,用量小,可替代,调剂空间大。2019年,我国进口菜粕158万吨,占总消费量的51%,其中90%来自加拿大;进口鱼粉142万吨,占总消费量的77%,主要来自秘鲁,占总进口量的54.3%;进口肉骨粉34万吨,主要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分别占总进口量的59%、18%。赖氨酸、氯化胆碱、维生素等饲料添加剂占国际市场的70%以上。
对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的再认识
一是支撑我国饲料产业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饲料产业立足国内,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市场规模大,潜力足,发展稳健。我国畜禽水产养殖量大,对饲料的刚性需求大,且在持续增加。从要素支撑来看,我国饲料产业体系完整健全,加工设备全部实现国产化,且配套能力强,基础产能没有因疫情减弱。2014-2019年,我国饲料总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2.3%,2019年饲料总产量达2.29亿吨,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总产量的1/4。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宏观政策协同有力,政商环境不断优化,这些都能够有效支撑我国饲料产业长期向好发展。
二是以我国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绝不能放松。这里面也包括饲料产业用粮安全,特别是饲料用玉米,其消耗量占总产量的70%。我们要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方针,玉米自给率一定要维持在95%以上。这是由玉米的多重属性决定,兼具粮食和工业原料属性,既可直接供人类食用,又可用于生产饲料,进而转化为肉蛋奶,还可当作工业原料,生产淀粉、生物燃料乙醇等。同时,玉米在饲料中用量大,占比高,稳住了玉米价格,饲料价格就不会大起大落,肉蛋奶供给就有了物质保障。
三是蛋白饲料原料主要依赖进口的格局不会改变,但进口多元化出现积极变化。2019年,全国蛋白饲料原料总消费量7387万吨,进口依存度超过80%,比2010年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虽然我国已启动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加大粮改豆、粮豆轮作和苜蓿种植,但也无法改变蛋白饲料原料主要依靠进口的格局。这是由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和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决定的,必须优先保障口粮绝对安全和谷物基本自给。但已出现多元化的积极变化,如在中美经贸摩擦前,进口美国大豆所占比例为34%,目前下降为19%,而来自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比例显著增加,同时我国去年还从俄罗斯进口大豆73万吨。
四是坚持对外开放方针绝不能动摇。秉承“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思路,扩大增加饲料原料进出口国家和目的地,特别是加快推动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强化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降低贸易风险和不确定性,确保我国饲料用粮供给数量充足、进口多元,防范贸易摩擦、突发事件导致海外市场波动对国内产业的冲击。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积极应对,确保我国饲料用粮供应保障安全
新冠肺炎疫情、中美经贸摩擦等事件对饲料工业的影响,警示我们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重视我国饲料用粮供给保障,要密切跟踪、及时研判、积极应对,既要立足当前,拿出应对举措,加强产业政策扶持,解决实际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加强战略规划引领,在开源节流上下功夫,努力提升饲料用粮安全保障水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行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耕地资源丰富,农产品生产潜力大,与我国互补性强。要深化与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在玉米、大豆等饲料用粮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增加多元进口的选择性,提高饲料用粮供给保障的安全系数。全球粮食供应的命门往往不在产量,而在流通。建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粮食安全与贸易政策协调,确保粮食供应链安全有效运转。学习借鉴ABCD全球四大粮商的运作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粮食流通体系,确保粮食能产出来、运得出。
第三,加快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当前规模化生产中,猪肉肉料比一般为1︰2.32.7,白羽肉鸡的肉料比为1︰1.41.7,如果能用禽肉替代2个百分点的猪肉,那就能节约饲料用粮100万吨。按照“稳猪、促禽、兴奶”的思路,加快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家禽、水产品等猪肉替代品,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做好对新生代消费群体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转变消费结构,适当降低猪肉消费比例,增加禽肉和水产品消费。
第四,加强饲料原料供应保障监测预警与市场调度。加快建立涵盖饲料用粮在内的全球农产品大数据中心,加强对主要贸易国饲料原料生产和市场行情监测,密切监测大豆、玉米、鱼粉、菜粕等蛋白饲料原料供需情况和期货现货交易,预判国际市场变化对国内饲料产业可能的影响,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做好应急预案,保障国内供应平稳有序。
第五,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深挖节本增效潜力。加快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实施好奶业振兴苜蓿发展行动。普及推广双低油菜籽、脱毒棉酚等技术,不断提升菜籽粕、棉粕等蛋白原料品质。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和氨基酸平衡技术,提高蛋白利用效率。加快饲料配方结构优化,推动玉米豆粕型单一日粮向多元结构日粮转变,减少豆粕使用量。鼓励多元化发展,推广使用蛋白原料替代品,降低单一原料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冲击。拓展饲料资源市场空间,支持饲料企业、科研机构加大国内原料资源的开发评价和利用,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对进口的依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