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行业研究汇总十篇

1.休闲农业监管体制缺失。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的现状还不令人十分满意,在具体工作实施的过程张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于政府和人民共同积极的努力来克服工作中存在的缺失。首先,我国休闲农业的监管体制还存在缺失,由于是新型的农业类型因此还不具备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于实际的市场混乱现象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案。管理体制上的缺失主要源于管理经验不足,对于新型行业的发展没有危机防范意识,监督体制上的缺失也是影响工作执行的关键。

2.休闲农业缺乏特色发展。当下我国建设和发展休闲农业的业务还不是非常专业,在构建的过程中缺乏特色,影响了实际的应用效果。对许多西方国家相比,我国休闲农业的起步较晚,由于我国市场巨大而且消费族群比较广泛,因此才能够迅猛发展。但是实际的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低成本、低服务质量的现象。国家和政府在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没有考量到体制的完整性,导致实际的建设体系出现了缺失,丧失特色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3.休闲农业生产规划缺失。目前,我国政府对于休闲农业建设和生产的规划不足,导致了实际工作存在缺失。常见的规划缺失问题就是农村居民盲目索取经济收入,而忽视了服务的质量和行业的工作热情,导致一些地区的经济收入没有明显的回馈,实际的服务质量也因为规划的事物出现了降低的情况。农民对于休闲农业缺乏专业的运作理念,因此在投资的过程中也单独只会考虑到如何短期内创造经济收益,而忽视了长久的发展计划,对眼前的蝇头小利充满兴趣,却没有发现一个巨大的市场隐藏在背后。

二、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决条件

2.我国经济腾飞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二十一世纪开始,我国人们的平均消费水平呈现递级增长的形式。根据人们经济收入增长的情况,以及人们消费意识的提升,都成就了休闲农业发展的先天环境。伴随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攀升,人们对于绿色生态环境的追求也日趋渴望。生态农业旅游对于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人们吸引力不断增加,说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成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建设。同样,行业发展的多样性也能够促进国家经济收益,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

4.农村交通环境改革有助于休闲农业发展。现在我国农村道路交通情况得到了不小的改善,国家和政府非常重视农村交通方面的问题,现在农村交通便利程度已经全面覆盖了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与城市构建交通网络的基础模式。大量公路的建设也满足了人们自驾游出行的需求,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升,购买车辆的情况迅速提升,人们选择自驾游出行也更加方面,良好的交通情况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需求。良好的空气质量和美丽的自然风光都是非常吸引人们的休闲农业建设条件,通过良好的交通促进了休闲农业建设的进度。

三、我国休闲农业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1.强化政府对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加快我国休闲农业建设的有效途径首先是强化我国政府的扶持力度,实现科学、有效的战略指导。建设新型休闲农业主要是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的运营模式,希望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农村环境实现创造经济收益的目标。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农村风景环境,在促进旅游行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人民经济收入。向城市人们宣传农村环境吸引游客能够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向往,同时还能够促进农村居民发展向城市人民学习交流的机会。政府大力度扶持休闲农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积极的引导各行各业的合作,进而实现新型农村建设的目标。

2.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体系。在建设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体制,不断的强化新型农业发展的功能性和服务质量。在建设休闲农业体制的过程中应该制定严谨的管理和拓展制度,并且选择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确保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规则性。建设团队还需要具备极高的自律性,能够从建设的环节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改善,合理的调整更加能够促进经济体制的建设,也是实现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管理和监督是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完善休闲农业建设的监管制度,是未来发展新型行业的基础,也是当下建设优化的保障。

3.科学制定建设休闲农业策略。针对我国社会的市场需要合理、科学的制定建设目标,通过新型服务性产品满足人们消费需要,坚持走特色道路有效拓展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带给休闲农业无限的生命力,满足了我国经济体制的需求。在建设特色服务型休闲农业体制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人们的需求拓展市场,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环境的特征选择休闲农业的建设亮点,结合自然风景和当地特色满足人们休闲旅游的目标。休闲农业的建设目的是综合人们需求构建一个及感受、体验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在旅行的过程中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理论部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只有保证行业根基的稳定才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休闲农业的建设基础包含便利的交通条件,配备的安全措施防护,以及相对配套的综合型服务质量,其中重点是先决的自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休闲农业建设的基础就是创新理念的设计,通过对农村环境的掌握情况出发,设计一个配套设施齐全的生活休闲空间,满足人们对工作之余生活娱乐的需求。休闲农业的建设是一种综合型服务行业,它充分的结合了农业生产与旅游项目,通过服务行业的体制进行业务创新。

四、结语

综上所示,休闲农业的建设是当下的比较热议的话题。构建新型的休闲农业模式主要是为了实现生态经济环境的设计,在人们参与旅游的过程中体验趣味的农村生活。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备先天的优势,但是在构建休闲农业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监管、资本等方面的缺失导致实际成长步伐缓慢。通过加快休闲农业建设推动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不断的完善监管体制,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实现科学化、合理化建设目标。建设休闲农业对于改革我国传统经济体制具有良好的作用,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也有良好帮助,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有力方针。

参考文献:

[1]刘正国,江学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经济繁荣——关于加快推进丹徒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装备技术,2012,04:5-7.

[2].“十二五”时期我国继续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2,10:17-20.

[3]牛瑞华.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三化”协调发展——关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内在关系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01:33-35.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背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和农村环境,以农林牧副渔生产和农村文化生活为依托,以休闲农场为载体,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和一、二、三产业功能特征的新型产业形态[1]。济宁市是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发展乡村旅游条件优越。

1济宁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济宁市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依托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农家乐、民俗村、农业节庆活动等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促进了农业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推动了全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新农村建设的亮点。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济宁市共有休闲农业园区逾120家,农家乐逾560家,民俗村28个,农业节庆活动31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7处,省级休闲渔业示范点6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6处,省级好客人家农家乐30家,从业人数逾7万人,全年接待人数逾700万人,收入近27亿元,休闲农业发展良好。

2济宁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形式

2.1休闲农业园区

休闲农业园区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循环农业生产、采摘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2]。休闲农业园区占地较大,投资多,娱乐设施更新换代快。目前,济宁市休闲农业园区发展较快,数量较多,主要有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普教育型和景区依托型几种形式,但规模较大、配套设施全面、经营状况良好的园区数量不多。目前,知名度较高的休闲农业园区有泗水万紫千红生态养生旅游度假区、泗水西侯幽谷生态旅游风景区、曲阜九仙山综合农业生态观光园、济宁南阳湖农场等。

2.2农家乐

农家乐是一家一户的农民向城市人提供的一种住农家院、吃农家饭、体验农村生活,从而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3]。济宁市农家乐数量较多,主要形式为田园农家、滨湖渔家、山里人家和城中农家,大多集中在著名景点周边、各种大型的农业园区附近和城镇郊区,价格便宜、菜品新鲜,具有明显的农家特色,但规模较小、经营范围窄,多数局限于餐饮、垂钓、住宿,卫生条件差,服务水平低。

2.3民俗村

民俗村是有关部门认可的、有相当比例的农户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的乡村,其中的农户被称为“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景观为观赏对象,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乡村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4]。目前济宁市的民俗村数量不多,但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充分满足了城镇居民体验原汁原味的农村传统生产生活的需求。目前,济宁市发展较好的民俗村有微山的王苏白村、泗水的王家庄村、曲阜的武家村、葫芦套民俗村等。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还保护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改善了生态环境,打造了优美山村。

2.4农业旅游节庆

3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内容单一,功能简单,产业链短

多数观光农业项目在开发前没有经过严密的立项论证,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性指导,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较差,多数休闲农业项目仅限于观光、采摘,只有少数几个规模较大的园区具备餐饮、购物、疗养、度假、研修等旅游配套项目。休闲农业项目之间缺乏沟通联系,经营上单打独斗,项目资源未进行整合,还未形成一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路线,“过境游”现象突出。

3.2休闲农业项目缺乏文化内涵

济宁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丰厚,现有休闲农业项目多停留在观赏、采摘品尝、农家体验层面,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较少,没有充分将济宁市独特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缺乏文化内涵,特色不够鲜明,农业旅游项目结构不均衡。

3.3休闲农业项目受季节性制约明显

受自然气候条件、农时季节的影响,休闲农业项目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其他配套旅游休闲项目开发较少,配套服务设施又跟不上,大多休闲农业项目旺季车水马龙,造成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压力,各项服务都跟不上,淡季游客稀少,造成了资产的闲置浪费和从业人员的不稳定。

3.4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质量不高

3.5缺乏专项扶持资金和发展优惠政策

济宁市政府2012年出台了《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并把发展乡村旅游列为2013年旅游工作的重点,但目前为止该市还未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市级财政也尚未列出专项资金用于鼓励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4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4.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对全市的自然资源优势、文化特色、产业基础和目标顾客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待开发的项目进行准确的定位,将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将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发展与城市旅游、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6]。规划中要充分体现各地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特色,在项目建设布局中除了农业类观光、采摘和品尝活动外,还要注重开发体验式、参与式的旅游娱乐项目,把项目建设成集观光、度假、求知、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可持续旅游形式。

4.2增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

设立休闲农业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充分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研究制订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用地、用水、用电以及税费优惠政策,加快改善休闲农业的交通条件,尽快开通旅游专线,抓好住宿、餐饮等方面的安全卫生,为游客提供空气清新、舒适宜人、安全放心的休闲旅游环境。

4.3加强人才培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在规划设计、市场定位、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方面的培训,引导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在餐饮、住宿接待、农业、农耕文化挖掘、营销推介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质量。

4.4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市场竞争力

抓紧制订休闲农业经营服务场地、接待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行业标准,并按标准加强管理,推进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升级。加强“农家乐”农户饮食质量、住宿卫生、安全设施及土地利用方面的监管。建立休闲农业定期信息制度,增强市场供求信息透明度,引导理性经营、理性消费,促进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此外,要尽快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长效机制,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7]。

5参考文献

[1]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J].东南学术,2011(2):72-78.

[2]郭焕成,吕明伟,任国栋.休闲农业园区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严少君.浙江省“农家乐”发展模式初析[C]//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优秀论文集,2009.

[4]王静,郭立新,宇兴评,等.北京民俗村旅游功能现状与提升途径研究[J].旅游学刊,2009(10):83-86.

1.休闲时代的到来

2.旅游市场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和第四位客源输出国,从而实现从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目前中国公民可以成行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增加到76个,从2004年开始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外汇收入已跻身世界前五位,中国正以其“健康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和渊源博大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外旅游者前来观光旅游。我国政治社会环境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必然会带来更充足的旅游需求。“十二五”期间是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作为和谐社会生活形态的要素之一,旅游业在“十二五”期间面临新的大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新的亮点势必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国家政策的导向

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也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而休闲农业的发展是顺应时代要求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一种多产业融合的产业方式,既能解决生态问题、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又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农业转型的机遇

近年来我国农业一直持续高速发展,农业面临转型升级,政府部门和学者们开始积极倡导地方农业结合自身优势向休闲农业方向转变。但目前,我国的农村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极缺战略规划,大部分经营中的休闲农业旅游场所环境不舒适、特色不明显、吸引力不足、产业链过短……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各地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因此面对农业转型的良好机遇,我们亟待为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并且对于解决我国社会的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以及推进社区养老等问题大有裨益。

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休闲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人文性、文化性、社会性和创造性。休闲农业是高品位、高层次的绿色生态产业;是按照居民的丰富需求培育和构建的融生态、生产、生活、文化、教育、科学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大农业”的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因此,对休闲农业的发展除了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之外,必将推动我国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同时还将推动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推进环境保护进程。

2.推动社区养老等社会问题解决

三、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的思路建议

我们需要在分析休闲农业现有产业链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整合、优化、延伸、发展研究,使之形成多产业、多企业协同运作的立体产业链网络,进而来解决我们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未来我们应从以下角度去研究与发展休闲农业:

1.接通休闲农业产业链

2.延伸休闲农业产业链

这里的内容包括两点:第一,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要拓宽休闲农业的基础产业环节并丰富其技术研发环节;第二,向下游拓展,要尽可能地丰富产品形式、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各类市场,尤其是旅游市场。进而在大经济地带或流域经济区上构建出完整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3.整合优化休闲农业产业链

后期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继续整合休闲农业的价值链、供需链、产品链、技术链、空间链,并优化形成休闲农业立体产业链模式。进而能够帮助休闲农业的参与者找到在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自身经济活动的“优区位”,并在“循优推移”过程中找到某一地区在休闲农业产业链上的“优区位”,从方法上实现帮助某一经济区域寻找到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自身特色。最终从大经济地带上实现休闲农业统筹规划,进而在地区发展上形成特色经营和协调发展,从功能上实现帮助解决居民休闲、养老、宜居、环境保护等问题。

4.给予政策扶持

1.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内涵

1.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支撑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产生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保护国内的稻米市场,增加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话语权,在其“稻米文化”中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观点,即农业除在传统生产中具有经济效应外,还具备生态、环境、社会等效益.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遵照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演化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即以农村环境为背景,以农耕文化、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游览观光、参与体验、科普宣教、休闲度假等多种形态的旅游活动.休闲农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除拥有一般的经济属性外,在促进农村环境改造、吸纳剩余农村劳动力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生态等综合效益特征.

1.4休闲农业综合效益作用机理

通过对休闲农业产业性质的界定、内涵和支撑理论的分析。

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编制方法

2.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为休闲农业社会效益,准则层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指标层为18个评价指标构成。

2.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阐述

将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定义为目标层,它由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准则层组成.以下就各准则层所代表的涵义以及对应的评价指标含义进行解释:

2.3.1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随着时代格局的改变,农业在三产中的地位下降,但其产业经济效益仍关乎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农业,通过开展旅游业促进了地方财政增收和地区农业发展,对农村地区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贫富差距现状、社会就业等问题有深远影响.

1.缺乏宏观调控与指导

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相应的政策法规没有出台或不够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规划和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也不到位。政府缺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缺乏前期的可行性研究、科学的规划及市场定位,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照搬或单纯模仿某种模式,盲目追求高投入、高规格、高消费,使地方一些乡村旅游的景点开发仓促上马,重复建设、雷同建设和低档次建设时有发生,造成了后续休闲农业经营和管理的困难,从而使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表现为发展后劲不足,很难深入开发。

2.缺乏有效管理与服务

目前,中国大陆有些地区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过度开发,城市化、人工化痕迹明显,卫生状况较差,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部分地区投资者缺乏先进科学的理念,从业管理人员也没有必要的培训,导致其服务程序不规范,加之没有必要的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的措施,拉客、宰客等不良经营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为满足和迎合游客消费需求,乱捕滥杀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等现象。

3.缺乏一定规模与特色

由于受短期利益的支配,农业项目大多规模较小,活动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另外,中国大陆休闲农业的民俗文化特色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优势不明显,有的休闲农业“农”味不浓,存在“城市化”倾向,特别是对挖掘农村旅游资源和当地民俗风情、餐饮特色还不够深入,尤其对农村特有的节庆活动、农耕劳作等游客参与性的项目内容缺乏深度开发。

二、中国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

中国台湾的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其管理体制和机制正逐渐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成为中国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新型产业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1.注重积极引导和扶持

2.注重突出主题和内涵

中国台湾以当地自然风光、山水景色、文化底蕴为依托,紧扣休闲主题,明确景区定位,创新运作机制,重视产业集群效应,实施“一乡一农渔园区计划”,重视分工合作,充分整合区域农业资源,突出深入自然、体验自然、感受文化的特色,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将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旅游业相结合,体现了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优势。“农委会”专门规划了产业发展和农业园区建设布局,提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控制性保护措施,实现开发和保护并重和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打造了生态旅游品牌,实现了休闲农业的传统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型[4]。

3.注重创新管理和服务

三、启示

目前,中国大陆正处在农业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借鉴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大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认清现状,把握方向,是推动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提

2.积极引导,规范管理,是推动中国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

休闲农业发展要立足现有的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合理规划布局,依托农业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深度挖掘和利用中国历史文化和区域特色资源,围绕高、新、特、优、奇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基地等特色休闲品牌,培育特色优势鲜明、规模化示范效应明显的休闲农业实验基地,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增加、质量进一步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特色更加明显。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构建休闲农业—原辅料加工—文化体验为核心的产业链条,推进特色休闲农业加工产业连片辐射集群发展。

3.打造特色,加强合作,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

中国大陆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农业主管部门应出台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有识台商来大陆指导和投资创业,加强两岸休闲农业的合作与交流。另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将休闲农业打造成一种结合观光、旅游、度假和体验的多位一体的新型可持续发展产业,避免农民利益受侵害,农业生产受影响,农村风貌遭破坏,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题活动已经成为该市旅游市场的节庆品牌。如赣南国际脐橙节、会昌米粉节、赣县的客家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既推动了优势产业发展,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充分展现了赣州休闲农业的品牌特色。

2.星级示范的创建已成为该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2013年以来,全市涌现了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和示范企业,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休闲农业功能和文化内涵。2013年,该市石城县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赣县成功创建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江西省红土娃现代农业示范园、赣县寨九坳风景区等6个企业成功创建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截至2013年底,该市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8个。同时,定南县九曲明峻度假村获得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石城县的荷花、崇义县的上堡梯田、信丰县的脐橙3个公众喜爱的农事景观,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2013年中国最美的田园。

二、举措得力

1.强化规范管理。为了进一步深化该市休闲农业规范管理,2013年初,市农粮局出台下发了《赣州市2013年休闲农业工作意见》,为各县(市、区)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各县(市、区)把握《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突出重点,打造产业特点,涌现了赣县桃花岛、嘉汇现代农业科技园、宁都东龙古村等一大批休闲农业先进典型。同时石城、大余、赣县等县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意见,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上下努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强化规划编制。组织专门力量在对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完成了《赣州市2013-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批准执行;研究制定了休闲农业统计指标体系。各县(市、区)也相继编制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3.强化部门合作。市农粮局、市旅游局等部门不断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了共同推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合力。为落实国务院振兴苏区发展意见,市农粮局积极配合市旅游局编制《赣州市百里脐橙观光带发展规划》。

4.强化业务培训。2013年,该市举办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班2期,培训从业人员500余人。通过培训,全市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5.强化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在江西农业信息网开设的休闲农业专栏中,全市展示了12多家规模企业的风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方向明确

1.进一步总结提升,重点开发八类休闲农业。依托赣州农村和农业良好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等“三生”资源,重点发展以下类型的休闲农业:①以田园花果为资源,发展体验型的田园游;②以江河湖泊为资源,发展垂钓型的垂乐游;③以农耕文化为资源,发展体验型的科普游;④以古村古树古宅为资源,发展观光型的农家游;⑤以民族民风民情为资源,发展观赏型的欢乐游;⑥以名胜景区景观为资源,发展度假型的观光游;⑦以都市周边环境为资源,发展休闲型的购物游;⑧以农业生产基地为资源,发展品尝型的采摘游。

2.加紧实施发展规划。以《赣州市2013-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为主线,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旅游产业规划有机结合,实施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重点培育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4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3.建立与大旅游相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市农粮局已成立专门办事机构与省农业厅衔接,建立休闲农业投入机制;争取政府与部门加大对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的投入;研究制定休闲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规范与标准;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今年该市打算在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继续予以产业项目倾斜。

4.强化创业就业人才培训。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托“阳光工程”,将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重点开展对休闲农业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2014年,该市将在“阳光工程”技能培训计划中培训休闲农业服务人员1000人次。

前言

休闲农业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农村生活的基础之上,同时充分运用好地区内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既可以独立发展,同时也能够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最近几年来,伴随着城镇一体化速度的不断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均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于农民就业率的提升也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工作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1.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2.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措施建议

2.1制定完善的科学发展规划

2.2彰显生态,展现风情

笔者在这里借用孔子的一句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打好绿色生态这副牌,要同人工化的旅游类型明显的区分开来,突出属于水乡园林的独有特色。乡村旅游需要讲究的是“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为生活在繁忙都市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一方身体与心灵上的乐土,将诗中的小桥流水与画中的幽径瑶池呈现在人们眼前,以此来达到一种天人合与返璞归真的独特享受。除此之外,休闲农业还要将地方上的民族风情表达出来,通过巧妙的设计来将当地的民生、饮食、农耕文化融入到农事活动中。从事休闲农业的商户可以让游客切实的体会到参与农事活动的满足感,让他们居住农家小院、动手做农活、吃农家的加长便饭。值得一提的是,农家乐还应保留自己古朴典雅的特色,在建筑风格的设计上仍然要大量突出民族特点,在保证美观性的同时做到经济实用。

2.3突出地方特点,创立地方品牌

[1]金倩平,金一平,黄玉成.国外乡村旅游市场与经营研究综述[J].企业经济,2013(6):100-102.

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想要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很重要和关键。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转型升级,重点体现在这几方面:第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效益。具体指的是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过程中逐步提升其经济效益水平。休闲农业发展中将第一、第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的转变过程,实质上就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资金以及资源等效益以流动的方式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更好地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效益;二是对农业产业能力进行优化。具体包含农业产业对现代科技的吸收、运用以及对农产品市场的控制和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等多种能力。因此,我国在城乡地区大力发展和推进休闲农业,不但可以将农村自然环境与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且还能够将其自身的生产和发展能力进行转化,从而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速率和质量,实现其产业结构上的优化。

2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和谐发展

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有助于改造农村基础设施。同时,有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优化自然生态空间,逐步引导民众走向现代化、可持续化,更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在优化保护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提升人文、自然、资源等的利用率,有利于生态经济的循环发展。此外,在环境保护中更好提升农村生产效率,更能体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比如:旅游房地产行业。此外,休闲农业的发展,更催生了农业与旅游行业的融合,为闲置劳动力的再就业指明了方向。同时,潜移默化中也提升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水平,增加了与城镇居民的交流,而在客观上提升农村的整体面貌。

3转移农村闲置劳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

4结论

作为第三产业的主推力——休闲农业,在提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同样,随着城镇居民对休闲农业需求的不断增加,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和谐发展;转移农村闲置劳动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等各方面,都将发挥着巨大的改善作用,同样更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涂小诗.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的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180.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充分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来服务城市游客的新型休闲模式。

一、唐山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唐山市各级政府正逐步探索将唐山的优势资源与农业活动相结合,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努力实现河北省休闲农业的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在唐山市周边县区,一些以休闲旅游和度假为卖点的旅游区已初步具备休闲农业的雏形,如南部沿海地区以乐亭县为主,在京唐港开发了浅水湾、翔云湾海滨旅游区,在大清河开发了“三岛”旅游区,各具特色,集海上观光、垂钓娱乐、消夏避暑、品尝海鲜于一体。北部山区的迁西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潘、大”水库的渔业资源,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以游览、垂钓、餐饮为主,发展各种游艇、快艇、休闲渔船150多艘,每年接纳游客10多万人,收入2000多万元。其次,市区内各类观光农业类企业不断兴起,达到558家,其中规模农庄27家,2012年共接待游客320万人次,产业收入达到2.8亿元,实现利税近亿元,为农民增收1.3亿元。

二、唐山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唐山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其发展前景可观,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布局不尽合理,缺乏规模优势;2.档次较低,设施简陋、服务水平较低,缺乏吸引消费者的亮点;3.管理经营素质偏低;4.休闲活动缺乏文化内涵,形式相对单一;5.专业化程度不高,行业分工不明确;6.科技含量不高,创新力度不够;7.休闲农业与城市休闲存在断层,缺乏客源和价值链的有效流动;8.跨区域合作不充分,外部资源利用不够。

三、唐山休闲农业发展思路及途径

(一)从政府管理角度

1.统一发展规划,促进协调发展。针对唐山市休闲农业大部分还只限于浅层次开发,规模小、档次低、经营粗放、文化内涵弱化等薄弱环节,制定和完善城乡统筹的整体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有序推进,使唐山市休闲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多极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迈进。

3.加大扶植力度,适当在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引导,鼓励投资,使其尽快形成规模经济,实现产业化。

5.将休闲农业打造成低碳经济示范产业,着力建设好旅游观光带和休闲观光园区建设,尤其要下力搞好休闲农场建设,力争每个县市区要打造多个旅游休闲农区,为丰富休闲农业市场提供强力支撑。

(二)从行业发展角度

1.加强区域联合,打造优势品牌。一个休闲产业的资源价值的高低除了本身的资源特色外,还取决于它能否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形成点线面统一的联合区域,把大多数分散的相邻农场联系起来形成一条休闲农业产业带,使游客能享受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景观。

2.完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工作。休闲农业是一个相互配套、相互融合的系统工程,单靠某一方面的快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整个社会系统的支持配合,为其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对全市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经营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从休闲农业企业的角度

唐山旅游资源很丰富,不仅拥有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还拥有深厚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这个最富吸引力的卖点,因此要注重借助自然与文化的融合,在发展自然景观资源旅游的同时,挖掘其应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3.营造轻松舒适的生活氛围,打造现代休闲消费理念。

福州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所辖市县为沿海经济开发区,由于地缘优势,受台湾现代农业的影响,休闲农业有一定的发展,也颇具特色,主要以发展名、特、优、新、稀农副产品为主,发展高效优质农业。近几年来,随着短途旅行、乡村游的兴起,休闲观光农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1.1休闲农业的定义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且结合农业的有形资源(如:当地的农村文化,农家生活,农业经营活动及农林渔牧产品等)及其所隐含的观光游憩,教育等无形资源所形成的一种农业经营、游憩服务并重的新兴产业。一方面,它继续维持农业产销活动,从事农业经营;另一方面,它提供游客休闲游憩的机会,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结合了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特性,发挥农业与农村所具有的教育,经济,社会,游憩,文化等多项功能,提供公民休闲游憩的机会,并可增进国民对于农业及农村田园生活体验的农业经营新型态。

1.2休闲农业的行业归属

1.3现有休闲农业发展情况

福州市目前拥有的大中小各规模休闲农业“农家乐”农庄约66家之多,正在规划中的外商投资休闲农业园也渐渐增多。

以莒溪和兔耳山休闲农业园为例,“莒溪农家乐一日游”内容为乘小舢板泛游大樟溪,登龙山,观赏鸟鸣谷、白观音,领略莒溪八景,还有采木瓜、挖地瓜等活动,午餐后在莒溪竹林漫步,还可钓鱼、捕鱼等,返回时举行泛舟比赛。而“兔耳山自酿酒农家游”安排游客到闽侯兔耳山农业大观园,用山上优质的泉水亲酿美酒,还有篝火晚会、自助烧烤等。另外,连江温泉乡村游的休闲农家形成了“农家乐”玩、吃、买的一条龙服务,农民收入大大增加。因注入了现代的管理模式,以温泉为特色,山海风光为着眼点,发展了现代果园,形成融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森林沐浴为一体的温泉生态休闲农庄。

2.休闲农业的作用

2.1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

“吃一顿农家菜,爬爬山,摘摘果,钓钓鱼,淳朴的农家生活让游者体验回归自然、放飞心情的感受”,来体验农家休闲生活。以其返璞归真的内容、新颖有趣的形式、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耕产品和农业文明体验,是现代城市人无比向往的地方。

2.2休闲农业的经济作用

休闲农业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且增加农民所得,将原本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提升为服务走向的第三产业,繁荣农村社会。农业结构的变迁使农村人力的外流,大量农村的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力严重匮乏。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改变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采取节省劳力或所谓“精致农业”的型态,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是一种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促进农民增收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2.3休闲农业的社会效益

首先,休闲农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休闲农业以现代种植养殖和观光型的农业生产取代了简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既实现了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使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打破了产业的界限,又延伸了农业产业链[3],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

其次,休闲农业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休闲农业的发展,需为旅游者提供观赏、品尝、购买、习作、娱乐、疗养、度假等服务,从而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并且休闲农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属于农民就地就业或“离土不离乡”,符合当代农民的心理需求。同时,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而且能把农业的生态效益和民俗文化等无形产品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拓宽了农民创收的渠道,增大了增收潜力。

再次,休闲农业加大硬件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村级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村级组织的经济实力,使之有财力投入到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了良性循环。休闲农业整合资源,促进城乡协调。休闲农业能对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要素进行有效整合,注重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3.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3.1起步晚,依附于某风景园

福州市的休闲农业尚缺乏单项运作,起步较晚,发展不均衡,极大地影响了旅游的可进入性和开发程度。福州市近年开发出的休闲农业项目中,只重规模,不求质量,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依托某些风景区,在旅游市场上很少有单独的农业休闲游的品牌号召,这导致福州市休闲农业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应该说,在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过程中,不因地制宜,盲目附盘景区和人文资源带,带来的结果不是资源破坏,就是资源闲置,缺乏规划和低规划水平的开发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最终将使本地的休闲农业旅游业遭受毁灭性打击。

3.2缺特色,应强化各自特征

目前,福州市各个休闲农业项目的经营特色并不鲜明,经营项目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活动内容相似,创新不足。开发者的思维定势局限在很小的领域,如赏花、摘果等。由于创意匮乏和特色不鲜明,现已造成部分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举步维艰。

3.3农业园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关系着景区的全局利益,也关系着经营户们一家一户的利益。而当前福州市的一些乡村以城镇化发展为目标,但接待设施落后,有景无门,路小且路况差,加上地方行政管理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使得基础设施缺失破坏现象十分严重,极大地损害和降低了休闲农业项目原生的高经济附加体验价值。

3.4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项目多为私营,从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出发,经营者多雇佣低廉的劳动力或亲友,造成经营管理上的诸多问题。由于缺乏必要的休闲业从业技能,导致服务人员不能提供给游客高质量的服务享受,甚至于造成冲突,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破坏园区的旅游形象,从而影响经济效益。

如何根据福州郊区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理念创新,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观光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构建观光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5没有很好发挥农业园的特色效能

3.6小而散,缺效益

福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小农经济”的旅游经营模式,即主要以自发的、分散的、粗放的小农、个体、私营等经营形式为主。虽然“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的原生经济形态,对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由于其内部接待由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自负盈亏,因而在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而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因此,其在短期内只能提供相对粗放的、低水平的初级休闲农业旅游产品。与此同时,福州市的休闲农业经营者在项目开发与经营中一味片面强调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人文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系统开发,在资源的开发整合上存在着丰富的资源与有限的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的经营困境。

4.关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建议

4.1提高认识,政策扶持

休闲观光农业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方面。但政府一定的资助也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涉及千家万户农民事业的项目。如农家乐的投资主体是农家,但村镇区市在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资助,信贷方面给予贴息优惠,此外政府在组织培训等方面要给予适当的帮助。例如日本休闲农业成功经验之一在于农园建立之初,当地政府为其提供适宜的硬件配套设施,同时还提供配套的优惠政策。而项目经营者则偏重于企业财团进行直接策划、经营,这样既减少政府负担,经营者又能获得较好的收益。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也得力于政府在资金、技术上的大力支持,在管理上予以辅导,在发展方向上加以规范,并由农民协会进行组组织协调,从而有力的推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4.2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然而现在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两种趋势:一是把它视作都市休闲生活的再延伸,二是向纯粹的观光业靠拢,都忽视了休闲农业本来就有的多功能的特性。实际上,休闲农业自身的最大特色,便是它的综合性——生产、生活、生态三部分的统一。因此,对于农业休闲园址的选择因做到因地制宜的原则;对观光农业的开发要在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在此基础上,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

4.3规范管理,创新模式

目前,大多数县级都没有制定观光农业的总体规划,也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观光农业的发展基本上还是以乡村和企业自主开发为主,布局不尽合理。虽然有些地区的建设、农林、水利和旅游部门都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来评定景区景点的等级,实施着各自相应的管理办法,但这样又往往形成了多头管理,几个部门都各自做规划,缺乏宏观控制和指导,加上投资者自身缺乏发展规划能力,导致投资决策的明显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

4.4打造品牌,永续发展

充分利用福州文史资源,民俗艺术、手工艺品、地方舞蹈、戏剧、音乐和古迹史话、传说,将过去和现实结合在一起,提升休闲农业的品位。将农业休闲和文化结合,举办节庆活动,使休闲和生活、产业相连结,更具活力,做出品牌,提升品质。在景观布置上,要精心策划,从农渔业生产出发,放置农耕狩猎、渔捞器具和农事操作、农村生活的雕塑或实物,点缀和反映农村情景,了解乡土文史,美而不俗。结合了这些民间艺术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将更加的富有特色。

发展休闲农业,要在保持传统农业精华,反映传统农业历史的基础上,寻求技术上的支撑,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农村古老的文化、古老的生产方式,让现代人了解过去的农耕历史,勤劳勇敢人民的智慧,体会古老的文明奥秘;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休闲农业发展的特种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性植物品种等[10]。农业科研单位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让自身的科技转化增值的同时带动休闪农业的良性发展;通过现代高科技来展示农业的前景、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游客能体会知识的力量,体会人类创造力的伟大,从而激发自己奋发向上。

THE END
1.如何规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首先要坚持以农为本,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切实保障农民的参与权和收益权,绝不能以损害农民利益为代价发现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 。 其次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和地方支持农业发展、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小城镇建设等相关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好休闲农业与乡村 旅游 基础建设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现实问题,提升农https://www.sxmzx.cn/zhzx/202412-22776.html
2.在实施生态休闲项目时管理层面上遇到了哪些挑战和问题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态休闲农家乐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管理层面上的挑战与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从资源配置方面来看,生态休闲农家乐通常需要依赖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如森林、草原、水域等,这些资源是有限且脆弱的。在开发这些区https://www.svqoyljor.com/guo-lv-she-bei/495135.html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问题及对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搞好服务,促进进“农家乐”向高雅、优美的旅游休闲方向发展。6.产业规模狭小我国目前的生态农业旅游范围广,类类型多,但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对城市旅游经济具有依赖性,不少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只不过是相关旅游业项目的附属部分。而且缺乏综合性的观光休闲农业场所,休憩服务设施不足,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7341560308472799&wfr=spider&for=pc
4.当前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当前,我省各地着力发展休闲农业,涌现出不少有一定规模的观光观赏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等休闲农庄,带动了相当数量的直接从业人,也受到游客的欢迎。目前,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土地租赁、流转难和时间短。目前的土地使用和流转政策中,存在着侵蚀农业用地、土地流转限制较多等问题。部分农户担心http://www.fjmj.gov.cn/participate/3528.html
5.农民日报:推动休闲农业实现价值提升高质量发展休闲农业,提升休闲农业价值,对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满足城乡居民高品质需求有重要作用。随着全域旅游进一步发展,休闲农业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但在由数量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如科学规划不足、资源整合不力、产业融合不深、生态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g5MDM5NA==&mid=2247590756&idx=2&sn=afc694561fe86a78e9e101520f63cc93&chksm=e9764091de01c9879671ef867f261dce857773536bf69942a4b3fd444c84ab9852ec0867d982&scene=27
6.休闲农业发展现状12篇(全文)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一直以来不仅广受专家学者关注, 而且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 促进农民增收”, 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 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 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 大力发展农业旅游”https://www.99xueshu.com/w/ikeyn9gkh2h0.html
7.中国休闲农业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4中国休闲农业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24-2030年),休闲农业作为一种融合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它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农耕文化的休闲方式,也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https://www.cir.cn/6/29/XiuXianNongYeDeFaZhanQuShi.html
8.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摘要:目前,哈尔滨市休闲农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机遇使休闲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较大的市场潜力。阐述了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等几方面内容,并结合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https://www.fwsir.com/ligong/html/ligong_20130219231944_209182.html
9.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因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科学和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我国现有的农业旅游活动大多是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作用下,自发发展起来的。地方政府希望借助开发当地农业旅游活动来帮助地方经济的发展,以激发投资者的热情。但因政府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s8uc1mb.html
10.乡村振兴战略下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存在的问题及整合推进措施西安市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兴建特色休闲农业小镇,各种经营模式并存发展,模式不断丰富,功能日益拓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影响产业发展的环境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发展不平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最后提出要合规经营有序发展、加强休闲农业的组织与协调、做优做强休闲农业特色产业等多项整合推进措施,以促进产业发展。 http://www.reportway.org/article/26974.html
11.破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背景下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在农村特色产业方面,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独特优势,系统谋划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着力打造以乡镇为单位的产业示范点,努力实现“一镇一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要求,提升党派参政议政水平和能力,按照“党委出题、党派调研、政府采纳、部门落实”的http://www.mjncswh.org/ncmj/dcyj/202301/75b4fc4c449140f29ce0472aa76a92f0.shtml
12.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促成团”特辑依托香麦原面业、韭瑞韭菜、化工镇优质花生、三联食用菌等实业和产业市场,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联销基地,带动全市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林果、优质蔬菜、“四大怀药”分别发展到10万亩、15万亩、1.2万亩、2.8万亩、3万亩,食用菌发展到1.2万吨。二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立足农业资源优势,拓展https://newyouth.jlufe.edu.cn/info/1022/26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