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县农村生产垃圾主要分为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蘑菇培养基等。农作物秸秆。我县农作物秸秆以麦、稻秸秆为主,以油菜籽、蚕豆、大豆、玉米等秸秆为辅。全县粮食种植面积为120万亩,每亩地产生麦秸或稻秸约为600公斤,再加上其他类型秸秆,年产秸秆量为150万吨。目前,农村秸秆主要去向为粉碎还田,很少用于发电或其他类型的综合利用。我县在农业生产期间产生大量废旧农膜。去年,我县共回收处理废旧地膜3.38万亩、238.8吨,约2254万平方米。目前,我县废旧农膜主要去向为综合利用或作为生活垃圾焚烧。我县是全国有名的“食用菌之乡”,打造了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射阳平菇”,而生产蘑菇的培养基是我县特有的农村生产垃圾,年产量约为3500吨,主要去向是作为有机肥辅料进行回收。
(二)农村建筑垃圾
(三)农村生活垃圾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全县广大农村,每天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目前,我县的农村生活垃圾主要产自集镇饭店、中小学、政府食堂,以及农民家庭的残羹剩饭,主要包括剩菜、剩饭、菜叶、果皮、蛋壳等垃圾。除此之外,还包括过期食品、腐烂水果蔬菜、枯萎花草和家庭盆栽等。目前,以每个农民每天产生1公斤生活垃圾计算,我县农村生活垃圾年产量近20万吨。我县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去向是运往盐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变发电厂进行集中焚烧。部分生活垃圾通过发酵处理,制作成绿化专用肥料。
二、全县农村垃圾处理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县农村垃圾综合利用正处于瓶颈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显示,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
(一)农村生产垃圾处理难度较大。农村生产垃圾中的秸秆是季节性产物,最大问题是难以建立完善的收集系统。由于秸秆的收获期较短,收获时节农民都在抢收,没有精力收集秸秆。秸秆发电厂最理想的辐射区域是30-50公里,但为了收集到足够的秸秆,一般需要辐射到50-100公里,使企业运输成本增加,储存难度增大,导致企业亏损经营。加上秸秆不易防火、防水,难以长期储存,企业收购辐射地域有限,与农地之间距离远,运输路程长,加之秸秆收集后缺乏初加工,容易出现腐烂,进而影响利用效果。
地膜等塑料制品回收依然停留在低端阶段。废旧农膜的主要成分为PE,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条件下很难降解。这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地膜留在土壤中,还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吸湿性和通透性,继而影响作物出苗,导致减产。由于农民环保意识不强,加上地膜的成本低,回收费时、费力、效益不高,大部分农民未能认识到农膜会带来的危害,无法形成地膜回收产业链。
(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途径单一。虽然我县农村80%的生活垃圾运往盐城生活垃圾焚烧变发电厂进行集中焚烧,部分生活垃圾通过发酵制作成绿化专用肥料,但是生活垃圾在焚烧过程中或多或少产生一定的废气,容易对大气产生二次污染;生活垃圾虽然变成了绿化专用肥料,但由于生活垃圾中的盐分受目前技术限制难以分离,导致肥料含盐量较高,容易对植物造成伤害。
部分村居由于经费限制,对生活垃圾采用集中卫生填埋方式进行处理,但填埋的垃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残留着大量的细菌、病毒,垃圾里潜伏着重金属污染等隐患,垃圾渗漏液还会长久地污染地下水资源,后续潜在危害较大,且资源的利用化程度低。
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存在缺少分类、再利用效果差的现象。在我县农村很多家庭里的厨余垃圾和剩菜剩饭等垃圾一般都会和动物粪便一起做沤粪之用。随着农村生活垃圾城市化,农村垃圾中废塑料、纸盒等其他包装物或金属、陶瓷制品废物明显增多。即使可以被回收的废塑料、纸盒等其他包装物或金属制品等,也因为没有专业的回收队伍和回收机构,通常会与厨余垃圾一起混入普通的生活垃圾内进行填埋,形成新的处理难题。
三、关于我县农村垃圾综合利用市场化的对策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实施垃圾综合利用,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美丽乡村意义重大。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关于垃圾综合利用市场化的对策:
(三)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拓展农民致富空间。招引孵化新型建材科技公司,按目前市场行情,投资8500万元的建材再生利用科技公司,年综合利用建筑垃圾达50万吨。该项目可将建筑垃圾中可再生利用部分组分加工为3个不同等级的粒径规格(0~5mm粒径、5~16mm粒径、16mm~31.5mm粒径)的骨料,再生骨料可以用作路基材料、再生砖和再生混凝土的生产原料。项目达产后每年营业收入达2800万元,总成本费用180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53万元,利润总额达947万元。项目静态回收期为9年,动态回收期为11年。该项目政府有专项补贴,标准为60元—100元每吨不等,可利用利好政策,减少投入成本。